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章

  下载全书

【题解】

本章提出“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等一系列的斗争策略,进而提出“柔弱胜刚强”的主张,以至于“世之观此章,皆谓老子用机智”(憨山德清《老子道德经解》)。老子最后告诫人们,在使用这些策略时,既要注意特殊的客观条件,又要注意保密。

【原文】

将欲歙之①,必固张之②;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③。是谓微明④,柔弱胜刚强⑤。

鱼不可脱于渊⑥,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⑦。

【注释】

①歙(xī)之:削弱自己的对手。歙,收缩,削弱。之,泛指自己的对手。

②必固张之:必须暂时让对手扩张开来。固,通“姑”。姑且,暂时。如把“必固”看作同义词连用,解释为“一定要”,亦通。

③必固与之:必须暂时先给对手一些好处。与,给予。关于以上手段的运用,详见“解读一”。

④微明:含而不露的聪明。微,幽暗不明。一说“微明”指先幽暗而后显明,即先处劣势而后处优势,与下文“柔弱胜刚强”的意思相似。

⑤柔弱胜刚强:以柔弱的手段战胜刚强之人。“柔弱胜刚强”是老子的重要处世原则,也是千古名言,详见“解读二”。

⑥鱼不可脱于渊:这是比喻,字面意思是说鱼不可离开水,一旦离开水,鱼必死无疑。实际是说,在使用“将欲歙之,必固张之”这些策略时,必须要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否则,这些做法势必会失败,就像鱼离开水注定要死亡一样。老子知道,如果不顾条件,一味地去加强敌人,无疑是自取灭亡,因此他用“鱼不可脱于渊”去加以强调。脱,脱离,离开。渊,深水。这里泛指水。

⑦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本句意思是说,使用这些策略时,要注意保密,不能让对手知道,一旦天机泄露,“张之”就未必能达到“歙之”的目的。利器,优良的武器。指以上所述的策略。示人,让人看到。

【译文】

要想收缩自己的对手,必须暂时让对手扩张开来;要想削弱自己的对手,必须暂时加强自己的对手;要想废除自己的对手,必须暂时让对手振兴起来;要想夺取对手的东西,必须暂时先赠予一些东西给对手。这就叫作含而不露的聪明,也即以柔弱的手段战胜刚强之人的策略。

使用这些策略时要像鱼不可离开水那样不能脱离一定的客观条件,也像国家的优良武器一样,不能让别人知道。

【解读】

通过本章阐述的这些手段可以看出,老子在理论上可以混混沌沌,善恶兼容,然而一接触现实,他就不能不讲究斗争策略了。关于以上手段的实际运用,我们试举两例。

首先举例说明什么叫作“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有人总结说,与人斗争或竞争通常有两种手段,一是棒杀,二是捧杀。所谓棒杀,就是在力量允许的情况下,一棍子将对方置于死地;在无法采取强硬措施时,就用捧杀的手段,先把对方捧得高高的,然后让他跌下摔死。所谓捧杀,就是老子说的“必固兴之”。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捧杀分善意的和恶意的两种。即使善意的吹捧,也难以让人招架。《风俗通义·佚文》有这么一句话:

杀君马者,路旁儿也。

害死你的马的人,是那些路边喝彩的年轻人。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位官员,家庭富有,养的马又肥又壮,跑得也快。有一次,官员骑马在路上飞奔,路两边的人看到后,齐声喝彩。大家越喝彩,官员越得意,打着马跑得越快;跑得越快,大家就越喝彩,如此陷入“恶性循环”,结果官员把自己的马累死了。人们不仅能够把马“捧”死,还能够把人“捧”死。晋代有一位名叫卫玠的人,长得非常漂亮,从小就被人称为“玉人”,是闻名全国的美男子。有一次,卫玠到建邺(今南京,一说是南昌)去,建邺人听说“玉人”来了,都想一睹风采,结果把道路围得水泄不通,当时是阴历六月,天气很热,卫玠本来身体就比较虚弱,结果又被人围观于太阳之下,中暑生病,不久就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七岁。时人说“看杀卫玠”(《晋书·卫瓘列传》)。

这还是善意的捧,因为马主人在心理上没有承受住人们的“捧”,自己的马被捧杀了;卫玠在身体上没有承受住人们的“捧”,人被捧杀了。如果是恶意的捧,其结果会更糟。

汉武帝时有两位大儒,一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首倡者董仲舒,一位是公孙弘。公孙弘的道德、学问皆不如董仲舒,但他善于揣摩上意,位至宰相。董仲舒为人正直,就批评公孙弘阿谀奉承,投机取巧。公孙弘为此非常痛恨董仲舒。当时的胶西王刘端是汉武帝的兄长,为人狠戾,违法妄为,尤其仇视朝廷派去的相国等高级官员,总是想方设法地杀掉他们,所以被杀的高级官员非常多。在这种情况下,公孙弘就大肆赞扬董仲舒的才能,说只有他才有能力去辅佐胶西王,其实际目的是想借胶西王之手杀害董仲舒。武帝听信了公孙弘对董仲舒的“捧”,就派董仲舒去胶西当相国。虽然胶西王善待了董仲舒,但董仲舒还是担心这位喜怒无常的诸侯王随时可能会加害于自己,所以很快就借口生病辞官而归,从此以著述为生,再也没有踏入仕途。公孙弘就是用“兴之”的手段把董仲舒彻底挤出仕途。

其次,我们举例说明什么叫作“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韩非子·说林下》记载:

知伯将伐仇由,而道难不通。乃铸大钟遗仇由之君,仇由之君大说,除道将内之,赤章曼枝曰:“不可。此小之所以事大也,而今也大以来,卒必随之,不可内也。”仇由之君不听,遂内之。赤章曼枝因断毂而驱,至于齐七月,而仇由亡矣。

春秋时期,晋国是一个强大国家,有一段时间,知伯掌握了晋国政权。在执政期间,他特别想消灭一个诸侯国——仇由国(在今山西盂县东北)。仇由国不大,但处于深山之中,道路不通,军队无法进入。于是知伯就派使者对仇由国君说:“我想送您一口大钟,不知您是否愿意接受?”仇由国君当然十分高兴,当时大钟是国家重器,小国是没有能力铸造的。青铜钟铸成之后,个头非常大,非常重,人抬不动。于是仇由国君就动员全国百姓修一条大路,想把大钟用车拉回来,遭到大臣的反对,大臣认为自己的国家很小,但相对还比较安全,原因就在于没有大路与外界交通,如果修了大路,国家就不安全了。但是仇由国君没有听从大臣劝告,修了一条大路出去。钟是拉回来了,但知伯的军队也沿着这条大路打进来了。史书记载,从仇由国君把钟拉回来,到这个国家的灭亡,只有几个月的时间。

庄子认为老子处世思想的核心就是“守柔”,是以柔克刚,《吕氏春秋·不二》也说:“老耽贵柔。”老耽即老子。

贵柔思想并非老子的首倡,远在商代,人们就提出“柔克”这一概念。具体到老子,他的守柔思想是来自他的老师常摐。《说苑·敬慎》记载,当常摐有病临死之前,老子去看望他:

常摐有疾,老子往问焉,曰:“先生疾甚矣,无遗教可以语诸弟子者乎?”常摐曰:“子虽不问,吾将语子。”常摐曰:“过故乡而下车,子知之乎?”老子曰:“过故乡而下车,非谓其不忘故耶?”常摐曰:“嘻,是已。”常摐曰:“过乔木而趋,子知之乎?”老子曰:“过乔木而趋,非谓其敬老耶?”常摐曰:“嘻,是已。”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摐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常摐曰:“嘻,是已。天下之事已尽矣,无以复语子哉!”

常摐年龄很大,又得了重病,快要去世了。老子去看望他,希望常摐在去世之前再教育自己一次。于是常摐就在临死之前教育了老子三件事。

第一件事:常摐问老子:“我们路过故乡时,一定要下车步行,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步行路过故乡是尊敬,乘车路过是不尊敬。老子说:“我懂了,路过故乡一定要下车,这是提醒我们一定要‘不忘故’。”“不忘故”的字面意思是不要忘记故乡,其实它的含义很丰富,比如不要忘记老熟人、老朋友,不要忘记历史等等。我们现在人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古人早有这一思想。常摐说:“你理解得对。”接着教育了老子第二件事。

第二件事:常摐问老子:“我们路过外面的大树、古树时,一定要‘趋’,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所谓“趋”,就是小步快走,这是古人规定的最尊重人的一种走法。老子回答说:“我懂了,这是提醒我们一定要‘敬老’。”“敬老”的字面意思是尊重老人,实际还包括尊重旧有习俗、传统文化的含义。常摐说:“你理解得对。”接着教育了老子第三件事。

第三件事:常摐把自己的嘴巴张开,让老子看,问道:“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还在,您的舌头完好无损。”常摐接着问:“你再看看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您的牙齿没有了,全部掉光了。”常摐又问:“那么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老子说:“我懂了,舌头之所以完好无损,是因为它柔;牙齿之所以掉光了,是因为它太刚强。”于是道家就得出这样的结论:“柔弱胜刚强。”

《列子·黄帝》也有一段论述“守柔”的话,很有道理:

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二者亦知,而人未之知。故上古之言:强,先不己若者;柔,先出于己者。先不己若者,至于若己,则殆矣。先出于己者,亡所殆矣。

翻译成白话,大意为:天下有常胜的方法,有不常胜的方法。常胜的方法是柔弱,不常胜的方法是刚强。刚强,可以战胜那些力量不如自己的人;柔弱,则可以战胜那些力量超过自己的人。刚强可以战胜那些力量不如自己的人,但遇上力量同自己一样的人,那就危险了。柔弱可以战胜那些力量超过自己的人,因此就不会遇到任何危险。

我们简单地总结一下列子的思想,就是:

刚强:非常胜之道;柔弱:常胜之道。

列子认为,我们与别人竞争也好,斗争也好,一般有两种手段,一是刚强,一是柔弱。用刚强的手段对付对手,不是常胜之道。为什么?用刚强的手段对付对手,就是比力量的大小,比拳头的大小。如果遇到一个力量比自己小的,拳头比自己小的,那么自己就会赢,对方就会输;如果遇到一个力量比自己大的,拳头比自己大的,那么自己就会输,对方就会赢。所以用刚强的手段对付对手,不是常胜之道。为什么说用柔弱手段对付对手是常胜之道呢?因为用柔弱的手段,可以战胜力量比自己强大的人。

关于守柔、以柔克刚的例子,我们举刘邦的事迹。

刘邦首先率领义军进入关中,占领了秦朝都城咸阳。他为了能够在八百里秦川称王,就派兵坚守函谷关。但函谷关很快就被项羽攻破,当项羽来到鸿门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时项羽军队四十万,刘邦只有十万。在此危急时刻,刘邦开始示弱,他请项羽的叔叔项伯转告项羽说:

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请求项伯转告项羽:“我进入关中之后,秋毫不敢侵占,我登记了官民名字,封存了秦朝府库,天天在盼望着您的到来,之所以派军队把守函谷关,目的是为了防备盗贼出入,是为了社会治安。我永远是忠于您的,绝对不会背叛您。”第二天,刘邦还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表示忠心,从而赢得项羽的谅解。后来的结果我们知道,刘邦逐渐壮大自己的势力,最后反制项羽,逼项羽乌江自杀,统一了天下。

就是这位善于“以柔克刚”的开国皇帝,后来又被别人的“示弱”假象所欺骗。刘邦即位后的第七年,发生了一件让汉朝廷痛彻心扉的事情:

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刘邦即位的第七年,他手下的诸侯王韩王信反叛,并且联合匈奴,共同进攻汉朝。刘邦非常生气,于是亲自率领军队反击。在他出兵之前,就派十几批使者出使匈奴,名义上是为了相互沟通,实际是去探察匈奴人的虚实。匈奴人也知道刘邦的用意,于是就把自己的精兵强将全部隐藏起来,让使者看到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的将士,和一些瘦弱的战马,结果把使者骗住了。使者回来报告,都认为此时匈奴十分衰弱,可以与匈奴一战。刘邦信以为真,便率领军队,一直向北打到平城(今山西大同一带)。此时,匈奴的精锐军队出现了,把刘邦团团包围在大同附近的白登山上,时间长达七天七夜。当时是冬天,刘邦军队不少人的手脚都被冻坏了,失去了战斗力。最后是通过外交手段,实际就是贿赂的方法,使匈奴“解围之一角”,刘邦才安全脱险。

我们看这两次“示弱”:刘邦向项羽示弱,是以“弱”示弱(刘邦是真的弱小,不得不示弱);匈奴向刘邦示弱,是以“强”示弱(匈奴是强大的,示弱是为了诱骗)。虽然二者示弱的基础不同,但他们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战胜了对方。


三十五章三十七章

三十六章|上篇 道经|道德经(老子)|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