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放光彩”
政协不仅有大会和小组会,还有会外活动。委员们平时各有各职,不易见面。一年一度在首都举行的全体会议,给了他们难得的叙谈机会。交换意见,传播经验,加强了思想上的一致,增进了团结。这可说是我们民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式。我前几天参加的职教社招待会就是一例。会上许多热心促进职业教育的委员们聚首一堂,杯酒言欢,畅谈己见,不拘形式。我深受启迪。
职教社全名是中华职业教育社。作为一个民间团体,由来已久,它成立于1917年。当时我只有七岁,刚入小学。它开创时是我父亲一辈志同道合的中年知识分子的组织,主其事的是黄炎培和史量才等当时社会先进分子。由于我父亲和他们相熟,所以我从小就听到他们的名字。去年我被邀入社,曾戏言“顶替”,原出于此。
这个组织是应运而生的。我国工业的引进一开始就有两条渠道:一条是以张之洞、盛宣怀等为代表的“官商”,是后来官僚资产阶级的来源;一条是以张謇和现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荣毅仁的父亲等为代表的“实业家”,是后来民族资产阶级的先驱。工业兴起立刻发现旧社会里找不到能为新兴事业服务的人才。上自经理,下到职工,对西方引来的那一套企业的管理和技术,都难称职。于是引起了教育制度的改革:一面是废科举,办新学,一面更直接提出发展职业教育的口号,激发了当时许多中年知识分子的热情,出现了职教社的组织。
民族企业的好景不长,被三座大山重重地压制着生长不起来。严酷的现实,教训了我上一辈的民族企业家。他们不得不抛去幻想,走上为民主作政治斗争的道路。抗日战争时期,黄炎培、胡厥文等人代表觉悟了的民族实业界连同为他们服务的知识分子,以职教社为其基础的一部分,和其他爱国民主组织一起,投入了以共产党为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成了民主政团同盟。后来这个同盟又分成若干兄弟组织,职教社的成员和其他民族实业界爱国人士组成了民主建国会,以迄于今,是现在政协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期间,职教社虽则保留它的组织,从事具体的如开办职业学校等活动,但是战争年代里,根本谈不上工业建设。新中国成立之后,又受到“左”的干扰,职业教育一直都是沙地上的枯草,默默无闻。在“文革”期间,基本停顿。直到拨乱反正,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基本国策,形势才根本转变过来。职业教育成了当前的迫切任务。1982年职教社正式恢复组织和工作。胡耀邦总书记亲笔复信给胡厥老说:“该社故友新秀决心继承发扬光大黄任老毕生奋斗的事业,为国家加速造就人才,并且已经做出了成绩,可喜可贺。”
在前几天的招待会上,王艮仲同志宣布职教社的《教育与职业》杂志即将复刊。胡耀邦同志又提了四个字“重放光彩”,语重心长。我们中国的工业化至少在百年之前就已经起步,道路曲折,今天又接上了比我还长一辈开创的事业,而我已年老。童年记忆犹新,匆匆已入暮年。这是无法改写的历史。光彩重放,但看今朝。
1985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