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鼐
【诗人小传】
(1732—1815) 字姬传,一字梦穀,室名惜抱轩,旧时或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官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凡四十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曾受业于刘大櫆,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同时又发展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倡从模拟古文的“格律声色”入手,进而模拟其“神理气味”。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属,大抵以程朱理学为依归。然也能诗,所作熔铸唐、宋,风格沉雄,尤以七律为擅场;古体则能融入散文笔法,气势开阔。著有《惜抱轩集》、《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
山 行
姚 鼐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
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
【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行”,却与一般写山色的诗有所不同,它写的是江南山乡春耕的情景。
开首两句用对仗句式刻画两种鸟类的活动。布谷鸟是人们熟悉的,又叫杜鹃,在春夏之交南方的耕种季节鸣叫,它那“咕咕”的叫声听上去就像在催人种谷一样,所以又叫布谷。诗句中的“劝”字形象而富乡村气息。舂锄也就是白鹭,也是江南常见的一种鸟类,全身雪白,两腿细长,喜欢在水田与河边活动。唐代诗人皮日休有“一声拨谷桑柘晚,数点舂锄烟雨微”的诗句,张志和在《渔父歌》中也写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许多古代诗人都写到过它。这种鸟在水中起飞,很远就能听到翅膀打水的“扑扑”的声音,当它们成群地在绿色的山野里飞翔时是很美的。诗人抓住了山间这两种鸟的活动,把整个山区的春景点画得十分生动、怡人。
第三句转过来写山路,扣题发挥。山路显然是盘旋而上的,自下望去仿佛被巨刃一层一层划开了一样,越往上山路越细。每一层都被石块和杂树包围着,层层盘旋,越走越高。这种写法把江南山路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如果不写这一句,山间行路的情形体现不出来,诗人的形象和观照点就无从落实,作为山乡生活的大背景也看不到了。
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点,也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关注的是山乡的春耕,此时终于凸显出来了。刚才诗人是从下往上看,看山路;现在低头往下看,看山根。山下斜坡上面的梯田修整如镜,一道道带子似的绕在山间。从梯田方向正传来汩汩的放水声,由水声可以想见农民们已开始播种稻谷了。至此首句布谷鸟的劝耕得到了呼应,全诗的主题也得到了实现。诗人在山路上感到欣喜的就是这片欣欣向荣的山民生活,这里面有很多他所熟悉的、感到亲切的东西。诗中的感情原来发自于此。
当人们看到自然已经和人类的生存活动打成一片,并且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时,自然就会产生一种特别亲切的感受,也许这就是此诗的魅力所在。
(王小舒)
出 池 州
姚 鼐
桃花雾绕碧溪头,春水才通杨叶洲。
四面青山花万点,缓风摇橹出池州。
【赏析】
姚鼐壮年致仕,超然归隐,平生颇以游历名山大川为己志,留下了不少赞美祖国壮丽河山的诗文,《出池州》便是其中一首清新秀丽的小诗。池州,治在今安徽池州市贵池区,离安庆不远。姚鼐致仕后曾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前后长达38年之久。此诗可能作于他在安庆讲学期间。
桃花绕溪,春水初涨,四面青山,野花万点,诗人乘坐小舟,在徐徐春风中摇着轻橹出城来……这便是本诗展示的、由诗人怀着无比欣喜的心情,用轻快明朗的色调给我们绘出的画面。全诗都在写景,但各句描写的侧重点又各不相同。首句着重写“桃”。一叶小舟行进在青溪碧水之中,夹岸桃花开得正艳。诗人用“雾绕”二字来形容桃花的绚烂灼目,在此际显得分外传神,我们坐在行进的车上看窗外景物,极易将路边的树木看成一线,而将远方之景看作一片。因此,当你置身连绵成片的桃林中,在耀眼的桃花面前,只觉得眼前一片红雾,也是极正常的。一个“雾”字写出了这种视觉差,殊为不易。次句写“水”。本来,是春水悄涨,把原来露出江心的小沙滩———杨叶洲淹没了,但诗人不愿让春水显得那么粗暴,他着一个“通”字,显得春水是如此的解人心意,知道自己要舟行,便殷勤地打通了航道。这一字,用得十分奇警,非但突出了春水之大,也暗示了诗人只是一叶扁舟(不然,船底非搁浅在沙滩上不可),悠然自在,遥接后文“缓风摇橹”中的意绪。第三句写“小”。这山也不是夹岸而立,而是“四面青山”,可见这“碧溪”是曲折多弯的,所以左顾右盼、瞻前望后,都是青山在迎送;而因为四面皆山,所以红花也不是一片片,而是“万点”———举目皆是了。这里“红”色与“碧”水相映,景色显得格外妩媚。末一句写“风”。因为是在曲折的小溪中,所以不能是疾风,只能是缓风,风随人意,徐徐而吹,小舟也轻轻地摇着橹,在青山桃花的伴送下,离开故城,又要踏上新的征途。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便借清风绿水为墨楮,欣然将此情形诸笔端。
姚鼐平常论诗,崇尚雄奇博大的阳刚之美、追求一种“兀傲磊落之气”。他的大部分揽胜纪游诗也写得音象飞动、神完气足,有笔扫千军之势。而此诗相对显得清雅淡远,笔致徐婉,更具阴柔之美,可以说是“碧海琼流”中的“翡翠兰苕”。
(叶志衡 沈 价)
夜起岳阳楼见月 [1]
姚 鼐
高楼深夜静秋空,荡荡江湖积气通。
万顷波平天四面,九霄风定月当中。
云间朱鸟峰何处 [2] ,水上苍龙瑟未终 [3] 。
便欲拂衣琼岛外,止留清啸落湘东。
【赏析】
自从孟浩然写下著名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接着杜甫又创作了名垂千古的《登岳阳楼》之后,一般的诗人都不敢在岳阳楼上临湖题诗,即使题了诗也难以超越二作,只得甘受湮没无闻的命运。姚鼐不甘沉寂,作了这首七律。他是花了大气力的,究竟功力如何,经过一番比较自会清楚。
孟、杜二作是五言律,姚的这首却是七律,体裁上有所区别。此外孟作写于秋八月,杜诗写于冬季,姚之作作于秋季,恰好与孟相同。姚作有一最大的特点,与孟、杜二作相区别的,即他的诗作于夜间,而且是有月光的晚上,孟、杜都是作于白天,这一点使姚作别开生面。最后,孟、杜二诗都侧重抒发现实的感受,姚则侧重于超脱尘世的玄想,此与观照景物的时间不同恐怕有很大关系。然而不管怎么说,从审美的角度还是可以进行比较的。
下面逐联分析。
第一联写登楼,总领全篇。开句描写夜间的气氛。四下万籁俱寂,城楼显得特别高,四周特别空旷,令人有天地孤独之感。首句已奠定了全篇的抒情基调。所谓“积气”指天空中之大气,洞庭湖湖面开阔,湖上雾气蒸腾,以白昼为最。孟浩然诗有“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两句,姚鼐用“积气通”三字表现湖天相接,极目无碍,气势也不小。“荡荡”与前句的“空”字相呼应,把秋季天高气爽、视野开阔的景象表现得很形象。如果说孟诗注重“气”的混和蒸,姚诗则侧重于境的清和空。一白昼,一夜晚,特点很分明。
第二联描写湖面景色。这是写景部分最关键的一联。孟浩然《临洞庭》诗有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为人称诵不绝。杜甫则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超而上之,气魄更大,意蕴无穷,被誉为绝唱。姚鼐这两句别有特色,他是把湖、天分开来写的。前一句写湖面,突出湖水的辽阔与平静,波平万顷,可以想见湖水平坦如镜,在月光下波光粼粼的情景。水势一直铺向天边,令人感到空旷无比。后一句写天空,突出了月亮的主体地位。空中了无尘滓,风静无声,唯有一轮朗月,清光四溢。天水空灵一片,上下澄澈,令人幽然神远。孟、杜二诗都有很强的运动感,力度非凡,具有一种震撼力量,姚的这两句则相反,侧重于静。一动一静,差别也就出来了。
第三联写由景物生发的想象,实际上也就是写感受。姚鼐进入了自由联想的世界,他引用了两个神话典故,从夜空中的七宿想到朱鸟主宰衡山的传说(衡山在岳阳市南九百里),又从湖波中幻起湘灵鼓瑟的想象,神骛八极,心游万仞。这种想象既是眼前景物的自然触发,也是诗人心中久已埋藏着的某种潜在心态的显露,心与景是彼此呼应的。全诗因此增加了一层神秘色彩。
第四联直接抒发感慨,是全诗的归宿。当负担一概卸去,精神得到自由之后,诗人不由升起拂衣飞去、遗世羽化的念头,他要长啸升空,与宇宙同化。李白、苏轼过去都曾有过这种念头,这是古代诗人的才志在现实中得不到实现时经常出现的幻想。正因为是幻想,所以才显得特别美,特别潇洒。诗人的胸怀至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最后两联姚比孟作写得好,孟浩然的议论显得生硬,与写景部分衔接不够自然。而姚显然不如杜,杜甫是以他沉痛无比的人生感慨作结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作为一种涵盖时代的肺腑之音,他的悲剧感受登上了难以企及的高峰。如果说孟浩然的成就主要在前两联,写出了洞庭湖非凡的气魄,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壮丽的心怀的话,那么杜甫则融景入情,以沉郁顿挫的总体风格独占鳌头。姚鼐的这首诗玄想超然,写景清隽,自有神外之韵。但感情的力度和体验的独特性方面都似不够,显得比较平板和纤弱。尽管如此,它仍然不失为是一首有特点的好诗。
(王小舒)
注 释
[1].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城西门上,下临洞庭湖。
[2].朱鸟:神话中的南方之神,又是南方七宿的总称。
[3].苍龙:指湘水之神。《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又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此处描写幻想之境。
别梦楼后次前韵却寄 [1]
姚 鼐
送子拏舟趁晚晴 [2] ,沙边暝立听桡声。
百年身世同云散,一夜江山共月明。
宝筏先登开觉路 [3] ,锦笺余习且多情。
头半个容吾与 [4] ,莫道空林此会轻。
【赏析】
姚鼐和王文治是十分投契的朋友,这在姚鼐为王文治的《食旧堂集》所作的序中可以见到。在此诗之前,姚鼐另有一首《将会梦楼于摄山道中有述》,其诗曰:“太平门外雨初晴,又听新蝉第一声。转毂年光逢小暑,夹衣天气似清明。山云近作迎人态,僧院归如返舍情。未死故人重执手,举看藤杖一枝轻。”摄山就是南京东北的栖霞山,就诗意来看,这是诗人的晚年之作。时令正近盛夏,然天气凉爽,姚鼐与王文治相约在摄山见面,但见面之后王便匆匆离去,于是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无限的惆怅,遂按前首诗的韵又写下此诗。
诗人趁着黄昏去江边送友,船已启航,但他依然伫立江边,因为暮色越来越重,看不到孤帆远影,只能静听着渐渐远去的桨声。“送子”两句能突破一般送别诗的樊篱,以听觉感受代替视觉感受来写出别情。前一句写离人,后一句写自己,然两句又是密切相联的,正因为首句中的“趁晚晴”,所以才有次句的“暝立”;首句的“拏舟”,也正逗出次句的“听桡声”。友人已随着桨声远去,于是诗人感到人生的聚散无常,刚才还晤言一室之内的朋友,转眼间却已各自东西,像是暮云的随风飘散。然而身形虽分,而友谊长存。一人留滞山间,一人泛舟江上,但同望一月,似乎又获得了心灵的相通。“百年”两句,诗人就近取譬,此时正是暮霭四散、明月东升之际,所以用云散来比喻人生的飘忽不定,以共对明月象征友情的常存心间。“一夜”句化用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的话,然变化无迹,与前一句构成了工巧的对仗。两句中前者写合,后者写分,开合自然,情景交融,表现出诗人遣字造句的工力。
“宝筏先登开觉路”又接“拏舟”而来,因为王文治乘船而去,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但另一方面也利用佛教的成语,李白的《春日归山寄孟浩然》中也曾有“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津”的话,因为王文治晚年倾心学佛,所以这句也指他对佛学有很深的造诣,故能先登觉悟之路。“锦笺余习且多情”又回到自己,说自己未能脱去尘缘,每每借锦笺翰墨、吟诗作文来表达情愫,不能像王文治那样得悟佛学真谛。“多情”二字就道出了他对友人的一片真情,也就是所以写作此诗的用意。最后两句顺应“宝筏”而来,说自己和朋友在僧寺相会,获益匪浅,禅学大有长进,诗人用了《景德传灯录》中洞山和尚学禅的故事,以半个头作比,说明自己学佛粗有所得。那么这次僧寺中的聚会也就不能说是无足轻重的了。姚鼐晚年也沉潜内典,对佛学有强烈的兴趣,自然与王文治为同道,这首诗中也表现了此种祈尚。这两句意在说明对于禅学的共同爱好,却以形象的语言出之,不落理窟而不乏理趣。
姚鼐的七律能熔铸唐宋,在诸体中佳作最多,后来曾国藩定他的七律为清代第一家,张裕钊选《国朝三家诗钞》其一即为姚氏的七律,可见后人对他的推崇。这首诗写送别友人,虽为古诗中常见的主题,但姚鼐却能写出新意,刻画自己惜别的情怀却时时能以对方作陪衬,故开合跌宕,颇有一唱三叹之致。姚鼐的古文徐迂缓畅,风格近乎阴柔一路,而他的诗却劲气盘折,苍浑朴茂,更富有阳刚之美,如此诗的中二联,虽写依依惜别之情,然气象开阔,意蕴深长,点化陈言而不落言筌,体现了诗人长于律句的工力。
(王镇远)
注 释
[1].梦楼: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官翰林院侍读,能诗,善书法。
[2].拏舟:牵船。
[3].宝筏:宝船,佛教比喻普渡众生的佛法。觉路:觉悟之路。
[4].头:大锄头。《景德传灯录》:“潭州神山僧密禅师,一日与洞山锄菜园,洞山掷下头曰:‘我今日困,一点气力也无。’师曰:‘若无气力,争解恁么道得?’洞山曰:‘汝将谓有气力底是也。’”这里以头指代洞山(良价)禅师悟通禅理的故事。
金陵晓发
姚 鼐
湖海茫茫晓未分,风烟漠漠棹还闻。
连宵雪压横江水,半壁山腾建业云。
春气卧龙将跋浪,寒天断雁不成群。
乘潮鼓楫离淮口,击剑悲歌下海濆。
【赏析】
以司空图《诗品》中属于阳刚之美的诸品来比照,这首诗主要表现为“雄浑”、“劲健”、“悲慨”、“沉着”等风格,符合作者于《复鲁絜非书》所述的“阳与刚之美”的意境开阔,情思激荡,气势浩瀚雄劲等风格特征。但还应看到,此诗又时有阴柔之美以济之,并非“一有一绝无”,因此没有“刚者至于偾强而拂戾”之弊。(见《复鲁絜非书》)
此诗写诗人于初春的一个拂晓从金陵(今南京市)上船出发时的所见,借以抒发内心郁积的一种壮美兼悲慨之情。诗人仿佛挥动一杆如椽大笔,一落笔就渲染出“湖海茫茫”、“风烟漠漠”全景式的“晓发”图,显示出雄浑之美。诗人此时东望大海,但觉辽阔深远,一片迷茫,还区分不出晨光;而宽广的江面上雾气弥漫,寂静幽邃,不时听到早行船的击水之声。应该看到的是,这两句境界阔大雄浑,诚然有阳刚之美;但仍以阴柔之美济之,其意境还有静穆平柔之一面。“湖海”之“茫茫”、“风烟”之“漠漠”,分明浸润着诗人的孤寂之感,但这种感情含而不露,表达上又是颇为“沉着”的。
“连宵雪压横江水,半壁山腾建业云。”“横江”在金陵上游、安徽和县东南,素以风高浪险著称,李白《横江词》云:“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此处用“横江”的意象指代金陵长江之恶浪。“半壁山”指“建业”(南京)附近的山峰。当诗人看到江水恶浪被“连宵雪”压平,附近高耸的山峰腾起团团云雾时,他不禁感受到一种伟壮之力。这两句显示出姚氏所谓“阳与刚之美”之诗风那“如霆,如电”的力度。“雪”虽轻盈,但“连宵”降落则可以压服“横江恶”,此情此势,足可使诗人胸中涌起一种力量感和崇高感。从诗人的感情流程来看,至此产生了一个小高潮,因为首联暗寓的孤寂茫然之感由于外物的刺激已转向奋发进取的热情。这“雪压”、“山腾”实为诗人内在力量的外射。这两句堪称达到“刚”而“足以为刚”之极致。
正因为诗人此时内心充满阳刚之气,颈联才发出“春气卧龙将跋浪”之豪雄语。将于“金陵晓发”的诗人亦大有“跋浪”之气概!此句之雄劲堪与老杜“鲸鱼跋浪沧溟开”(《短歌行》)诗句之奇壮媲美。不过诗人的孤寂感并未真正消除,一旦冷静下来,他又从想象中跌落到现实:“寒天断雁不成群。”这一句既是写景,又是诗人心绪的象征,此刻诗人的感情流程一时间又陷于低潮。首联的孤寂之感又重新浮起在心头。诗人的内心一直处于矛盾斗争之中,他欲进取,又感到孤立无援,因此时而有豪情胜慨,时而觉低沉悲凉。正是两种感情的交汇冲击,使诗显得跌宕不平,又增加了诗的思想容量与深度。
低沉与昂扬的感情经过交锋,后者还是占了上风,不过并未把前者彻底击溃。因此在颈联中,诗人的昂扬进取精神涂有较浓的悲慨色彩,并不能与乐观向上划等号。然而,尽管“湖海茫茫”,前程吉凶未卜,尽管春寒浓重,“断雁”独飞;诗人既然已经登上航船,他就义无反顾,决然鼓楫进发了:“乘潮鼓楫离淮口,击剑悲歌下海濆。”诗人的感情流程至此又高涨,并达到了最高潮。这尾联有李白七律飞动之势,充分显示出“阳与刚之美”。“乘潮”的意象已颇有“弄潮儿”之勇;“鼓楫”即“击楫”(击桨),暗用《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的典故,更有志节慷慨之壮。“离淮口”,指船驶离秦淮河口进入长江,既入长江则可直下东海万顷波涛了,所谓“下海濆”也。此行中的“击剑”之举,“悲歌”之声,固然蕴含着“断雁”孤飞之悲慨,但更有杜甫“浩歌弥激烈”(《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意。因此总的来看,其“晓发”仍然是豪壮之行,他的思想之船毕竟已进入到一个更壮美的境界中去了。
这首诗在感情抒发上明显具备姚氏所说的“大抵文章之妙,在驰骤中有顿挫”的特点。其“顿挫”时表现为感情的低沉,“驰骤”时表现为感情的高涨。“驰骤”使诗风豪放气健,“顿挫”使诗风沉着悲慨,皆可医滑俗之病。这样的阳刚之作更能激发人的感情共鸣,给予人深刻的哲理启迪。此法显然得杜诗之神。而更令人感佩的是:诗人于“晓发”这一短暂的时间里,包含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揭示出内心不尽的波澜,该是何等的艺术功力!
(王英志)
淮上有怀
姚 鼐
吴钩结客佩秋霜,临别燕郊各尽觞。
草色独随孤棹远,淮阴春尽水茫茫。
【赏析】
这首七绝描写的是作者在淮水之畔与一位具有豪侠之风的朋友宴饮辞别时的情景,并抒发了对朋友的深厚感情。
首句“吴钩结客佩秋霜”是写朋友的形象,充满赞赏之意。“吴钩”是一种弯刀,男儿佩“吴钩”表明具有远大志向,正如唐代诗人李贺《南园》诗所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秋霜”是形容吴钩的锋利雪亮。此人既为“客”,又佩吴钩,表明他的身份是一个游侠式人物,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与作者分别是为了去闯天下的。次句“临别燕郊各尽觞”,是写二人在淮阴郊外宴饮干杯,既有豪爽的英雄气概,亦有朋友惜别之情。这是化用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诗中“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之意。但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佩带吴钩的客人还是乘船出发了,后两句“草色独随孤棹远,淮阴春尽水茫茫”,既是写淮水之景,亦抒发了独自羁留的孤寂之感。诗人放眼望去,只有淮水两岸草色与孤舟一起通过远方,仿佛在陪伴送行。这“独随孤棹”的青青草色蕴含着作者相思之情,正如唐代诗人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云“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一样。“淮阴春尽水茫茫”,真切地描写出淮水春末时的状态,亦抒写了类似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般的心境。诗的意境好像电影中的空镜头,“茫茫”淮水上已不见了朋友的“孤棹”,留给诗人的是空旷与孤寂。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站在淮水边上伫立远眺,久久不肯归去的身影。
这首诗的风格从前半的阳刚之美转向后半的阴柔之美,二者完美地统一在诗中。姚莹评姚鼐诗“是盛唐诸公三昧”,由此可见一斑。
(王英志)
江上竹枝词(四首选一)
姚 鼐
东风送客上江船,西风催客下江船。
天公若肯如依愿,便作西风吹一年。
【赏析】
竹枝词,是三峡间的民歌。唐诗人刘禹锡开始采录加工,写成一组竹枝词,后人颇多仿作。它的特点是抒写爱情,比喻、谐音是它常用的表现手法。但仿作者也往往背离原意,把竹枝词写成风俗杂咏,那就与一般七言绝句没有多大差别了。姚鼐这首江上竹枝词,是符合竹枝词的写作要求的。题目是“江上”,所以就
“江上”着想。一、二用叠句,平仄相同,“风”、“客”、“江船”相同,“东”、“西”、
“送”、“催”、“上”、“下”相异,表现了相反的动向。诗就在家的女子一面说,“客”是“侬”的丈夫,夫西上作客,应该是经商,如李白《长干行》中所写的那样。因为出外经商,所以久久不得东返。“侬”的愿是日思夜想,盼望丈夫早早回家。因此寄希望于西风,要它整年的吹,吹得上江的夫船下江。这样写,委婉中有力量。置之刘禹锡《竹枝词》中也是上乘。
姚鼐是清代桐城派古文家的宗师,也是桐城诗派的巨子。桐城诗派对后来宋诗运动有先行启导的作用。姚氏为人,淳厚朴实,其论诗主张,取法黄庭坚,为当世写俗诗恶诗者洗涤肠胃。其创作能贯彻他的主张。但姚氏也未尝不能写一些抒情柔婉的诗,《惜抱轩诗集》中也有好多首仿效西昆体的七律和仿效梅村体的七古《秦帝卷衣曲》,极风华旖旎之能事。这首《竹枝词》,便属于此类型。(钱仲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