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盐铁论 - (西汉)桓宽 >
- 卷七
击之第四十二
【题解】
本篇探讨要不要继续征讨匈奴的问题。匈奴一直是汉家最大的外来威胁,汉初致力于医治战争的创伤,对匈奴采取委曲求全的和亲政策。汉武帝利用文景时期积蓄的巨大国力,举全国之力,征讨匈奴达四十年之久,奠定了汉胜匈奴败的基本格局。但由于匈奴具有广阔的战略回旋余地,因而汉武帝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彻底臣服匈奴的理想。本篇中大夫提出要猛追穷寇,继续征讨匈奴,以短痛换取汉家的长治久安,不能让伐胡事业半途而废。文学认为,连年伐胡导致士死民疲,主张与民休息。大夫与文学的观点,代表了当时朝野对伐胡的两种思想倾向。
【原文】
贤良、文学既拜¹,咸取列大夫²,辞丞相、御史³。
大夫曰:“前议公事,贤良、文学称引往古,颇乖世务⁴。论者不必相反⁵,期于可行⁶。往者,县官未事胡、越之时⁷,边城四面受敌⁸,北边尤被其苦。先帝绝三方之难⁹,抚从方国¹⁰,以为蕃蔽¹¹,穷极郡国¹²,以讨匈奴。匈奴壤界兽圈¹³,孤弱无与¹⁴,此困亡之时也¹⁵。辽远不遂¹⁶,使得复喘息¹⁷,休养士马,负绐西域¹⁸。西域迫近胡寇¹⁹,沮心内解²⁰,必为巨患。是以主上欲扫除,烦仓廪之费也²¹。终日逐禽²²,罢而释之²³,则非计也²⁴。盖舜绍绪²⁵,禹成功。今欲以《军兴》击之²⁶,何如?”
【注释】
¹贤良、文学既拜:原本在“贤良”之下衍一“曰”字,据卢文弨、张敦仁说校删。拜,拜受官职。
²列大夫:列位大夫。列大夫之职起于战国,是当时诸侯对诸子学者的尊宠,让他们享受大夫的官爵待遇,没有具体的行政职责,专门进行学术探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于是齐王嘉之,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
³辞:辞行。
⁴乖:违背。世务:现实事务。
⁵论者:参与讨论的双方。相反:相互反对。
⁶期:期待。可行:可以付诸实施。
⁷事胡、越:指汉武帝征讨匈奴、东越、闽越和南越。
⁸四面受敌:指汉家外伐四夷。
⁹先帝:汉武帝。绝三方之难:指汉武帝平定东越、南越和西南夷。
¹⁰抚从:安抚。方国:指东越、南越和西南夷各诸侯国。
¹¹蕃蔽:藩国屏障。蕃,通“藩”。
¹²穷极郡国:调动各个郡国的所有力量。
¹³壤界:接壤交界。兽圈:野兽生活地区。
¹⁴与:盟国。
¹⁵困亡:困难危亡。
¹⁶不遂:没有实现彻底臣服匈奴的愿望。遂,称心如意。
¹⁷得复喘息:得到重新喘息的机会。
¹⁸负:亏。绐(dài):欺骗。西域:指玉门关以西地区。
¹⁹迫近:接近。胡寇:指匈奴。
²⁰沮心:归附汉朝之心沮坏。内解:内附之意解散。
²¹仓廪:国库。
²²终日逐禽:以整天追猎禽兽来比喻征讨匈奴。
²³罢:停止追猎。释:放走猎物。
²⁴非计:不是好主意。
²⁵绍:继承。绪:治水事业。据《尚书·尧典》和《皋陶谟》记载,尧开始治水,未能成功,舜继承尧未竟事业,派禹平治水土,终获成功。
²⁶军兴:军法。原作“小举”,据王利器说校改。
【译文】
贤良、文学已经拜官,都获得列大夫爵位,他们向丞相、御史辞行。
大夫说:“日前议论公事,贤良、文学称道引述古代王道政治,与现实事务多有背离。参与讨论的双方最好不要相互反对,朝廷期待的是你们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前,朝廷尚未征讨匈奴、百越的时候,中国边境四面受敌,北方边境尤其深受匈奴侵扰之苦。已故武帝平定东越、南越和西南夷,从根本上解决了东、南、西三个方向的边境难题,朝廷安抚那些归附汉家的方国,使它们成为保卫汉家的藩国屏障,然后调动汉家各个郡国的所有力量,来征讨匈奴。匈奴与荒凉的野兽生活地区接壤交界,孤立衰弱,没有盟友帮助,这是他们的困难危亡的关键时刻。可惜的是匈奴地域辽阔遥远,汉家没有实现彻底臣服匈奴的愿望,使匈奴得到恢复喘息的机会,他们休养士卒战马,欺负哄骗西域各国。西域各国接近匈奴,归附汉朝之心受到干扰破坏,内附汉家之意涣散,肯定会成为汉家大患。因此当今皇上想扫荡匈奴,而这又要耗费国库财富。从早到晚追逐禽兽,但却停止追猎,放走猎物,这不是好主意。从前帝舜继承帝尧的治水事业,直到大禹才获得成功。如今朝廷想以《军兴》兵法,出击匈奴,诸位觉得怎么样?”
【原文】
文学曰:“异时¹,县官修轻赋²,公用饶³,人富给。其后,保胡、越⁴,通四夷,费用不足。于是兴利害⁵,算车舡⁶,以訾助边⁷,赎罪告缗⁸,与人以患矣⁹。甲士死于军旅¹⁰,中士罢于转漕¹¹,仍之以科适¹²,吏征发极矣¹³。夫劳而息之,极而反本,古之道也,虽舜、禹兴¹⁴,不能易也。”
【注释】
¹异时:以前,指汉文帝、汉景帝时期。
²修:修订。轻赋:减轻赋税。
³公用:国家开支。饶:充足。
⁴保:防卫。
⁵兴利害:即“兴利”,“利害”为偏义复词,词义落到“利”上。“兴利”是指盐铁官营等举措。
⁶算车舡:征收车船税。如淳引《汉仪注》:“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兵车马。”算,征税。舡,船。
⁷訾(zī):通“资”,经费。助边:支持边境作战。
⁸赎罪:允许罪犯用钱赎罪。告缗(mín):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发布算缗令和告缗令,向民众征收财产税。算缗令规定,商人财产每二千钱为一算(一算为一百二十钱),手工业者财产四千钱为一算;不是三老和北边骑士而有轺车者,每辆征收一算,商人的车征收二算;船五丈以上的,每只船抽税一算。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鼓励知情者揭发,叫做“告缗”。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告发者奖给被没收财产的一半。缗,成串的钱,一千钱为一缗。
⁹与人以患:即以患与人,给人带来祸患。
¹⁰甲士:披甲之士。
¹¹中士:与“甲士”相对,指留在中国境内的征夫走卒。罢:同“疲”。转:陆运。漕:水运。
¹²仍:继续。科适:因触犯科条律令而遭贬谪。科,科条。适,通“谪”。
¹³征发:征税、发送。极:达到极点。
¹⁴兴:起,再世。
【译文】
文学说:“以前,朝廷修正并减轻赋税,公家费用充足,百姓人人富裕。后来,防止匈奴和百越,凿通四夷,国家费用就不足了。朝廷于是想办法生财,征收车船赋税,用以资助边境征战,允许罪犯用钱赎罪,鼓励百姓告发偷漏税,这些措施给百姓带来祸患。将士战死在军旅,征夫为军用物资的水陆漕运而疲于奔命,再加上因触犯朝廷科条律令而被贬谪,官吏征收赋税、发送民伕已经达到极点了。疲劳了就要休息,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返回根本,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即使是舜、禹再生,也是不能改变的。”
【原文】
大夫曰:“昔夏后底洪水之灾¹,百姓孔勤²,罢于笼臿³,及至其后,咸享其功⁴。先帝之时⁵,郡国颇烦于戎事⁶,然亦宽三陲之役⁷。语曰:‘见机不遂者陨功⁸。’一日违敌⁹,累世为患¹⁰。休劳用供¹¹,因弊乘时¹²。帝王之道,圣贤之所不能失也。功业有绪¹³,恶劳而不卒¹⁴,犹耕者倦休而困止也¹⁵。夫事辍者无功¹⁶,耕怠者无获也。”
【注释】
¹夏后:夏王朝君主,指大禹。底:止。
²孔:很,非常。
³罢:同“疲”。笼:装土的竹笼,用来防水筑堤。臿(chā):锹,后写作“锸”。
⁴享其功:指不再蒙受水灾之苦。功,功用,功效。
⁵先帝:指汉武帝。
⁶戎事:战事,指外伐四夷。
⁷三陲之役:东、南、北三方边陲的战役。一说,三陲指陇西、北地、上郡。
⁸见机不遂:见到机会不去行动。陨功:失去功劳,前功尽弃。
⁹违敌:放过敌人。
¹⁰累世:数世,几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一日纵敌,数世之患。”
¹¹休劳:让劳者休息。用供:用以供来日行动。
¹²因弊:借敌人疲弊。乘时:抓住有利时机。因,原作“困”,据陈遵默说校改。
¹³绪:继续。
¹⁴卒:最后完成。
¹⁵倦休而困止:因困倦而休止。
¹⁶辍:中止。
【译文】
大夫说:“从前夏禹治理洪水灾害,老百姓非常勤劳,疲于用臿挖土用笼盛土,到了后来,老百姓都享受大禹治水功效。已故武帝时期,各个郡国都为外伐四夷战事而烦恼,但东、南、北三方边陲战役也给大家带来了宽松的边疆环境。谚语说:‘见到机会不行动就会前功尽弃。’一日放走敌人,就构成数世祸患。让劳者休息是用以供来日行动,在敌人疲敝之际要趁时动手。这是完成帝王事业的道理,是圣贤所不能丢掉的。前人功业有待于后人继承,厌恶劳苦,不完成伐胡大业,就如同耕种的人因困倦而停止劳动。做事半途而废的人没有功劳,耕种怠惰的人不会有收获。”
【原文】
文学曰:“地广而不德者国危¹,兵强而凌敌者身亡²。虎兕相据³,而蝼蚁得志。两敌相抗⁴,而匹夫乘闲⁵。是以圣王见利虑害,见远存近⁶。方今为县官计者,莫若偃兵休士⁷,厚币结和亲,修文德而已。若不恤人之急,不计其难,弊所恃以穷无用之地⁸,亡十获一,非文学之所知也。”
【注释】
¹德:原本作“得”,据王利器说校改。
²凌敌:侵犯敌人。
³兕(sì):犀牛。相据:相持不下。
⁴抗:原本作“机”,据陈遵默说校改。
⁵乘闲:乘机钻空子。闲,通“间”。
⁶存:存恤。
⁷偃兵:息兵。
⁸弊所恃:原本作“弊持”,据俞樾说校改,疲弊中国所恃的人众。穷:穷尽。无用之地:指匈奴所据北方草原荒漠。
【译文】
文学说:“地域广阔而不修德的国家危险,兵强马壮而凌犯敌人的人身遭伤亡。老虎与犀牛相持不下,蝼蛄蚂蚁得行其志。两个强敌相互抗衡,匹夫就会趁虚而入。因此圣王见到利益就会考虑害处,见到远处就要存问近人。现在我们替朝廷考虑,不如息兵休士,用重礼与匈奴缔结和亲,致力于修文德而已。如果不体恤人民的危急,不考虑老百姓的困难,疲弊中国所依靠的人众,来征讨北方无用之地,丢失十分收获一分,这不是我们文学所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