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诰
【题解】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公在平定三监及武庚所发动的叛乱之后,把康叔封在殷地,以统治殷的余民。这篇诰文便是康叔上任之前,周公对康叔的训诫之辞。
篇首四十八字,与全文内容不吻合,苏轼以为应归之《洛诰》,原本把这四十八字放在《康诰》的开头,大约是错简造成的。朱熹、顾炎武等人同意苏轼的说法,我们也认为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
周公在诰辞的开始就提出了“明德慎罚”,要求康叔把它作为一条重要的原则加以遵守。围绕这个中心议题,周公向康叔反复阐明,为什么要遵守这个原则和怎样遵守这个原则。
首先,周公总结了历史经验,指出文王正是遵循这条原则缔造了周国并由此取得上帝的信任,才最后灭掉殷商而取得政权的。因此,周公认为只有实行“德政”,才能把殷民治理好,才能巩固已经取得的政权。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时候,周公深刻地认识到“天畏棐忱”,“小人难保”。不仅如此,周公还把“天命”和“民情”联系起来,认为上帝的意旨是通过“民情”表现出来的。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在历次对抗中有了充分的显示,周公能够从历次对抗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说明周公不愧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明德慎罚”的原则,正是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怎样实施“明德慎罚”呢?总的说来便是“庸庸、祗祗、威威”。“庸庸、祗祗”属于“明德”的范畴;“威威”则属于“慎罚”的范畴。所谓“明德慎罚”,实质上就是孔子所说的“宽猛相济”。在诰辞中,周公虽然也谈到“明德”,但主要的还是谈“慎罚”。周公认为“罚”是维护统治不可缺少的手段,但行罚时一定要慎重。并且对“慎罚”作了具体指示,其内容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罚主要的不是看一个人的罪恶大小,而是要看他是否为故意犯罪,倘是故意犯罪,罪行虽小也要施以重刑;如果不是故意犯罪,而又知道悔改,罪行虽大,也不能施以重刑。周公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臣民悦服,相互劝勉而不犯上作乱。这说明周公已经非常自觉地把惩罚当作维护政权的手段来加以使用了。
二、慎重地审查犯人的供辞,对于犯人的供辞一定要考虑五、六天甚至十天。这样做大约为了避免错误的判断。
三、对于“不孝不友”的“元恶大憝”一定要“刑兹无赦”。
四、对于“乃别播敷,造民大誉”的大臣或官吏也应施以重刑。
周公在训诫中特别强调“敬”、“慎”二字,原因就在于周公认识到“天畏棐忱”,而且认识到“惟命不于常”。由于周公把“天命”和“民情”联系一起,所以,周公所敬畏的与其说是“天命”,倒不如说是“民情”。这一点和周的前代相比较,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总之,这篇诰辞不但是探讨周代历史,而且是研究周代意识形态的一篇重要的文献资料。
【原文】
惟三月哉生魄¹,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²,四方民大和会³。侯甸男邦⁴,采卫百工⁵,播民和见⁶,士于周⁷。周公咸勤⁸,乃洪大浩治⁹。
【注释】
¹惟:语首助词。哉:始。魄:《说文》作“霸”。马融说:“魄,朏也。谓月三日始生兆。朏名魄,一作霸。”朏(fěi),指月光。王国维说:古人记时,月分四期,一曰初吉,二曰既生霸,三曰既望,四曰既死霸。又有哉生霸、旁生霸、旁死霸三名。每月的一日至七、八日叫初吉,而每月的二日或三日又名哉生霸,三日以后也可称作哉生霸,所以哉生霸也可以是每月的五日或六日(详见杨筠如《尚书覈诂》及王国维《观堂集林·生霸死霸考》卷一)。据此,译文译作“月初”。一说,“生魄”指“望日”,即月之十五日。
²基:始。大邑:即是洛阳。洛:洛水。
³大和会:都到这里来集合。和,都。旧注多把“和”解释成和悦即高兴,意思是说大家都高高兴兴地到这里来集合。此说与实际情况恐不符,不从。
⁴邦:国。在句中起连贯上下的作用,当作侯邦、甸邦、男邦、采邦、卫邦。侯、甸、男、采、卫,是诸侯不同等级的称谓。
⁵百工:百官。
⁶播民:指边远地带诸侯国的臣民。
⁷士:通“事”,服务。
⁸咸:都。勤:慰劳。
⁹洪:代。见前《大诰》第一段注⁷。
【译文】
三月初,周公开始打算在东方的洛水营建新的大都市,四方的臣民都到这里集合。诸侯、百官以及殷商的遗民,都来营建洛邑,为周王室服务,因此都被召见。周公为了慰劳他们,便代替成王发表训话,告诉他们治理国家的大道理。
【原文】
王若曰:“孟侯¹,朕其弟²,小子封³!惟乃丕显考文王⁴,克明德慎罚⁵,不敢侮鳏寡,庸庸⁶,祗祗⁷,威威⁸,显民⁹。用肇造我区夏¹⁰,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¹¹。惟时怙冒闻于上帝¹²,帝休¹³,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¹⁴,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¹⁵。惟时叙¹⁶,乃寡兄勖¹⁷,肆汝小子封在兹东土¹⁸。”
【注释】
¹孟侯:诸侯的领袖,谓诸侯之长。孟,长。
²朕:我。
³小子:古时对年轻人的称呼。封:康叔的名字。
⁴惟:只。乃:你。丕显:谓英明。丕,大。显,明。考:父。
⁵克:能。
⁶庸庸:前一“庸”字是动词,任用的意思。后一“庸”字是指应受任用的人。
⁷祗:敬。
⁸威:罚。“祗祗”和“威威”句法与上文“庸庸”相同。
⁹显民:即显示于民,让庶民了解。显,显示。
¹⁰用:因此。肇(zhào):开始。区:小。夏:指中国。
¹¹修:治。西土:指周的东土。
¹²时:通“是”,指示代词。怙(hù)冒:十分勤勉。怙,大。冒,通“懋”,勉。一说,通“勖”(xù),勉力。
¹³休:高兴。
¹⁴殪(yì):死,谓灭亡。
¹⁵诞:大。厥:其,指殷商。
¹⁶时叙:王引之认为“时叙”犹“承叙”,承叙,谓承顺。时,承。叙,顺。
¹⁷寡兄:大兄,指武王。勖(xù):勉励。
¹⁸肆:因此。兹:这。东土:指殷商故地,在平定管、蔡及武庚的叛乱后,其故土是康叔封的封地。
【译文】
王这样说道:“诸侯的领袖,我的弟弟,年幼的封啊!只有你那英明的父亲——文王能够崇尚德教而谨慎地使用刑罚,不敢欺侮那些无依无靠的人,任用那些应当受到任用的人,尊敬那些应当受到尊敬的人,镇压那些应当受到镇压的人,并让庶民了解他的这种治国之道。这样,才缔造了我们小小的周国,并且影响逐渐扩大,从我们一两个小国,逐渐扩大到天下的三分之二。这些地方连同我们的本土——西方都治理得很好。因此,这种勤奋的德行,被上帝知道了,上帝非常高兴,就命令文王灭掉殷,代替殷接受上帝赐予的大命,来统治国家及其臣民。我们的大兄——武王继承了文王的事业,更加勤奋,因此,你这年幼的封,才被封在这商的旧地——东土之上。”
【原文】
王曰:“呜呼!封,汝念哉!今民将在祗遹乃文考¹,绍闻衣德言²。往敷求于殷先哲王³,用保民⁴。汝丕远惟商耇成人⁵,宅心知训⁶。别求闻由古先哲王⁷,用康保民⁸。弘于天⁹,若德裕乃身¹⁰,不废在王命¹¹。”
【注释】
¹在:察看。祗:敬。遹(yù):遵循。乃:你,指康叔封。文:指文王。考:父。
²绍:孙星衍说:“绍,继也。”闻:指旧闻。衣:通“依”,依照。孙星衍说:“《学记》:‘不学博依。’‘依’或为‘衣’。言今之人,将在敬述文王,继其旧闻,依其德言。”又,曾运乾说:“衣,当为‘殷’。《中庸》:‘壹戎衣’注:‘衣读为殷,声之误也。齐之言殷声如衣。’言今民将察汝之敬述乃文考,绍文考所闻殷之德言与否也。”又,杨筠如说:“衣,《白虎通》:‘衣者,隐也。’古‘衣’、‘隐’同声。《无逸》:‘则知小人之依’,即知小人之隐也。此文‘依’亦为‘隐’。‘隐德’之‘隐’,与‘昭闻’正相对成义也。”译注采孙星衍说。德言:德教。
³敷:普遍。哲:圣明。
⁴:治。
⁵丕远:在这里起程度副词的作用,修饰“惟”。丕,大。惟:思,引申为“理解”或“考虑”。商:指殷商。耇(ɡǒu)成人:当指殷商遗民。耇,老。
⁶宅:度,此处可理解为研究。知训:是说知道如何才可以使殷民顺服。训,顺。
⁷别:另外。古先哲王:这里指除殷以外的虞夏时代的古先哲王。
⁸用康保民:此句当是倒装,应是“保民用康”,意谓保民因而安康。用,因。
⁹弘:大。
¹⁰德裕:德政。
¹¹废:废弃。王命:指周的统治。
【译文】
王说:“唉!封啊,你要很好地考虑我所告诫你的那些话!现在臣民都在看着你是否恭敬地遵循你的父亲——文王的传统,依据他的德教来治理国家。到殷的故土,要广泛地寻求殷商过去圣明国王的治国之道,用以治理臣民。你要很好地考虑殷商遗老的思想动态,要研究一下他们究竟想些什么,这样,你就会知道应该怎样治理才能使他们顺服了。此外,你还应当访求并遵照虞夏时代圣明国王的治国之道,把殷商遗民治理好,才能得到安康。只要你的德政能够像天那样宏大,我们的政权就不会被上帝废弃了。”
【原文】
王曰:“呜呼!小子封,恫瘝乃身¹,敬哉!天畏棐忱²,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³,乃其民⁴。我闻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⁵,懋不懋⁶。
【注释】
¹恫:痛。瘝(ɡuān):病。旧注以为“言民之痛病如在汝身”,恐非,译注不从。
²棐(fěi):辅。忱:诚。
³无:通“勿”,不要。逸:安逸。豫:游乐。
⁴:治。
⁵惠不惠:谓使不顺服的人顺服。惠,顺服。
⁶懋(mào):勉力,努力。
【译文】
王说:“唉!年幼的封啊!治理国家就好像医治自身疾病一样,可要小心谨慎啊!上帝是可怕的,它是不是诚心地帮助你,往往要通过臣民的情绪表现出来。小人是难以治理的,到那里,一定要尽你所有的力量,不要贪图安逸享受,只有这样,才能治理好你的臣民。我听说:‘民怨的可怕不在大,也不在小。如果认真对待,民怨虽大也不可怕,如果不认真对待,民怨虽小也是可怕的。’一定要使那不顺服的人,顺服我们;一定要使那不努力为我们服务的人,努力为我们服务。
【原文】
“已¹!汝惟小子²,乃服惟弘³。王应保殷民⁴,亦惟助王宅天命⁵,作新民⁶。”
【注释】
¹已:感叹词。
²惟:虽。
³服:责任。惟:是。弘:大。
⁴应保殷民:指受上帝的任命去治理殷民。应,受。
⁵宅:度。
⁶作新民:意谓重新改造殷民。
【译文】
“唉!你虽然是个年轻的人,但你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国王接受上帝的命令来治理殷民,你应当帮助国王,按照上帝的意旨来改造殷民。”
【原文】
王曰:“呜呼!封,敬明乃罚¹。人有小罪,非眚²,乃惟终³,自作不典⁴,式尔⁵,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⁶,适尔⁷,既道极厥辜⁸,时乃不可杀⁹。”
【注释】
¹敬:恭谨。明:严明。
²眚(shěnɡ):通“省”,悔过。
³乃:你,指犯罪者。终:始终。
⁴不典:意谓做事不合乎法律。典,法。
⁵式尔:故意那样做。式,《尔雅·释言》:“用也。”尔,如此。
⁶灾:通“哉”。
⁷适:偶然。
⁸道:当指法律。极:穷尽。厥:他,指犯罪者。辜:罪。
⁹时:通“是”,这。
【译文】
王说:“唉!封啊!对于刑罚,一定要小心,要严明。一个人犯了小罪,但他却不认错,还始终做一些违犯法律的事情,这说明他是有意犯罪;这样,他所犯的罪即使很小,也不可不把他杀掉。一个人犯了很大的罪,但他不坚持错误,并且知道悔过,是偶然犯罪;这样,在按照法律来研究他的罪过时,是不应该把他杀掉的。”
【原文】
王曰:“呜呼!封,有叙时¹,乃大明服²,惟民其敕懋和³。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⁴。若保赤子⁵,惟民其康⁶。非汝封刑人杀人,无或刑人杀人。非汝封又曰劓刵人⁷,无或劓刵人。”
【注释】
¹有:能。杨筠如说:“有,犹能也。《礼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有’、‘能’对文,其谊同也。”叙:顺。时:通“是”,这。
²服:顺服。
³敕:《尔雅·释诂》:“敕,劳也。”这里指勤劳地从事生产。懋:勉。和:和顺,意谓不犯法。
⁴毕:尽。弃:抛弃。咎:罪。
⁵赤子:小孩。
⁶惟民其康:句中有省略,意谓只有把臣民治理好才能太平无事。康,安康,即太平无事。,治。
⁷劓(yì):古时刑罚,割鼻。刵(èr):古时刑罚,割掉耳朵。
【译文】
王说:“唉!封啊!假如按照这些道理来使用刑罚,臣民就会顺服,他们就会勤劳地从事生产并且相互勉励不去犯上作乱。应当像医治自己疾病一样,尽力让臣民完全抛弃各自的错误。应当像护理小孩一样,尽力把臣民治理好,都能得以安康。并不是你封在惩罚人在杀人,那是上帝的意旨;要按照上帝的意旨去办,不要专断地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惩罚人、杀人。还应当说,不是你封在割人家的鼻子和耳朵,那也是上帝的意旨;要根据上帝的意旨去办,不要专断地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割人家的鼻子和耳朵。”
【原文】
王曰:“外事,汝陈时臬¹,司师²,兹殷罚有伦³。”又曰:“要囚⁴,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时,丕蔽要囚⁵。”
【注释】
¹陈:公布。时:通“是”,这。臬(niè):准则,法度。
²司:治。师:众,指众民。
³伦:法。
⁴要:察。囚:犯人。
⁵丕:大。蔽:判断。
【译文】
王说:“对外,你要宣布这就是你施用刑罚的准则,这就是按照殷商时代的刑法来治理众民的。”又说道:“在审查犯人的供辞时,要考虑五到六天,甚至要考虑十天,一定要非常慎重地去审查犯人的供辞。”
【原文】
王曰:“汝陈时臬,事罚¹。蔽殷彝²,用其义刑义杀³,勿庸以次汝封⁴。乃汝尽逊⁵,曰时叙⁶,惟曰未有逊事。
【注释】
¹事:从事。
²蔽:判断。彝:法。
³义:宜,应该。
⁴勿庸:不用。次汝封:意谓顺从你封的意愿行事(采孙星衍说)。次,通“恣”。
⁵尽:全。逊:顺。
⁶曰时叙:句中有省略,顺上下文意,当是说这是顺从上帝的意旨的。时,通“是”,这。叙,顺。
【译文】
王说:“你宣布了这些施用刑罚的准则以后,就可以从事惩罚了。在根据殷商刑法来判罪时,一定要采用这种原则:凡是应该受到惩罚的就一定要加以惩罚,凡是应该杀掉的就一定要把他杀掉,不要按照你康叔封的想法来行事。你应当完全做到小心谨慎,你要说这是按照上帝的意旨行事的,还要说,你没有一件事不是小心谨慎的。
“已!汝惟小子,未其有若汝封之心,朕心朕德惟乃知。
【译文】
“唉!你虽然是个年轻人,但没有比你封的心地再好的了,我的愿望,我治理民众的德政,也只有你才能够了解。
【原文】
“凡民自得罪¹,寇攘奸宄²,杀越人于货³,暋不畏死⁴,罔弗憝⁵。”
【注释】
¹得罪:指犯罪。
²寇:贼。攘:夺。奸:在内为乱。宄(ɡuǐ):在外为乱。
³越:通“敚”(duó),抢劫。货:财物。
⁴暋(mǐn):强,强横。
⁵罔、弗:均否定副词。憝(duì):怨恨。
【译文】
“凡是民众有犯罪的,比如各种各样的盗贼,杀人并抢夺人家的财物,强横不怕死,这样的盗贼,是没有人不痛恨的。”
【原文】
王曰:“封!元恶大憝¹,矧惟不孝不友²。子弗祗服厥父事³,大伤厥考心⁴;于父不能字厥子⁵,乃疾厥子⁶。于弟弗念天显⁷,乃弗克恭厥兄⁸;兄亦不念鞠子哀⁹,大不友于弟。惟吊兹¹⁰,不于我政人得罪¹¹,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¹²。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罚¹³,刑兹无赦¹⁴。
【注释】
¹元:首。憝(duì):奸恶。“元恶”与“大憝”,词义相近,此处叠用,意在强调罪恶之大。
²矧(shěn):亦,王引之说“犹亦也”。惟:是。
³弗:不。祗(zhī):敬。服:治。厥:其,指子。
⁴厥:其,联系上下文当指子。考:父。
⁵字:爱。厥:其,此处指父。
⁶疾:恶,讨厌。
⁷天显:古语,《尚书》中常用的词汇,意谓上帝的明确命令,译作“上帝的权威”。
⁸克:能。恭:恭敬。厥:其,指弟。
⁹鞠子:稚子。哀:当指为其缺乏教养而哀。
¹⁰吊:至。兹:指示代词,这,这里指上述那些不孝不恭不友不爱的现象。
¹¹政人:掌握政权的人。得罪:服罪。
¹²彝:法。泯乱:谓遭到破坏。泯,灭。
¹³乃:你。其:将,表示未来时的时态副词。由:根据。
¹⁴刑:惩罚。兹:这。
【译文】
王说:“封啊!那种罪大恶极的人,也是不孝顺不友爱的人。做儿子的不恭敬地按照他父亲的要求做事,这样就会使他的父亲大为伤心;于是做父亲的就不会疼爱他的儿子,反而讨厌他的儿子了。做弟弟的不去考虑上帝的权威,这样就不会恭敬地对待他的兄长;于是做兄长的也不为他幼小的弟弟缺乏教养而哀痛,对他弟弟的态度很不友好。民众到了这种不孝不恭不慈不友的地步,还不到我们执政者这里来认罪,这样,上帝赐给我们的统治民众的大法,便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你就应该迅速地按照文王所制定的刑法,对这些人严加惩罚而不要稍有宽恕。
【原文】
“不率大戛¹,矧惟外庶子、训人²。惟厥正人越小臣诸节³,乃别播敷⁴,造民大誉⁵,弗念弗庸⁶,瘝厥君⁷。时乃引恶⁸,惟朕憝⁹。已¹⁰!汝乃其速由兹义率杀¹¹。
【注释】
¹率:遵循。戛(jiá):常,法。
²矧:亦。惟:是。外庶子、训人:都是官名,古时掌管教育的官。
³惟:和。厥:其,指上述官员。正人:与上文“政人”同,即掌握政权的人。小臣诸节:指那些接受委任的官吏。节,指符节。
⁴乃:就。别:另外。播敷:宣告,此处指另外宣布一套措施。
⁵造:为,诈。《周礼·大司徒》:“以乡八刑纠万民……七曰造言之刑。”注:“造言,讹言惑众。”这句意思是说以诈言欺骗人民骗取声誉。
⁶弗念弗庸:此句是对上述“大戛”来说的。全句的意思是说不考虑,不执行大法。弗,不。念,考虑。庸,用。
⁷瘝(ɡuān):这里作“痛恨”解。君:国君。此句谓痛恨其国君。
⁸时:通“是”,这。引:助长。
⁹惟:是。憝(duì):厌恶。
¹⁰已:叹词。
¹¹由:根据。兹:这,指上述的所谓罪行。义:宜,应该。率:法。
【译文】
“不遵循国家的大法,也是由我们的官员造成的。那些各级的掌权者以及他们的下属官员,另搞一套,欺骗民众,树立个人的声誉,对于国家的大法根本不放在心上,不去遵照执行,煽动民众仇恨他们的君主。这就助长了民众的罪恶,我是特别讨厌这种人的。唉!你就应当迅速地根据这些罪恶,按照国家的法律把他们杀掉。
【原文】
“亦惟君惟长¹,不能厥家人²,越厥小臣外正³。惟威惟虐,大放王命⁴,乃非德用⁵。汝亦罔不克敬典⁶,乃由裕民⁷,惟文王之敬忌⁸,乃裕民⁹。曰:我惟有及¹⁰,则予一人以怿¹¹。”
【注释】
¹惟:是。君:国君。长:掌握政权的人。
²能:亲善。
³越:和。厥:他,指上述君、长。小臣外正:均属官吏。
⁴放:逆,违反。
⁵乃:这。:治。
⁶罔:无。克:能。典:法。
⁷由裕:皆指道。由,通“猷”。裕,道。
⁸敬忌:古语,《尚书》中常用的词汇,指尊敬而又畏惧。曾运乾说:“敬者明德,务崇之之谓也;忌者慎罚,务去之之谓也。”此说可供参考。忌,畏。
⁹裕民:诱导民使合于道。裕,曾运乾说:“裕者,《方言》云:‘裕,猷,道也,东齐曰裕,或曰猷。皆迪启诱导之意。”
¹⁰我惟有及:句中有省略,顺上下文当指努力地继承文王的传统。惟,是。及,通“汲”,努力的意思。
¹¹予一人:国王自称。怿(yì):高兴。
【译文】
“也有这种情况,他们是诸侯国君,是统治民众的人,但他们却不能教育他们的家人以及他们的内外官员相互亲善。他们只是在那里作威作福,完全违背了国王的命令,对这种情况就不是用德化的方法可以治理好的。你对国家的大法,没有不尊重的,你应当根据国家的大法来教育众民,只有你才能像文王那样心怀尊敬和畏惧,从而把民众治理好。应当告诉你:我是在努力地继承文王的传统,你能够这样做,我是非常高兴的。”
【原文】
王曰:“封!爽惟民迪吉康¹。我时其惟殷先哲王德²,用康民作求³。矧今民罔迪不适⁴,不迪则罔政在厥邦⁵。”
【注释】
¹爽惟:发语词,无实义。迪吉:是说臣民走上轨道。迪,道。吉,善。
²时:通“是”。惟:思考。哲王:圣明的国王。
³用康民:此句前半倒装,当为“民用康”,是说只有把众民治理好,国家才能得到安康。用,因。康,安康。,治。作求:意谓达到最终目的。作,及。求,终。《尔雅·释诂》郝懿行义疏:“求者,索之终也,索训尽,尽亦终也。”《诗·大雅·下武》:“世德作求。”郑玄笺注:“求,终也。”
⁴矧:况。罔:不。迪:道,谓引导。适:善。
⁵罔政:谓政治搞得不好。罔,不。
【译文】
王说:“封啊!只有众民走上了我们所要求的轨道,国家才会安康。我们应当考虑殷商过去圣明国王的德政,只有把民众治理好,因而实现了国家的安康,才是最终目的。何况现在的民众,如果没有人去引导他们,他们就不会向善;不去引导他们,你们国家的政治就搞不好。”
【原文】
王曰:“封!予惟不可不监¹,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²。今惟民不静³,未戾厥心⁴,迪屡未同⁵。爽惟天其罚殛我⁶,我其不怨。惟厥罪无在大,亦无在多⁷,矧曰其尚显闻于天⁸。”
【注释】
¹监:视,这里是指总结经验。
²于:与。
³不静:不安,意言人民要反抗。
⁴戾:安。厥:其,指上文之民。
⁵迪屡:倒装,应作“屡迪”。屡,屡次。迪,教。未同:谓不服从统治。
⁶爽惟:语词。其:将。殛(jí):诛。
⁷亦无在多:句后有省略,省略部分译文补上。
⁸矧:况。尚:还。
【译文】
王说:“封啊!我们不可以不去总结经验教训,我要告诉你如何施用德政,如何施用刑罚。现在天下的臣民还很不安定,他们的心还没有完全服从我们,虽然我们屡次教育他们,但他们还是不服从我们的统治。这是上帝对我们的惩罚,我们是不应当表示怨恨的。对待众民的罪过,不要去考虑大小,也不要去考虑多少,应当按照上述办法分别情况,妥善处理,何况说,这些罪过都是要为上天所了解呢?”
【原文】
王曰:“呜呼!封,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¹,蔽时忱²。丕则敏德³,用康乃心⁴,顾乃德⁵。远乃猷裕⁶,乃以民宁⁷,不汝瑕殄⁸。”
【注释】
¹彝:法。
²时:通“是”,这。忱:诚。
³丕:语词。敏德:《周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二曰敏德,以为行本。”注:“敏德,仁顺时者也。”
⁴康:安。
⁵顾:念。与上文“监”一样,均谓回顾过去,总结教训。德:德政。
⁶远:深远。猷裕:道,指治民之道。
⁷以:与。
⁸瑕:疵,常用以比喻错误。殄(tiǎn):灭绝。
【译文】
王说:“唉!封啊,要小心谨慎地治理你的国家!不要产生埋怨的情绪,不要采用那些错误的办法,以及不合国家大法的措施,从而隐蔽了你的这种诚心。要因时制宜,推行德教,要经常安定你的思想,经常总结经验教训,看看你的措施,是否符合德政。对于治民之道,你要深谋远虑,这样,你才能使民众安定下来,他们也就无法找到你的过错把你推翻。”
【原文】
王曰:“呜呼!肆汝小子封¹,惟命不于常²,汝念哉!无我殄享³。明乃服命⁴,高乃听⁵,用康民。”
【注释】
¹肆:今,犹现在。
²惟:念。命:即指统治地位。
³殄享:即灭绝祭祀,指统治地位被推翻。享,指祭祀。
⁴明:勉。服命:职责。
⁵高:敬。《广雅·释诂》:“高,敬也。”
【译文】
王说:“唉!现在我要告诉你这年幼的封,要想到上帝的大命是有所变化的,你要好好地考虑啊!不要因为你没有把国家治理好而断绝了我们对祖先的祭祀。要努力担负起你的责任,经常听取我给你的教导,只有把众民治理好,我们的国家才能得到安康。”
【原文】
王若曰:“往哉!封,勿替敬¹,典听朕告²,汝乃以殷民世享³。”
【注释】
¹替:废弃。
²典:常。
³世享:即世世代代地统治。因为康叔封在殷墟,所以告诉他只有把殷民治理好,才能世享其国。
【译文】
王说:“去吧!封啊,不要丢掉了小心谨慎的作风,要经常地听取我的教导,你就能够世世代代统治殷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