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将第二十一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75]?”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76],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
【注释】
[75]立将之道:指任命大将的方式。施子美曰:“非礼无以得贤,非贤无以制难。昔高祖欲召韩信,拜为大将。萧何曰:‘王素嫚无礼。今呼大将如召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乃设坛场,具礼拜之。大抵不尽其礼,不足以示其诚。不推以诚,不足以感其心。太公之所以告武王立将之道,诚欲武王尽礼以感激之也。”朱墉引《醒宗》曰:“‘立将’一‘立’字,便见主之于臣,有安固不摇之意。”
[76]凡国有难,君避正殿:正殿,宫殿或庙宇里位置在中间的主殿。施子美曰:“当国家多难之际,避正殿而召将,所以示其不自居其尊也。”
【译文】
武王问太公曰:“君王任命大将的方式是怎样的呢?”
太公答道:“凡是国家有危难,君王应避开正殿,在偏殿召见大将,向他发布诏令道:‘国家命运的安危,全掌握在将军你的手上。如今某国不愿臣服我国,望将军领兵讨伐它。’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77]。君入庙门[78],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79]。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80],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81]。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82],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如此则士众必尽死力[83]。’
【注释】
[77]“将既受命”七句:太庙,指君王的祖庙。钻灵龟,指钻凿、灼烧龟甲的背面,根据裂纹以判定吉凶。斧钺,两种兵器,象征着国君将刑罚、杀戮的权力赋予大将。朱墉引吉氏曰:“择之以吉,以示不敢亵待之诚;复授之以权,以明无敢牵制之意。斧象从地而下,授之于将以见人主之威灵无幽弗烛也。钺象从天而上,授之于将以见大君之赫濯无远弗界也。授之之后,大将代天子而用之。是备不虞者,此斧钺,而威阃外者,亦此斧钺也。防外患者,此斧钺,而靖疆圉者,亦此斧钺也。敢不鞠躬尽瘁保民而利主也哉?”又,斋三日,至太庙,以授斧钺,《群书治要》本作“将军受命,乃斋于太庙,择日授斧钺”。
[78]君入庙门:《群书治要》本无“门”字。
[79]将入庙门,北面而立:《群书治要》本作“将军入北面立”。
[80]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群书治要》本作“君亲操钺,持其首,授其柄”。
[81]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意谓从此以后,即使军中事务下至深渊,也全由将军处理。朱墉引《指南》曰:“既曰军中之事,则非国事也。以军中之事付之军中之将,则上至天下至渊,已听之于将军,事安得不由将出?”
[82]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意即避实击虚。《孙子兵法·虚实篇》作:“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83]如此则士众必尽死力:朱墉引汪氏曰:“‘士卒必尽死力’句跟上‘士未坐’三句来,如此之将,正是‘服礼’、‘服力’、‘服止欲’之将,岂有士卒不尽死力之事?”国英曰:“王者立将,关天下之安危,非为一人计也,故授其权于将。将既受命,当与士卒同甘苦,励忠义,以保国家,使兵民知感,方能得其死力。以守则固,以攻则取,天下安,斯庶民安。若将卒不和,一旦临敌应变,无异驱市人以战,而欲其各尽死力,不能也。立将者可勿慎欤?”按,自“见其虚则进”至此,《群书治要》本录《犬韬》有段文字与此相近,作:“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避,勿以三军为贵而轻敌,勿以授命为重而苟进,勿以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士为必然,勿以谋简于人,勿以谋后于人。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敌可胜也。”
【译文】
“大将已经接受了任命,君王就命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用龟甲预测吉凶,通过卜卦选择了一个好日子,在这天将象征权力的斧钺授给大将。君王进入太庙大门,面朝西站立;大将进入太庙大门,面朝北站立。君王亲自手持钺的头部,把钺的手柄交给主将,对他说道:‘从此以后,军中事务即使上至天界,也全由将军处理。’君王又手持斧柄,将斧的刃部交给主将,对他说道:‘从此以后,军中事务即使下至深渊,也全由将军处理。发现敌人虚弱就进兵攻击,发现敌人强大就停止进攻,不要因为我军人数多就轻视敌人,不要认为使命重大就必须与敌拼死,不要认为自己身份尊贵就看不起别人,不要认为自己见解独到就违背众人的意见,不要认为自己擅长辩论申说,想法就一定正确。士兵没有坐下休息自己就不要先坐,士兵没有吃饭自己就不要先吃,与士兵一同忍受寒冷与酷热。如果能做到这些,士兵们一定能拼死杀敌。’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84]。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85]。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86]。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87]。君不许臣,臣不敢将。’
【注释】
[84]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意谓臣听说国事不能让境外的人去治理,军队在外不能让朝中的人去指挥。《孙子兵法·谋攻篇》曰:“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施子美曰:“此所以别军国之异政也。古者立将之际,推毂之间,告之以自闑以外,将军主之。自闑以内,寡人治之。是则军国之治,未尝不分也。而将复尔云者,惧其掣肘也。”朱墉引《大全》曰:“此大将受命后报国之辞也。盖军事与国事不同。国事不可从外治,军事不可从中御。中御则将权掣肘,机宜自然乖舛,非社稷之福国家之幸也。”又引房氏曰:“机务必禀于庙算而举动辄请于朝廷,虽有秘密之谋,乌能不需迟而预泄乎?惟一听于便宜则无牵制之患,而免内顾之虞。”“未立之先,则贵有鉴察之识;既立之后,则贵有委任之诚。”
[85]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意谓大臣若怀有贰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国君;若心存疑虑,就不能专心对付敌人。朱墉引《新宗》曰:“‘二心’不独作奸犯匿、反面事仇为二心,即营身家、饱妻子,亦是二心。既已受命,止知有君矣,安计身家哉?”“志者乃人一身之主,若与之应敌便是应敌之主。此志一疑即无所不疑,故云不可以应敌。”又引《大全》曰:“二心当重看。天下事,一则专,二则杂,不独为将然也。将既委身受命,自当撇脱私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若夫一心而事君,又一心而爱身,岂忠臣之所宜耶?”“此题重在应敌不可犹豫,要有决断意。”“一说跟上文来。言为君者不可有所牵制,使之疑志内顾。”又引王汉若曰:“疑志不可以应敌,此言将心要专一之意。将之心志乃应敌主宰,苟临敌决战之际少有狐疑,则中无主而计画疏,必致为敌所中矣。”又引《醒宗》曰:“应敌全要在自己专主行之。若人君御之,则心无专主,从此不是,从彼不是,曷克有功乎?故曰不可以应敌。”
[86]“臣既受命”三句:意谓臣已经接受任命,手持威严的斧钺,有指挥军队的专权,如果不完成使命就不敢活着返回。朱墉引《大全》曰:“受命专斧钺,此亦是大将以身许国之言。言斧钺,国家重器,专此制者即当睹物思义,致死报国,岂敢复以生还乎?”又,生还,《群书治要》本作“还请”。
[87]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意即希望君王您能下达授权的指令给臣。
【译文】
“大将已经接受任命,向国君行拜礼并回答道:‘臣听说国事不能让境外的人去治理,军队在外不能让朝中的人去指挥。大臣若怀有贰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国君;若心存疑虑,就不能专心对付敌人。臣已经接受任命,手持威严的斧钺,有指挥军队的专权,如果不完成使命就不敢活着返回。希望君王您能下达授权的指令给臣。国君您不答应臣,臣就不敢担任大将。’
“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88]。临敌决战,无有二心[89]。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90]。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91],疾若驰骛[92],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93],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94]。”
武王曰:“善哉[95]!”
【注释】
[88]“军中之事”三句:意谓军队的事务,不听国君的指令,全部由大将直接发令。施子美曰:“君既任之专,则将亦不可不专。故军中之命皆由将军,而君命有所不受,此细柳之营吏所以有‘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之言也。”朱墉引《指南》曰:“既曰军中之事,则非国事也,以军中之事付之军中之将,则上至天下至渊,已听之于将军,事安得不由将出?”又引王汉若曰:“此是专将权意。将在军,事或进或退,或行或止,一自将操之,非但臣下不容旁参,即大君亦不得掣肘。”又引《大全》曰:“大意是不要掣将之肘。既谓之将,则军事皆将事,如何不由将出?‘皆由’者正见由不得他人也。人主要晓得由不得他人,则将权自与之专矣。”又,不闻,《群书治要》本作“不可闻”。
[89]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朱墉引《新宗》曰:“一心为国,一心为家,是有二心矣。有二心,不但不可以临敌,且不可以决战。”又引彭孺熙曰:“军事既由将出,则将之进退虚实无不审察明晰,至临敌决战之时,自然心坚意诚,毫无挂碍,毫无犹豫,自一心以应敌矣。”
[90]“若此则无天于上”四句:意谓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就会上不受制于天,下不受制于地,前不受制于敌,后不受制于君王。刘寅曰:“如此则无天于上,谓上不制于天也;无地于下,谓下不制于地也;无敌于前,无君于后,谓中不制于人也。”朱墉引《醒宗》曰:“‘无天于上’一段,形容将体君命之重,何其激昂。”按,自“军中之事”至“无君于后”,《尉缭子·武议》有相近表述,作:“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主于后,无敌于前。”
[91]气厉青云:意即全军士气高昂,直冲云霄。厉,剧烈,猛烈,这里是高昂的意思。朱墉引叶伯升曰:“‘气厉青云’要跟将权得以自由来。惟其将权得以自由,是以感激奋发而气厉于青云也,尚何敌之能顿挫吾气哉?”又引《大全》曰:“言其气之发扬有似厉于青云九霄之上者。”
[92]骛:乱跑,纵横奔驰。
[93]吏迁士赏:《武经七书直解》本“士”作“上”。
[94]“是故风雨时节”三句:意谓国家因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定太平。朱墉引谈敷公曰:“‘风雨时节’三句,世人只知君之重将,不知君惟重将,故国家得以安宁,乃知重将者,即所以福君乎?君人者奈何不重将也!”邵鸿、徐勇说:“通过对命将授钺礼仪的刻画,《立将》把将帅统兵作战可不受君主牵制,要有独断专行之权的原则,上升到一个神圣而不可违背的地位。文中指出,只有这样,将领才能‘临敌决战,无有二心’,了无牵碍,放手指挥,使将士用命,所向无敌,国家大幸。作者将文中的观点阐发得淋漓尽致,后世兵家从此难免会有‘眼前有景道不得’之感,实际情形也确实如此。所以,虽然《六韬》此文很可能直接来自《司马法》,也深受《孙子》等古籍的影响,但《六韬》一出,便反复为人所引用称赏,以至《司马法》等书的有关论述反而不如本篇为人所熟悉。在这方面《六韬》的历史影响极为深远。”
[95]善哉:朱墉引《开宗》曰:“此言君将受命制胜之事。军不内御,有死无二,故能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敌国服而社稷宁。”朱墉《全旨》曰:“此见人君欲国家常安,必以军事任之将,而将礼不可以不隆,将权不可以不重。若既委寄之矣,而复从而制御之,则有才而莫展,奚能立战胜之功而奠定社稷?是故君臣相与之际,贵释疑忌而惇诚信,托心膂而付威权。君有所勉于臣,臣亦有所赖于君,然后得尽其智勇,使气势常伸而不可遏御,则敌服而国以永宁矣。”黄朴民说:“立将,指任命主将。本篇论述古代君主任命将帅的仪式和方法。全篇首先介绍命将的仪程,其次集中阐述‘军不可从中御’的观点。作者在文中阐明了这样两个观点:一是将帅领兵作战,责任重大,‘社稷安危,一在将军’。因此,身为将帅,应该做到‘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不轻敌,不冒险,不轻视部下,不违背众意,与士兵同甘共苦。二是作为君主,应该信任将帅,给将帅以机断处置、灵活指挥的权力,即‘国不可以从外治,军不可以从中御’,‘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否则,如果君主从中干预掣肘,对将帅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必然会干扰前方将帅的决心和计划,从而导致战争的失败。作者强调,只有做到上述两点,才能‘无敌于前,无君于后’,‘战胜于外,功立于内’。”
【译文】
“国君答应了大将的要求,大将就向国君告辞,领兵出发。军队的事务,不听国君的指令,全部由大将直接发令。面对强敌决一死战,没有人有贰心。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就会上不受制于天,下不受制于地,前不受制于敌人,后不受制于君王。军中有智慧的人为大将谋划,勇敢的人为大将战斗,全军士气高昂,直冲云霄,如奔驰快跑一般行动迅速,还未与敌交锋,敌人就投降归顺。在国外战胜强敌,在国内建立功勋,军官升迁,士兵受赏,百姓欢乐,将帅没有获罪遭殃。国家因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定太平。”
武王说:“您讲得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