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众第四十九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为之奈何[54]?”
太公曰:“以少击众者,必以日之暮,伏于深草[55],要之隘路,以弱击强者,必得大国之与,邻国之助[56]。”
【注释】
[54]“吾欲以少击众”三句:施子美曰:“众寡强弱,势不相敌,然寡或可以胜众,弱或可以胜强,兹又不可不求其所以然。《三略》有曰:‘以寡胜众,以弱胜强。’则众与强或不足恃,安得武王不以是而为问?”《中国历代军事思想》指出《六韬》的战争指导思想,“一般未超出前人的成就。稍有发展的有二点:一是强调集中统一,说‘凡兵之道,莫过于一’。‘一’指军权、兵力集中,指挥、行动统一。这和战国后期战争规模大,兵力、兵种多,情况更复杂多变等形势是适应的。二是比较重视‘以少击众,以弱击强’的研究。除专有一篇《少众》外,还在论述各种战法时,多次提到这一问题。在战略上,它的主要论点是‘得大国之与、邻国之助’等。这也是战国时期‘连横’、‘合纵’等外交战略盛行的反映。”
[55]必以日之暮,伏于深草:施子美曰:“昔者庞涓以全魏之师而败于孙膑之万弩,此以寡胜众也。然非马陵道隘、庞涓暮至,则孙膑之谋亦无所施。”朱墉引《大全》曰:“日暮伏深草,如孙膑日暮伏兵马陵破庞涓是也。”又,《太平御览》卷三一三引《六韬》“必以日之暮”句下有“以众击众,必以日之早”两句,卷三五七引《太公六韬》则此句下有“人操炬火,合则灭之,或鼓呼而行,或衔枚而止”四句。
[56]必得大国之与,邻国之助:与,帮助。施子美曰:“昔者楚子伐郑,而楚师夜遁,是岂郑强而楚弱耶?必得大国之与、邻国之助也。《春秋》书荆伐郑,继之以公会齐人,宋人救郑子,此以弱胜强者,必藉人之力也。”朱墉引《大全》曰:“大国与助,如班超因乌孙力,卒降西城龟兹诸国是也。”又,大国之与,底本原作“大国而与”,误。据《武经七书直解》本改。
【译文】
武王问太公道:“我想以少击众,以弱击强,该怎么办呢?”
太公答道:“若想做到以少击众,一定要在黄昏天黑的时候,埋伏于茂密的草丛,在险要的道路上拦截敌军;若想做到以弱击强,一定要得到大国的支持与邻国的帮助。”
武王曰:“我无深草,又无隘路。敌人已至,不适日暮,我无大国之与,又无邻国之助,为之奈何?”
太公曰:“妄张诈诱,以荧惑其将[57];迂其道,令过深草;远其路,令会日暮[58]。前行未渡水,后行未及舍,发我伏兵,疾击其左右,车骑扰乱其前后。敌人虽众,其将可走。事大国之君,下邻国之士,厚其币,卑其辞,如此则得大国之与,邻国之助矣!”
武王曰:“善哉[59]!”
【注释】
[57]荧惑:原为火星名,这里是迷惑、眩惑的意思。
[58]暮:底本原作“路”,误。据《武经七书直解》本改。
[59]善哉:朱墉引《开宗》曰:“此言以少弱击强众之法。”朱墉《全旨》曰:“此章见少可以击众,惟出奇致敌,要之以险隘之间,弱可以击强,惟事大交邻,得之于援助之力。”孔德骐说:“‘奇’与‘正’,在古代兵法中是相辅相成的两种用兵方法。一般说来,‘正’是指用兵的常法,反映着战争指导的一般规律;‘奇’是指用兵的变法,反映着战争指导的特殊规律。在作战双方中,弱、寡、劣的一方,尤其需要用‘奇’。《少众》阐述的就是这一用兵方法。‘以少击众’,通常情况下要充分利用所能利用的天时、地利条件,以弥补自己力量的不足,使众多的敌人遭到出其不意的打击。例如,利用夜暗、草丛、森林等条件,采取伏击、截击等战法歼灭敌人。公元前353年、341年的齐魏桂陵、马陵之战,就是著名军事家孙膑用伏击战战法,以少击众战胜魏将庞涓的典型战例。如果从战略的高度看,那就要争取大国、邻国的支持和援助,以弥补自己力量的不足。例如,战国后期的秦赵长平之战,就是一例。当时赵国由于长期战争,国力削弱,秦国乘机步步进逼,于公元前258年又进攻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城内民困兵竭,形势危急。在这种形势下,赵军除了在军事上采取坚守待援的积极防御战略外,惠文王的弟弟赵胜,多次遣使向相邻的魏国告急,又亲率门客毛遂等人往楚国求援。不久,楚、魏兵至,遂解邯郸之围。最后,终于以赵国取胜结束战争。”
【译文】
武王又问:“如果我军所处之地既没有茂密的草丛,也没有险要的道路。敌人已经来到,时间又正好不是在黄昏天黑的时候。我军既无大国的支持,又无邻国的帮助,该怎么办呢?”
太公答道:“应该用虚张声势、诈骗引诱的手段来迷惑敌将;诱使敌人迂回前进,让他们经过茂密的草丛;诱使敌人绕路前进,让他们在黄昏天黑的时候与我军相遇交战。敌人的先头部队还没有全部渡过河,殿后部队还没有来得及安营住宿,就命令我军的伏兵发起进攻,快速攻击敌人的左右两翼,用战车、骑兵扰乱敌军的前后两部。敌人即使人数众多,他们的敌将也会战败逃走。敬奉大国国君,结交邻国贤士,多给他们奉送金钱,言辞谦卑恭顺。这样做,定能得到大国的支持与邻国的帮助!”
武王说:“您讲得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