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章

  下载全书

【题解】

本章要求统治者做到清静无为,即使国家富强了,也要遵循大道,不可多欲多事。只有如此,百姓才能生活富裕,国家才能安定祥和。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②。化而欲作③,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④。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⑤,天下将自定⑥。

【注释】

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大道永远是清静无为的,然而却又做好了所有的事情。常,永远。无为,顺应万物而为,不掺进任何主观意志。无不为,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好。

②万物:这里主要指人。自化:自我化育发展。指百姓自己能够发展生产,搞好生活。

③欲作:欲望产生了。欲,本章皆作“欲望”解。作,兴起,产生。生产发展了,生活富裕了,欲望也就自然产生了。

④镇:使安定下来。无名之朴:无形无象的道。无名,虚无,不可名状。朴,比喻“道”,详见二十八章注释。

⑤不欲以静:没有欲望而安静下来。以,而。

⑥自定:自然安定祥和。

【译文】

大道永远是清静无为的,然而却又成就了万事万物。王侯如果能够遵循着它,百姓将会自然而然地发展生产。生产发展繁荣之后如有欲望产生,我将用无形无象的大道使他们安定下来。无形无象的大道也不过就是没有欲望而已,如果人们没有欲望而做到了清静无为,天下将自然会太平安定。

【解读】

本章主要是讲国君如何治理国家。大道运行,是无目的的、无欲望的,就主观来说,大道并不想有所作为,然而客观上却成就了万物,所以说它是“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认为,君主如果能效法大道,坚持无为政治,自然也能把国家治理好。“化而欲作”是说天下安定、国家繁荣以后,万物、主要是指包括国君在内的人,可能会产生多为的欲望,如大兴土木、发动战争等等。此时要用大道来说服他们,使他们清静下来,像大道那样永远“无为而无不为”。

西汉中期以前的政治情况类似老子所描述的这一过程。《汉书·食货志四上》记载: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伯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

从汉初到汉景帝刘启,一直执行无为政策,终于摆脱了“人相食,死者过半”的困境,使国家经济繁荣起来,有吃不完的粮食和花不完的金钱,确实达到了“无不为”的程度。这就是老子说的“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汉武帝凭借这一国富民强的基础,欲望膨胀起来,他对外用兵,对内改制,忙忙碌碌,真可谓“化而欲作”。可惜的是,此时老子早已去世,无人去“镇之以无名之朴”。汉武帝数十年的“多为”,使中国再次陷入“天下虚耗,人复相食”、户口减半、义军蜂起的混乱局面,“无不为”的大好局面被“多为”给葬送了。

武帝晚年面对破败不堪的局面,开始自我反省,认真悔过,颁布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深陈既往之悔。……由是不复出军。而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汉书·西域传下》)。武帝再次恢复文景时期无为而治的政策,使国家逐渐安定下来。这就是老子说的“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三十六章下篇 德经

三十七章|上篇 道经|道德经(老子)|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