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盐铁论 - (西汉)桓宽 >
- 卷十
申韩第五十六
【题解】
申不害、韩非是战国法家代表人物,本篇以“申韩”为题,探讨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思想理论问题。御史认为,孔子倡导仁义,伯夷隐遁首阳山,都未能起到感化民众的作用。治国必须设明法,陈严刑,防非矫邪,像吴起、申不害、商鞅那样,依靠法令和权势来威慑民众,使他们不敢犯罪。文学则认为法令不能治本,商鞅变法破坏了秦国的良善风俗而无法恢复,而周国运用德治,不用刑罚达四十年之久。正反例证说明,治国应该从根本清除致乱之源,用道德教化取代严刑峻法。
【原文】
御史曰:“待周公而为相,则世无列国¹。待孔子而后学,则世无儒、墨。夫衣小缺,憏裂可以补²,而必待全匹而易之;政小缺,法令可以防,而必待《雅》、《颂》乃治之³;是犹舍邻之医,而求俞跗而后治病⁴,废污池之水,待江、海而后救火也。迂而不径⁵,阙而无务⁶,是以教令不从而治烦乱。夫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故吴子以法治楚、魏⁷,申、商以法强秦、韩也⁸。”
【注释】
¹列国:诸多国家。
²憏(chì):原作“襟”,据孙诒让说校改。憏,残帛。裂,缯余。
³《雅》《颂》:《诗经》中的两类诗歌,此处指代礼乐。通过弦歌讽诵来治理天下,是儒家的理想政治境界。
⁴俞跗(fū):上古良医。
⁵迂:曲折。径:径直。
⁶阙:通“缺”。务:措施。
⁷吴子:战国前期法家先驱人物吴起。曾受魏文侯重用,担任魏国西河守,屡次破秦。后为楚悼王相,在楚国实施变法。楚悼王死后,吴起被楚国宗室大臣射杀。
⁸申:申不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韩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商: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实施变法,使秦国走上富强道路。《史记》中有《商君列传》。
【译文】
御史说:“如果一定要等到周公为丞相,那么世上就没有诸多国家。如果一定要等到孔子为师而后学习,那么世上就没有儒家和墨家。衣上有了小缺口,一小块布就可以把它缝补起来,而一定要等到用整匹布来换;政事上有了小缺陷,用法令就可以弥补,而一定要等到用《诗经》的《雅》、《颂》才去治理;这如同舍弃邻近医生,而一定等到求得名医俞跗之后才去治病;不用身边的污池废水,一定要等到运来长江、大海之水然后再救火。宁绕弯路而不走捷径,有了缺陷而没有补救措施,所以法令无人服从而秩序混乱。善于执政的人,有了弊政就加以弥补,有了决口就予以堵塞,因而吴起用法令治理楚国和魏国,申不害和商鞅用法术使秦国和韩国富强。”
【原文】
文学曰:“有国者选众而任贤¹,学者博览而就善²,何必是周公、孔子!故曰法之而已³。今商鞅反圣人之道⁴,变乱秦俗,其后政耗乱而不能治⁵,流失而不可复⁶,愚人纵火于沛泽⁷,不能复振⁸;蜂虿螫人⁹,放死不能息其毒也¹⁰。烦而止之,躁而静之,上下劳扰¹¹,而乱益滋。故圣人教化,上与日月俱照,下与天地同流¹²,岂曰小补之哉!”
【注释】
¹有国者:指君主。选众:从众人之中选拔人才。
²就善:择善而从。
³法:效法。
⁴今商鞅反圣人之道:“商鞅”之下本有“吴起”二字,据郭沫若说校删。
⁵耗乱:混乱。治:原作“理”,据王利器说校改。
⁶流失:指失去良风善俗。复:恢复。
⁷沛泽:沼泽地。
⁸复振:恢复原貌。
⁹虿(chài):蝎子一类毒虫。螫(shì):毒虫刺人,毒蛇咬人。
¹⁰放死:指将蜂、虿放跑弄死。
¹¹劳扰:辛劳烦扰。
¹²同流:一起运转。
【译文】
文学说:“拥有国家的君主都会从众人中选拔贤才而加以任用,学者都会博览群书择善而从,何必一定要等到周公、孔子!不过是效法他们而已。商鞅违反圣人之道,变乱秦国良善风俗,后来秦国政治变得混乱而不能治理,失去良风善俗而不可恢复。这就如同一个愚蠢的人在沼泽地放火,这片土地就再也不能恢复原貌了;蜂蝎咬了人,即使将蜂、虿放跑弄死,也不能清除它的毒液。烦扰之后加以制止,焦躁之后让其安静,上下辛劳烦扰,混乱越来越厉害。因此圣人的教化,上与日月一起光照宇宙,下与天地一同流转,怎么能说是小的弥补呢!”
【原文】
御史曰:“衣缺不补,则日以甚,防漏不塞¹,则日益滋²。大河之始决于瓠子也³,涓涓尔⁴,及其卒⁵,泛滥为中国害,灾梁、楚⁶,破曹、卫⁷,城郭坏沮⁸,蓄积漂流⁹,百姓木栖¹⁰,千里无庐¹¹,令孤寡无所依,老弱无所归。故先帝闵悼其灾,亲省河堤¹²,举禹之功,河流以复,曹、卫以宁。百姓戴其功¹³,咏其德,歌‘宣房塞,万福来’焉¹⁴,亦犹是也,如何勿小补哉!”
【注释】
¹防漏:堤防漏水。塞:堵塞。
²滋:指漏洞越来越大。
³大河:黄河。瓠(hù)子: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市南。公元前132年,黄河在瓠子决口。
⁴涓涓:细小的水流。尔:而已。
⁵卒:后来。
⁶梁、楚:战国时期魏、楚两国,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两岸地区和山西西南部及淮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此处是指昔日梁、楚地区。
⁷曹、卫:春秋时期曹、卫两国,相当于今河南东北部与山西西南部地区。此处是指昔日曹、卫地区。
⁸坏沮:毁坏。
⁹蓄积:老百姓家中积蓄的财物。
¹⁰木栖:爬到树上栖息。
¹¹庐:房屋。
¹²省:视察。《史记·孝武本纪》载:“还至瓠子,自临塞决河。留二日,沉祠而去。使二卿将卒塞决河。河徙二渠,复禹之故迹焉。”《史记·河渠书》载:“天子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则还亲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填决河。”汉武帝率军民堵塞黄河缺口是在元封二年(前109)。
¹³戴:感谢。
¹⁴宣房塞,万福来:汉武帝创作《瓠子歌》,其中有“宣房塞兮万福来”诗句。宣房,宫名,为汉武帝塞瓠子之后所建。
【译文】
御史说:“衣服缺了不补,就会破得一天比一天厉害;堤防漏水不堵塞,漏洞就一天比一天大。黄河当初在瓠子决口,只是涓涓细流而已,到了后来,泛滥成灾,成为中国一大祸害,淹没了梁、楚地区,冲破曹、卫一带,城墙被冲垮,财物在水上漂流,老百姓爬到树上栖息,千里看不到房屋,孤儿寡妇没有依靠,老人弱者无处归依。因此已故武帝同情百姓受灾,亲自视察河堤,像当年大禹治水那样治理黄河,黄河决口因此得以修复,梁、楚、曹、卫一带终于恢复安宁。老百姓感戴武帝治河之功,歌咏他的大恩大德,歌唱‘宣房堵塞,万福来临’。其他政事也像这样,怎么不要在细小之时弥补呢!”
【原文】
文学曰:“河决若瓮口¹,而破千里,况礼决乎?其所害亦多矣!今断狱岁以万计,犯法兹多²,其为灾岂特曹、卫哉³!夫知塞宣房而福来,不知塞乱原而天下治也⁴。周国用之,刑错不用⁵,黎民若四时各终其序⁶,而天下不孤⁷。《颂》曰:‘绥我眉寿,介以繁祉。’⁸此夫为福,亦不小矣!诚信礼义如宣房,功业已立,垂拱无为⁹,有司何补,法令何塞也?”
【注释】
¹瓮:盛物的陶器,口小,肚大。
²兹:同“滋”。
³特:仅仅,只是。
⁴原:同“源”。
⁵周国用之,刑错不用:《史记·周本纪》:“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错,通“措”。
⁶若四时各终其序:像春夏秋冬四时交替那样自然走完生命历程。
⁷不孤:没有孤儿。
⁸绥我眉寿,介以繁祉(zhǐ):见于《诗经·周颂·雍》。绥,安抚。眉寿,长寿。介,给。繁,多。祉,福。
⁹垂拱:垂衣拱手,比喻无为而治。
【译文】
文学说:“黄河决口最初像瓮口一样细小,最后却冲破千里河堤,何况是礼义决口呢?它的危害也够多了!如今每年断案数以万计,犯法的人越来越多,它所侵害岂止是曹、卫一带呢!你们知道堵塞宣房而幸福来临,却不知道堵塞致乱之源就会天下大治。周国这样做了,结果国家不用刑罚长达四十多年。黎民如果像春夏秋冬四时交替那样自然走完生命历程,那么天下就没有孤儿了。《诗经·周颂·雍》说:‘保佑我长寿,赐给我多福。’这样的赐福,也算不小了!朝廷如果在诚信礼义上做得像塞宣房那样,那么功业早已建立,皇帝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主管官员还有什么需要弥补,法令又有什么需要堵塞的呢?”
【原文】
御史曰:“犀铫利¹,五谷之利而间草之害也²。明理正法,奸邪之所恶而良民之福也。故曲木恶直绳,奸邪恶正法。是以圣人审于是非,察于治乱,故设明法,陈严刑,防非矫邪,若隐括辅檠之正弧剌也³。故水者火之备,法者止奸之禁也。无法势,虽贤人不能以为治;无甲兵,虽孙、吴不能以制敌⁴。是以孔子倡以仁义而民从风⁵,伯夷遁首阳而民不可化⁶。”
【注释】
¹犀铫(yáo):犀利的大锄。:同“锄”。
²间草:苗间杂草。
³隐括:矫正曲木的工具。辅檠(qínɡ):矫正弓的器具。弧剌:弯曲貌。
⁴孙、吴:春秋末年军事家孙子和战国前期军事家吴起。
⁵是以孔子倡以仁义而民从风:张敦仁说,“民”之下脱一“不”字。结合上下文来看,似以张说为长。从风,听从。
⁶伯夷遁首阳:《史记·伯夷列传》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遁,逃。首阳,山名,所在地说法不一。按,伯夷本为传说人物,其隐居之地难以考实。
【译文】
御史说:“犀利的大锄,锋利的锄头,对于五谷有利,而对苗间杂草有害。明确的审理,公正的法令,为奸邪之人所厌恶,而对于良民百姓来说却是福音。因此弯曲的树木厌恶取直的绳墨,奸邪之人厌恶公正的法律。所以圣人明辨是非,洞察治乱,因而设置明确的法律,发布严厉的刑法,防止为非作歹的现象,矫正奸邪之人,如同隐括、辅檠矫正曲木一样。因此,水是防备火灾的,法是禁止奸邪的。没有法律权势,即使是贤人也不能进行治理;没有坚甲利兵,即使是孙子、吴起也不能克敌制胜。所以孔子倡导仁义,而民众并不听从;伯夷逃隐到首阳山,而民众并没有被感化。”
【原文】
文学曰:“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所贵良医者,贵其审消息而退邪气也¹,非贵其下针石而钻肌肤也²。所贵良吏者,贵其绝恶于未萌,使之不为,非贵其拘之囹圄而刑杀之也³。今之所谓良吏者,文察则以祸其民⁴,强力则以厉其下⁵,不本法之所由生⁶,而专己之残心⁷,文诛假法⁸,以陷不辜⁹,累无罪¹⁰,以子及父,以弟及兄,一人有罪,州里惊骇,十家奔亡,若痈疽之相泞¹¹,色淫之相连¹²,一节动而百枝摇。《诗》云:‘舍彼有罪,沦胥以铺。’¹³痛伤无罪而累也。非患铫耨之不利,患其舍草而芸苗也¹⁴。非患无准平¹⁵,患其舍枉而绳直也¹⁶。故亲近为过不必诛¹⁷,是锄不用也;疏远有功不必赏¹⁸,是苗不养也。故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也。”
【注释】
¹审消息:审察脉象阴阳盛衰。
²下针石:运用银针砭石。钻:刺。
³囹圄(línɡ yǔ):监狱。
⁴文察:根据法律条文苛察。
⁵强力:强制性运用权力。厉:残害。
⁶本:根据。法之所由生:立法本意。
⁷专己之残心:专门听凭自己残暴之心。
⁸文诛:深文周纳。假法:假借法令名义。
⁹不辜:无罪。
¹⁰累:牵连。
¹¹痈疽(yōnɡ jū):毒疮。泞(nìnɡ):烂泥,此处指毒疮溃烂。
¹²色淫:好色淫乱。
¹³舍彼有罪,沦胥以铺:《诗经·小雅·雨无正》:“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若此无罪,沦胥以铺。”文学在此截取两句。舍,舍弃。沦,陷。胥,相。铺,遍。
¹⁴芸:锄。原作“去”,据王利器说校改。
¹⁵准平:测量水平的仪器。
¹⁶舍枉:舍弃弯曲。绳直:纠正直木。
¹⁷亲近:关系亲近的人。为过:犯错。不必诛:不坚决处罚。
¹⁸疏远:关系疏远的人。不必赏:不坚决给予奖赏。
【译文】
文学说:“法律能够给人判刑,但不能使人廉洁;法律能够判人死罪,但不能使人变得仁义。人们看重良医,是看重他能够准确把握脉象的阴阳盛衰,祛除致病的邪气,而不是看重他运用银针砭石来刺激肌肤穴位。人们看重一个优秀官员,是看重他能够在罪恶尚未萌生之际斩断恶念,使人不去犯罪,而不是看重他将犯人关进大牢而将其定刑杀死。现在人们所说的优秀官员,以法律条文苛察加祸于民,以强权暴力残害下属,不根据立法的本意,而专门听凭自己的残暴之心,深文周纳,假借法令名义,来陷害无罪民众,并牵连诸多无罪亲属,儿子牵连父亲,弟弟牵连兄长,一个人有罪,一州一里都为之惊骇,十个家庭为之逃亡,如同毒疮持续溃烂,好色淫乱互相影响,一个枝节牵动,百根树枝动摇。《诗经·小雅·雨无正》说:‘舍弃那些有罪的人,相互牵连多人陷罪。’诗句伤痛的是无罪而受牵连。不怕锄草工具不锋利,怕的是舍弃杂草而锄掉禾苗。不怕没有测量水平的仪器,怕的是舍弃曲木而纠正直木。因此,关系亲近的人犯错不坚决处罚,相当于有锄头而不用;关系疏远的人有功劳不坚决给予奖赏,相当于禾苗得不到养育。因而世上不怕没有法令,怕的是没有坚决执行的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