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章

  下载全书

【题解】

本章把“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一普遍自然现象运用到政治领域里,提醒君主不要轻视自己的国家,否则就会丧失自己的生存基础,导致国破身亡。

【原文】

重为轻根①,静为躁君②。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③,虽有荣观,燕处超然④。奈何万乘之主⑤,而以身轻天下⑥?轻则失本,躁则失君⑦。

【注释】

①重为轻根:重是轻的基础。根,根本,基础。比如古人认为,又浊又重的阴气下降,形成地;又轻又清的阳气上升,形成天。较轻的树叶、树枝在上,较重的树干、树根在下。如此等等。

②静为躁君:静是动的根本。躁,动。君,主。引申为根本。老庄认为,该动则动,该静则静,但动必须以静为基础。比如人们要想运动,必须要先安静下来积蓄力量才行。老子把这两句话当作一般性的原则提出,所以“重”“轻”“静”“躁”是泛指,含义比较宽泛。如“重”,既包括客观事物中的“重”,如辎重、重物等,也包括主观思想中的“重”,如重视、稳重等。老子在下文中把这一原则运用到日常生活和政治领域里,这四个字的内容就比较具体了。

③终日:整天。辎(zī)重:原指行军带的粮食、装备等。这里指圣人出门所带的衣食行李。

④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即使遇到奇观美景,也安闲而居,不为外物所动。即不离开衣食行李而去观赏美景。虽,即使。荣观,相当于今天说的“奇观”,美好的景色。燕处超然,即不受“荣观”的诱惑,以免丢失自己的行李。燕处,安闲而居。燕,安闲。处,居。超然,不为外物所动的样子。这是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做比喻,为下文的政治主张做铺垫。

⑤万乘(shèng)之主:拥有万辆战车的君主。指大国君主。乘,古时一车四马叫一乘。先秦时期,人们常以“万乘之国”代指大国,以“千乘之国”代指中等国家。

⑥以身:因为个人的享受。以,因。身,这里指万乘之主自己。

⑦躁:动。这里指轻举妄动。君:根本。这里指国家,国家是君主的生存之本。

【译文】

重是轻的基础,静是动的根本。

因此圣人整天在外旅行而从不离开自己的衣食行李,即使有奇观美景,也安闲而居,超然于美景之外而不为所动。为什么一个大国君主,却为了个人享乐而不重视自己的国家呢?不重视国家就会丧失自己的生存基础,轻举妄动就会丢掉自己的生存根本。

【解读】

圣人在外旅行,深知衣食行李是他们的生活基础,所以即使遇到奇观美景,他们也静守在衣食行李旁边寸步不离,不为奇观美景所动。对万乘之主来说,国家是他们的生存基础,然而他们为了个人享乐,而不把国家放在心上。老子把圣人和万乘之主对举,一褒一贬,十分清楚。关于君主不重视自己的国家,我们看以下两个例子:

昔者田成子游于海而乐之,号令诸大夫曰:“言归者死。”颜涿聚曰:“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君虽乐之,将安得?”田成子曰:“寡人布令曰:‘言归者死。’今子犯寡人之令。”援戈将击之。颜涿聚曰:“昔桀杀关龙逢而纣杀王子比干,今君虽杀臣之身,以三之可也。臣言为国,非为身也。”延颈而前曰:“君击之矣!”君乃释戈趣驾而归。至三日,而闻国人有谋不内田成子者矣。田成子所以遂有齐国者,颜涿聚之力也。故曰:离内远游,则危身之道也。(《韩非子·十过》)

江都新作龙舟成,送东都。宇文述劝幸江都,帝从之。……朝臣皆不欲行,帝意甚坚,无敢谏者。建节尉任宗上书极谏,即日于朝堂杖杀之。……奉信郎崔民象以盗贼充斥,于建国门上表谏,帝大怒,先解其颐,然后斩之。……至汜水,奉信郎王爱仁复上表请还西京,帝斩之而行。至梁郡,郡人邀车驾上书曰:“陛下若遂幸江都,天下非陛下之有!”又斩之。(《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

田成子和隋炀帝都是“以身轻天下”的万乘之君,为了个人享乐而置国家于不顾。只不过田成子接受了大臣的劝谏,醒悟较早,避免了一场政变,保住了自己的政权。隋炀帝晚年,社会已不安定,但他为了享乐,还要去江都(今扬州一带)一游,并为此杀害数位劝谏者,结果天下大乱,隋炀帝也被自己的属下杀死在江都。


二十五章二十七章

二十六章|上篇 道经|道德经(老子)|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