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和知识分子
对于知识的看法,“四人帮”的“读书无用论”还没有完全消除。有些人,包括干部,看不到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其实精神文明比物质文明的生产更复杂、更细致。目前知识分子还处于落实政策的阶段。近一年多来,中央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很有成绩。但同物质文明的欣欣向荣局面相比还有差距,要赶快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此,应该在广大人民和干部中进行关于知识分子政策方面的教育,使大家明白精神文明建设上不去,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不可能的。
胡耀邦同志的十二大报告,对知识分子的问题讲得好。报告充分地、全面地肯定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讲得清楚明确。过去只是说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但知识分子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地位怎么样?与工人、农民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都比较模糊。这次胡耀邦同志的报告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他提到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是依靠的力量。对此,大家感到满意。我们常说知识分子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实际上知识分子不仅是精神文明的生产者,也是物质文明的生产者,他们是用脑力劳动生产出产品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生活的需要。现在人们一讲到生产就往往指普通的物质生产的劳动产品,但是对精神文明、脑力劳动的产品往往看不着。有些人也不大清楚。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过去纠缠得很厉害。因而,对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没有从理论上肯定下来。现在,胡耀邦同志的报告讲清楚了,这在理论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每一个社会制度,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精神文明基础。资本主义作为一个社会制度,也有一个很具体的在历史上被宣称为西方的精神文明。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是欧洲中世纪宗教改革后出现的“新教精神”,即所谓上帝给的任务“积财富于天国”,这是适应资本主义制度的精神,因为这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不考虑劳动人民的利益,只是为了积集财富而不断地、无限制地剥削。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那就必须有我们自己的体系,具有中国历史上传下来的、适合我们民族特点的、服务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内容。归纳起来就是“为人民服务”“无私地劳动”。从中国历史上讲就是孙中山提出的老话“天下为公”。这是我们民族传下来的理想。当然,这个“天下为公”和西方的基督教的思想体系根本不同。我们是在地上、在人间的“天下为公”。而他们是在天上、身后,唯心渺茫的东西。胡耀邦同志讲的精神文明概括起来包含了理想、道德、纪律和文化。这一点也是我们社会学应当讲的基本内容。因为决定人们行为的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三度时间范畴,行为的目的就是对行为后果的预期,是属于将来的范畴,也就是理想。社会公认的好的理想就是道德,用社会力量来形成自觉遵守的规范就是纪律。而这些又以一定的文化为基础的。因此,就要提倡读书,要重视文化建设。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只看到物质文明的建设,更要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耀邦同志的报告把这个关系讲透了,可以说抓住了治国安邦的要害。
经过十年动乱,我们的损失很大,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损失更大。现在有人对理想模糊了,对文化轻视了。读书思考还没有蔚成一种社会风气。最近,我们发现报考大学的人数不如以前多了。为什么?因为他们只想到大学毕业后能拿多少钱?他们的目的要求决定了他们要不要考大学。青年人要求什么就决定他要做什么事。现在正式提出精神文明的建设就是有意识地建立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能推动人去工作去劳动的一个理想。最终目的就是开创一代新风,培育一代新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的生产上得很快,特别是广大农村。物质文明有了发展。农民的收入增加了,钱如何花?怎样花才好?对这些问题我们的工作没跟上,计划不周到。这里就有个精神文明的问题。前不久我去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参加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群众放了很长时间的鞭炮,当地同志告诉我,今年鞭炮就卖了六万元。瑶山落实了民族政策后两年变了样。群众生活提高了,文化生活跟不上去,新华书店里很缺少数民族喜欢和能够阅读的好书。农民为了表达内心的喜悦,只有采用传统的放鞭炮的形式。在其他地方的农村里也有类似的情况,甚至还因此助长了赌博等坏风气。目前农村的文化生活、教育、知识都跟不上。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建设赶不上物质文明的建设。十二大提出的推进“两个文明”的建设是非常符合我国实际的,而且是非常及时的。我们的文化出版部门应该想方设法,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198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