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著《乡村工业与小城镇》序言

  下载全书

本书作者朱通华同志和我都是江苏省吴江县松陵镇人士。先后在同一小城镇里长大,但前后相隔逾三十年,直到两年前为了要调查研究家乡的小城镇才有缘相识。相识以后,我每次去江苏进行调查工作,总是和他结伴同行。朝夕相处,成为忘年交,有“松陵二子”之称。1984年同住吴江之庙港乡,工余之暇,杯茶相叙,面临太湖,浩荡万顷。我们强步风雅,学诗对唱。我曾有句:“束发离乡六十春,今番重访感伴行。新晴喜看桑田绿,夜来星火数渔村。”亦所记当时之情境也。

回忆这两年,大江南北,千里奔波,正是我们研究小城镇的共同记录。我在1981年冬三访江村时开始提出从农村调查更上一层楼,以小城镇作科研课题的倡议。我们是从农村的角度去接触小城镇这个问题的。我对家乡的农村研究已有多年的因缘。最初是1936年,其次是1957年,至1982年已是三次调查,所以称“三访江村”。江村者庙港乡、开弦弓村之学名也。这三次在同一个农村里调查正反映了三个不同时期的情况:新中国成立前、合作化高潮中和拨乱反正后。农村面貌在此不同时期的变化实在动人,正可以说从穷困、翻身到繁荣的过程。以农民收入来说在20世纪80年代正在以大约每年近百元的增长速率向繁荣的路上猛进。在正确的政策下,农村经济开始从自给、半自给的经济向商品生产的经济转变,越变越富。

农村经济走上商品生产的道路表现在千家万户农副业的多种多样化,更表现在为供应市场商品而生产的小型乡镇工业,当时还称社队工业的发展。当时我们在农村里就注意到商品流通渠道过于狭窄,已不能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比如说,这年吴江县的兔毛生产甲于全省,但是后来因为国外市场杀价,农民看到无利可图,只能把兔子杀来吃了。没有地方出售农副产品,多地经营是一句空话。

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到70年代,农村里劳动力过剩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农民需要找新的活路,但是城乡户口严格划分,不准逾越。即使通过隙缝,进入了镇上干活的农民,还是随时有被“清理”回乡的威胁。种种事实已说明,如果作为农村经济流通中心的小城镇不改变当时的状况,农村经济也就难于进一步发展了。就是这种客观形势把我们带进了小城镇研究的领域。

1982年年底我们向江苏省委汇报了我们小城镇研究的意图。汇报时我们才了解到江苏省委已经开过会,决定要发展小城镇,所以是“不谋而合”,因而决定科研队伍和政策研究队伍结合起来,一起攻关。我和朱通华同志就是这样在工作上结合了起来的。从1983年春吴江县的小城镇调查起到1984年冬苏中小城镇调查,前后两年我们在这项工作上一直结伴同行。由于我们一路看,一路谈,在这项工作上的见解基本上实在难分彼此。也许只有一点不同,那就是我因为工作“频道”多而且杂,事实上难于集中力量在这个重点上用工夫,所出的力远少于江苏省方面参加这项工作的同志们。我在江苏的调查即使不能说蜻蜓点水,也只能是走马看花。每次调查必须事先由当地工作同志为我们开路,征集有关资料,到了现场又要依靠他们选择观察对象,在讨论时更需要考虑他们的意见。实际上,我们所做的主要是在提出问题核对和总结当地工作的同志对这些问题所提供的资料和意见。主要的调查工作是当地工作的同志所做的。组织和指导他们工作的是省委政策研究室和江苏省社科院的同志,朱通华同志就是其中的负责人之一。由于他长住在江苏,又多次单独到各市县进行调查,他对江苏小城镇问题,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较多,接触面较广,对这个问题的见解也因之较为深入。

我们在组织这个小城镇调查研究队伍时有所约定,就是既要发挥集体协作的长处,还要注意发扬各人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奖励各人就专题写专论。今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发行的江苏省小城镇研究论文选第一集《小城镇大问题》就体现了这个精神。论文选集篇幅有限,还有许多应该发表的文章,除了在各刊物上登载外,正可以出版专集,朱通华同志这本有关江苏小城镇的论文集就是其中之一。

小城镇的研究可以说还是刚刚开始,正在继续进行。已经发表的这些论文只是初步的探索。我这两年几乎每隔几个月就去实地观察一次,每次都看到许多新事物、新苗头、新问题,而感觉到我们这些研究工作者实在赶不上形势的发展。同时也就感觉到我们已有的研究过于局限和肤浅。

从局限这方面说,不仅在研究的范围还只限于江苏一省,即以这一省而论,也还存在着许多没有接触到的空白点,江苏西南部的丘陵地带就是一例。其他各省中虽则已有对这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但是还没有能汇合比较,做出理论上的分析和阐发。从研究角度上说,局限性还表现在对小城镇本身的建制和规划研究得不够,更少触及小城镇和中小城市的有机关系。至于小城镇发展依托于大中小城市的必要性,固然在过去的研究中已经指出,但是还没有从这些研究中形成社会经济区域的这个具体概念而进一步深入摆事实,讲理论,为今后城乡同步发展的规划提供必要的资料。形势的迅速发展确成了我们这些研究工作人员的严重压力,我想也正是这种压力会推动我们科研工作的发展前进。

从肤浅这方面来说,我总觉得我们过去这些研究工作还不免“见数不见事”“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其思想活动”。研究社会现象,也就是研究人的生活,我认为不应当满足于一些选样统计的数字。这种数字是有价值的,也是十分可贵的,而且要得到这些可靠数据还是很不容易。不过这些数据实际上只能间接地提示我们对社会的一些概括的认识。这些数字背后还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我们讲到小城镇只讲了它有多少人,一年能生产多少价值等,还没有看到在小城镇上居住着、生活着的各式各样的人物。他们都有行动有感情,而正是他们的思想感情决定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无数人的一举一动综合起来才汇合成现在在论文中看到的一些数据和概括的描述。我们如果想进一步了解为什么发生这些概括性的现象,那就得深入到这些人的思想感情领域里去发现他们行为的指向和动力。关于这些,我们过去的研究还没有做到家,所以至多能说我们对小城镇问题刚刚破题,真正的好文章还得后人来写。在后人中,我想应当包括比我年轻三十多岁的朱通华同志在内。朱通华同志的论文集将要出版,要我写序,我就把这个希望写上作为序言。

1984 年11月14日


《重访英伦》重刊前言旧话相应——《柳无忌散文选》书后

朱著《乡村工业与小城镇》序言|丙集|杂写集 - 费孝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