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盐铁论 - (西汉)桓宽 >
- 卷五
遵道第二十三
【题解】
本篇讨论治国要不要遵守先王之道问题。大夫和丞相史认为,文学道古害今,虚言难用,治国应该随时世变化而变化,不能一味地遵循古道。文学认为,制度形式虽然随时代而变,但治道是不变的:“上自黄帝,下及三王,莫不明德教,谨庠序,崇仁义,立教化。此百世不易之道也。”治国必须遵守“先王之法”,“圣人之道”,“举而贯之,贯而行之,何更为哉!”辩论双方各持一端,如果将双方观点合起来,既强调治国与时俱进,又能坚持王道德治文化传统,那么就比较全面了。
大夫曰:“御史!”御史未应。
谓丞相史曰¹:“文学结发学语²,服膺不舍³,辞若循环,转若陶钧⁴。文繁如春华⁵,无效如抱风⁶。饰虚言以乱实,道古以害今⁷。从之,则县官用废⁸,虚言不可实而行之;不从,文学以为非也,众口嚣嚣⁹,不可胜听。诸卿都大府日久矣¹⁰,通先古,明当世,今将何从而可矣?”
【注释】
¹丞相史:丞相长史,为丞相的属官。
²结发:古人二十岁时行冠礼,此时结发始冠,成为成人。
³服膺:牢记在心中。
⁴陶钧:制陶器的转轮。
⁵文繁如春华:是说文学的文采比春花还要华丽。语中含有讥刺文学华而不实之意。如,原作“于”,据黄侃说校改,下一句中“如”字情形相同。华,花。
⁶抱风:比喻毫无实效。
⁷饰虚言以乱实,道古以害今:《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李斯曰:“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
⁸县官用废:朝廷财用断绝。
⁹嚣嚣:人多嘴杂,吵吵嚷嚷。
¹⁰诸卿:对诸位丞相史的称呼。都大府:居于丞相府。都,居。
【译文】
大夫说:“御史!”御史没有回应。
大夫对丞相史说:“文学从结发起学孔子之语,牢记在心中,不会放弃,他们说话循环往复,圆转自如,如同陶钧。文采比春花还要华丽,毫无效果如同拥抱大风。他们修饰虚言,扰乱实事,称道古代,危害当今。如果听从他们的话,那么朝廷财用就会断绝,空话不能付诸实施;如果不听从他们,文学认为不对,人多嘴杂,吵吵嚷嚷,听都听不完。诸位在丞相府已经很久了,你们通晓上古历史,洞明当世事务,现在何去何从才可行呢?”
【原文】
丞相史进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¹,所由不同²,俱归于霸。而必随古不革,袭故不改,是文质不变³,而椎车尚在也⁴。故或作之⁵,或述之⁶,然后法令调于民⁷,而器械便于用也。孔对三君殊意⁸,晏子相三君异道⁹,非苟相反¹⁰,所务之时异也。公卿既定大业之路¹¹,建不竭之本,愿无顾细故之语¹²,牵儒、墨论也¹³。”
【注释】
¹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见于《论语·宪问》。晋文公,姬姓,名重耳,为春秋第二位霸主。谲,诡诈。正,正派。齐桓公,姜姓,名小白,为春秋第一位霸主。
²所由:所走的路径。
³文:外在的形式文采。质:内在的内容质地。
⁴椎车:上古时期的椎轮车。
⁵作:新作礼乐。
⁶述:传述旧章。
⁷调(tiáo):适合。
⁸孔对三君殊意:孔丘应对鲁定公、鲁哀公、齐景公关于治国办法有三种不同的说法。语出汉武帝元朔六年诏书:“盖孔子对定公以来远,哀公以论臣,景公以节用。”
⁹晏子相三君异道:见于《晏子春秋·外篇上》:“仲尼曰:‘灵公污,晏子事之以整齐;庄公壮,晏子事之以宣武;景公奢,晏子事之以恭俭;君子也。”晏子,春秋末年齐相晏婴。三君,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异道,不同方法。
¹⁰苟:随意。
¹¹公卿:桑弘羊为御史大夫,为汉代三公之一。
¹²细故之语:不顾大体的琐碎言论。
¹³牵:牵制。
【译文】
丞相史上前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他们二人所走的路径不同,结果都归于称霸。如果一定要追随古代不变,沿袭过去不改,那么事物在文饰和内在质地都不会变化,上古椎轮车还在使用。因此有的人首创,有的人传述,然后法令才适合民众,器械才便于实用。孔子应对鲁定公、鲁哀公、齐景公三位君主时主旨不同,晏婴用不同方法辅佐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位君主,这并不是随意相反,而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不一样。公卿既然定下国家大业的思路,建立永不衰竭的根本,希望您不要顾及他们不识大体的琐碎言论,不要被儒家、墨家言论所牵制。”
【原文】
文学曰:“师旷之调五音¹,不失宫商²。圣王之治世,不离仁义。故有改制之名³,无变道之实⁴。上自黄帝,下及三王,莫不明德教,谨庠序⁵,崇仁义,立教化。此百世不易之道也。殷、周因循而昌⁶,秦王变法而亡。《诗》云:‘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⁷言法教也⁸。故没而存之⁹,举而贯之¹⁰,贯而行之¹¹,何更为哉?”
【注释】
¹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五音:宫、商、角、徵、羽。
²宫商:此处以宫商指代五音。
³改制:战国秦汉之际儒生方士认为,每一个新兴王朝都要按照五德终始的模式建立一套新王制度,改正朔,易服色,变度制,封禅等,以此上应天命。
⁴无变道之实:改制只是改变制度形式,王道宗旨始终不变。《汉书·董仲舒传》载董仲舒对策:“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无)变道之实。” 道,原作“通”,据卢文弨说校改。
⁵谨:重视。庠序:上古学校,殷曰序,周曰庠。
⁶循:原作“修”,据俞樾、陈遵默说校改。
⁷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见于《诗经·大雅·荡》。老成人,旧臣。典刑,通“典型”,旧法。
⁸言法教也:“也”字原无,据王先谦说校补。
⁹没而存之:旧臣虽死,但旧法得以保存下来。
¹⁰举而贯之:拿来加以贯通。
¹¹贯而行之:贯通之后予以执行。
【译文】
文学说:“晋国著名乐师师旷调和五音,不能脱离宫、商、角、徵、羽。圣明君王治国,离不开仁义。因此虽然历代有改变制度之名,但却没有改变王道之实。上自黄帝,下到三王,没有君主不宣明道德教化,重视学校教育,推崇仁义,建立教化,这是百世不会改变的道理。殷、周遵循王道而昌盛,秦王变法而亡国。《诗经·大雅·荡》说:‘即使没有了旧臣,但还有旧法在。’诗人说的是旧法遗教。因此,旧臣虽死,但有旧法保存下来,可以将旧法拿来加以贯通,贯通之后予以执行,为什么要变更呢?”
【原文】
丞相史曰:“说西施之美无益于容¹,道尧、舜之德无益于治。今文学不言所为治²,而言以治之无功³,犹不言耕田之方,美富人之囷仓也⁴。夫欲粟者务时⁵,欲治者因世⁶。故商君昭然独见存亡不可与世俗同者⁷,为其沮功而多近也⁸。庸人安其故,而愚者果所闻⁹。故舟车之治¹⁰,使民三年而后安之。商君之法立,然后民信之。孔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权。’¹¹文学可令扶绳循刻¹²,非所与论道术之外也¹³。”
【注释】
¹说:同“悦”。
²所为治:治理国家的方法。
³以:通“已”。
⁴囷(qūn)仓:圆形粮仓。
⁵务时:抓住农时。
⁶因世:顺应当世。
⁷商君:商鞅。昭然:明白的样子。存亡不可与世俗同:对关于存亡道理的认识不能与世俗相同。
⁸沮功:败坏事功。多近:多看到近前利益。
⁹果所闻:坚信听来的传说。
¹⁰治:一本作“始”。马非百说,当删除“治”或“始”,“使”字归上句,即“故舟车之使,民三年而后安之”。其说较长。
¹¹可与共学,未可与权:《论语·子罕》:“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此处引首尾两句。共学,共同学习。与权,与之一起权变。
¹²扶绳循刻:沿着绳墨去雕刻。
¹³道术之外:书本所载道理之外的东西,指现实事务。
【译文】
丞相史说:“喜爱西施之美,无益于自己的容貌;称道尧、舜之德,无益于现实中的治国。如今文学不谈如何治国,只是谈论现实治国没有功绩,如同不谈耕田的方法,却只是羡慕富人的粮仓。想多打粮食,就要抓紧农时;想治理好国家,就要顺应时世。所以,商鞅清楚地认识到,对存亡的见解不能与世俗相同,这是因为世俗毁坏事功,且多目光短浅。平庸的人安于旧状,愚蠢的人坚信所听到的传说。因此舟车的使用,民众三年之后才习惯它。商鞅法令确立之后,民众才信众新法。《论语·子罕》载孔子说:‘可以与某些人共同学习,但不能与他们一起通达权变。’对文学这些人,只能让他们沿着绳墨雕刻,不能与他们讨论书本所载道理之外的现实问题。”
【原文】
文学曰:“君子多闻阙疑¹,述而不作²,圣达而谋大³,叡智而事寡⁴。是以功成而不隳⁵,名立而不顿⁶。小人智浅而谋大,羸弱而任重⁷,故中道而废⁸,苏秦、商鞅是也⁹。无先王之法,非圣人之道,而因于己¹⁰,故亡。《易》曰¹¹:‘小人处盛位¹²,虽高必崩¹³。不盈其道¹⁴,不恒其德¹⁵,而能以善终身,未之有也。是以初登于天,后入于地。’禹之治水也,民知其利,莫不劝其功¹⁶。商鞅之立法,民知其害,莫不畏其刑。故夏后功立而王¹⁷,商鞅法行而亡。商鞅有独智之虑,世乏独见之证¹⁸。文学不足与权当世,亦无负累蒙殃也¹⁹。”
【注释】
¹多闻阙疑:多听,对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论语·为政》载:“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²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述,传述旧章。作,新制礼乐。
³圣达:圣通明达。谋大:谋略远大。大,原作“小人”,据王利器说校改。
⁴叡(ruì)智:聪慧明智。事寡:事少,即执少御繁。
⁵隳(huī):毁坏。
⁶顿:挫折。
⁷羸(léi)弱:瘦弱。
⁸中道而废:《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⁹苏秦:战国纵横家合纵战略的代表人物。
¹⁰因:听凭。
¹¹《易》曰:今本《周易》无下引文,可能是文学征引汉人说《易》的传记。
¹²盛位:高位,大位。
¹³崩:崩溃,垮台。
¹⁴不盈其道:犹言不持续学习修身治国的道理。盈,充满。
¹⁵不恒其德:见于《周易·恒卦》。谓不能坚持道德修养。恒,常,坚持。
¹⁶劝:勉励。
¹⁷夏后:夏禹。后,君。
¹⁸世乏独见之证:世间缺乏商鞅见解独到的证据。乏,原作“不”,据王利器说校改。
¹⁹亦无负累蒙殃也:原作“亦无累负之殃也”,据俞樾说校改。
【译文】
文学曰:“君子多听,对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只阐述而不创作,圣通明达,谋略远大,聪慧明智,以少御繁。所以能够做到大功告成而不毁坏,美名确立而不遭受挫折。小人智慧浅薄却图谋大事,身体瘦弱却担负重任,因而半途而废,苏秦、商鞅就是这样的人啊。他们无视先王之法,诋毁圣人之道,只听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因此灭亡。《周易》传记说:‘小人身处大位,地位虽高,但必定崩溃。不持续学习修身治国的道理,不坚持道德修养,而能善始善终,是从来没有的事。所以开头一步登天,随后堕落于地。’当年夏禹治水,民众知道治水利益,没有人不勉力劳作。商鞅变法,民众知道它的害处,没有人不畏惧商鞅的刑法。因此夏禹治水大功建立而称王,商鞅刑法施行而亡身。你们说商鞅有独特智慧的思考,但世间却缺乏他具有独到见解的证据。文学虽然不足以参与当代权变,但也没有蒙受世人指责的祸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