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芳品读红楼梦
如果一个人一生只能读一部作品,那一定是《红楼梦》
江西人民出版社
马瑞芳
1965年毕业与山东大学中文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荣誉委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卒,曾任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省政协常委会委员、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出版作品四十余种,有专著《幻由人生蒲松龄传》、《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趣话经典系列、古典小说风情谭系列,长篇小说《蓝眼睛黑眼睛》《天眼》《感受四季》,散文集《煎饼花儿》《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等。曾获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全国纪实散文奖、首届全国少数民族创作散文一等奖、全国女性文学创作奖、全国女性文学理论创新奖,多次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马瑞芳说聊斋”,在海峡两岸十几家电视台及喜马拉雅音频平台讲《红楼梦》。2017年被授予山东省读书形象大使。
适趣闲文《红楼梦》
《红楼梦》是长篇小说,中国现在一年出版一千本长篇小说,有几本五年后大家还看?有几本十年后读者还看?有几本五十年后还有人知道?难说。但《红楼梦》作者离开人间二百多年了,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在读《红楼梦》。世界上每个角落都有人通过不同的译本读中国的《红楼梦》。为什么不分国家、不分时代的读者都愿意读《红楼梦》?因为《红楼梦》写的是人类共同命运,生老病死,爱情友谊,富贵贫困,这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的人都会遇到的。
1980年,我给六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讲《红楼梦》,讲到王熙凤,我往黑板上写个“蛇蝎美人”。瑞典留学生不干了,说马老师我不同意您的观点。王熙凤很有能力,我如果娶妻子就娶王熙凤这样的。我很震惊,后来想想很有道理。这个学生离开中国不久,就做了瑞典王国驻香港总领事,又过了几年在帕尔梅首相手下做国家安全享务助理。这样有从政能力的欧洲青年为什么喜欢王熙凤?就因为像小品里说的,王熙凤你太有才了。秦可卿死了,宁国府乱成一锅粥,王熙凤几天时间治理得井井有条。我给日本学生讲到王熙凤,日本学生说,我们日本人打麻将,下属也得学王熙凤,故意输钱给上级。王熙风有这么广泛的国际影响!
不同的读者都在读王熙凤,毛泽东主席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军事外的书都精简了,他只留了一本文学的书,《红楼梦》。毛主席也是影响很大的红学家,毛主席说,《红楼梦》可以当清朝历史读,还说第四回是《红楼梦》总纲。我们研究文学,喜欢分段,你搞古代文学,他搞现代文学,那位搞当代文学。搞古代文学又分成好几段,你搞先秦,他搞唐宋,我搞明清。但《红楼梦》就不一样了,什么人都可以研究。我们开红学会。从美国来了几位红学家,最有名的两位红学家,一位是威斯康星大学周策纵教授,一位是纽约大学唐德刚教授,两位教授都是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2007年,我在《文史知识》开个专栏,讲《红楼梦》是怎样承传聊斋。但是首先提出《红楼梦》承传《聊斋志异》文学传统的并不是我,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经济学家赵刚教授。各个国家,各种专业,大家都在读《红楼梦》。各种年龄的人都在读《红楼梦》。在百家讲坛,易中天问我,于丹4岁读论语,你是几岁开始读《红楼梦》和《聊裔》?我开玩笑回答,我从娘肚子里就读《红楼梦》。我母亲出嫁时,她的嫁妆里有个书箱,里面摆着石印本《红楼梦》和《聊裔志异》。我很小的时候就听母亲用《红楼梦》里的话讲社会是怎么回事。比如说千里搭长篷,没有不散的筵席,大有大的难处。我18岁进了大学,《红楼梦》是我的案头书,我读的是五年制,从图书馆借本《红楼梦》,到期再续,一放五年。每天晚上是我的床头必读书。我在青春岁月最想了解宝黛爱情。等我年事稍长,就能够理解,薛姨妈为什么对她的女儿做出那样周到的安排。当我老了,做了祖母、外祖母,就特别能够理解贾母的人生,就更加坚信当年母亲说的观点,贾母绝对不可能反对宝黛成婚,因为她最爱外孙女黛玉和孙子宝玉,一定要让他两个成一家。当我在十几家电视台讲到这个观点时,我家的人说,这家伙又抄袭,抄谁的?老母亲的。我母亲,一个所谓家里蹲老太太能提出一些红学观点。红学界的观点就更多了。真是树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你在红学界能够听到很多天方夜谭,比如有人说曹雪芹是18世纪中国的007,他和他的邦德女郎一起刺杀了雍正皇帝。这太奇怪了吧,但是听到这样的话不要大惊小怪,因为类似的话一百年前就有,一百年后还会有。
2008年我在布加勒斯特跟《红楼梦》罗马尼亚译本的译者一起吃饭,我问她:你为什么翻译《红楼梦》?她说一句话,当时我眼泪都掉下来了。她说,《红楼梦》是我们欧洲文化从来没有达到过的高峰。说得太好了!欧洲文化的高峰是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三十多部戏剧创造四百多个人物,曹雪芹一部没写完,或者是写完没完全传下来的小说,也创造四百多个人物。其中二百多个女性,从贵族夫人贾母到农村老太太刘姥姥,从千金小姐林黛玉、薛宝钗,到粗使丫鬟傻大姐,一个一个活灵活现,好像能从纸上走下来。说《红楼梦》是欧洲文化从来没有达到过的高峰,这句话太恰当了。
我印象最深的《红楼梦》研究专家观点是什么呢?胡适是新红学创始人,有很多红学着作,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1985年《胡适传》作者唐德刚先生到哈尔滨参加国际红学会的时候说的。当时参加国际红学会中国学者都西装革履,唐德刚先生穿涤卡中山装,我给他起个外号,人民公社干部,19级干部。这个级别有资格买飞机票回纽约。唐先生在会上说,胡适当年不做驻美国大使了,就和我们一起吹牛,说话比较随便。他说,《红楼梦》不是好小说,没有主题。没有主题你为什么还研究《红楼梦》?胡适说,好玩呀。胡适是新红学鼻祖,我认为“好玩”在他所有的红学观点里面,是最重要、最精辟,也最到位的。
《红楼梦》为什么“好玩”?因为有趣,《红楼梦》充满情趣、谐趣,还有一般小说没有的雅趣。其实,将小说写得有趣,本来就是曹雪芹追求的。第一回写到空空道人和石头对话,石头(曹雪芹的化身)说:“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所谓“理治之书”就是关于治国理政之书,普通百姓闲暇时间,谁还再研究如何治理国家?都会找一些适合自己情趣、本身也特别有趣的书看,比如诗、词、美文、小说。曹雪芹就是以“适趣闲文”定位,完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他还特别瞧不上两种似乎是适趣闲文的小说,一类是风月笔墨,以淫秽污臭糟蹋文字坏人子弟;一类是千部共出一套的才子佳人小说,满纸潘安、西子,不过假拟出男女二人姓名,再加一个小人拨乱其间。《红楼梦》也写儿女之情,写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但与这些小说截然异趣。曹雪芹在第一回,就借空空道人与石头对话表达了自己创造《红楼梦》的美学理想和自视甚高的心理。脂砚斋说:“开卷一篇立意,真打破历来小说窠臼。阅其笔,则是《庄子》《离骚》之亚。”
《红楼梦》是小说,又不仅是小说,他是一部盖世奇书,吸纳了中国文学各种形式,像诗、词、赋,他调动了中华文化各个方面,像建筑、园林、绘画、美食。所以《红楼梦》怎么看怎么好玩,怎么看怎么有趣,但是毛主席说《红楼梦》要看五遍,因为他写的是四大家族的兴亡史。梁思成规定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学生必须读《红楼梦》,看看大观园是怎么盖的。
我研究《红楼梦》五十多年,第一篇红学论文是1962年大学三年级交的古代文学作业《贾宝玉批判》。研究这么多年,写过不少书,现在最想用英国小说家兼小说理论家佛斯特的观点看看《红楼梦》。佛斯特认为,小说无非写人生五大事件,出生、饮食、睡眠、爱情、死亡。
写人的出生,世界上哪位小说家创造过贾宝玉和林袋玉缘定三生的大爱神话?贾宝玉前身是赤瑕宫神瑛侍者,林黛玉前身是灵河岸边三生石畔一株绛珠仙草。神瑛侍者用甘露浇灌这株仙草,仙草得以活下来,修成仙女。她五衷之内,也就是内心深处一直感戴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当神瑛侍者要下凡做贾宝玉的时候,绛珠仙子要跟他下去,还他的甘露之恩。把我一生的眼泪全还给他。在世界文学当中谁见过这样的相爱是为了还泪的神话?世界上哪位小说家写爱情,能写到像贾宝玉、林徽玉、薛宝钗这样,不是三角恋,但比三角恋要有趣得多,好看得多,因为他们三个人是聪慧者的心灵捉对厮杀,也是贾宝玉人生道路的选择。
世界上还有哪位作家能写出像《红楼梦》里面的那些饮食?《红楼梦》的饮食,最有代表性的是茄鲞,我参加过很多国际红学会,吃过很多次的红楼宴,不管多有名的大厨师,都没做出王熙凤所说的茄鲞。后来八七版《红楼梦》的民俗顾问邓云乡先生告诉我,你知道吗,茄鲞是什么,就是宫爆鸡丁。不要说红楼梦的那些大菜,红楼早点就能把外国人唬的一愣一愣的。我在扬州西园宾馆跟英国一位模样很像撒切尔夫人,名字也叫玛格丽特的女学者一起吃过红楼早点。先上了八道粥,野鸭粥、桂圆粥,再上来八种小吃,枣泥馅的山药糕,东府的豆腐皮包子,再上来八个果碟。玛格丽特吃了两三种她就不吃了。我非常喜欢俄罗斯小说,特别是三位长篇小说大家,妥斯陀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这三位俄罗斯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家,他们几十部长篇小说加一块,对俄罗斯饮食的描写能和《红楼梦》比吗?根本就不能比,因为《红楼梦》写的是中国的饮食,《红楼梦》更写的是中国文化,餐饮桌上写文化。史太君两妄大观园,那是个多么有趣的宴会。
《红楼梦》的死亡被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艺术。秦可卿之死和《歧路灯》谭孝移之死、《金瓶梅》李瓶儿之死,是中国古代小说描写人物之死的三大经典,《红楼梦》写晴雯之死,晴雯和贾宝玉什么关系?“光谱纯”一样,太纯洁了,但当晴雯要离开人世时,把红指甲咬下来交给贾宝玉,把贴身衣服和贾宝玉换了。多么感人的生离死别。更有意思的是,《红楼梦》还把人物死亡和一个大家庭呼喇喇大厦倾联系到一起,所以《红楼梦》太有趣了。
《红楼梦》几百个人物,即使出来个一闪而过的人物,都会叫我们过目不忘。焦大,几百个字,一个老忠仆写活了。鲁迅先生说,焦大是贾府的屈原。
我在大学里给本科生、留学生、研究生讲《红楼梦》,都是高堂讲章,理论分析、人物分析、艺术特点,现在换种讲法,把《红楼梦》从头到尾一回一回地读下去。《红楼梦》是章回小说。每个章回都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一个一个似乎短篇小说的故事组成了最好的中国故事。
关于《红楼梦》最有趣的一句话是1992年扬州开国际红学会闭幕式上,蒋和森先生说的,他说中国可以没有万里长城,不可以没有《红楼梦》。这话过分吗?想想还有几分道理。我们现在生活匆忙,要跑多少地方,我们可以背上本《红楼梦》,到任何一个地方从任何一段打开就看,璀璨的龙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人们的生离死别、生老病死、穷困富贵、人生感悟,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