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章

  下载全书

【题解】

本章阐述了诸如委曲求全、以旧求新、切莫贪得无厌、不可自恃己力、切忌自我炫耀、不要矜骄傲慢等等一系列处世原则。这些原则,即使放在今天,仍不失其借鉴意义。本章主要还是就君主而言,但其中许多原则也适用于普通百姓。

【原文】

曲则全①,枉则直②;洼则盈③,敝则新④;少则得,多则惑⑤。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⑥:不自见⑦,故明⑧;不自是,故彰⑨;不自伐⑩,故有功;不自矜⑪,故长⑫。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⑬。

【注释】

①曲则全:忍受委屈则能保全自我。曲,委屈。关于委曲求全的典型例子,见“解读一”。

②枉则直:先弯曲反而能够伸直。枉,弯曲。

③洼则盈:低洼反而能够变得充盈。比如,大海的地势最低,结果获取的水最多。比喻一个人做到谦下,就能得到众人的支持,力量会变得强大。

④敝则新:在守旧的基础上去创新。敝,破旧,陈旧。这里指传统的旧文化、旧习俗。一些传统文化虽然显得有些陈旧,但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想创新,也一定要在这些传统文化基础上去创新,不顾传统文化,全盘创新,很难成功。一说:“‘敝则新’者,衣之污损曰‘敝’;不敝,则不浣濯,不见其新,以其敝乃新耳。”(憨山德清《老子道德经解》)用衣服破旧后通过洗涤使其变新,比喻圣人通过摒除世俗知识,洗心革面,以换取新的真知灼见。

⑤多:贪多,贪得无厌。惑:迷乱,犯错误。

⑥抱一:坚持一致。即与上述原则保持一致。抱,坚持。学界一般认为“抱”是“保护”或“坚守”义,“一”指自我的身体或大道,“抱一”即保护身体或坚守大道。详见“解读二”。式:楷模。

⑦不自见:不要只依靠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⑧明:看得清楚。因为圣王能够利用众人的眼睛去观察,所以他看得特别清楚。《韩非子·定法》:“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听,故听莫聪焉。”作为君主,如果能够发动全国的人为自己去看、去听,那么谁都无法比君主看得更清楚、听得更明白。

⑨彰:彰显。指为众人所知。

⑩伐:夸耀自己的功劳。

⑪矜(jīn):骄傲,傲慢。

⑫长:领导者。这里用作动词,当领导者。

⑬诚全而归之:确实应把保全自我之功归于这一原则。诚,确实。全,保全。之,代指“曲则全”这一原则。

【译文】

忍受委屈则能保全自我,先弯曲反而能够伸直;低洼反而能够变得充盈,守旧反而能够创新;少取一些则有所收获,贪得无厌反而会变得迷惑。

因此圣人能够同以上原则保持一致,从而成为天下的楷模:他们不仅仅依靠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所以才能够看得清楚;从不自以为是,所以才能够彰显名声;从不自我夸耀,所以才能够保有功劳;从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够成为领导者。正因为他们从不与别人争夺,所以天下没有任何人能够争得赢他们。

古人所说的“委屈则能求全”这句话,难道是句空话吗?确实应该把保全自我的功劳归于这一原则。

【解读】

关于“曲则全”的典型例子,就是西汉开国功臣韩信的“胯下之辱”。《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在韩信未得志时,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韩信辅佐刘邦登基为天子,自己被封为楚王后,

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韩信就是因为能够忍受胯下之辱,委曲求全,所以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如果他当时挥刀杀了这个无赖少年,历史上就没有一位叱咤风云的韩信了。

关于“抱一”,高亨、张松如都把它解释为“守身”,“一谓身也。抱一,犹云守身也。身为个体,故《老》《庄》或名之曰一”(《老子正诂》)。任继愈把“一”解释为“道”,“抱一”即“用道”,坚守道的原则(《老子新译》)。

我们从全章的逻辑关系考虑,不同意以上意见。本章开始引用六句格言,说明处下反能居上的一般理论。从“不自见”至“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数句讲的是圣王如何具体运用这些理论,正如钟应梅说的那样:“‘不自见’以下,盖推‘曲则全’‘少则得’之理而极论之也。”(《老子新诠》)很显然,“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一句在这前后两部分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如果解释为“守身”或“用道”,这句话就被孤立起来,失去了这一桥梁作用,不能把上下两部分很好地联系起来。

另外,把“一”解释为身体,在《老子》《庄子》中无此先例。如果把“一”解释为“道”,则与四十二章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产生用词上的自相矛盾。因为把“一”解释为“道”,那么“道生一”就是“道生道”,这从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因此我们把“抱一”解释为“坚持一致”。


二十一章二十三章

二十二章|上篇 道经|道德经(老子)|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