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盐铁论 - (西汉)桓宽 >
- 卷六
授时第三十五
【题解】
本篇讨论如何对待农民贫困问题。大夫首先指出,部分民众贫穷是由于他们懒惰奢侈造成的,朝廷不应该同情此类懒惰之人。贤良指出,民众的勤懒完全有赖于朝廷的政治教化。大夫进一步申辩,以为部分民众贫穷困乏是由于他们干活不卖力,用财不节制。贤良按照孔子提出的从“庶之”“富之”到“教之”的治民路线,主张先让民众富裕起来,再对他们进行礼义教化。大夫诉苦说,朝廷已经实施劝农、赈贷政策,可是仍然解决不了民众贫穷问题。贤良认为,鼓励农耕关键在于不误农时,而不是搞一些悬挂青旗、鞭策土牛的劝农形式。
【原文】
大夫曰:“共其地¹,居是世也²,非有灾害疾疫,独以贫穷,非惰则奢也;无奇业旁入³,而犹以富给,非俭则力也。今曰施惠悦尔⁴,行刑不乐;则是闵无行之人⁵,而养惰奢之民也。故妄予不为惠⁶,惠恶者不为仁⁷。”
【注释】
¹共其地:共同居住在一个地方。
²居是世:处于同一个时代。
³奇业:指农工商以外的其他产业。旁入:额外收入。
⁴曰:原作“日”,据王利器说校改。
⁵闵:同“悯”,同情。无行之人:品行恶劣、懒惰奢侈的人。
⁶妄予:胡乱赐予。惠:恩惠。
⁷惠恶:施惠给恶人。
【译文】
大夫说:“共同居住在一个地方,处于同一个时代,如果不是遇到天灾、疾病、瘟疫,唯独有少数人贫穷,那么这些人不是因为懒惰就是由于奢侈;没有特殊产业和额外收入,而仍然生活富裕,那么这些人不是因为勤俭就是由于力耕。如今你说什么‘施予恩惠是令人高兴的事,执行刑杀并不让人快乐’;这是同情品行恶劣之人,养活懒惰奢侈之民。所以,胡乱赐予不能叫恩惠,施惠给恶人不能叫仁爱。”
【原文】
贤良曰:“三代之盛无乱萌¹,教也;夏、商之季世无顺民²,俗也。是以王者设庠序³,明教化,以防道其民⁴,及政教之洽⁵,性仁而喻善⁶。故礼义立,则耕者让于野;礼义坏,则君子争于朝⁷。人争则乱,乱则天下不均,故或贫或富。富则仁生,赡则争止⁸。昏暮叩人门户,求水火,贪夫不恡⁹,何则?所饶也。夫为政而使菽粟如水火¹⁰,民安有不仁者乎!”
【注释】
¹三代:夏、商、周。萌:通“民”。
²季世:末世。顺民:逆来顺受的良民。
³庠(xiánɡ):周代学校。序:商代学校。
⁴防道:预防疏导。道,同“導”(导)。
⁵洽:和谐。
⁶喻:知晓。
⁷君子争于朝:《战国策·秦策上》:“争名者于朝。”
⁸赡则争止:赡,富足。“则”下原有“民”字,据张敦仁说校删。
⁹贪夫:贪婪的人。恡:通“吝”,吝啬。
¹⁰菽粟:菽是豆,粟是谷子。菽粟泛指粮食。《孟子·尽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译文】
贤良说:“夏、商、周三代兴盛之际没有叛乱民众,这是教化的结果;夏、商末世没有顺从民众,这是出于末世的风俗。因此王者设立学校,宣明王道教化,用来预防疏导民众,等到政治教化和谐的时候,人民品性就会变为仁义,知道什么是善。因此,如果礼义得以确立,那么耕田的人就会在田野礼让;如果礼义败坏,那么君子就会争于朝廷。人人相争,社会就陷入混乱;社会混乱,就会导致天下财富不平均;因此有人贫穷,有人富裕。富裕就容易产生仁义之心,丰足就会使争夺停止。薄暮黄昏时去敲人门户,向人求借水火,即使是贪婪的人也不会吝啬,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经济富饶啊。执政的人如果使粮食像水火一样充足,那么民众哪里会有不仁的呢!”
【原文】
大夫曰:“博戏驰逐之徒¹,皆富人子弟,非不足者也。故民饶则僭侈²,富则骄奢,坐而委蛇³,起而为非,未见其仁也。夫居事不力⁴,用财不节,虽有财如水火,穷乏可立而待也⁵。有民不畜⁶,有司虽助之耕织,其能足之乎?”
【注释】
¹博戏:古代的一种棋戏。驰逐:驱马追逐,即赛马。
²僭(jiàn):越礼。侈:奢侈。
³委蛇(yí):从容自得的样子。
⁴居事不力:办事不尽力。
⁵立:立即。
⁶畜:通“蓄”,储蓄。
【译文】
大夫说:“下棋赌博、驱马追逐的人,都是富人子弟,并不是衣食不足的人。因此民众丰足就会僭越礼制,富裕就会骄傲奢侈,他们坐下来从容自得,站起来就为非作歹,没有见到过他们有什么仁义举动。办事不尽力,用财不节制,即使家财如同水火一般多,贫穷困乏也会指日可待的。民众不从事储蓄,主管官员即使帮助他们耕田织布,他们能够富足吗?”
【原文】
贤良曰:“周公之相成王也¹,百姓饶乐²,国无穷人³,非代之耕织也。易其田畴⁴,薄其税敛,则民富矣。上以奉君亲⁵,下无饥寒之忧,则教可成也。《语》曰⁶:‘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⁷教之以德⁸,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⁹,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百姓足而知荣辱。’¹⁰故富民易与适礼¹¹。”
【注释】
¹相:辅佐。
²饶乐:富饶快乐。
³国无穷人:“穷”下原有“乏”字,据卢文弨、王先谦说校删。
⁴易:修治。田畴:田地。《孟子·尽心上》:“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⁵奉:事奉。君:君主。亲:父母双亲。
⁶《语》:《论语》。
⁷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见于《论语·子路》。加,再做什么。
⁸教之:此二字原脱,据王利器说校补。《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⁹徙义:向正义迁移。原作“从义”,据王利器说校改。
¹⁰仓廪实而知礼节,百姓足而知荣辱:见于《管子·牧民》。
¹¹富民:原本“故”下无“富”字,据王利器说校补。适礼:向往礼义。
【译文】
贤良说:“周公辅佐成王时,老百姓丰饶快乐,国家没有穷人,周公并没有代替老百姓耕田织布。让民众修治田地,减轻他们的赋税,这样民众就自然富足了。老百姓对上可以事奉君主和父母双亲,对下没有饥寒之忧,这样教化就可以成功。《论语》说:‘老百姓已经富裕了,又该做什么呢?孔子说,教化他们。’用道德教化他们的思想,用礼仪整齐他们的行为,那么民众就会向往礼义追随善良,没有人不做到进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兄长,这样哪里会有什么奢侈、粗暴、怠慢的事?管仲说:‘仓库储满粮食,民众就会知道礼节;老百姓丰衣足食,就会知道荣辱。’所以富裕的民众容易向往礼义。”
【原文】
大夫曰:“县官之于百姓,若慈父之于子也:忠焉能勿诲乎?爱之而勿劳乎¹?故春亲耕以劝农²,赈贷以赡不足³,通滀水⁴,出轻系⁵,使民务时也。蒙恩被泽,而至今犹以贫困,其难与适道若是夫⁶!”
【注释】
¹忠焉能勿诲乎?爱之而勿劳乎:见于《论语·宪问》,但语序颠倒。诲,教诲。而,读为“能”。
²亲耕:古代有天子藉田制度,在立春之日亲耕,以此鼓励天下民众勤于耕种。劝:劝勉。
³赈贷:赈济借贷。赡:补助。
⁴滀(chù)水:积水。
⁵出轻系:中国古代在冬天行刑,进入来年孟夏以后,将那些来不及行刑的轻罪犯人予以释放。轻系,犯轻罪而被囚系的人。
⁶难与适道:难以教他们走上正道。若是:像这样。
【译文】
大夫说:“朝廷对于老百姓,就像慈父对待子女一样:对他忠心,能不教诲他吗?对他疼爱,能不让他勤劳吗?因此立春季节,天子亲耕籍田来劝勉农夫,赈济借贷来补助那些衣食不足的人,疏通积水,放出牢房中罪轻的犯人,以便让民众抓紧农时。老百姓蒙受天子的恩泽,但至今仍然贫困,让他们走上正道是如此的困难啊!”
【原文】
贤良曰:“古者,春省耕以补不足¹,秋省敛以助不给²。民勤于财则贡赋省³,民勤于力则功筑罕⁴。为民爱力⁵,不夺须臾⁶。故召伯听断于甘棠之下⁷,为妨农业之务也⁸。今时雨澍泽⁹,种悬而不得播¹⁰,秋稼零落乎野而不得收。田畴赤地¹¹,而停落成市¹²,发春而后¹³,悬青幡而策土牛¹⁴,殆非明主劝耕稼之意,而春令之所谓也¹⁵。”
【注释】
¹省耕:省视春耕情况。补不足:补助农具、种子的不足。《孟子·梁惠王下》:“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²省敛:省视秋收状况。助不给:补助缺粮的不足。
³勤:枯竭。省:减轻。
⁴功筑罕:原作“功业牢”,据王利器说校改。功筑,土木徭役。罕,罕用。
⁵爱力:爱惜劳力。
⁶须臾:片刻时光。
⁷召伯听断于甘棠之下:这是关于《诗经·召南·甘棠》的故事。《韩诗外传》载:“昔者,周道之盛,邵伯在朝,有司请营邵以居,邵伯曰:‘嗟!以吾一身而劳百姓,此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也。’于是出就蒸庶于阡陌陇亩之间而听断焉。邵伯暴处远野,庐于树下。百姓大说,耕桑者倍力以劝。于是岁大稔,民给家足。其后在位者骄奢,不恤元元,税赋繁数,百姓困乏,耕桑失时。于是诗人见邵伯之所休息树下,美而歌之。《诗》曰:‘蔽茀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此之谓也。”召伯,召公奭。
⁸妨:妨碍。
⁹澍(shù)泽:雨水滋润万物。澍,时雨。
¹⁰悬:悬挂。
¹¹赤地:自然灾害造成田地寸草不生。
¹²停落:一作“亭落”,村落。
¹³发春:开春。
¹⁴悬青幡(fān):悬挂青色的旗幡。策土牛:鞭打泥土雕塑的牛。按,悬青幡,策土牛,是中国古代鼓励农耕的一种宗教仪式。
¹⁵春令:颁布春耕令,表示劝勉农耕。
【译文】
贤良说:“古时候,到了春天,官员省视春耕,补助农夫工具、种子的不足,到了秋天,官员省视秋收,补助粮食歉收的农户。民众财源枯竭,就减少赋税;民众劳力缺少,就减少土木徭役。为民众爱惜劳力,不争夺农夫片刻时光。因此,西周召伯在甘棠树下听讼断案,他是担心妨碍农业事务啊。如今时雨滋润万物,可是农夫的种子悬挂在墙上而不能及时播种,秋天庄稼凋落在田野里而得不到收获。在荒年田地寸草不生,村落却成为集市,开春之后,官府悬挂青色旗幡,鞭策泥土雕塑的牛,这恐怕不是英明君主劝勉耕稼的本意,也不符合朝廷颁布春耕令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