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浮生六记 - (清)沈复 >
- 卷三 坎坷记愁
颠沛流离间痛闻子夭
【原文】
乙丑七月,琢堂始自都门回籍。
琢堂名韫玉,字执如,琢堂其号也,与余为总角交。乾隆庚戌殿元,出为四川重庆守。白莲教之乱,三年戎马,极著劳绩。及归,相见甚欢。
旋于重九日,挈眷重赴四川重庆之任,邀余同往。余即叩别吾母于九妹倩陆尚吾家,盖先君故居,已属他人矣。吾母嘱曰:“汝弟不足恃,汝行须努力。重振家声,全望汝也!”
逢森送余至半途,忽泪落不已,因嘱勿送而返。
舟出京口,琢堂有旧交王惕夫孝廉在淮扬盐署,绕道往晤。余与偕往,又得一顾芸娘之墓。返舟由长江溯流而上,一路游览名胜。至湖北之荆州,得升潼关观察之信,遂留余与其嗣君敦夫眷属等,暂寓荆州。琢堂轻骑减从,至重庆度岁,遂由成都历栈道之任。
丙寅二月,川眷始由水路往,至樊城登陆。途长费巨,车重人多,毙马折轮,备尝辛苦。抵潼关甫三月,琢堂又升山左廉访,清风两袖,眷属不能偕行,暂借潼川书院作寓。
十月杪,始支山左廉俸,专人接眷。附有青君之书,骇悉逢森于四月间夭亡。始忆前之送余堕泪者,盖父子永诀也。
呜呼!芸仅一子,不得延其嗣续耶!
琢堂闻之,亦为之浩叹,赠余一妾,重入春梦。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译文】
乙丑年(1805)七月,石琢堂才从京城回到苏州。
琢堂名韫玉,字执如,琢堂是他的号,与我是幼年之交。他是乾隆庚戌年(1790)的状元,后来出任四川重庆的太守。白莲教暴乱之时,他三年戎马征战,功绩卓著。待他回来,两人相见甚欢。
很快,他于重阳日带着家眷去四川重庆赴任,邀请我一同前往。我于是到九妹夫陆尚吾的家中,叩别母亲。因为我父亲的故居已经属于别人了啊。我母亲嘱咐我说:“你弟弟不足以依靠,你此行需要多多努力。重振家声,全仰仗你了。”
而逢森送我到半路,忽然流泪不已,因此叮嘱他不要再送,及早回去。
船驶出京口,琢堂恰好有个昔日老友、举人王惕夫在淮扬盐署,就绕道去拜访他,我也与他一起去,得以再次有机会看望芸娘之墓。船回来后从长江逆流而上,一路游览名胜。到湖北荆州,获悉琢堂升任潼关观察使的任命消息,就留下我和他的儿子敦夫,以及眷属等人,暂时住在荆州。琢堂自己轻骑减从,到重庆过年;然后再从成都,过栈道,去潼关赴任。
丙寅年(1806)二月,琢堂的眷属才由水路过去,至樊城上岸登陆。路途遥远,花费巨大,车重人多,一路上马死车毁,备尝辛苦。到了潼关才三个月,琢堂又升任为山左廉访,他清风两袖,眷属不能一同前往,暂时借住在潼关书院。
十月底,琢堂领了山左廉访一职的俸禄,才派人来接眷属。其中捎来女儿青君给我的一封信,惊悉我儿逢森已于四月夭亡。回忆之前他送我到半路忽然哭泣的场景,原来是我们父子在永别啊!
呜呼!芸只有这一个儿子,我不能延续她的后代了啊。
琢堂听到消息,为我长叹不已,送给我一个妾室,得以重入温柔之梦。从此人世扰扰攘攘,又不知道何时方能梦醒了!
【注释】
乙丑:清嘉庆十年,1805年。沈复时年四十三岁。
都门:京都城门。
总角交:儿时之交。古代儿童幼时,束发为两髻,称总角。
乾隆庚戌:1790年。
殿元:状元。
白莲教:古代缘于佛教净土宗的一个民间宗教组织。北宋初年称白莲社或莲社;南宋时信众覆盖江南六郡,称白莲宗、白莲教。元明清时期,民间义军多以此教的名义,假借弥勒下生的名义起事。
妹倩:妹婿,妹夫。
京口:今江苏镇江的古称。镇江东南有京岘山。口,长江口。
淮扬:明清时期淮扬指淮安、扬州二府。此处指扬州。
潼关:今陕西渭南潼关县。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处。
观察:道台的尊称,清代官阶,正四品。省、府之间的地方长官。
丙寅: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沈复时年四十四岁。
樊城:今湖北襄阳市樊城区。古时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誉。
山左廉访:山左,古时山东省的别称。山,太行山。廉访,清代官阶,按察使的尊称,主管监察事务。
潼川书院:即潼川草堂书院。初名关西书院。清雍正五年(1727年)设立。初址在潼关帅府街。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迁院于麒麟山下,遂改名为潼川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