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符第二十四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三军卒有缓急[114],或利或害。吾将以近通远,从中应外,以给三军之用[115],为之奈何?”
太公曰:“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116]:有大胜克敌之符[117],长一尺[118];破军擒将之符[119],长九寸;降城得邑之符,长八寸;却敌报远之符[120],长七寸;警众坚守之符[121],长六寸;请粮益兵之符,长五寸;败军亡将之符,长四寸;失利亡士之符,长三寸。诸奉使行符稽留[122],若符事闻,泄者告者皆诛之。八符者,主、将祕闻[123],所以阴通、言语不泄、中外相知之术[124]。敌虽圣智,莫之能识[125]。”
武王曰:“善哉[126]!”
【注释】
[114]三军卒(cù)有缓急:意即大军突然遭遇紧急情况。卒,同“猝”,突然。缓急,指紧急情况。
[115]以给三军之用:《太平御览》卷二七一引《六韬》无“以”字,“给”作“急”。
[116]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意谓君主与大将之间有秘密的通信工具,称之为阴符,一共有八种类型。施子美曰:“天下所恃以为至信者,莫如符节。符与节皆可以示信,而太公论缓急利害之所用独以符言者,盖符以合验,尤其至密故也。门关用符节,盖以门关之禁为严,故其合验也必以符。阴符之说,亦取其可以合验也。主与将通而用之。其为制也,凡八等。其最长者一尺,其最短者三寸,长短之所以若是者,必有以也。其胜捷之符则长,以其长于算也。不利之符则短,以其短于算也。”朱墉引《大全》曰:“阴符,惟人主与大将得以知之,其余皆不得知之。符而曰阴,已有不可与闻于人之意。”又引王汉若曰:“八符之制不用文字,而惟以尺寸之差别为征验,是既使其相通,又不至于泄漏,惟主与将自知之耳。”孔德骐说:“阴符、阴书,在古代战争中经常使用。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有效而秘密的传递信息的方法。《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公子遂行,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这就是公元前257年信陵君窃兵符救赵胜秦的故事。古代兵符,直到清代中后期,由于电报、电话、无线电等现代通信工具的采用,才逐步被代替。”
[117]克:《太平御览》卷二七一引《六韬》作“得”。
[118]一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制23厘米。
[119]擒:《太平御览》卷二七一引《六韬》作“得”。
[120]报:《太平御览》卷二七一引《六韬》作“执”。
[121]警众:《太平御览》卷二七一引《六韬》作“反兵惊中”。
[122]稽留:滞留。
[123]八符者,主、将祕闻:意谓以上八种阴符,只有君主与大将了解内在秘密。朱墉引《大全》曰:“‘秘闻’只要不泄露之意。所以用符者以示不用言语文字,恐泄之中外。又用符有八等者,正使人测度不得,更见密处。”又引《新宗》曰:“军中胜负之机,谨藏于长短之中。敌虽圣贤,莫能测度也。”
[124]言语:《太平御览》卷二七一引《六韬》作“信语”。
[125]敌虽圣智,莫之能识:施子美曰:“昔者魏公子无忌欲帅兵救韩,魏侯不许,乃夺晋鄙兵符而以发其兵。符之所用不可不谨如此,况阴符之用,其可不密乎?”
[126]善哉:朱墉引《开宗》曰:“此言通中外缓急利害之情者当密。阴符之用,令中外相知,敌国莫测。”朱墉《全旨》曰:“通章‘秘闻’二字尽之。兵事尚神秘,机事不密则害成,况兵行千里,主与将相隔者甚远,讵可以言语相传?惟以尺寸之间报吉凶,使人无从臆测。贵阴而不贵阳,用意诚深远矣。尺寸之论不过借一端言之耳。若拘于尺寸,则得符即知,又非不泄之意。”
【译文】
武王问太公道:“率领军队深入敌国国境,大军突然遭遇紧急情况,要么对我方有利,要么对我方有害。我要从近处联络远方,从国内策应境外,来满足军队作战的需要,该怎么做呢?”
太公答道:“君主与大将之间有秘密的通信工具,称之为阴符,一共有八种类型:有大胜敌人的阴符,长度为一尺;有击破敌军、擒获敌将的阴符,长度为九寸;有敌城投降、获得城邑的阴符,长度为八寸;有击退敌人、报告远方的阴符,长度为七寸;有警告民众必须坚守的阴符,长度为六寸;有请求增粮加兵的阴符,长度为五寸;有军队战败、将领死亡的阴符,长度为四寸;有战事失利、士卒死亡的阴符,长度为三寸。如果那些奉命出使传递阴符的人滞留拖延,泄露军机,无论是泄密的人还是报告的人一律诛杀。以上八种阴符,只有君主与大将了解内在秘密,它们是保证君主与大将能够暗中联系、信息能不泄密、朝中与军中互相了解的手段。敌人即使非常智慧,也不能识破其中的秘密。”
武王说:“您讲得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