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盐铁论 - (西汉)桓宽 >
- 卷八
世务第四十七
【题解】
本篇讨论汉家当世要务。大夫认为,匈奴对于汉家来说如同树木中的蛀虫,必须予以清除。他批评文学关于以仁德怀柔匈奴的说法,认为这种观点在现实中根本无法施行。根据匈奴贪得无厌、行动迅速的特点,大夫主张汉家要加强军事防备。文学高举崇德旗帜,要求汉家去武行文,废力尚德,认为这样就可以使远方异族通过几重翻译前来朝贡,收到永无寇虏的功效。对照双方言论,可以看出文学富于理想主义色彩,大夫则保持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原文】
大夫曰:“诸生妄言¹!议者令可详用²,无徒守椎车之语³,滑稽而不可循⁴。夫汉之有匈奴,譬若木之有蠹⁵,如人有疾,不治则浸以深⁶。故谋臣以为击夺以困极之⁷。诸生言以德怀之,此有其语而不可行也。诸生上无以似三王⁸,下无以似近秦,令有司可举而行当世⁹,安蒸庶而宁边境者乎¹⁰?”
【注释】
¹妄言:胡说。
²令可详用:让人可以具体落实。令,使。
³徒:只。守椎车之语:比喻说过时的老话。椎车,一种原始的独轮车。
⁴滑稽:圆转自如。循:遵循。原作“修”,据陈遵默说校改。
⁵蠹(dù):蛀虫。
⁶浸以深:渐渐加深。
⁷击夺:出击取胜。以困极之:使匈奴陷入极端困境。
⁸无以:没有办法。
⁹可举:可以拿来。行当世:在当世施行。
¹⁰蒸庶:广大庶民。蒸,众。
【译文】
大夫说:“诸位儒生在胡说!议政的人所提的意见应该让人可以具体落实,不要只是说一些过时的话,圆转自如而不可遵循。汉家边境之有匈奴,譬若树木之有蛀虫,又如人有疾病,不治疗就会逐渐加深。因此,谋臣认为汉家应该出击取胜,使匈奴陷入极端困境。诸位儒生说以仁德怀柔匈奴,这只能口头上说而不可施行。诸位儒生上没有类似于三王那样治国安邦的策略,下没有类似近代秦朝富国强兵的方法,你们有办法让主管官员可以拿来在当世施行,能够安定庶民并使边境宁静吗?”
【原文】
文学曰:“昔齐桓公内附百姓,外绥诸侯¹,存亡接绝²,而天下从风³。其后,德亏行衰,葵丘之会⁴,振而矜之,叛者九国⁵。《春秋》刺其不崇德而崇力也⁶。故任德,则强楚告服⁷,远国不召而自至;任力⁸,则近者不亲,小国不附。此其效也。诚上观三王之所以昌,下论秦之所以亡,中述齐桓所以兴,去武行文,废力尚德,罢关梁⁹,除障塞¹⁰,以仁义导之,则北垂无寇虏之忧¹¹,中国无干戈之事矣。”
【注释】
¹绥:安定。
²存亡接绝:存亡国,继绝世。前者如保存邢、卫、杞等国,后者如平定鲁国庆父之乱,立僖公为君。
³从风:像风行草偃一般迅速顺从。
⁴葵丘之会: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与诸侯会盟,与会国有鲁、宋、卫、郑、许、曹等国。这是齐桓公九合诸侯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盟会。
⁵振而矜之,叛者九国:《春秋公羊传·僖公七年》:“葵丘之会,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震之者何?犹曰振振然。矜之者何?犹曰莫我若也。”振振然,趾高气扬的样子。矜,骄傲自夸。九国,多国。
⁶崇德:崇尚仁德。崇力:崇尚武力。
⁷强楚告服:指公元前656年齐楚召陵会盟。《左传·僖公四年》载楚国使者屈完对齐桓公说:“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⁸任力:凭借武力。
⁹罢关梁:撤除关卡,以便于货物流通。
¹⁰除障塞:除掉屏障要塞。
¹¹垂:通“陲”,边陲。
【译文】
文学说:“从前,齐桓公对内亲附百姓,对外安定诸侯,存亡国,继绝世,天下诸侯像风行草偃一般迅速顺从。后来,齐桓公德行亏损衰败,在葵丘诸侯大会上,趾高气扬,骄傲自夸,由此多国诸侯叛离齐国。《春秋》讽刺齐桓公不崇尚仁德而崇尚武力。因此,当齐桓公崇尚仁德的时候,连强大的南楚也宣告服从,远方诸侯国不召而自来;凭借武力,附近的诸侯国不会亲近,就连小国也不会归附。这就是崇尚仁德与崇尚武力的效验。如果朝廷真正向上观察夏、商、周三王政治为什么会昌盛,向下讨论秦朝为什么会灭亡,中间阐述齐桓公为什么会兴起,如果朝廷放弃武力施行文教,废除暴力崇尚仁德,撤除关卡,除掉屏障要塞,用仁义来引导天下,那么北方边陲就没有匈奴的忧患,中国就没有干戈战事了。”
【原文】
大夫曰:“事不豫辨¹,不可以应卒²。内无备³,不可以御敌。《诗》云:‘诰尔民人,谨尔侯度,用戒不虞。’⁴故有文事,必有武备⁵。昔宋襄公信楚而不备⁶,以取大辱焉,身执囚而国几亡⁷。故虽有诚信之心,不知权变,危亡之道也。《春秋》不与夷、狄之执中国⁸,为其无信也。匈奴贪狼⁹,因时而动,乘可而发,飙举电至¹⁰。而欲以诚信之心,金帛之宝,而信无义之诈,是犹亲跖、蹻而扶猛虎也¹¹。”
【注释】
¹豫辨:事先辨别。豫,通“预”。
²应卒:应对猝然变化。卒,通“猝”。
³内:国内。
⁴诰尔民人,谨尔侯度,用戒不虞:见于《诗经·大雅·抑》。诰,通“告”,告诫。今本《诗经》作“质”。民人,民众。谨,严谨。侯度,诸侯所守的法度。用,以。戒,戒备。虞,虑。
⁵有文事,必有武备:《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说:“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⁶信:原作“倍”,据张敦仁说校改。
⁷身执囚:公元前639年秋,宋襄公以霸主身份主持盂地会盟,被楚成王抓起来,带回楚国囚禁。
⁸《春秋》不与夷、狄之执中国:此句原作“《春秋》不与夷狄中国为礼”,据张敦仁说校改。《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执宋公以伐楚。孰执之?楚子执之。曷为不言楚子执之?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与,赞同。夷、狄,指楚国。中国,中原诸侯国,此处指宋国。
⁹贪狼:贪如狼。
¹⁰飙举:像狂飚一样行动。电至:像闪电一样突然到来。
¹¹跖、蹻:古代传说中的两个大盗。
【译文】
大夫说:“事情如果不事先辨识,就不可以应付猝然变化。国内没有军事防备,就不可以防御敌人。《诗经·大雅·抑》写道:‘告诉你们民众,谨守诸侯法度,戒备意外事变。’因此国家有文事,一定要有武备。从前宋襄公盲目相信楚国而不预为防备,以至于招致奇耻大辱,被楚人抓住囚禁,宋国差点灭亡。因而即使有诚信之心,但不知道权变,这是危亡之道啊。《春秋》不赞同身为夷狄的楚国抓捕中原诸侯宋襄公,这是因为楚国没有信用。匈奴贪如虎狼,借时行动,乘机出击,像狂飙一样而来,如闪电一般而去。你们却试图以诚信之心去对待他们,赠给他们黄金丝绸宝物,盲目相信没有仁义的欺诈,这如同亲近盗跖、庄蹻而扶助猛虎一样。”
【原文】
文学曰:“《春秋》‘王者无敌¹。’言其仁厚,其德美,天下宾服,莫敢交也²。德行延及方外³,舟车所臻⁴,足迹所及,莫不被泽。蛮、貊异国,重译自至⁵。方此之时,天下和同,君臣一德,外内相信,上下辑睦⁶。兵设而不试,干戈闭藏而不用。老子曰:‘兕无所用其角’,‘螫虫无所输其毒。’⁷故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世安得跖、蹻而亲之乎?”
【注释】
¹《春秋》“王者无敌”:《春秋公羊传·成公元年》载:“秋,王师败绩于贸戎。孰败之?盖晋败之。或曰贸戎败之。然则曷为不言晋败之?王者无敌,莫敢当也。”
²莫敢交也:“交”上原衍“受”字,据张敦仁说校删。交,通“较”,较量。
³方外:国境之外。
⁴臻:至。
⁵重译:几重翻译。
⁶辑睦:和睦。
⁷兕无所用其角,螫虫无所输其毒:上句见于《老子》第五十章,下句见于《老子》第五十五章。兕,犀牛。
【译文】
文学说:“《春秋》说‘天子没有匹敌’。意思是说天子仁厚,道德美好,天下归顺服从,没有人敢与天子较量。天子的德行延展到国境之外,凡是舟车所到的地方,足迹所至之处,没有人不蒙受天子恩泽。蛮荒落后的异族邦国,通过几重翻译自己前来归附。在那个时候,天下和平统一,君臣同心同德,国外与国内互相信任,上下和睦相处。建立军队但不需作战,兵器收藏而不使用。老子说:‘犀牛没有使用牛角之处’,‘毒虫没有地方输放毒液。’因此,如果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如果君主义,没有人不义。世上哪里有盗跖、庄蹻可去亲近呢?”
【原文】
大夫曰:“布心腹¹,质情素²,信诚内感³,义形乎色⁴。宋华元、楚司马子反之相睹也⁵,符契内合⁶,诚有以相信也。今匈奴挟不信之心,怀不测之诈,见利如前⁷,乘便而起,潜进市侧⁸,以袭无备。是犹措重宝于道路而莫之守也⁹。求其不亡,何可得乎?”
【注释】
¹布心腹:说话推心置腹。
²质:对证,引申为对话。情素:情实。
³内感:内心感动。
⁴义形乎色:内有仁义,而外见于颜色。
⁵宋华元、楚司马子反之相睹:《左传·宣公十五年》载:“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相睹,相互见面。
⁶符契内合:如同契约凭证相合。古代契约凭证一分为二,当事双方各执一半,兑约时以契约相合为据。
⁷如:而。
⁸潜进市侧:偷偷潜藏到市场旁边。
⁹措:放置。
【译文】
大夫说:“说话推心置腹,对话展现真情,内有真实诚恳之心,外形见于颜色。春秋宋国大夫华元、楚国司马子反见面的时候,两个人的心理像符契一样相合,这的确是他们互相信任啊。如今匈奴抱有不讲信用的心理,胸怀不可预测的欺诈,见了利益就上前,抓住便利就行动,他们偷偷地潜藏到市场旁边,来袭击没有防备的中国民众。这就如同将贵重宝物放在道路上而没有人看守。如此而求得其不灭亡,怎么能做到呢?”
【原文】
文学曰:“诚信著乎天下¹,醇德流乎四海²,则近者哥讴而乐之³,远者执禽而朝之⁴。故正近者不以威⁵,来远者不以武⁶,德义修而任贤良也。故民之于事也,辞佚而就劳⁷,于财也,辞多而就寡。上下交让,道路雁行⁸。方此之时,贱货而贵德,重义而轻利,赏之不窃,何宝之守也!”
【注释】
¹著:彰显。
²醇:通“纯”。
³哥讴:歌颂。哥,通“歌”。
⁴执禽:《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禽作六挚,以等诸臣。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
⁵正近:纠正近处民众言行。
⁶来远:招来远人。
⁷佚:通“逸”。
⁸雁行:指排列有序。
【译文】
文学说:“君主诚信彰显于天下,纯德流布于四海,那么近处的人就会通过歌颂而使他快乐,远方的人就会手执见面礼而来朝贡。因此纠正近处的人不靠威风,招来远方的人不凭武力,靠的是修德行义,任用贤良。因而民众对于事务,辞去安逸而选择劳苦,对于财物,辞去多的而选择少的。上下相互交让,道路上行人像雁行一样有序。到了这个时候,人们轻贱财货而重视德行,重视道义而轻视利益,即使用奖赏的办法让他盗窃他也不会干,还看守什么宝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