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还是独秀峰
政协民盟小组讨论人才培养时,有位同志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我们在人才方面要的是西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呢,还是桂林山水的独秀峰?换一句话说:普及基础上提高呢,还是平地拔尖?这是针对了我国当前重高轻普的倾向而发的。
其实重高轻普在我国由来已久。唯有读书高的原因在于“学而优则仕”。这条渠道究竟畅通到什么程度是另一问题,民间传说总是宣传落难公子中状元,就是说一个人书读得好,可以平地升天。这实际上反映了仕途之狭,同时这是历代统治者把知识分子都引入彀中的办法。
我提到这历史根源,无非是想点出培养独秀峰模式的人才有其渊源。不幸的是,世道变了,这种观点似乎还留恋不走,甚至还属于相当起支配作用的地位。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普及和重视基础教育原是产业革命后的产物。只有在没有技术知识不足以操作机器,技术又必须有科学为指导的时代,社会上的普通劳动者才有受教育的机会。一个企业里的工程师没有助手和技工,发挥不了作用时,才会明白工业不会由于社会上出了几个状元就发展得起来的。工业社会里的人才是高原上的山峰,和桂林的山水不同。
工业不发达,人们的旧观点也不容易改;教育不为工业打基础,工业也发展不起来,究竟孰先孰后呢?从历史上说,工业化使人们重视基础教育,那是经验在先,认识在后。但人是能接受别人和别国从经验中取得的认识的,这叫间接知识。所以后起的工业国家,如日本和德国,就不必再花学费取得经验,直接以教育先行了。关键在于领导,领导在认识上要能先行一步。
我们为了取得乒乓赛的金牌,知道要从广大的娃娃中去培养尖子,而在科技人才上我们过去却忘了这个基本道理,出现了“重点定终身”的独秀峰模式,而且把那么一点点办教育的力量几乎集中施用在高等院校,以致我们各级学校,按每个学生的成本来计算,高等教育有四位数字,中等教育靠近三位数字,小学教育只有二位数字。这种级差恐怕在现代国家中是少见的。这种教育体制的格局只能说是工业化以前的状态。
如果我国工业化能顺利进行,迟早会觉悟到非重视基础教育不可。迟不如早,希望这次教育体制改革能扭转现在这种重高轻普的状态。
1985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