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章

【题解】

本章首先阐述“德”与“道”的一致性,因为“德”来自“道”。接着再次强调,虽然大道无形无象、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真实存在,而且充满诚信,从不欺人。最后指出只要我们掌握了大道,就能够以此推知万物开始时的状况。

【原文】

孔德之容①,惟道是从②。

道之为物③,惟恍惟惚④。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⑤;恍兮惚兮,其中有物⑥。窈兮冥兮⑦,其中有精⑧;其精甚真,其中有信⑨。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⑩,以阅众甫⑪。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⑫?以此⑬。

【注释】

①孔德之容:高尚品德的内容。孔,伟大,高尚。德,品质,品性。容,内容,内涵。

②惟道是从:同大道保持一致。“惟道是从”是古汉语的一种宾语提前句式,相当于“惟从道”。惟,同“唯”。只,只是。是,助词。从,听从,遵循。关于“道”与“德”的关系,可参阅“前言”、第一章的“解读一”及本章“解读一”。

③物:事物。这里的“物”并非指物质。在古代,“物”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含可触可视的物质事物,也包含不可触不可视的抽象事物。如:“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家人·象》)“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地官·大司徒》)这里讲的“言有物”“三物”的“物”都不属于物质的东西。前人对本章关于大道特性的描述甚感困惑,详见“解读二”。

④惟恍惟惚:即“恍恍惚惚”。隐约不清、难以捉摸的样子。惟,语气词。下文中的“惚兮恍兮”“恍兮惚兮”意思同此。

⑤象:形象。引申为内容。大道作为规律,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并非绝对空无,它具有真实的规定性,所以说“其中有象”“其中有物”。

⑥物:事物。引申为内容。

⑦窈(yǎo)兮冥(míng)兮:即“窈冥”。深邃玄妙、难以认识的样子。

⑧精:通“情”。真实。这里指真实的内容。也可理解为“精华”。

⑨信:诚信。大道从不欺人,只要我们按照大道行事,就定能成功,因此说大道充满了诚信。

⑩其名:大道的名字。实际即指大道。去:排除,废弃。

⑪以阅众甫:凭借着大道可以了解万物开始时的情况。以,凭借。后省宾语“道”。阅,观察,认识。众,万物。甫,开始。

⑫何以:以何,凭什么。

⑬以此:凭借大道。以,凭借。此,代指大道。

【译文】

高尚品德的内容,与大道是一致的。

大道这种事物,是恍恍惚惚而没有形体的。它虽然是那样的恍惚迷离,但其中确实有一定内容;它虽然是那样的迷离恍惚,但其中确实有自己的内涵。大道是那样的深邃而难以认识,但它却有着自己的内容,它的内容是那样的真实无妄,充满了诚信。

从古至今,大道都是无法被废弃的,凭借着它就可以知道万物开始时的情况。我凭什么知道万物开始时的情况呢?就是凭借大道。

【解读】

在本章中,老子明确指出“德”与“道”的关系是从属关系,二者的内涵是一致的。王弼在《老子道德经注》第三十八章中说:“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这就是说,“道”作为万物规律的总称,属于客观存在。而天地万物则是千差万别、形形色色的,这些千差万别的事物在产生之时,都各自从“道”中得到自己的天性、本能,各自所得的这一份“道”,就叫作它们各自的“德”。另外,人有主观能动性,他们还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多获得一些“道”,从而提高自己的品德和才能。由于物种不同,人的后天努力程度不同,各自所得的“道”就有大小精粗、多少厚薄之分,因而也就有了品德、行为的不同。

朱熹在解释“理”的时候,讲了同样的道理:“伊川说得好,曰:‘理一分殊。’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及在人,则又各自有一个理。”(《朱子语类》卷一)并在同书引用佛教《永嘉证道歌》中的“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他把天地万物共有的“理(一理)”比作天上的月亮,把天地万物各自的“理(万殊之理)”比作水中的月亮,二者是产生和被产生的关系。老子的“道”相当于朱熹的“一理”,老子的“德”相当于朱熹的“万殊之理”。实际上,“道”即规律的总称,“德”即特殊规律及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也就是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的本性和知识、修养。简单地说,“道”与“德”的关系是河水与盆水的关系,一盆盆的水都是从河水里舀出来的,因此二者的内容、性质是一致的。

本章再次较为集中地描写了“道”的特点。有人认为既然“道”恍恍惚惚没有形体,当然应属于精神本体;有人根据“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则认为“道”应属于物质本体,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对此任继愈先生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说:“我自己多年来对老子的哲学十分关心,认为老子哲学思想比孔子、孟子都丰富,对后来的许多哲学流派影响也深远,总期望把它弄清楚。1963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教科书认为老子是中国第一个唯物主义者;1973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简编》(是四卷本的缩写本),则认为老子属于唯心主义。主张前说时,没有充分的证据把主张老子属于唯心主义者的观点驳倒;主张后说时(《简编》的观点),也没有充分证据把主张老子属于唯物主义者的观点驳倒。好像攻一个坚城,从正面攻,背面攻,都没有攻下来。”(《老子研究的方法问题》,见《中国哲学研究》1981年第1期)

我们认为老子的“道”是所有规律的总称。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声的(见十四章),所以老子说它恍恍惚惚、不可捉摸;但老子又敏锐地感觉到,规律又确实是一个客观存在着的东西,所以又说“其中有象”“其中有物”,这里的“象”和“物”是指某种客观存在的东西,并不是指物质。无形无声而又客观存在,正是规律的特点之一。

真实无妄、诚信不欺是规律的另一个特点,这在自然界反应得特别明显。古人常说“信如四时”(贾谊《治安策》),认为四季更替,从不欺人,而四季更替就是自然规律的一个主要内容。关于对“道”的解释,可参阅一章、四章、十四章、二十五章、五十一章。


二十章二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