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一章

  下载全书

【题解】

本章首先指出“信言不美”“善者不辩”“知者不博”等问题,接着要求人们效法“利而不害”的天道,提出圣人“既以为人,己愈有”的双赢原则。

【原文】

信言不美①,美言不信;善者不辩②,辩者不善;知者不博③,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④,既以为人⑤,己愈有;既以与人⑥,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⑦。

【注释】

①信言:诚实的话,真话。信,诚实。

②辩:会说话,有口才。对于“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这段话,任继愈评价得十分中肯:“这一章包含着一些辩证法思想。老子提出了真假、美丑、善恶等矛盾对立的社会现象,并指出某些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实质的不一致。这比只从表面现象看问题是深入了一层。但是……如果认定‘信言’都是‘不美’的,‘美言’都是‘不信’的;‘辩者’一定都‘不善’,‘善者’一定都‘不辩’,这就片面了。不能说世界上真、善、美的事物永远不能统一而只能互相排斥。因此,我们在肯定老子说对了的地方时,也要指出老子说错了的地方。”(《老子新译》)

③知者不博:明智的人不去广求知识。知,同“智”。明智。博,广泛地学习,这里主要指学习世俗知识。我们把“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理解为“明智的人不去广求知识,广求知识的人不明智”,是以全书思想为依据。老子在二十章中说:“绝学无忧。”在四十七章中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在其他各章中,反对博学的言论也不少。本章说的知识主要是指世俗知识。老子反对人们去学习世俗知识,要求人们只要掌握大道就可以了,因为世俗知识越多,人们的欲望就会越大,争夺也就会越激烈。

④积:指积累名利。

⑤既:尽,全部。《战国策·魏策一》引用本句时就把第一个“既”写作“尽”。如解释为“既然”的“既”,表示“……以后”,亦通。为:帮助。

⑥与人:给予别人。与,给。为什么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见“解读”。

⑦为而不争:只帮助别人而从不与人争夺。为,帮助。“不争”是老子处世的重要原则之一。在现实生活中,“不争”确实能避免一些灾难,有时甚至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好处,但如果认为只要“不争”,就绝对安全,那无疑是错误的。因此,我们在理解老子思想时,一定不能过于胶着。

【译文】

真话不好听,好听的不是真话;好人不巧辩,巧辩的不是好人;明智的人不去博求世俗知识,博求世俗知识的人不明智。

圣人从不积累财富名利,尽全力去帮助别人,他自己反而变得更加富有;把一切都给予别人,他自己反而变得更加充实。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是施恩惠于万物而从不损害它们;圣人的处世原则,是只帮助别人而从不与别人争夺。

【解读】

从先秦至清代,不少贤臣良将都在践行老子的“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这一原则。《战国策·魏策一》记载:

魏公叔痤为魏将,而与韩、赵战浍北,禽乐祚。魏王说,迎郊,以赏田百万禄之。公叔痤反走,再拜辞曰:“夫使士卒不崩,直而不倚,挠拣而不辟者,此吴起余教也,臣不能为也。前脉形地之险阻,决利害之备,使三军之士不迷惑者,巴宁、爨襄之力也。县赏罚于前,使民昭然信之于后者,王之明法也。……臣何力之有乎?”……王曰:“公叔岂非长者哉!既为寡人胜强敌矣,又不遗贤者之后,不掩能士之迹,公叔何可无益乎?”故又与田四十万,加之百万之上,使百四十万。故老子曰:“圣人无积,尽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公叔当之矣。

魏国大夫公叔痤打了大胜仗,但他把功劳归之于吴起余教、将士之力和王之明法,结果感动了魏王,在百万赏田之上,另加四十万亩。

清代曾国藩也是如此。我们在第二十八章的“解读”中谈过,按照欧阳兆熊的说法,曾国藩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道家思想为归宿,他不仅把“知其雄,守其雌”当作自己的座右铭,而且也积极践行老子的“既以为人,己愈有”这一原则。

《湘军志》《湘军记》等书记载,曾国藩在率兵打仗时,每打一次胜仗,他都把功劳归之于下属,自己从不揽功,这就是“圣人不积,既以为人”;我们设想一下,当下属看到主帅这种无私行为之后,肯定是感激万分,一心一意地跟着主帅作战。正是因为曾国藩的军队能够上下齐心协力,所以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那么在整个战争取得胜利之后,朝廷会把整体功劳归之于谁?自然是归功于曾国藩,这就是“己愈有”。反过来,如果曾国藩每次打了胜仗,把所有功劳全部占为己有,其他任何人不得染指,那么结果就是将士们与他离心离德,曾国藩不仅无法取得最终胜利,自己反而会被对手击败而变得一无所有。


八十章《道德经》原文

八十一章|下篇 德经|道德经(老子)|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