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战第四十三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大林,与敌分林相拒[1],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2]?”
太公曰:“使吾三军分为冲陈[3],便兵所处,弓弩为表,戟楯为里,斩除草木,极广吾道,以便战所。高置旌旗,谨敕三军[4],无使敌人知吾之情[5],是谓林战。林战之法,率吾矛戟,相与为伍。林间木疏,以骑为辅,战车居前,见便则战,不见便则止。林多险阻,必置冲陈,以备前后。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走。更战更息,各按其部[6]。是谓林战之纪[7]。”
【注释】
[1]敌:《武经七书直解》本作“敌人”。
[2]“吾欲以守则固”三句:施子美曰:“孙子论行军则有处山之军,吴子对武侯之问则有丘陵、林谷之说,是则山林之战,岂无其法耶?宜武王于遇大林,分林相据之际,必求所以守则固、战则胜之道。夫守而不固,不足为善守。战而不胜,不足为善战,故守则欲必固,战则欲必胜。孙子云:‘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继之以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是则守则必固,战则必胜也。”
[3]冲陈:即四武冲阵,指有武冲大扶胥守卫四面的战斗队形。
[4]敕:告诫。
[5]无使敌人知吾之情:朱墉引《大全》曰:“兵以诡谲为道,凡战守动静,原不示人以情,何况林战耶?故不使敌人知我林战之情也。”又引方氏曰:“以战决胜原不可必,况相拒在分林之间乎?故惟使吾三军分为冲阵,不战而示以战之意耳,敢轻于一决哉?然其防卫之法,尤在弓弩居外,戟楯居内,不示人以情。”
[6]更战更息,各按其部:意谓要让各部队轮番作战轮番休息,各自按照其单位编制展开行动。朱墉引方氏曰:“林中交战,不比平原旷野之地,所以战而更番休息,各按其部次不乱,是全以法纪胜者也。”
[7]是谓林战之纪:纪,准则,原则。朱墉引《开宗》曰:“此言林战之纪,大要在除翳广道,密敕三军,乘便而进。”朱墉《全旨》曰:“此章见林中之战,草木障碍不同于平旷之地,必有条理纪律,然后可以御敌。冲阵、弓弩、戟楯,所以资捍卫者也;开辟战地,所以利驰突也;更番迭换,所以能持久也。用矛戟为主而骑兵为辅者,盖以林木险阻非骑兵所宜也。惟谨慎其行止而已。”孔德骐说:“《林战》论述了森林作战的战术和方法。林地的自然地理特点,多数是林密草深,通视度差,部队通行困难,不便机动。同时,还不便于组织指挥和施展兵力兵器,通信联络和前送、后送等保障工作任务也比较艰巨。另一方面,也有它有利的地方,如隐蔽条件好,便于秘密接敌和突然发起攻击,便于包围、迂回、穿插分割,各个歼灭敌人,便于就地取材制作简易的保障器材,有些茅草地还便于发起火攻。在这种条件下,要达到‘守则固’、‘战则胜’的目的,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兵力部署上,要加强警戒,并根据地形情况,将三军部署为‘四武冲阵’。将弓弩部署在外围,戟楯在里层。同时,还要斩除草木,广辟道路,以利于战斗;高悬旌旗,作为识别信号;命令三军严加保密,不让敌军知道我军情况。第二、在作战指导上,要采取近战、速决战战法。运用兵力,应以矛戟队为攻击主力,将其划分为若干小分队,相互应援,齐头并进。如果林木稀疏,就以骑兵为辅,战车居前,见到有利时机就战斗,不利时立即停止。由于林内险阻之处较多,主力部队必须部署为‘四武冲阵’,以防备前后左右敌人的袭击。与敌接战后,只要迅速猛烈战斗,不管敌人兵力多强,都可以取胜。各个分队轮流作战,轮流休息,就可将林内的敌人消灭掉。”
【译文】
武王问太公曰:“率领军队深入敌国作战,遇见大片林地,与敌人各占林地的一部分对峙,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做到采取守势就能坚不可摧,与敌作战就能取胜,该怎么做呢?”
太公答道:“在我军编排若干四武冲阵,安置在便于作战的地方,让那些弓弩手处于阵形的外层,让那些使用矛戟和大盾的士卒位于阵形的内层,砍除草木,极力拓宽道路,以方便作战。高悬旌旗,严正告诫全军,不要让敌人掌握我军情况,这就叫林地作战。林地作战的方法是:率领我军使用矛戟的士卒,把他们编成若干相互配合的小队。在林地间树木稀疏的地方,就用骑兵辅助作战,把战车排在队伍的前面,看见形势对我军有利就开战,形势对我军不利就停战。如果林地有许多险要地形,就一定要安置四武冲阵,以防备前后被敌偷袭。全军快速作战,敌人即使人数众多,我们也能让其主将败逃。要让各部队轮番作战轮番休息,各自按照其单位编制展开行动。这就是林地作战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