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材
【题解】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这一篇和《康诰》、《酒诰》一样,也是周公对康叔的诰辞。孔安国以为本篇取名为《梓材》,意在“告康叔以为政之道,亦如梓人之治材也”。宋人王安石、吴械、朱熹、蔡沈等人都对此说表示疑义。朱熹说:“吴才老辩《梓材》后半截不是《梓材》,缘其中多是勉君,乃臣告君之辞,未尝如前一半称王曰又称汝,为上告下之辞,亦有此理”(《书经传说汇纂》引)。蔡沈认为文中前后不相类,可能是错简所致。这些疑义,虽然不无道理,但也正像朱熹所说的那样“断简残编,无从考正”(同上)。究竟原文的本来面目如何,由于文献不足,已很难得出确切的结论了。
仔细地研读全文,尽管文中有错简,故而有些部分难以通读,但文章的脉络大体上还是清楚的。全文似可分作三段:第一段,宣布诰令的主要内容是“罔厉杀人”以及对“罪犯”要宽恕。从全篇来看,这是全文的中心。第二段,说明推行这种政策的目的和理由。“厥命曷以?引养引恬。”推行这种政策,目的在于更好地治理人民。周初的统治者,深深懂得过分残酷地压迫人民,便会引起人民群众的反抗,过去的历史已提供了这方面的教训,“自古王若兹监”。依据这些理由,周初统治者认为,要想巩固自身的统治,就必须实行宽大政策。其次通过种田、盖房子、制作家具三个比喻,说明实行宽大政策是在前人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需要。种田的“敷菑”,建造房屋中的“既勤垣墉”,制作家具中的“既勤朴斫”,都是这些工作中的基础阶段,比喻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敷菑”之后的“陈修”和“为厥疆畎”,“既勤垣墉”之后的“涂塈茨”,“既勤朴斫”之后的“涂丹雘”是发展和提高阶段。比喻在前人事业的基础上,自己应当从事的工作和应当取得的成就。这些比喻,显然也是为了说明实行宽大政策的理由。这就是说,在周初统治者看来,只有实行宽大政策,才能继承前人的事业把国家治理得更好。第三段,根据历史经验进一步指出“明德”的重要,文中指出只有实行这种“明德”,才能“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其实,所谓“明德”,就是指上文所说的宽大政策,以及后代所说的“德政”。因此,从以上来看,我们认为全文的中心,基本上是明确的。
周公在《梓材》中所提出的“明德”的政策,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周初的政局曾经经历过一次大动荡,这次动荡就是三监和武庚所发动的叛乱。周公用三年时间,花了很大力气才平定这次叛乱。平叛之后,在治理国家方面,究竟采取何种方针、政策的问题,十分严肃地摆在周初统治者面前。周公在总结前人及自身统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明德”,主张实行宽大政策,对稳定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发展是起到积极作用的。“成康之治”的史实便是明证,证明周公的确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原文】
王曰:“封!以厥庶民暨厥臣,达大家¹,以厥臣达王惟邦君²。汝若恒³,越曰⁴:‘我有师师⁵:司徒、司马、司空、尹旅⁶。’曰:‘予罔厉杀人⁷。’亦厥君先敬劳⁸,肆徂厥敬劳⁹!肆往奸宄杀人历人宥¹⁰,肆亦见厥君事戕败人宥¹¹。”
【注释】
¹“以厥庶民”二句:此句为倒装句,应作“以大家达厥庶民暨厥臣”。大家,指贵族大臣。厥,其。庶民,众民。
²“以厥臣”句:倒装句,应作“以王惟邦君达厥臣”。惟,与。邦君,诸侯国君。
³若:指示代词,这。恒:常。
⁴越:及。
⁵师师:前一个“师”字作“众”讲,后一个“师”字作“长”讲,合起来指众官。
⁶司徒:官名。因其管理农业生产故又称农父。司马:官名。掌管军事。又称“圻(qí)父”。司空:官名。掌管工程建筑。尹旅:众大夫。尹,正,大夫。旅,众。
⁷厉:杀戮无罪的人。
⁸“亦厥君”句:倒装句,应作“亦先厥君敬劳”。厥,其。敬劳,尊敬慰劳,表示不杀无罪的人。
⁹肆徂(cú):犹言赶快去。徂,往。
¹⁰肆往:犹言过去。奸宄:为非作歹。人历:即鬲(lì),古时奴隶称人鬲(采孙诒让、于省吾、杨筠如说)。宥:宽恕。
¹¹见:通“伣”(xiàn),刺探情报。戕(qiānɡ):败,残害人的肢体。
【译文】
王说:“封啊!对我的教令,要由公卿巨室下达到他所统辖的臣民,由王与诸侯国君下达到他的部下官吏。你要经常这样做,还要说:‘我有许多大臣如司徒、司马、司空,以及许多卿士大夫。’还要告诉他们说:‘我不会杀掉无罪的人。’你要先于国王,对他们表示尊敬和慰劳,赶快去对他们表示尊敬和慰劳吧!对于过去曾经抢夺人家货物,或者是杀掉奴隶的人要宽恕他们;对于那些曾经刺探国君情报以及残害人的身体的人,也要宽恕他们。”
【原文】
王启监¹,厥乱为民²。曰:“无胥戕³,无胥虐,至于敬寡,至于属妇⁴,合由以容⁵。”王其效邦君越御事⁶:“厥命曷以⁷?引养引恬⁸,自古王若兹监⁹,罔攸辟¹⁰。”惟曰¹¹:“若稽田¹²,既勤敷菑¹³,惟其陈修¹⁴,为厥疆畎¹⁵;若作室家,既勤垣墉¹⁶,惟其涂塈茨¹⁷;若作梓材¹⁸,既勤朴斫¹⁹,惟其涂丹雘²⁰。”
【注释】
¹启:设立。杨筠如说:“启,《广雅》:‘开也。’‘开’义与‘立’同,《酒诰》:‘肇我民’,即《诗·蒸民》之‘立我蒸民’。”监:治理,谓设立诸侯,进行统治。《周官·冢宰》:“乃施典于邦国,而建其牧,立其监。”
²乱:率,大抵。
³胥:相互。戕:残害。
⁴属妇:有两种解释:一、怀孕的妇女;二、妾妇。译文采后一说。
⁵合:同。由:用,“用”又可作“论”解,此处指论罪。容:宽。
⁶效:教令。邦君:诸侯国君。越:与。御事:指办理政务的官吏。
⁷厥:其,指王。曷以:什么,疑问词。
⁸引:长。恬:安。
⁹若:如。兹:指示代词,这,指上文“引养引恬”。监:视,此处谓总结经验教训。
¹⁰罔:没有。辟:邪僻,指人民群众造反的行动。
¹¹惟:语词,无实义。
¹²若:比如。稽:种。“”的假借字,《广雅》:“,种也。”(采杨筠如说)又,蔡沈解作“治”,于省吾认为“稽”乃“籍”、“藉”之同音假借,“稽田”即“籍田”。均可备一说,故录以备考。按,籍田,系我国古时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地。据载,每逢春耕前由天子或诸侯执耒耜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称“籍礼”,亦即所谓亲耕,表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¹³敷:播种。菑(zī):刚刚耕起的田地。
¹⁴惟:思。陈修:修治。
¹⁵疆:界。畎(quǎn):田间水渠。
¹⁶垣:矮墙。墉:高墙。
¹⁷涂:涂塞。塈(jí):涂塞屋顶。茨:以茅草盖屋。
¹⁸梓材:上等木材。
¹⁹勤:辛勤。朴:没有制成器具的原材料。斫(zhuó):砍,此处指加工。
²⁰丹雘(huò):上等颜色,赤石脂之类,古人认为是好颜料。
【译文】
国王设立了诸侯国君,全是为了治理臣民。王说:“不要互相残害,不要互相虐待,对无夫或无妻的老人要尊敬,对于微贱的妇人也要爱护,他们犯了罪都要加以宽恕。”国王还教训诸侯国君及其官吏们说:“我的命令是什么呢?就是要求你们好好地养活小民,好好地统治小民,使他们安于自己的处境而不犯上作乱,自古以来,国王都是按照这种经验统治小民的,因而在他们的统治之下,就没有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国王又说:“好比种田,既然辛勤地把土地耕起来并播上种子,那就应当考虑修治疆界和田间水渠;好比建筑房屋,既然辛勤地筑起高墙和矮墙,那就应当考虑用茅草盖好屋顶,并涂补好屋顶上的漏洞;好比用上等木材制作家具,既然辛勤地把木材加工成家具,那就应当涂上上等颜色,以求美观。”
【原文】
今王惟曰:“先王既勤用明德¹,怀为夹²,庶邦享作³,兄弟方来⁴,亦既用明德。后式典集⁵,庶邦丕享⁶。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⁷,肆王惟德用⁸,和怿先后迷民⁹。用怿先王受命¹⁰。已¹¹!若兹监¹²。”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¹³。”
【注释】
¹明:勉力。德:德政。
²怀:来。夹:辅。
³庶:许多。邦:诸侯国。享:献,即纳贡。
⁴兄弟方:即兄弟国。方,国。
⁵后:诸侯国君。式:乃。典:常。集:会和。
⁶丕:大。享:纳贡。
⁷付:给予。越:与。
⁸肆:今。
⁹和怿(yì):心悦诚服。怿,悦。迷民:周的统治者称殷商遗民中的顽固派叫迷民。
¹⁰用:因。怿:当通“绎”,长。
¹¹已:感叹词。
¹²若:如。兹:这。监:谓总结经验教训。
¹³保:安,谓统治。
【译文】
现在,王说:“从前我们的国王辛勤而努力地推行德政,一些贤臣都主动地来做助手,辅助国王推行德政,许多诸侯都来纳贡称臣,甚至兄弟之国也来表示臣服,也是因为努力推行德政的缘故。诸侯国君经常集合在一起,前来朝贡,这样便使更多的诸侯国前来纳贡称臣。上帝既然把中国的臣民和疆土托付给先王,现在国王只有推行德政,殷商遗民中的顽固派,才会先后心悦诚服地服从于我们的统治。先王从上帝那里接受的大命,才得以长期地维持下去。唉!要很好地总结这种经验教训。”又说:“要想使我们的统治保持万年,就必须使王的子子孙孙永远治理好广大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