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

  下载全书

【题解】

本章首先以极为简洁的文字阐述了万物生成的过程,指出万物皆由阴阳二气构成。接着提醒人们,事情发展的结果往往出乎个人的意愿与预料,因此做事不可强悍霸道。强悍霸道者不过是为了争名夺利,结果却会使自己身败名裂。

【原文】

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④。万物负阴而抱阳⑤,冲气以为和⑥。

人之所恶⑦,唯孤、寡、不穀⑧,而王公以为称。故物⑨,或损之而益⑩,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⑪:“强梁者不得其死⑫。”吾将以为教父⑬。

【注释】

①道生一:在大道的支配下,唯一的元气出现了。关于本段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解释分歧很大,详见“解读一”。

②一生二:元气一分为二,分化出阳气和阴气。一,元气。二,阴阳二气。

③二生三:由阴阳二气相互配合,生出天、地、人。三,指天、地、人。

④三生万物:天、地、人相互配合,生出万物。

⑤负阴而抱阳:包含着阴气与阳气。负,背上背着。引申为包含。抱,怀抱。引申为包含。

⑥冲气:阴阳二气相互冲荡、交融。冲,冲荡,激荡。气,阴阳二气。以为和:把阴阳二气调和起来。阴阳二气调和好了,就可以演化出万物。

⑦所恶(wù):所讨厌的名称。

⑧孤、寡、不穀(gǔ):都是君主的谦称。孤,是“孤独无助之人”的简称。寡,是“寡德之人”的简称,即缺少美德之人。不穀,不善。穀,即稻谷的“谷”。谷(穀)可以养人,因此“穀”有善、好的意思。

⑨物:事。这里指办事。

⑩或损之而益:本意也许是想减少它,结果反而增加了它。或,或许,可能。益,增加。

⑪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别人用来教导我的,我也用它去教导别人。因为“强梁者不得其死”是前人流传下来的格言,老子从中受到启发,因而也拿来再去启发别人。

⑫强梁者不得其死:强悍霸道的人不得正常死亡。强梁,强悍,霸道。死,这里指正常死亡。道、儒、释三家都反对强梁,详见“解读二”。

⑬教父:教育的重要内容。父,父亲。“父”与“子”相对,父为主,子为次。比喻主要的、重要的。或把“父”解释为“始”,“教父”即教育的最初内容。亦通。

【译文】

在大道的支配下出现了唯一的元气,由元气分解为阴阳二气,由阴阳二气生出天、地、人,天、地、人相互配合产生了万物。万物都包含着阴气和阳气两个对立面,它们通过互相激荡而得以调和。

人们所讨厌的名称就是孤、寡、不穀,而王公却用它们称呼自己。所以说做事情往往如此,本意也许是想减少它,结果反而增加了它;本意也许是想增加它,结果反而减少了它。别人用来教导我的,我也用它去教导别人:“强悍霸道的人不得好死。”我将把这一原则当作教育人的重要内容。

【解读】

“道生一”并不是说规律能够直接产生出万物,而是说规律是万物得以产生的前提,没有规律的规定性,事物就无法出生、发展。这与朱熹的思想是一致的。朱熹在《答黄道夫》中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朱熹同样认为“理”并不能直接产生万物,必须与“气”相配合才行,因为“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朱子语类》卷一)。朱熹的“理”虽然不能直接产生万物,但他仍说“理”是“生物之本”。老子的这一“生”字用法与朱熹的一样,所以在五十一章中,老子谈到万物产生的过程时说“道生之”“物形之”,这个“物”就相当于朱熹的“气”。

老子、朱熹所说的“生”很类似“和气生财”中的“生”。“和气”属于精神性的东西,它并不能直接产生物质性的“财”,所谓“和气生财”只是说“和气”是“生财”的前提。没有“和气”,固然不能“生财”,但“和气”要想“生财”,还必须通过物质的手段。

“生”用作间接产生义,在本书其他地方也有。如二章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圣人显然是不能直接产生万物的,这个“生”也只是“帮助产生”的意思。

对于本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解释,分歧极大,各家意见举不胜举,因此我们不再抄列各家意见原文,只简单地摆出几种主要观点:

(一)“一”指元气,“二”指阴、阳二气,“三”指天、地、人。

(二)“一”指“道”,“二”指阴、阳二气,“三”指阴、阳二气与“和气”。

(三)“一”指“冲气”,“二”指阴、阳二气,“三”泛指众多事物。

(四)认为“一”“二”“三”没有特殊的意义,只是说事物由混沌的气分化为万物,代表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罢了。

我们比较认同第一种意见,结合本书第一章中讲的道理,万物生成的过程是:在天地万物形成之前,在大道的支配下,唯一的混沌之气——元气出现了,这是“道生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气又一分为二,其中又清又轻的气叫作阳气,又浊又重的气叫作阴气,这是“一生二”。阳气逐渐上升,慢慢形成了天;阴气逐渐下降,慢慢形成了地;天地二气、也即阴阳二气相互冲荡交融,从而形成了人,这是“二生三”。天、地、人相互配合,生出万物来,这就是“三生万物”。

儒、释、道三家都反对强梁。

在孔子弟子中,子路的性格最为强梁。《论衡·率性》描写子路早年的形象时说:

世称子路无恒之庸人,未入孔门时,戴鸡佩豚,勇猛无礼,闻诵读之声,摇鸡奋豚,扬唇吻之音,聒贤圣之耳,恶至甚也。

子路,即仲由,在他未入孔门时,经常打架斗殴,他头戴公鸡状的帽子,腰佩公猪的尾巴,以示有勇。他甚至大声鼓噪,羞辱孔子,让孔子师生无法读书,简直就是一个流氓。他当了孔子弟子后,孔子曾讲过一句十分雅谑的话:“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就是说,在子路当孔子弟子之前,还有人当面说孔子坏话;自从有了子路这个弟子以后,孔子的耳根清净了,因为如果有人再敢说孔子坏话,子路就会与他拼命。子路一生以好勇闻名,所以孔子曾经毫不留情地批评他:“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最后,子路果然死于卫国内乱。

佛教更是反对强梁,把能够忍辱视为成佛的前提条件之一。《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说:

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若食者,则出醍醐(酥乳)。

牛如果以忍辱草为食,就能产出香甜可口的醍醐;人如果具有忍辱精神,自然能够干出一番事业,甚至成圣成佛。佛教把忍辱视为僧人最可贵的品质之一,他们甚至把僧衣叫作“忍辱铠”:

浊劫恶世中,多有诸恐怖,恶鬼入其身,骂詈毁辱我。我等敬信佛,当著忍辱铠。(《法华经·劝持品》)

后来,人们就直接把袈裟叫作“忍辱铠”或“忍辱衣”。如梁简文帝《谢敕赍纳袈裟启》说:“蒙赍郁金泥细纳袈裟一缘,忍辱之铠,安施九种。”江总《摄山栖霞寺碑》说:“整忍辱之衣,入安禅之室。”

清人金埴《不下带编》卷五记载了一首关于小猪的诗歌,也涉及了反强梁的问题,写得很有意味:

倚栏闲看小猪儿,一个强梁把众欺。纵使糟糠独食尽,先肥未必是便宜。

语言非常通俗,含义却非常深刻。强梁的人即使“先肥”了,也未必就是一件占便宜的事情。


四十一章四十三章

四十二章|下篇 德经|道德经(老子)|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