幼官第八

  下载全书

【题解】

幼官,应作“玄宫”,何如璋、闻一多、郭沫若论之甚详,可为定论。

所谓“玄宫”,有文献说始于远古的帝颛顼时代,据此篇文献显示的内容,其最原初的部分应为“五方图”,亦即由“五方”组成的历法图。周围四方依次为春夏秋冬四季,中间为“用五数”,所谓“五”即五日也。而春和秋都是八个“十二”(8×12)天,冬和夏都是七个“十二”(7×12);如此五方日期合计为360日(30×12),加中方图“用五数”的五日,正好为365天,亦即大约一年的历法。仔细观察这个一周年的历法,不以天体星辰确定时辰,而是观察“雷”“风”“白露”等自然变化,属于以物候确定时节的历法,较诸将一年分为“十二月”(即以月之圆缺判断时令)明显要早,要更为古老。这就是说,“幼官”及后面的《幼官图》首先保存的是一份古老的历法。

然而这只是此篇文献最基础的部分,借助这份古历法阐发战国时期的思想观念才是此文献的写作目的,于是就有此文献将阴阳五行观念和政治及军事相联系,将其统辖在四时节令之下的奇特文字。全文共分十节,按照五行、五方、四季排列,以中央土主季夏,统治四方四时,每节列每季之月令、方物以及政治、军事施政纲领。这些可概括为两方面:第一至第五节“本图”部分根据五行之说,以季夏(中方)、春(东方)、夏(南方)、秋(西方)、冬(北方)为序,阐述君主日常调养事宜及应行政事,强调处虚守静、顺应自然的养生、治政原则;第六至第十节“副图”部分,仍沿相同的四季顺序依据五行之理,阐明军阵中的中、东、南、西、北五方所用旗物、兵器、刑罚及用兵之道。十节内容每节包含两层意思:先述时令、方物,即君主在不同时节衣、食、住、行的行为规范和旗帜、兵器、刑法的使用规定,后述治国、治兵之道。大致本图部分论治国之道,多与其他阐述政治思想诸篇相通,如《九守》《八观》《九败》等;而副图部分论治兵之道,多与阐述军事思想的《七法》《兵法》诸篇相通。

本篇及《幼官图》属经言一组最后两篇经文,学者普遍认为乃战国早中期作品,属《管子》中较早文献。近年对此篇文献研究不少,如李零《<管子>三十时节与二十四节气》(1988年《管子学刊》),张固也《论<管子·幼官>和<幼官图>》(2004年《齐鲁文化研究》),刘宁《由上古历法推考<管子>之<幼官>与<幼官图>原貌》(2013年《管子学刊》)等,所论颇详。

若因夜虚守静[1],人物人物则皇[2]。五和时节[3],君服黄色[4],味甘味,听宫声[5],治和器[6],用五数[7],饮于黄后之井[8],以倮兽之火爨[9]。藏温濡[10],行欧养[11],坦气修通[12];凡物开静[13],形生理[14],常至命[15],尊贤授德,则帝[16]。身仁行义,服忠用信[17],则王。审谋章礼[18],选士利械,则霸。定生处死[19],谨贤修伍[20],则众[21]。信赏审罚,爵材禄能,则强。计凡付终[22],务本饬末,则富。明法审数[23],立常备能[24],则治。同异分官[25],则安。

【注释】

[1]若因:因着,顺着。若,为文章开始语,始于西周,有表示庄重的意味。夜虚守静:即以虚灵之心守静的意思。

[2]人物人物:郭沫若云:原文当为“人人物物”,即人与物各得其所的意思。皇:闲暇,绰有余裕的意思。

[3]五和时节:即指季夏(夏历六月)之时。古人以四时即春、夏、秋、冬配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多出一“土”,分配在夏天最后一个月,并且古人认为土旺于四时,称之为“五和”。

[4]服黄色:穿黄色礼服。古人认为“土”为黄色。

[5]宫声: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宫声为第一音阶。

[6]治和器:调理“五和”之气。器,又作“气”。

[7]用五数:五和时节故用五数。用,因,遵循。数,规律,节律。

[8]黄后之井:中央之井。黄后,即黄帝,居中央。

[9]倮(luǒ)兽之火:依下文诸例,当是中央之火。倮兽,即“裸兽”。无毛或短毛的兽类。爨(cuàn):烧火,炊煮。

[10]藏:居心。温濡:指温和濡缓的心境。濡,柔软。

[11]欧养:抚养,养育。欧,字亦作“呕”或“妪”。

[12]坦气修通:遵循平和之气,或曰坦然平和之气修养通畅。坦,平。修,通达。

[13]凡物:即万物。开:即《周易》“开物成物”之意。使万物顺适而生。静:安静。指不扰物,不逆物而为。应上文“人人物物”。

[14]形生理:指万物顺自然之理而生长。形,成。理,道。

[15]常至命:尽命寿长的意思。

[16]帝:称帝,成就帝业。下文中“王”“霸”同此用法。

[17]服:用,行。

[18]审谋章礼:仔细谋划,明确礼法。章,即“彰”。指彰显礼节、表明制度。

[19]定:安定,安置。处:处理。

[20]谨:敬。修伍:修好于伍,搞好与民众的关系。伍,五家为伍。指居民基层组织。此处指民众。

[21]众:得众,得民心。

[22]计凡:计算总数,计算大要。似指财政预算。凡,概略,总数。付终:指财政决算。或谓建立经济核算制度。付,通“符”。符验,核算。

[23]数:指策略。

[24]立常备能:制定规章制度,培养有才能的人。

[25]同异分官:区别同异,分职理事。

【译文】

如若因夜气虚灵之心安守清静大道,治人治物,都能神闲气定,绰有余裕。季夏土气和顺时节,君主应当穿戴黄色服饰,品尝甘甜之味,闻听宫调音乐,调理和顺的五和之气,按照“五和时节”的要求,数字用五,饮水用中央之井,炊煮用中央之火。保持温和柔缓的心境,培养通达乐观的性情,身行乐养好施,使坦然平和之气循环流通以利休养生息。如此,则万物畅通,随顺娴静,形体顺理生成,人生长命,不会因故短寿。君主要遵循常道,达于天命,尊重贤能,授官于有德之人,如此,便可成就帝业。君主能身体力行仁义,以身作则,躬行不辍;选拔贤良,任用忠诚信实的臣子,如此,便可成就王业。考虑谋略、审慎使用战争,彰明礼节、表明攻伐之理,精选勇士,修利武器,如此,便可成就霸业。安定生者,安葬死者,敬重贤德,修睦百姓,如此,便可以赢得民心、使百姓依附。奖赏功劳守信,处罚罪过严明,使贤才封爵,也使能臣加禄,如此,便可以带来国家强盛。注重筹算统计,计算总数,核实成效,检验结果,努力从事农活本业生产,整顿好工商末业经营,如此,便可以走向国富民足、经济繁荣。注意修明法度,详审政策,确立常规,配备能臣,如此,便可以上下井然有序、国内走向大治。按照不同职务、区别同异,实行分官而治、分职理事,如此,便可使臣民恪守本分、国家走向安定。

通之以道[1],畜之以惠[2],亲之以仁,养之以义,报之以德,结之以信,接之以礼,和之以乐,期之以事,攻之以官[3],发之以力,威之以诚[4]。一举而上下得终[5],再举而民无不从,三举而地辟散成[6],四举而农佚粟十[7],五举而务轻金九[8],六举而絜知事变[9],七举而外内为用[10],八举而胜行威立,九举而帝事成形[11]。

【注释】

[1]通之以道:遵循大道,理顺政治。以下数句均指君主对臣民而言。

[2]畜:养。

[3]攻之以官:一本作“考之以言”。以政务实效考核言论。攻,治。

[4]威之以诚:用忠诚感化臣民。或用训戒律法威慑臣民。威,一本作“感”,感化。诚,一说为“诫”字之误。

[5]举:举措。上下得终:上下都得到了好结局。

[6]地辟:土地开辟。散成:散乱的民众得以凝聚。散,与《七法》“轻民处,重民散”之“散”义同。成,就,集。

[7]农佚粟十:农民安逸而粮食丰富。十,泛指数量多。一本作“丰”。

[8]务轻金九:徭役减轻而财帑充足。指事务少而财用多。九,通“鸠”。聚集。一本作“充”,“金充”即谓财政充盈。

[9]絜(xié)知事变:可以衡量判断世事的变化。絜,本指用绳子计量圆柱形物体的粗细。此处指衡量、测度。

[10]外内为用:外交内政皆为我所用。

[11]帝事成形:成就帝王之事。形,通“型”。规模。一说当为“功”。

【译文】

君主依道理顺政治,用恩惠畜养臣民,用仁爱亲近臣民,用道义培养臣民,用仁德回报臣民,用诚信结交臣民,用礼节接待臣民,用音乐和悦臣民,用期限约定做事的效率,以官员治理政事,用威力激发推动臣民,用忠诚感化臣民。这样施政一举的结果,君上臣下都取得好的政绩,有始有终;第二举的结果,万民百姓没有不服从的;第三举的结果,土地得到开辟,五谷有了收成;第四举的结果,农民安乐而粮食富裕;第五举的结果,徭役减轻而国库充足;第六举的结果,做到了事先已能察知国事变化,掌握规律;第七举的结果,做到了朝野内外之力都能为我所用,并全面发挥有利因素;第八举的结果是捷报频传,实现胜局,确立国威;第九举的结果,帝业就算是初具规模了。

九本搏大[1],人主之守也;八分有职[2],卿相之守也;十官饰胜备威[3],将军之守也;六纪审密[4],贤人之守也;五纪不解[5],庶人之守也。动而无不从,静而无不同[6]。治乱之本三[7],卑尊之交四[8],富贫之终五[9],盛衰之纪六[10],安危之机七[11],强弱之应八[12],存亡之数九。练之以散群傰署[13],凡数财署[14]。杀僇以聚财[15],劝勉以迁众[16],使二分具本[17]。发善必审于密[18],执威必明于中[19]。

此居图方中[20]。

【注释】

[1]九本:九项君主必须遵守的根本原则,或即上文所称“九举”。古代“九”为阳数之权,故此篇当言“九举”,是表中方有君王之尊。杂篇《九守》也讨论过九项原则,即主位、主明、主听、主赏、主问、主因、主周、主参、督名等。搏大:宏博宽大,人主之所守。搏,当作“博”。

[2]八分有职:即各种由卿相大臣分担的职责。八,表示众多,难以落实。

[3]十官饰胜备威:十种将军应做的制胜利威之道。一说“十”当为“七”之误。

[4]六纪:指六条决定盛衰的纲纪。即下文所谓“盛衰之纪”。

[5]五纪不解:指五条决定贫富不可松懈的规则。解,通“懈”。松懈,懈怠。

[6]同:取同,一致。

[7]治乱之本三:或指《立政》中所说“国之所以治乱者三。”以下“尊卑之交四”等句之“五”“六”“七”“八”“九”等在本篇下文皆没有具体交待。学者往往从其他各篇找寻标有数字的内容以解释,不合者居多。文献不足,存疑为上。

[8]卑尊之交:与他国交往中的尊卑之道。

[9]富贫之终五:指导致贫富的五种原由。

[10]盛衰之纪六:导致兴衰的六种规则。

[11]机:机制。

[12]应:因果关联。指《八观》中所说的八项调查内容。

[13]练:精练,校练。认真考察核实的意思。散群傰署:解散那些朋党群伙。“散群”与“傰罢”意思相同。傰,即“崩”。毁坏。署,据闻一多说,字通“书社”之“书”,即群伙。

[14]凡数:大数。财署:裁度并加以记录。财,通“裁”。署,即书写著录。

[15]杀僇以聚财:即减省开支,齐心协力增加财富。杀,减缩。僇,通“勠”。合力,齐心协力。

[16]迁众:郭沫若云:“移风易俗之谓也。”即运用政教改变民众风尚,即移风易俗。

[17]二分:指上两句“聚财”和“选众”事。具本:皆成为根本。具,与“俱”古通用。

[18]发善:指行赏。审于密:谨慎周密。

[19]执威:执掌威严。此处指行刑。明于中:指公开。

[20]此居图方中:言此段文字居于图之正中。据此篇及《幼官图》,两篇文字都是转述“幼官”(即“玄宫图”)上的内容。图以东西南北中五方组成。以上文字为君主之道的根本,宣示的是总原则,所以居图的中央。

【译文】

有九项根本原则,内容宏博,关系重大,是人君必须掌握和遵守的;有八个方面的不同职守,是卿相所必须掌握和做到的;有十条制胜立威之道,是将军所必须掌握和遵守的;有六条决定盛衰的纲纪,须详审严密,是贤才所必须掌握和遵守的;有五条决定贫富的规则,不可懈怠,是庶民所必须遵守的。如此,君主有什么行动,臣民无不跟从;君主想要无为清静,臣民便会争取一致相同。决定国家治与乱的根本原则有三项,使国家转危为安的关键之处有四种,决定国家由贫致富的总则有五条,促使国家由衰向盛的纲纪有六件,决定国家地位高低和人主尊卑的有效因素有七项,检查国家强与弱的验证方法有八条,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规律以及救亡图存的方略有九则。君主要精心地消除那些朋党现象,大的事数要亲自裁度并加以记录。尽量齐心协力减少开支以聚敛财货,运用奖赏激励好人的方式以移风易俗,而且要使这两方面都必须成为根本措施。行赏一定要周密地审核,行刑一定要在国内公正申明。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正中。

春行冬政,肃[1];行秋政,雷;行夏政,阉[2]。十二地气发[3],戒春事[4]。十二小卯[5],出耕。十二天气下,赐与。十二义气至[6],修门闾。十二清明,发禁。十二始卯[7],合男女[8]。十二中卯,十二下卯,三卯同事[9]。八举时节[10],君服青色,味酸味,听角声,治燥气[11],用八数,饮于青后之井[12],以羽兽之火爨[13]。藏不忍[14],行欧养,坦气修通。凡物开静,形生理。合内空周外[15],强国为圈,弱国为属[16]。动而无不从[17],静而无不同[18]。举发以礼,时礼必得[19]。和好不基[20],贵贱无司[21],事变日至[22]。

此居于图东方方外。

【注释】

[1]春行冬政,肃:意思是说,因行政违背了四时节令,大自然时令因而反常,发生寒冷及下文“雷”(多雷)等惩罚现象。肃,肃杀,天气寒冷。

[2]阉:掩闭,万物生长不能畅达。一说指阳气独盛,暖气早来,天将大旱。

[3]十二:或指立春日之后的十二天。《幼官》和《幼官图》记录的是一种古老的历法,分布在“方中”之“图”的四周,春为“东方方外”,夏为“南方方外”等。以十二天为一个节气,今天仍流行的“二十四节气”是十五天为一天,与此不同。春、秋两“方”各分为八个“十二”节气,夏、冬分为七个“十二”节气,总共三十个节气。十二天一节,加上文“方中”图的“数用五”合计三百六十五天,恰为一年的天数。地气发:地气开始上腾。《国语·周语上》有“土气震发”之语。其时间按韦昭注,在立春后。

[4]戒:告诫,命令。春事:春耕之事,即农事。

[5]小卯:节气名。惠栋云:《说文》曰:“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故二月为天门。”《幼官》并没有“月”的说法,惠栋“二月”云云,是以后来“月令”说《幼官》。

[6]义气:和气。指天地和同之气。即“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之意。

[7]始卯:即“始卵”。谓开始产卵。动物交尾产卵多在春秋二季。

[8]合男女:男婚女嫁。同事:指三个节气行事相同。

[9]三卯:指文中“小卯”“中卯”“下卯”,均为节气名称。

[10]八举时节:八,指“木德”之数。不过《幼官》通篇不见金、木、水、火、土等“五行”之说的字句。

[11]治燥气:调治燥热之气。

[12]青后之井:即东方井。青后,即青帝,主东。

[13]羽兽之火:指南方之火。羽兽,指南方朱雀。

[14]不忍:即不忍之心,恻隐之心。因春主仁,故有此仁爱之心一说。

[15]合内空周外:指普天之下。一说谓“空”即“内”字之误而衍。

[16]强国为圈,弱国为属:此处指强国、弱国都已服从,成为亲属。圈,通“眷”。亲眷。喻指附庸。属,隶属。

[17]动:有所行动。

[18]静:清静,安静。

[19]时礼:应时循礼。

[20]基:谋。在此即谋害的意思。

[21]司:通“伺”。窥伺。

[22]日至:天天到来。

【译文】

如果在春季时实行冬季时的政令,便将草木肃杀五谷无成;如果实行秋季时的政令,便会雷声阵阵;如果实行夏季时的政令,便将遭逢大旱。十二天,地气上腾,君主应颁布春耕政令,准备耕种之事。又过十二天,时值小卯节气,君主应该命令举国上下都和农夫们一起出门耕种。又过十二天,时值天气下节气,君主应行颁赏之事。又过十二天,时值和气至节气,农作物开始自然生长,应当命令民众修整大门和里巷。又过十二天,时值清明节气,一切禁忌解除、开放封禁之令。又过十二天,时值始卯节气,应当宣布适合婚娶、准许青年男女在城郊相会。又过十二天,时值中卯节气,再过十二天,时值下卯节气;三卯期间,行事相同。八个“十二”的时光里,人君宜穿戴青色服饰,品尝酸味食物,闻听角声乐曲,调理燥热之气使成温润,取用八数并遵行“八举”要求,饮用东方青后之井的水,用南方羽兽之火来炊煮,以迎接夏气。心怀不忍之心保持言行和善,心存仁爱且乐养好施,使平和之气循环流通。地气通畅,万物和顺安静,各得其所,顺其理致,自然生长。共普天之下,合四方内外,使强国成为亲眷,令弱国成为藩属。君主行动无不宾从,君主清静无不随同。兴事举业必据礼法,顺时循礼方有成效。若与邻国相处,不求和好,而国内的官职又不分贵贱等级,祸事变故必然天天到来而不得安宁。

这些居于“玄宫图”之东方方外。

夏行春政,风[1];行冬政,落[2],重则雨雹[3];行秋政,水[4]。十二小郢,至德[5];十二绝气下[6],下爵赏[7];十二中郢,赐与;十二中绝,收聚[8];十二大暑至[9],尽善[10];十二中暑,十二大暑终,三暑同事。七举时节[11],君服赤色,味苦味[12],听羽声[13],用七数,饮于赤后之井[14],以毛兽之火爨[15]。藏薄纯[16],行笃厚[17],坦气修通;凡物开静,形生理。定府官[18],明名分[19],而审责于群臣有司[20],则下不乘上[21],贱不乘贵。法立数得[22],而无比周之民[23],则上尊而下卑,远近不乖[24]。

此居于图南方方外。

【注释】

[1]风:指多风灾。

[2]落:凋落,草木早枯。

[3]雨(yù)雹:指下冰雹。雨,在此为动词。

[4]水:指水灾。

[5]十二小郢(yǐng),至德:郢,盈,满。至德,招致有德的人到来,招纳贤士。一说句读为“小郢至,德”,谓“德”通“得”,指万物渐长可得。

[6]绝气下:天气停止下降。

[7]下爵赏:颁布爵赏。下,此处即向下行赏之义。

[8]收聚:把已成熟的作物收取聚藏。一说指官府征集物资,以充实朝野用度。

[9]大暑:节气名。

[10]尽善:即“尽缮”。全面修缮。

[11]七举时节:即遵从火德之举。七,南方火德,其数为“七”。

[12]君服赤色,味苦味:穿戴红色,吃苦味食物。

[13]羽声:五声之一。

[14]赤后之井:指南方井。赤后,即炎帝,主南。

[15]毛兽之火:指西方之火。毛兽,西方白虎。

[16]薄纯:博大纯正。薄,通“博”。

[17]笃厚:忠实厚道。

[18]府官:指府中官阶。府,官署的通称。

[19]名分:指人的名分及应守的职位。

[20]有司: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官吏为“有司”。

[21]乘:凌驾,逾越。

[22]数:方略,政策。

[23]比周之民:结党营私之徒。

[24]乖:错乱,违背。

【译文】

君主夏季推行春季时的政令,就会常刮大风造成风灾;如果施行冬季时的政令,轻则草木凋落,重则出现冰雹;如果施行秋季时的政令,将会造成水涝之灾。十二天,值小郢节气到来,这时阳气渐趋盈满,适合选拔有德之士、招纳贤能之才;又十二天,天气停止下降;向下级行赏赐;又十二天,值中郢节气,当颁行赏赐;十二天,值中绝节气,应当把已成熟的农产品收获聚敛;十二天,大暑节到来,应全面修缮各种用器。十二天中暑节气,又过十二天是大暑终节气;“三暑”期间,行事相同。在“七举”时节,应当穿戴赤色服饰,品尝苦味食物,欣赏羽声音乐,应当取用七数,饮用南方赤后之井的水,取用西方白虎毛兽之火使用或炊煮。内心存宽广纯素的心境,身行诚笃忠厚、保持言行敦厚诚实,平和之气循环流通;地气畅通,万物和顺安静,各得其所,顺其理致,自然生长。确立官府中的高低官阶,明确定出官吏身份的上下职位,随时加以审查核实、明察督导,群臣及官府就不敢凌驾于君主,下属也不敢超越上级,位卑者就不敢逾越位尊者。礼仪法规得到确立,政策实施得当,没有结党营私之人,位尊者居上,位卑者居下,亲疏远近不相违背,再无错乱现象。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南方方外。

秋行夏政,叶[1];行春政,华[2];行冬政,耗[3]。十二,期风至[4],戒秋事[5]。十二,小卯[6],薄百爵[7]。十二,白露下,收聚。十二,复理[8],赐与。十二,始节[9],赋事[10]。十二,始卯[11],合男女。十二,中卯,十二,下卯,三卯同事[12]。九和时节[13],君服白色,味辛味,听商声[14],治湿气[15],用九数。饮于白后之井[16],以介虫之火爨[17]。藏恭敬[18],行搏锐[19]。坦气修通,凡物开静,形生理。间男女之畜[20],修乡闾之什伍[21],量委积之多寡[22],定府官之计数。养老弱而勿通[23],信利周而无私[24]。

此居于图西方方外。

【注释】

[1]叶:叶盛。指农作物徒长苗叶而不结花实,即“秀而不实”。

[2]华:花盛。指光开花不结实,即“华而不实”。

[3]耗:虚耗,损耗。

[4]期风:凉风,季风。

[5]戒秋事:命令准备秋天的农事。

[6]小卯:安井衡云:“卯”当作“酉”……酉位在西,主秋,故以名节。

[7]薄百爵:此句是说秋际来临之物候现象。薄,迫,逼迫,驱逐。百爵,各种小雀。爵,“雀”之假借。

[8]复理:秋分时节昼夜长短与春分一样,如此反复循环,称复理。

[9]始节:指从秋分开始,昼短夜长。

[10]赋事:即兵事。指军事训练。一说作整饬田赋之事。

[11]始卯:应同春季,同“始卵”。

[12]三卯:此“中卯”“下卯”“三卯”应同上作“中酉”“下酉”“三酉”。

[13]九和时节:指立秋时节。其时“盛德在金”,“金”在阴阳五行中成数为“九”,所谓“金气和”,故言立秋日为“九和时节”。

[14]商声:古乐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一。

[15]治湿气:调理湿气。

[16]白后之井:西方井。白后,即白帝,主西。

[17]介虫之火爨:或作“介兽之火”,有介売的动物,如龟、蟹之类。羽、毛、鳞、介、倮,皆可谓“虫”,亦可谓“兽”,古以“四兽”为军阵,“北方,其兽玄武”,玄武,即龟。介兽之火即北方之火。

[18]藏恭敬:持心恭敬。

[19]行搏锐:金之用则锋锐而可搏,此处指用兵。

[20]间男女之畜:检查男女日常生活、检阅其畜养状况。间,丁士涵云:“间”与“简”通。简,检阅。畜,畜养。

[21]什伍:为农村的基本组织,十家为一什,五家为一伍。整编什伍,以备战时之需。

[22]委积:堆积,积蓄。指积累和贮藏。

[23]养老弱而勿通:此句是说,养老少应分开养。通,通行,一样。

[24]信利周而无私:这句是说申明利害而无私利。信,申明。古与“申”字可通用。周,为“害”字之误。

【译文】

秋季推行夏季时的政令,植物只会枝繁叶茂而不结籽实;秋季推行春季时的政令,植物只开花不结果;若在秋季推行冬季时的政令,诸事只会耗损。立秋后十二天,凉风如期而至,当告诫百姓准备秋收之事。十二天,值小酉节气,猛禽迫凌各种小雀。十二天,白露,应当鼓励农民收割聚集。十二天,再次昼夜长短相同,赏赐臣民。十二天,夜长昼短,着手军事训练。十二天,动物交媾,适合男婚女嫁,准许青年男女相会或婚配。十二天,中酉,十二天,下酋,三酉期间,行事相同,适宜男婚女嫁,举行婚事。秋凉值金气和顺时节,君主适宜穿戴白色服饰,品尝辛辣食物,欣赏商调音乐,调理寒湿之气,取用九数。遵循九和时令要求,饮用西方白后之井的水,取用北方介虫之火炊煮或使用,以迎接寒冬之气。君主应心怀恭敬谨慎,做好军事训练。使平和之气循环畅通,地气通畅,万物安宁,按照各自生理自然长成,形体生成。检阅乡民日常生活,检查男女的生养情况;须修治乡间什伍编制,整编乡闾组织,加强军事训练,要计算物资贮备的多少,要核实政府各级官员名额的数量,有区别地奉养长者、体恤弱者,向民众申明利害,无任何偏私。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西方方外。

冬行秋政,雾[1];行夏政,雷[2];行春政,烝泄[3]。十二,始寒,尽刑[4]。十二,小榆[5],赐予。十二,中寒,收聚。十二,中榆,大收。十二,寒至,静[6]。十二,大寒,之阴[7]。十二,大寒终,三寒同事[8]。六行时节[9],君服黑色,味咸味,听徵声[10],治阴气[11],用六数,饮于黑后之井[12],以鳞兽之火爨[13]。藏慈厚[14],行薄纯[15],坦气修通,凡物开静,形生理。器成于僇[16],教行于钞[17]。动静不记,行止无量[18]。戒审四时以别息[19],异出入以两易[20],明养生以解固[21],审取予以总之[22]。

【注释】

[1]雾:多阴雾。

[2]雷:冬雷是气候反常现象。俗谚有:“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3]烝泄:即“蒸泄”。泄而上烝。指地气向上发散泄漏。

[4]尽刑:全面施行刑罚,无留狱。一说,尽,止。天大寒时,刑杀截止。

[5]小榆:节气名。榆,通“逾”。越的意思。指开始越冬。

[6]静:停止。

[7]之阴:变阴。大寒来时,天阴暗。

[8]三寒同事:寒至、大寒、大寒终,三寒期间都宜于尽刑、收聚和养静。

[9]六行时节:指立冬时节。其时阴阳五行中属“水”,其成数为六,水气行,故谓“六行时节”。

[10]徵(zhǐ)声:五音之一。

[11]治阴气:冬太阴,必须调理阴气,使其不太阴。

[12]黑后之井:北方井。黑后,即黑帝,主北。

[13]鳞兽之火:东方之火。鳞兽,指东方青龙。

[14]藏慈厚:内存仁慈宽厚之心。

[15]行薄纯:言语行动素朴真纯。薄,通“朴”。

[16]僇:通“勠”。勠力。即齐心协力的意思。

[17]钞:通“眇”。细微。

[18]动静不记,行止无量:言动静失其纪,则行止无度量。记,当为“纪”。

[19]戒:慎也。慎重,谨慎。审:丁士涵云:“审”字涉下文“审取予”而衍。息:生长。

[20]异出入以两易:分别会计出和入,了解收支都方便。异,分别。出入,出纳。两易,双易。两,偶,双。

[21]固:通“故”。凶灾。

[22]总之:统计匮乏情况。

【译文】

如果秋季推行冬季的政令,就会阴雾弥漫;推行夏季政令,就会雷声阵阵;推行春季时的政令,就会地气蒸发泄漏。十二天,天气始寒,适宜施行刑杀,使死罪之人不羁在狱中。十二天,是越冬的小榆节,君主应颁行赏赐于臣民。十二天,是中寒节气,命令民众收聚谷物、敛藏果实。十二天,是中榆的节气,当命令民众全面地收藏。十二天,大寒节气,即冬至节到,君主应当颁令停止农事,使农民得以进入静养以求无事而安心。十二天,大寒至阴节气。十二天,大寒终节气。三寒期间,行事相同。寒冬正值水气运行时节,君主宜穿戴黑色服饰,品尝咸味的食物,静心欣赏徵调音乐,调理盛阴之气,取用六数,遵循六行时令要求,饮用北方黑后之井的水,取用东方鳞兽之火来使用或炊煮,以迎接阳春之气到来。应当心怀仁慈淳厚,身行省薄纯俭,以保持言行纯朴仁厚,使平和之气循环流通;地气畅通,万物和顺安宁,顺其自然生理、自然生成形体,顺乎自然天理;器物成于齐心协力,教化要细致和认真;动与静无规则,行和止就没有规范。慎重地按照四时来变化作息;依据出入不同,灵活安排收支;明备生活条件可能解除灾害,认真对待获得与付出,总体把握就不出问题。

一会诸侯,令曰:非玄帝之命[1],毋有一日之师役[2]。再会诸侯,令曰:养孤老[3],食常疾[4],收孤寡[5]。三会诸侯,令曰:田租百取五[6],市赋百取二[7],关赋百取一[8]。毋乏耕织之器。四会诸侯,令曰:修道路,偕度量[9],一称数,薮泽以时禁发之[10]。五会诸侯,令曰:修春秋冬夏之常祭,食天壤山川之故祀[11],必以时。六会诸侯,令曰:以尔壤生物共玄官[12],请四辅[13],将以礼上帝。七会诸侯,令曰:官处四体而无礼者[14],流之焉莠命[15]。八会诸侯,令曰:立四义而毋议者[16],尚之于玄官[17],听于三公[18]。九会诸侯,令曰:以尔封内之财物[19],国之所有为币[20]。九会,大命焉出[21],常至[22]。

【注释】

[1]玄帝:即玄宫之帝,实即居于各图之中的最高神。

[2]师役:指战争。

[3]孤:幼而无父母,谓之孤。

[4]食(sì):供养,养育。常疾:残疾人。

[5]孤寡:孤儿寡妇。

[6]百取五:即收百分之五的田租率。

[7]市赋:市场税。

[8]关赋:关卡税。

[9]偕:齐同。

[10]以时禁发之:按照季节进行封禁或开放。

[11]食:犹言“血食”。即祭享的意思。

[12]生物:所出的物产。共:供。玄官:当作“玄宫”。意谓供奉于玄宫。

[13]四辅:官名,古代天子身边的公卿大臣。此处泛指辅政或助祭的大臣。

[14]官处:居官,在官舍。四体:手足四肢。

[15]流之焉莠命:列入不良之类。焉,于。莠,田中杂草。此处指污辱、扰乱政令的官员。

[16]四义:四仪。义,同“仪”。即四体举止。毋议:即不遭非议。议,论难,非议。

[17]尚:推举,选拔。

[18]听于三公:听候三公评议。三公,周代有两层意思,一指司马、司徒、司空,一指太师、太傅、太保。皆为高级大臣。

[19]封内:疆界内。

[20]为币:行币礼。币,古时称帛、玉等进贡的礼物为币。

[21]大命焉出:言九会诸侯,天下命令于是出自我,诸侯率服。

[22]常至:指九次朝会之后,诸侯各国应遵照常规,按规定的时间至齐受命。常,常规。

【译文】

一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没有得到玄帝的命令,谁都不能发动兵役进行战争。二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要奉养长者、抚育孤儿,供养身有残障者,收养孤儿寡妇等。三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田租只可征收百分之五,市场税只收百分之二,关卡税只收百分之一。不要让耕田和织布的用具缺乏供给。四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修整道路,统一度量衡的标准,山林和湖泽须定期依时封禁和开放。五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整修和恢复春秋冬夏的常规祭祀,天地山川的传统祭礼,必须按照固定的时间进行。六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用你们国土上的出产物进贡玄宫,请四辅协助,敬奉天帝和礼祀五岳。七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在手足四肢四方面有不合于礼法的,以秽乱教化的罪名流放。八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在四体方面能树立仪则的,举荐于玄宫,予以赏赐,由三公决定其任用。九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说:用你们封地的财物和特产作为币礼来朝贡。九次会合诸侯之后,大政方针由此颁定,以后朝聘不断,诸侯奉命成为常规。

千里之外,二千里之内,诸侯三年而朝,习命[1]。二年,三卿使四辅[2]。一年正月朔日,令大夫来修[3],受命三公。二千里之外,三千里之内,诸侯五年而会[4];至,习命。三年,名卿请事[5]。二年,大夫通吉凶。十年,重適入正礼义[6]。五年,大夫请受变[7]。三千里之外,诸侯世一至[8],置大夫以为廷安[9],入共受命焉[10]。

此居于图北方方外。

【注释】

[1]习命:修习政策法令,熟悉政令。

[2]三卿使四辅:此句是说,诸侯三公受命于四辅。使四辅,接受命令。

[3]令大夫:官名,位在“列大夫”之上。来修:谓诸侯使命大夫来修好。

[4]会:指诸侯亲至王所朝见天子。

[5]名卿:即“命卿”。命于天子之卿。

[6]適:通“嫡”。嫡子。这里指诸侯世子。入:入朝。礼义:即礼仪。

[7]五年,大夫请受变:俞樾云:此二句当在下文“三千里之外,诸侯世一至”之下。受变,此指学习政策法令。

[8]世一至:指三十年来朝一次。世,古称三十年为一世。

[9]廷安:廷宴。在朝堂举行宴会,以示和好。

[10]入共受命:负责向朝廷进贡,接受政事、政令。入共,犹“入贡”。

【译文】

距离在一千里之外、二千里以内的诸侯国,每隔三年君主须朝会一次,熟悉命令、修习政教。每隔两年派遣三公出使,接受四辅命令。每年正月初一,派遣令大夫来朝修好兼学习政令,到三公处接受命令。距离在二千里以外、三千里以内的诸侯国,每隔五年君主须来齐朝会,熟悉命令、修习政教。每隔三年,派遣三卿前来朝廷请求指示、接受命令。每隔两年,派遣大夫前来朝廷报告国情的吉凶。距离在三千里以外的诸侯国,君主三十年来齐朝见一次,每隔十年,派遣负有重任的诸侯世子来朝廷,修正礼仪制度,以尽礼仪。每隔五年,派遣大夫前来朝廷学习新变更的政策法令,请求接受治国的指示。安排大夫一人作为接待官,负责宴会款待,并负责交纳贡物、接受命令诸事。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北方方外。

必得文威武[1],官习胜之务[2]。时因,胜之终[3];无方[4],胜之几[5];行义,胜之理;名实[6],胜之急;时分[7],胜之事;察伐[8],胜之行;备具[9],胜之原[10];无象[11],胜之本。定独威[12],胜;定计财[13],胜;定知闻[14],胜;定选士,胜;定制禄[15],胜;定方用[16],胜;定纶理[17],胜;定死生,胜;定成败,胜;定依奇[18],胜;定实虚,胜;定盛衰,胜。举机诚要[19],则敌不量[20];用利至诚,则敌不校[21]。明名章实[22],则士死节;奇举发不意[23],则士欢用。交物因方[24],则械器备;因能利备[25],则求必得。执务明本[26],则士不偷[27];备具无常,无方应也[28]。

【注释】

[1]必得文威武:此谓必须文有德、武有威。得,通“德”。

[2]官习胜务:各级官吏修习胜敌的事务。胜务,也可解作胜任各项事务。务,事务,事情。

[3]时因,胜之终:谓善因时是取得最终胜利的保证。时因,即“因时”。终,最终结果。一说,“终”为“纪”字之误。

[4]无方:没有固定的法度。指变化无常。

[5]几:通“机”。关键,征兆。指微妙处。

[6]名实:名声与实际。此处指人所得荣誉与做事实效相配。

[7]时分:时刻,时间。指抓紧时间,分秒必争。

[8]察伐:量察功伐。伐,功劳,等级。

[9]备具:完备攻战的器具。

[10]原:同“源”。

[11]无象:没有表露出迹象。指行动隐蔽,行军布阵,不露痕迹,无迹可寻。

[12]定独威:确立统一指挥的权威。

[13]计财:指计算经费开支。

[14]知闻:指了解敌方的军事情报信息。

[15]制禄:指因功颁禄。

[16]方用:不同的作用功能。指制造军器时遵循设计方案,使之能发挥各自的最大效用。方,比,比量。

[17]纶理:伦理,条理。纶,古通“伦”。

[18]定依奇:即战争时能确定何时用“奇”(奇计)何时用“正”(常道)者,可以获胜。清何如璋说“依”当作“正”。

[19]举机诚要:把握战机确实得其要领。诚要,确实精要。

[20]量:测度,预料。

[21]校:抗拒,对抗。

[22]章:彰明,显明。

[23]奇举发:行动出其不意的意思。郭沫若说:“发”乃“举”字之古注,误衍入正文者。故当为“奇举”。一说“奇”为衍文,当作“举发”,指发兵。

[24]交物因方:按照实际情况考校兵器装备和检验成品。交,考校,考核。

[25]因能利备:依据能力和有利原则做准备。

[26]执务明本:掌握关键,明确根本。

[27]偷:苟且,侥幸。

[28]备具无常,无方应也:这两句是倒装句。谓敌人无法应付也。备具,准备,防备。无常,非正常情况。无方应,应对无法意料之事。

【译文】

君主必须使文官有德、武官有威,各级官员修习克敌制胜的各项事务。因时而动,顺应天时是制胜的总则;兵法方略变化无常,是制胜的关键;出师有据、兵行正义,为制胜之常理;奖惩得当,名实相符,是制胜克敌的当务之急;研讨进攻时机,是制胜的大事;兵器和战备齐全,是制胜的先决条件;行军隐蔽,使敌人无迹可寻,是制胜的根本。能够确定权威和统一行动者,可以制胜;能够计算其军费开支并确定其财物用度的,可以制胜;能够审定敌情真伪或情报信息及时可靠的,可以制胜;能确保将士获得精选的,可以制胜;能够审定因功颁禄的,可以制胜;能够审定因不同需要确保军器制造的,可以制胜;能够确保上下长幼有序的,可以制胜;能够审定死生大义的,可以制胜;能够审定攻战成败的可以制胜;能够审定用兵正奇相依,可以制胜;能够审定敌军各方虚实的,可以制胜;能够审定兵势盛衰形势的,可以制胜。出兵把握时机,定计精妙切中要害,敌人就难以估量;用兵充分利用各种优势,敌人就不能对抗。奖惩合乎实际,将士就会舍生忘死以尽各节;适时运用奇兵险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将士就乐于被军队所用。仔细根据需要考核军备,军械兵器就能精良完备;能依据自身能力和有利条件,目标就能达到有求必得。知晓要务,明确根本,将士就不会苟且敷衍;做好各种防备,以备突发状况,这是应付意外的办法。

听于钞[1],故能闻未极[2];视于新[3],故能见未形;思于濬[4],故能知未始;发于惊[5],故能至无量[6];动于昌[7],故能得其宝[8];立于谋,故能实不可故也[9]。器成教守[10],则不远道里;号审教施[11],则不险山河[12]。博一纯固[13],则独行而无敌;慎号审章[14],则其攻不待权与[15];明必胜则慈者勇[16],器无方则愚者智[17],攻不守[18],则拙者巧;数也[19]。

【注释】

[1]钞:眇,细微。

[2]闻未极:能听到未到来的声音。极,到达。

[3]新:事物的萌芽状态。

[4]濬:深远,深沉。

[5]惊:惊慌,使敌人惊慌。

[6]无量:不可测度。

[7]昌:即“倡”。始。

[8]宝:指俘获。齐人语称俘获为宝。

[9]实:实在。贾谊《新书·大政下》:“能言而能行之者,谓之实。”故:变故,突发的意外。

[10]教守:教导防守的事。

[11]号审:号令明确。

[12]不险山河:不畏山河艰险。

[13]博一:指德广而专一。博,通“溥”。大,普遍。纯固:专一坚定。

[14]章:旗帜等标识物。

[15]权与:同盟友好之国。

[16]慈:仁爱。此处指软弱之人。

[17]无方:器用周全。

[18]不守:无防守。攻击无防守的敌人。

[19]数:自然的道理。

【译文】

听得到细微之声响,因而能听到还未到来的声音;看得见萌芽,就能看到还未成形的事物;思虑深远,所以能预先想到还没有开始发生的事情;发动得突然,令敌惊慌,可获得无可限量的效果;出战能得先机,就能大有俘获。立足于缜密的运筹,就能实在地攻守,不生变故。军备齐全、武器完好,又严守训令,因而就不怕长途跋涉、远道行军;号令严明,训练有素,因而就不怕山高水险。德行广博,信念单纯,就可以纵横天下、所向无敌;发号严谨而旗帜分明,就可以攻无不克、一举破敌,不必依靠外援。指明必胜的结局,即使心慈手软的人也会变得勇猛杀敌;兵器精良完备,即使是愚蠢的人握有无法防御的武器,也会变得聪明非凡;攻打不设防的敌军,即使笨拙的人也会变得奇妙灵巧。这些,都是自然的道理。

动慎十号[1],明审九章[2],饰习十器[3],善习五官[4],谨修三官[5]。必设常主[6],计必先定。求天下之精材[7],论百工之锐器[8],器成角试否臧[9]。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称材[10],说行若风雨[11],发如雷电。

此居于图方中[12]。

【注释】

[1]动:郭沫若云:“动”当为“勤”,字之误也。勤,即勤奋。十号:十种号令。

[2]九章:九种旗帜。作为指挥作战的标志,即:日、月、龙、虎、鸟、蛇、鹊、狼、九种旗章,《兵法》有详述。

[3]十器:什器,各种器具。十,与“什”古通。

[4]五官:五教。官,管教。

[5]三官:指鼓、金、旗三种器物的指挥职能。《兵法》:一曰鼓以进。二曰金以退。三曰旗以表趋向。

[6]常主:指军中主帅。

[7]精材:优质器材。

[8]论:评选。

[9]角试:较量,比试。否:恶,劣。臧:善,优。

[10]称材:名实相符的优良人才。

[11]说:读为“脱”,古字通用。

[12]此居于图方中: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方中。

【译文】

要勤于审察十种号令,明确分辨九种旗章,饬令监督操练各种兵器,还需善于演习好五教要领,必须勤谨有效地训练士卒金鼓旗帜等各种号令。军中主帅一定要常设不缺,行军谋略、作战计划必须预先制定好。要征集天下优质材料、搜罗精良的器材,评审百工制成的各种锋利精锐的武器;制成后的兵器,要进行比试较量以检定其优劣好坏。要招纳天下英雄、网罗各地豪杰,势必囊括天下的强将好手。一旦出军作战,行军就该像狂风骤雨般的迅捷,发兵就该像雷鸣电闪般的勇猛激烈。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方中(副图)。

旗物尚青[1],兵尚矛[2],刑则交寒害[3]。器成不守[4],经不知;教习不著[5],发不意[6]。经不知,故莫之能圉[7];发不意,故莫之能应。莫之能应,故全胜而无害;莫之能害,故必胜而无敌。四机不明[8],不过九日而游兵惊军[9];障塞不审[10],不过八日而外贼得间[11];由守不慎[12],不过七日而内有谗谋;诡禁不修[13],不过六日而窃盗者起;死亡不食[14],不过四日而军财在敌[15]。

此居于图东方方外。

【注释】

[1]尚青:崇尚青色。阴阳五行中东方属木,故其旗色青。

[2]兵尚矛:兵器用长矛。

[3]寒:通“干”。栏杆。在此指木枷。害:即“辖钛”。施加在脚上的镣铐刑具。

[4]不守:不墨守成规。即制战争之器不拘成法的意思。

[5]不著:不固执。即教习战士采取灵活方式。

[6]发不意:发兵攻伐敌人让其意料不到。

[7]圉:阻挡,抵挡。

[8]四机:指上文所述不守、不知、不著、不意四种失察之举。一说指下文所述敌情、敌政、敌将、敌士四种兵机之要。

[9]游兵惊军:使军心游离、惊恐。

[10]障塞:指防御工事和防守要道。

[11]得间:即外贼得到机会的意思。间,缝隙,空隙。

[12]由守:俞樾说:“由”疑“申”字之误。申守,多重防守。申,重。

[13]诡禁:指防范欺诈行为的禁令。修:整顿。

[14]死亡不食:王引之云:“亡”盖“士”之讹。死士,敢死之士也。食,犹飨也。“死士不食”,即吝于财用,而不奉养或犒赏敢死之勇士。一说指对军中死者不供享食,即不安葬祭祀死者。食,供食。

[15]军财在敌:军队财物将落入敌人之手。

【译文】

东方旗帜崇尚青色,兵器宜用长矛,刑具多用木枷脚铐之类木质。兵器装备不守旧,过境敌国可令敌人不能察觉;教练士兵方法灵活,进攻就可以出其不意。过境而敌人不能察觉,敌军就无法防御;发兵而出敌不意,敌人就无法应付。敌人无法应付,我军就能全胜而没有损失;敌人无法防御对抗,我军就能必胜而所向无敌。不了解上述用兵的四项机要,不出九天,军心就会涣散动摇;不注重加强防御工事和防守要道,不出八天,敌人就会趁隙而入;不严肃谨慎地加强戒备和防守,不出七天,离间的谗谋和奸计就会在内部出现;对于欺诈行为不加防范和整顿,不出六天,偷盗窃取之徒就会纷纷出现到处作乱;不供养敢死之士、又不犒赏勇于作战的将士,不出四天,我军的财物就要落入敌军之手。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东方方外(东图之副图)。

旗物尚赤[1],兵尚戟[2],刑则烧交疆郊[3]。必明其一[4],必明其将,必明其政,必明其士。四者备[5],则以治击乱,以成击败。数战则士疲,数胜则君骄,骄君使疲民则国危。至善不战[6],其次一之[7]。大胜者,积众胜无非义者[8]。焉可以为大胜?大胜,无不胜也。

此居于图南方方外[9]。

【注释】

[1]尚赤:崇尚赤色。阴阳五行说南方属火,故旗帜尚赤。

[2]戟(jǐ):古代兵器,形制与戈相似,比戈多一个可以刺杀的矛头,是戈和矛的结合。

[3]烧交疆郊:意思是罚那些有罪者在烈日下干沉重的工作。一说“疆郊”也是火烧,因而“烧交疆郊”是四种夏日用的火刑。交,“烄”字之借,火烧的意思。疆郊,郊,为“”之借。疆即瘠薄难治的土地。

[4]一:号令不二的意思。

[5]四者备:即前文所述:号令统一、明将、明政、明士四种用兵机要。

[6]不战:不战而胜。

[7]一之:指一战而胜。

[8]无非义者:没有不义之战。

[9]此居于图南方方外:尹注曰:“此南图之副也。”

【译文】

南方旗帜崇尚赤焰之色,兵器宜用戟,所用刑具多为烧、烄、疆、郊之类的火刑。两军交战之时,军中必须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号令统一,才能出战;出战前,必须掌握敌方军情,必须了解对方将帅的谋略,必须了解对方政局和形势,必须了解对方士兵的作战素质,才能克敌制胜,这四个方面能充分掌握了,就能做到用治军击乱军、用必胜之军击必败之军了。连续出征、多次作战,士卒就会疲劳,屡获战绩、多次取胜,君主就会骄傲;骄傲的国君驱使疲劳的士卒去作战,国家就面临危险了。最完美的军事行动,是不战而胜,其次是一战而能胜敌。所谓大胜,指的是积累多次胜利而没有非正义的战争。如何能做到为正义而取得大胜?无战不胜,即是大胜。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南方方外(南图之副图)。

旗物尚白[1],兵尚剑[2],刑则诏昧断绝[3]。始乎无端[4],卒乎无穷[5]。始乎无端,道也;卒乎无穷,德也。道不可量,德不可数。不可量,则众强不能图;不可数,则为诈不敢乡[6]。两者备施[7],动静有功。畜之以道[8],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故能习,习故能偕[9],偕习以悉[10],莫能伤也。

此居于图西方方外[11]。

【注释】

[1]尚白:崇尚白色。阴阳五行说西方属金,故旗帜崇尚白色。

[2]剑:古代兵器,双刃有短柄。战国时流行。

[3]诏昧断绝:皆指刀剑断斩之刑。诏,通“钊”。昧,割也。

[4]端:端绪,开头。

[5]穷:穷尽,结尾。

[6]为诈:伪诈。为,与“伪”古通用。乡:通“向”。相向。

[7]两者:指道与德。

[8]蓄:培养。

[9]偕:同谐,和谐。

[10]悉:完全,竭尽。以:而。

[11]此居于图西方方外:尹注曰:“此西图之副也。”

【译文】

西方属金,秋季的旗帜崇尚白色,兵器宜用刀剑,象征金属的锋利,所用刑具多是绍、昧、断、绝之类的金刑,即刀剑断斩之刑。事情发生时找不到它的开端,结束时没个煞尾。找不见开端就好比道,看不见尽头就好比德。道,不可估量;德,不可计算。无法度量,所以再众多的人也敢有所图谋;不可计算,所以伪诈就不敢出现。道和德两者双管齐下、兼而施之,无论动或静,都能各有其功,培养民众都要合于道和德的原则。培养以道百姓就和睦,培养以德百姓就团结。彼此和睦、团结一心就能使民众的力量凝聚起来,君臣上下都凝聚团结就能相互协调、尽心尽力,全国百姓的力量都能凝聚协调、万众一心,那就谁都不能来伤害了。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西方方外(西图之副图)。

旗物尚黑[1],兵尚胁盾[2],刑则游仰灌流[3]。察数而知治,审器而识胜,明谋而适胜[4],通德而天下定。定宗庙,育男女[5],官四分[6],则可以立威行德,制法仪[7],出号令。至善之为兵也,非地是求也[8],罚人是君也[9]。立义而加之以胜,至威而实之以德[10],守之而后修[11],胜心焚海内[12]。民之所利,立之;所害,除之;则民人从[13]。立为六千里之侯,则大人从[14];使国君得其治[15],则人君从。会请命于天,地知气和[16],则生物从[17]。

【注释】

[1]尚黑:崇尚黑色。阴阳五行说北方属水,故旗帜崇尚黑色。

[2]胁盾:放在腰间的一种盾。

[3]游仰灌流:指溺水、沉潭之类的水中之刑。仰,即以水灌鼻之刑。冬季在五行中属水,故刑罚用水。

[4]适胜:王念孙云:“适胜”当为“胜适”。适,即“敌”字也。适胜,指战胜敌军。一说谓适胜,即往胜,通向胜利。

[5]育男女:繁育子女。

[6]官四分:按春夏秋冬四季设立官职。

[7]法仪:法度。

[8]非地是求:即“非求地”。不是为了单纯追求土地。

[9]罚人是君:伐其民、正其君的意思。罚,通“伐”。是,正。

[10]至威:树立权威。

[11]守之而后修:言以文守之,胜乃完备也。郭沫若云:“修”当为“备”字之误也。

[12]心焚:言能守仁义威德而后举兵胜敌,则必服海内,如在樊篱之中也。猪饲彦博云:“心焚”当作“必樊”。樊,通“藩”。

[13]民人:即民众、人民。

[14]大人:指天子身边的三公、四辅,即谓大臣。

[15]国君:指诸侯各国的君主。

[16]地知气和:此句是说天地气连接则和畅。知,接,连接。

[17]生物:指万物。从:从之。

【译文】

北方旗帜崇尚黑色,兵器宜用置于腰间之胁盾,所用刑具乃游、仰、灌、流之类的水刑,即沉潭、溺水等水中之刑。考察事物的道理,就可以知晓治事之道;审查兵器装备的优劣,就能识别胜负原因;精通谋算计划,就可以无往而不胜;懂得普施德泽、广行德政,就可以天下安定。能够安定宗庙、繁育儿女,并能按四季分设官职,各司其职,就可以逐步确立权威、制定法度、颁行号令了。最高明、最完善的用兵,最终目标不是为了占领别国的土地,是为了惩罚、纠正不善的君民;而是树立正义,以战胜推行正义的力量;树立威严以推广文教德化,坚守这样的方向终会达致长治久安,也必定能进而征服四海、安定天下。民众认为有利的,就兴办;民众认为有害的,就消除;那么,各国的百姓都会由衷的服从。在六千里范围之内封立侯爵,则各诸侯国的大臣就会服从。保障各诸侯国君主治理其内部人民的权限、并促使其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那么,各国的君主就会服从。祭祀上天,祈求除病消灾、天地之气相和、物足地润、风调雨顺,那么,普天之下的一切生物也都会顺从了。

计缓急之事,则危危而无难[1];明于器械之利,则涉难而不变。察于先后之理,则兵出而不困[2]。通于出入之度,则深入而不危。审于动静之务,则功得而无害也。著于取与之分[3],则得地而不执[4]。慎于号令之官[5],则举事而有功。

此居于图北方方外[6]。

【注释】

[1]危危:指极度危险。缓急之事,皆有可危之理,故曰危危。

[2]兵出:指大兵出境。一本作“空兵”,意谓倾国之师。

[3]著:明。取与:指当取则取,当予则予。与,予。

[4]不执:不惶惧。俞樾云:“执”读为“慹”。《说文·心部》曰:“慹,悑也。”“悑”即今“怖”字。

[5]官:职事,职能。

[6]此居于图北方方外:尹注曰:“此北图之副也。”

【译文】

筹划处理好事情的轻重缓急,即使遇到极度危险的事情,也不至于陷于灾难境地;了解器械的利用,进入险境也不会有大的灾变。明察先后的道理,大兵出境也不会陷入困局。精通出入敌阵的法度,即使深入敌国之境也不会陷入绝境。懂得动静的法则,便会取得成功而避免危害。明确当取、当予的关系和界限,即使占领别国、夺得了土地,也没有忧惧和祸患。严肃慎重地对待发号施令,一旦要有所行动,举事便能建立功业、达到预期成效。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北方方外(北图之副图)。


版法第七幼官图第九

幼官第八|管子|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