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盐铁论 - (西汉)桓宽 >
- 卷六
水旱第三十六
【题解】
本篇记载了大夫与贤良三轮论辩。在第一轮中,大夫提出水旱灾害是自然现象,而不能归咎于主管官员;贤良坚持天人感应的观点,认为天灾实出于人祸。第二轮议题转移到盐铁官营之上,大夫认为盐铁官营有利于民众务农,贤良指出,官府制作的铁器不适用农用,给民众带来很大的痛苦。在第三轮中,大夫继续为盐铁官营辩护,说官府资金充足,器具完备,铁器规格和价格统一,无论对国家还是对私人都有利;对此贤良痛陈盐铁官营弊端,如官铸铁器质量低劣,价格昂贵,铁官经常不在盐铁商店,导致民众买不到铁器,贻误农时,有些民众不得不用木器耕种,吃无盐的淡食。大夫平时高高在上,贤良列举的这些盐铁官营弊端,他是不曾想到的。
【原文】
大夫曰:“禹、汤圣主¹,后稷、伊尹贤相也²,而有水旱之灾。水旱,天之所为,饥穰³,阴阳之运也⁴,非人力。故太岁之数⁵,在阳为旱,在阴为水。六岁一饥,十二岁一荒⁶。天道然,殆非独有司之罪也。”
【注释】
¹禹:夏朝开国君主。汤:商朝开国君主。
²后稷:周民族始祖,被帝舜任命为掌管农事的稷官。伊尹:汤的贤相,辅佐商汤灭夏。
³饥:歉收。穰(ránɡ):丰收。
⁴运:运行。
⁵太岁之数:太岁当年运行所至的区域。太岁,是古人虚构的一颗星,将它运行一周的轨道分为十二个区域(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以此纪年。
⁶六岁一饥,十二岁一荒:《淮南子·天文训》:“三岁而改节,六岁而易常。故三岁而一饥,六岁而一衰,十二岁而一荒。”
【译文】
大夫说:“夏禹和商汤是圣明的君主,后稷和伊尹是贤明的宰相,他们统治天下时却有水旱灾害。水旱灾害是上天造成的,饥荒和丰收是阴阳运行的结果,并非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太岁运行所至的区域,位置在阳就发生旱灾,位置在阴就发生水灾。每六年来一次歉收,每十二年来一次灾荒。天道就是这样,这恐怕不是主管官员的罪过。”
【原文】
贤良曰:“古者,政有德,则阴阳调,星辰理¹,风雨时。故行修于内²,声闻于外,为善于下,福应于天。周公载纪而天下太平³,国无夭伤,岁无荒年。当此之时,雨不破块⁴,风不鸣条⁵,旬而一雨,雨必以夜⁶。无丘陵高下皆熟。《诗》曰:‘有渰萋萋,兴雨祁祁。’⁷今不省其所以然⁸,而曰‘阴阳之运也’,非所闻也。《孟子》曰⁹:‘野有饿殍¹⁰,不知收也¹¹;狗豕食人食¹²,不知检也¹³;为民父母,民饥而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何异乎以刃杀之,则曰,非我也,兵也?’方今之务,在除饥寒之患,罢盐铁¹⁴,退权利¹⁵,分土地,趣本业¹⁶,养桑麻,尽地力也。寡功节用¹⁷,则民自富。如是,则水旱不能忧,凶年不能累也¹⁸。”
【注释】
¹星辰理:星辰按照既定轨道运行。
²行修:原作“循行”,据王先谦说校改。行,德行。
³载纪:行己,从自身做起,率先垂范。纪,通“己”。一说,载纪,开始治理。
⁴雨不破块:小雨滋润,下雨不冲破泥块。
⁵风不鸣条:刮风不吹响树木枝条。
⁶雨必以夜:下雨一定是在夜间,不影响人们生活。以,于。
⁷有渰(yǎn)萋萋,兴雨祁祁:见于《诗经·小雅·大田》。渰,阴云。萋萋,浓云密布的样子。兴雨,下雨。祁祁,徐徐落下。
⁸今不省其所以然:“以”字原无,据王利器说校补。
⁹《孟子》曰:以下文字见于《孟子·梁惠王上》。
¹⁰饿殍(piǎo):饿死的人。
¹¹收:收养。
¹²豕(shǐ):猪。
¹³检:检点,检束。
¹⁴罢盐铁:废除盐铁官营。
¹⁵退权利:退还各种官营权利给老百姓。
¹⁶趣:通“促”。本业:指农耕。
¹⁷寡功:减少国家事务。
¹⁸累:连累。
【译文】
贤良说:“古时候,王朝政治有美德,就会阴阳调和,星辰理顺,风雨适时。因而统治者德行修于身内,声名会传播于外;对老百姓行善,福报会感应上天。周公率先垂范而天下太平,国家没有老百姓夭折伤亡,年岁没有饥荒之年。在周公时代,下雨不冲破土块,刮风不吹响树木枝条,十天下一场雨,下雨一定是在夜间。无论是丘陵还是高低田地的庄稼都会成熟。《诗经·小雅·大田》说:‘天上浓云密布,好雨徐徐降落。’如今主管官员不明白天灾产生的原因,反而说什么‘阴阳的运行’,这是我前所未闻的。《孟子·梁惠王上》说:‘田野里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收养饥民;猪狗吃人的饭食,却不知道检点;身为民众的父母官,民众饿死,却说,这不是我的责任,而是年成不好,这种行为,与拿刀杀人,却说不是我杀人,而是刀子杀人,有什么区别?’当今的行政要务,在于除去民众饥寒祸患,废除盐铁官营,退还官营权利给民众,分给农夫土地,促进农业生产,种养桑麻,发掘土地潜力。减少国家事务,节制国家财用,这样民众自然会富足起来。如果做到这样,那么水旱灾害不会让民众忧患,凶年也不能连累民众生活。”
【原文】
大夫曰:“议者贵其辞约而指明¹,可于众人之听²,不至繁文稠辞³,多言害有司化俗之计,而家人语⁴。陶硃为生⁵,本末异径⁶,一家数事⁷,而治生之道乃备⁸。今县官铸农器,使民务本,不营于末,则无饥寒之累。盐铁何害而罢?”
【注释】
¹辞约:言辞简约。指明:宗旨明确。指,同“旨”。
²可:适宜。
³不至:不在于。稠(chóu):多。
⁴家人语:家常话。
⁵陶硃:陶朱公范蠡。硃,一作“朱”。为生:治生产业。
⁶本:农业。末:商业。异径:不同途径。
⁷一家数事:一个家庭从事多种产业,有人务农,有人经商。
⁸治生:谋生。备:完备。
【译文】
大夫说:“说话的人贵在言辞简约,语意明确,适宜于众人聆听,而不在于繁文缛辞,话说多了,就妨害主管官员教化民俗的大计,不要像家常话那样啰嗦。从前陶朱公范蠡经营产业,深知农业之本与商业之末不同途径,一个家庭有人务农有人经商,这样谋生之道才算完备。如今朝廷铸造农业工具,促使农民务农,不去经营商业,这样民众就没有饥寒之苦。盐铁官营有什么害处,为什么要废除呢?”
【原文】
贤良曰:“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¹,农夫乐事劝功。用不具²,则田畴荒,谷不殖³,用力鲜⁴,功自半。器便与不便,其功相什而倍也⁵。县官鼓铸铁器⁶,大抵多为大器⁷,务应员程⁸,不给民用⁹。民用钝弊¹⁰,割草不痛¹¹,是以农夫作剧¹²,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
【注释】
¹得作:得益,收益。一说,得作多,能耕作多。
²用:器用。不具:不完备。
³殖:生长,繁殖。
⁴鲜:少。
⁵功:功效。相什而倍:相差十倍。
⁶鼓:鼓风。
⁷大器:大件器具。
⁸务:务必。应:符合。员:事物数额,如铁器配料。程:功程,铸造工序。
⁹给:适合。用:适用。
¹⁰钝:不锋利。弊:破损。
¹¹痛:切,爽。
¹²作剧:操作繁重。
【译文】
贤良说:“农业是天下大业,铁器是民生大用。农具器用便利,就用力少而得益多,农夫乐于农事而努力劳作。铁器农具不完备,就会田地荒芜,稻谷不成长,力气用得少,收获自然折半。铁器便利与不便利,其间的功效相差十倍。朝廷所铸的铁器,大多是大件铁器,要求务必符合配料数量和铸造工序,但铸出来的铁器却不适合民用。民用铁器不锋利,且容易破损,割草不快,因此农夫劳作繁重,收获很少,老百姓深受其苦。”
【原文】
大夫曰:“卒徒工匠¹,以县官日作公事²,财用饶,器用备。家人合会³,褊于日而勤于用⁴,铁力不销炼⁵,坚柔不和⁶。故有司请总盐铁⁷,一其用⁸,平其贾⁹,以便百姓公私¹⁰。虽虞、夏之为治,不易于此¹¹。吏明其教¹²,工致其事¹³,则刚柔和¹⁴,器用便。此则百姓何苦?而农夫何疾¹⁵?”
【注释】
¹卒徒工匠:指从事铁器铸作的官府卒隶、刑徒和匠人。
²以:按照。日作公事:每日上班劳作。
³家人合会:老百姓几家合作铸铁。
⁴褊(biǎn)于日:时间短促。褊,狭小,引申为短促。勤于用:缺少费用。勤,枯竭,引申为缺少。
⁵铁力不销炼:铁矿石不能销熔冶炼。
⁶坚:硬。柔:软。不和:不均匀。
⁷总盐铁:国家统一管理盐铁。
⁸一其用:统一规格。
⁹贾:同“價”(价)。
¹⁰便:便利。公:指国家。私:指老百姓。
¹¹易:改变。此:指盐铁官营。
¹²明其教:讲明程序方法。
¹³致其事:完成冶铸任务。
¹⁴刚:硬。柔:软。和:调和。
¹⁵疾:通“嫉”,痛恨。
【译文】
大夫说:“从事冶炼的卒隶、刑徒和工匠,按照官府规程,每日上班劳作,官府财用丰饶,器用完备。此前老百姓几家合作铸铁,时间短促,费用缺少,铁矿石不能充分地销熔冶炼,炼出来的铁锭软硬不均匀。因此主管官员请求朝廷统一管理煮盐炼铁,统一规格,降低价格,以此便于老百姓和国家。即使让虞舜、夏禹来处理盐铁事务,他们也不会改变现在的办法。官吏讲明程序方法,工匠完成冶铸任务,炼出来的铁锭软硬调和,器用便利。这样老百姓有什么痛苦?农夫又有什么痛恨的呢?”
【原文】
贤良曰:“卒徒工匠¹!故民得占租鼓铸、煮盐之时²,盐与五谷同贾,器和利而中用³。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⁴,用费不省,卒徒烦而力作不尽⁵。家人相一⁶,父子戮力⁷,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⁸。农事急,挽运衍之阡陌之间⁹。民相与市买¹⁰,得以财货五谷新币易货¹¹;或时贳民¹²,不弃作业¹³。置田器,各得所欲。更繇省约¹⁴,县官以徒复作¹⁵,缮治道桥¹⁶,诸发民便之¹⁷。今总其原¹⁸,壹其贾¹⁹,器多坚²⁰,善恶无所择。吏数不在²¹,器难得²²。家人不能多储²³,多储则镇生²⁴。弃膏腴之日²⁵,远市田器,则后良时²⁶。盐铁贾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²⁷,土櫌淡食²⁸。铁官卖器不售或颇赋与民²⁹。卒徒作不中呈³⁰,时命助之³¹。发征无限³²,更繇以均剧³³,故百姓疾苦之。古者,千室之邑,百乘之家,陶冶工商,四民之求³⁴,足以相更³⁵。故农民不离畦亩³⁶,而足乎田器,工人不斩伐而足乎材木³⁷,陶冶不耕田而足乎粟米,百姓各得其便,而上无事焉。是以王者务本不作末,去炫耀,除雕琢,湛民以礼³⁸,示民以朴,是以百姓务本而不营于末。”
【注释】
¹卒徒工匠:姚鼐认为此四字为衍文。
²故:过去。占租:交租。
³和利:便利。中用:适用。
⁴苦恶:质量低劣。
⁵力作不尽:工作不尽力。
⁶相一:彼此一致。
⁷戮力:合力。
⁸不集:不拿到集市出售。
⁹挽:通“脭”,拉车。衍:散。阡陌: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¹⁰市:买卖。
¹¹财货五谷新币:财货是总言,货指五谷,财指新币。易货:换取盐铁器具。
¹²贳(shì):赊欠。
¹³不弃作业:不耽误田作产业。
¹⁴更繇省约:节省了从事徭役的人。
¹⁵复作:对判刑的犯人提前除去刑具囚服,但仍然在官府服劳役,直到刑满而止。
¹⁶缮治道桥:修治道路桥梁。
¹⁷诸发民:各种被朝廷征发的人。便之:从中得到便利。
¹⁸总其原:统一管理盐铁资源。原,同“源”。
¹⁹壹:统一。
²⁰坚:坚脆。
²¹吏数不在:主管盐铁的官吏经常不在办公场所。
²²难得:难以买到。
²³多储:指多储存盐铁器具。
²⁴镇:疑为“(shēnɡ)”,生锈。
²⁵膏腴之日:指农忙季节。
²⁶后良时:耽误了务农大好时节。
²⁷木耕:用木制家具耕种。手耨(nòu):用手除草。
²⁸櫌(yōu):打碎土块的木棒。淡:原作“啖”,据张敦仁说校改。
²⁹不售:卖不出去。或:有时。赋与民:摊派给农民。
³⁰作不中呈:制作铁器没有完成铸作程序。呈,通“程”。
³¹时命助之:有时命令老百姓帮助他们。
³²发征:征发民伕。无限:没有限制。
³³更繇:让民众更替徭役。均剧:均衡繁重的劳动。
³⁴四民:士、农、工、商。
³⁵相更:互相交换。
³⁶畦(qí)亩:田亩。
³⁷足乎材木:“材木”二字据郭沫若说补正。
³⁸湛:通“沉”,浸润,即教化。
【译文】
贤良说:“说什么卒隶、刑徒、工匠!以前民众能够交租铸铁、煮盐的时候,盐与五谷是同一个价格,铁器便利适用。如今朝廷制作铁器,很多器具质量低劣,用费却一点也不节省,卒隶、刑徒性格烦躁,不肯尽力劳作。以前几家人合作经营盐铁,相互一致,父子合力,各人都务求制作好的铁器,铁器不好的就不拿到集市上去卖。农事紧急的时候,铁器商就用车子将铁器运送到田亩之间。民众互相购买,能够用钱币或五谷换取铁器;有时还赊给民众,使民众不耽误农作产业。农夫置买耕田铁器,各得所需。节省了从事徭役的人,朝廷用男女刑徒,修治道路桥梁,各种被征发的民众都从中得到便利。如今朝廷统一控制了盐铁资源,统一价格,这些铁器很多是用又硬又脆的生铁制成,民众无从选择好坏。主管盐铁的官吏经常不在商店,铁器很难买到。农家又不能多储存铁器,因为多储存铁器就会生锈。老百姓往往在农忙时节,跑远路买耕田铁器,这会导致贻误农时。盐和铁器价格昂贵,老百姓感到不方便。有些平民百姓用木制家具耕种,用手除草,用土块去打碎土块,吃不起盐只好吃淡食。铁官器具卖不出去,就强行摊派给民众。卒隶、刑徒制作铁器没有完成铸作程序,官员有时就命令老百姓帮助。由于朝廷征发没有节制,于是就让民众更替服徭役,以便均衡繁重的劳动,老百姓对此深感痛苦。古时候,千户人家的采邑,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士、农、工、商四类民众的需求,足可以互相交换。因此农民可以不离开田亩,而获得足够的耕田器具,工匠之人可以不从事砍伐而拥有足够的木材,制陶冶铸的人不必亲自耕田而获得足够的粮食,老百姓各得其便,而在上位的人没有政事。所以君王致力于农业根本,而不去求末经商,朝廷官员应该去掉炫耀的习气,除去雕琢的做法,用礼义浸润教化民众,以俭朴示民。因此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而不去经营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