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

  下载全书

【题解】

本章主要有三个内容:第一,再次申明办事不要追求盈满。第二,指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这一常见社会现象。第三,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功成身退”这一原则。可以说,后面两个内容都是建立在第一条原则之上的,老子告诫人们,无论是财富还是功名,皆不可求盈求满。其中功成身退成为此后数千年中国文人的座右铭。

【原文】

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锐之③,不可常保④。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⑤。富贵而骄,自遗其咎⑥。功遂身退⑦,天之道⑧。

【注释】

①持而盈之:做事做到盈满。持,握持。引申为做事。盈,盈满,鼎盛。

②不如其已:不如停止不干。已,停止。关于“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一观点,外国人也很赞同,详见“解读一”。

③揣(zhuī)而锐之:反复捶锻刀剑而使其刀锋锐利。揣,捶击。此指整个锤炼锻磨过程。锐,用作动词,使刀锋锐利。

④不可常保:刀锋很难长期保持锋利。如果刀锋太锐利,很快就会用坏。

⑤莫之能守:即“莫能守之”。莫,没有人。之,代指满堂金玉。

⑥自遗其咎:自取灾难。遗,遗留,带来。咎,灾难。

⑦功遂:事业成功。遂,成就,成功。

⑧天之道:大自然的规律。为什么说功成身退是“天之道”,可详见“解读二”。

【译文】

如果做事一定要做到盈满,还不如停止不做;刀刃捶锻得尖锐锋利,其锋刃就不能长期保持锋利。

金玉满屋,没有人能够守住。富贵而傲慢,是自取灾难。功成身退,是大自然的规律。

【解读】

办事留有余地、切忌盈满这一原则,外国人也很赞同。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作家诺斯古德·帕金森在《帕金森定律》(王少毅编译,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中说:

完善等于终结,终结等于死亡。

接着,他分别用一个单位的建筑和人员配备情况来论证这一观点。他说:“据了解,只有面临垮台的单位,才有可能进行这样完善无瑕的设计(指这一单位的建筑设计和人员配备——引者注)。我们这个结论听起来似是而非,但却是经过大量的考古和历史研究才得出来的,……经过一番研究和比较,我们证明了,凡是尽善尽美的规划,就是工作衰退的征兆。”他还说:“现在有的单位刚一成立,就设立了副会长、顾问、行政领导等多人,让他们集中在一座专门为他们设计的大楼里。这类例子俯拾皆是。经验证明,像这样的单位必死无疑。它将因样样求全而把自己窒息,它将因缺少泥土而不能扎根,它将因已经充分发育而不能继续生长。它生来就不能结果,而且它连花都不能开。”

时隔几千年、地距数万里的老子和帕金森以各自不同的证据提出了完善就是死亡的开始这一结论,这种看似谬误的观点里却包含着一定的、毋庸置疑的正确性。

老子认为功成身退符合自然规律,是因为古人通过观察“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这一自然现象,从而得出“物盛则衰”(《文子·九守》)的结论。不仅日月如此,四季也是如此,春天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就主动地让位于夏天,而夏天、秋天和冬天也皆如此。既然功成身退是自然规律,那么主张效法自然的老子理所当然地提醒人们,应该在自己成功后的鼎盛时期急流勇退,以免遭受衰落为自己带来的痛苦。古人普遍认同这一点:

盈必毁,天之道也。(《左传·哀公十一年》)

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也。(《文子·上德》)

自然规律就是在盈满之后接着走向损毁,功成身退当然就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后来这一原则就成为数千年文人的座右铭。历史上的范蠡、张良等人都是这方面的楷模,而不愿功成身退的李斯却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

范蠡是文子的弟子,而文子是老子的弟子。也就是说,范蠡是老子的再传弟子。关于范蠡功成身退的事情,史书有记载:

句践已平吴,……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范蠡)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王命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而朝礼之,浃日(每隔十天)而令大夫朝之,环会稽三百里者以为范蠡地,曰:“后世子孙,有敢侵蠡之地者,使无终没于越国,皇天后土、四乡地主正之。”(《国语·越语下》)

范蠡和文种是勾践灭吴的两大功臣。文种留了下来,结果以极为荒唐的理由被杀;范蠡功成身退,远走高飞,受到勾践的极大尊重与思念。

与文种相比,李斯的遭遇则更为典型。《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朝统一中国后,李斯身为宰相,他的儿子皆娶秦公主为妻,女儿也全部嫁给秦皇子。一次李斯置酒宴于家,百官都来祝贺,门前的车辆有数千。李斯看到这种情况后感叹说:“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百姓),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归宿)也!”李斯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却做不到急流勇退,结果被赵高诬为谋反,最后被灭三族,李斯本人受尽酷刑,“论腰斩咸阳市”。他临死前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后来诗人胡曾在《咏史诗·上蔡》中感叹道:

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云阳血染衣。

在政治斗争激烈、人事关系复杂的古代社会里,功成身退的确不失为明智之举。

在过去,“功成身退”一般起到的是保身的作用,而今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新的启示,那就是任何一代人都有各自的责任,当他们完成了各自的历史使命之后,都应自觉地让位于新的一代。如果功成而身不退,继续用老的一套经验去执行新的历史任务,而把充满生机的新一代排斥在外,其结果势必令人失望。


八章十章

九章|上篇 道经|道德经(老子)|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