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盐铁论 - (西汉)桓宽 >
- 卷七
备胡第三十八
【题解】
本篇围绕征讨匈奴问题展开辩论。大夫认为,圣明天子在上,匈奴却公然侵扰中国边境,因而必须要派兵征讨。贤良指出,匈奴住在沙漠之中,过着茹毛饮血的野兽般生活,中国没有必要用礼义去要求匈奴。大夫进一步指出,中国天子是全天下人的父母,而匈奴却没有臣服,所以中国要加强军备。贤良认为,君主只要得到治国之道,远方异族就会前来归附。大夫辩称中国在东、西、南三方边陲已经消除边患,只有北方匈奴未附,希望能够毕其功于一役,然后再解除军备。贤良以孔子执政为例,说明朝廷应该以仁德使远近归附。大夫担心如果不从事征伐和军备,就难以平息暴力侵害,将黎民百姓推向敌人。贤良痛陈征伐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要求朝廷重视《春秋》所强调的“重民”传统。
【原文】
大夫曰:“鄙语曰¹:‘贤者容不辱²。’以世俗言之,乡曲有桀³,人尚辟之⁴。今明天子在上,匈奴公为寇⁵,侵扰边境,是仁义犯而藜藿采⁶。昔狄人侵太王⁷,匡人畏孔子⁸,故不仁者,仁之贼也⁹。是以县官厉武以讨不义¹⁰,设机械以备不仁¹¹。”
【注释】
¹鄙语:俗话。
²容不辱:从容不受辱。
³乡曲:乡里。桀:凶恶残暴的人。
⁴辟:通“避”,屏除。
⁵公:公然。寇:《左传·文公七年》:“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⁶是仁义犯而藜藿采:“采”上原有“不”字,据张敦仁说校删。
⁷太王:古公亶父,为周文王祖父。太王本居于豳,因被狄人所侵,迁到岐山定居,子孙才日益强大。《诗经·大雅·緜》歌颂他由豳迁岐的事迹。《孟子·梁惠王下》:“昔者,太王居邠,去之岐山之下居焉。”
⁸匡人畏孔子:《史记·孔子世家》载:“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
⁹贼:贼害。
¹⁰厉武:整训军队。
¹¹机械:军备。
【译文】
大夫说:“俗话说:‘贤者从容不受辱。’从世俗角度来说,乡里有穷凶极恶之人,人们尚且要躲避他。如今英明天子在上位,匈奴公然侵犯,骚扰中国边境,这是中国仁义受到侵犯,连藜藿野菜都被别人采摘了。从前狄人侵扰太王,匡人威胁孔子,因此不仁的人,是仁人的祸害。因此朝廷要整训军队来讨伐不义的人,加强军备来预防不仁的人。”
【原文】
贤良曰:“匈奴处沙漠之中,生不食之地,天所贱而弃之,无坛宇之居¹,男女之别,以广野为闾里²,以穹庐为家室³,衣皮蒙毛⁴,食肉饮血,会市行⁵,牧竖居⁶,如中国之麋鹿耳。好事之臣⁷,求其义,责之礼,使中国干戈至今未息,万里设备,此《兔罝》之所刺⁸,故小人非公侯腹心干城也⁹。”
【注释】
¹坛:祭坛。宇:宫室。
²广野:广袤的原野。闾里:乡里。
³穹(qiónɡ)庐:毡子制成的圆顶帐篷,即蒙古包。
⁴衣皮:以兽皮为衣。蒙毛:指身穿兽毛向外的衣服。
⁵会市行:像赶集市一样行走迁徙。
⁶牧竖:牧童。
⁷好事:喜欢生事。
⁸《兔罝(jū)》:《诗经·周南》中的诗篇。《文选》桓温《荐谯元彦表》刘良注:“殷纣之贤人退处山林,网禽兽而食之。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网之中。”这是今文《韩诗》之说,以《兔罝》为刺诗。
⁹腹心干城:见于《诗经·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干城,指捍卫者。干,盾牌。城,城墙。腹心,亲信,心腹。
【译文】
贤良说:“匈奴处于沙漠之中,生于不毛之地,为上天所贱视而加以抛弃,他们没有祭坛,没有宫室处所,没有男女之别,以广袤原野为乡里,以毛毡帐篷为家室,穿着兽皮,有的皮毛外翻,吃兽肉,喝兽血,像赶集市一样追逐水草,像牧童一样随牛羊居住,生活习俗如同中国的麋鹿一般。喜欢生事的朝中大臣,要求匈奴讲仁义,重礼仪,使中国大动干戈,至今没有平息,在边疆万里之外设防备胡,这些大臣就是《诗经·周南·兔罝》所讽刺的对象,所以小人不是公侯的心腹和捍卫者。”
【原文】
大夫曰:“天子者,天下之父母也。四方之众,其义莫不愿为臣妾¹;然犹修城郭,设关梁²,厉武士³,备卫于宫室⁴,所以远折难而备万方者也⁵。今匈奴未臣,虽无事,欲释备,如之何?”
【注释】
¹臣妾:男为臣,女为妾。
²关梁:关隘和津梁。
³厉武士:训练武士。
⁴备卫于宫室:指宫廷宿卫。
⁵远折难:远离挫折和灾难。一说,抵御远方来犯的敌患。备万方:防备来自各方的祸患。
【译文】
大夫说:“天子是天下的父母。四面八方的民众,按道理说没有不愿意做天子的臣妾;然而还要修筑城郭,设置关隘津梁,整训武士,在皇宫周围部署御林禁卫军,这是因为要远离灾难,防备各方面的祸患。如今匈奴尚未臣服,虽然没有发生战争,但你们却想放弃防备,如果有事那该怎么办?”
【原文】
贤良曰:“吴王所以见禽于越者¹,以其越近而陵远也²。秦所以亡者,以外备胡、越而内亡其政也。夫用军于外,政败于内,备为所患³,增主所忧。故人主得其道,则遐迩偕行而归之⁴,文王是也;不得其道,则臣妾为寇⁵,秦王是也。夫文衰则武胜,德盛则备寡。”
【注释】
¹吴王:指夫差。见:被。禽:同“擒”。
²越近:越过近邻越国。陵远:欺凌远方,与远方齐国争上风。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劝谏,放弃心腹大患越国,北上与齐、晋等国争夺霸主地位,最终被越国消灭。陵,通“凌”。
³备为所患:对外防备是为了对付所忧患的强敌。
⁴遐迩:远近。偕行:原作“潜行”,据王利器说校改。偕行,一道出行。
⁵臣妾为寇:指宦官赵高将秦二世杀死。
【译文】
贤良说:“吴王夫差之所以被越人消灭,是因为他越过近在身边的心腹大患越国,与远方齐国争上风。秦王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对外防备匈奴和百越,对内失去善政。对外用兵,内政失败,对外防备本来是为了对付所忧患的强敌,反而增添了君主的担忧。君主得到治国正道,那么远近民众就一同前来归附,周文王就是这样的人啊;君主不得治国正道,那么身边的臣妾都会成为敌寇,秦王就是这样的人啊。文治衰败,武功就会取胜,道德兴盛,军备就会减少。”
【原文】
大夫曰:“往者,四夷俱强,并为寇虐:朝鲜逾徼¹,劫燕之东地²;东越越东海³,略浙江之南⁴;南越内侵,滑服令⁵;氐、僰、冉、、巂唐、昆明之属⁶,扰陇西、巴、蜀。今三垂已平⁷,唯北边未定。夫一举则匈奴震惧,中外释备,而何寡也⁸?”
【注释】
¹逾徼(jiào):越过边境。徼,边境。
²劫:掠夺。
³东越越东海:原本无第二个“越”字,据陈遵默说校补。
⁴略:攻占。
⁵滑:通“猾”,扰乱。服令:地名,指岭南地区,一作“服领”。
⁶氐:古代少数民族,又称西戎,分布在今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僰(bó):原本误分为“棘人”二字,据王利器说校改。僰是先秦时期居住在西南的少数民族。冉:古代少数民族,居住在今四川境内。(mánɡ):古代少数民族,居住在今四川境内。巂(xī)唐:古代少数民族,在今云南保山。
⁷三垂:指东、南、西三方边陲。垂,通“陲”。
⁸夫一举则匈奴震惧,中外释备,而何寡也:原作“夫一举则匈奴中外震惧,备而何寡也”,据王先谦说校改。释备,解除军备。
【译文】
大夫说:“从前,四方蛮夷都很强盛,共同成为中国的祸害:朝鲜越过边境,洗劫燕国东部地区;东越越过东海,攻占浙江南部;南越向内地侵犯,扰乱服令地区;氐人、僰人、冉人、人、巂唐人以及昆明等少数民族,侵扰甘肃西部、重庆、四川。如今东、西、南三方边陲已经平定,只有北边匈奴没有臣服。只要打一次胜仗,匈奴就会震慑恐惧,中国和外国军备都可以解除,你还说什么减少呢?”
【原文】
贤良曰:“古者,君子立仁修义,以绥其民¹,故迩者习善,远者顺之。是以孔子仕于鲁,前仕三月及齐平²,后仕三月及郑平³,务以德安近而绥远。当此之时,鲁无敌国之难,邻境之患。强臣变节而忠顺⁴,故季桓隳其都城⁵。大国畏义而合好⁶,齐人来归郓、、龟阴之田⁷。故为政而以德,非独辟害折冲也⁸,所欲不求而自得。今百姓所以嚣嚣⁹,中外不宁者,咎在匈奴¹⁰。内无室宇之守,外无田畴之积,随美草甘水而驱牧,匈奴不变业¹¹,而中国以骚动矣¹²。风合而云解¹³,就之则亡¹⁴,击之则散,未可一世而举也¹⁵。”
【注释】
¹绥:安定,安抚。
²前仕三月及齐平:《史记·孔子世家》载:“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孔子于鲁定公九年(前501)为中都宰,又为司空,再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孔子以大司寇摄相事。平,和好。
³后仕三月及郑平:《春秋公羊传·定公十一年》载:“冬,及郑平。”鲁定公十一年为公元前499年。
⁴强臣: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变节:改变节操,指三家向公室屈服。
⁵季桓:鲁国执政大夫季桓子。隳其都城:孔子执政期间,推行打击三桓政策。鲁定公十三年(前497),迫使季桓子平毁费邑,迫使叔孙氏平毁郈(hòu)邑。
⁶畏义:畏惧孔子仁义。合好:与鲁国修好。
⁷齐人来归郓(yùn)、(huān)、龟阴之田:《春秋·定公十年》载:“齐人来归郓、、龟阴田。”杜预注:“三邑皆汶阳田也。奉山县北有龟山,阴,田在其北也。会夹谷,孔子相,齐人服义而归鲁田。”
⁸辟:通“避”。折冲:本义是使战车折回,此处指挫败对手。
⁹嚣嚣(áo):即“嗸嗸”,众怨之声。
¹⁰咎:过错。
¹¹变业:改变赖以生存的畜牧产业。
¹²以:通“已”。
¹³风合而云解:像风一样聚合,像云彩一样散开,言其聚散不定。
¹⁴亡:逃亡。
¹⁵一世:三十年。
【译文】
贤良说:“古时候,君子修行仁义道德,来安定民众,因此近处的人通过习染而向善,远处的人则前来归顺。所以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上任前三月鲁国就与齐讲和修好,后三个月与郑国讲和修好,务求用仁德安定近处的人,平定远处的人。孔子当政的时候,鲁国没有敌国灾难,也没有邻国边境的祸患。三桓强臣不得不改变节操,对公室忠诚顺从,因而季桓子平毁了都城费邑。邻近大国畏惧孔子仁义,对鲁国表示友好,齐国人前来归还郓、、龟阴的土地。因此为政要依靠仁德,并不仅仅是逃避祸害或挫败对手,心里所想得到的东西不去主动追求而自然得到。如今中国老百姓怨声载道,中外不能安宁,其中的过错就在于对匈奴的政策之上。匈奴内无宫室屋宇需要看守,外无种田耕地的积蓄,他们追随肥美的牧草和甘甜的水源而驱赶放牧,匈奴人不改变他们赖以生存的畜牧业,而中国早已为此纷扰骚动了。他们像阵风一样聚合,又像乌云一样解散,靠近他们,他们就逃走,攻击他们,他们就作鸟兽散,不可能几十年就征服他们。”
【原文】
大夫曰:“古者,明王讨暴卫弱,定倾扶危。卫弱扶危¹,则小国之君悦;讨暴定倾,则无罪之人附。今不征伐,则暴害不息;不备,则是以黎民委敌也²。《春秋》贬诸侯之后³,刺不卒戍⁴。行役戍备,自古有之,非独今也。”
【注释】
¹卫弱扶危:此四字原本所无,据王利器说校补。
²委敌:丢给敌人。
³《春秋》贬诸侯之后:指《春秋公羊传》讽刺中国诸侯为它国戍守而后至。后,后到,迟到。
⁴刺不卒戍:《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十八年》:“公子买戍卫,不卒戍,刺之。”
【译文】
大夫说:“古时候,英明的君王征讨残暴的国家,保卫弱小的国家,安定衰败的国家,扶持危险的国家。保卫弱小的国家,扶持危险的国家,小国之君就会喜悦;征讨残暴的国家,安定衰败的国家,无罪之人就会归附。如今不征伐,残暴祸害就不会止息;不加强战备,就是把黎民百姓推给敌人。《春秋》讽刺中国诸侯为它国戍守而后至,讽刺没有完成戍守任务的大夫。出征兵役,戍守备战,自古以来就有,并不是只有今天才有。”
【原文】
贤良曰:“匈奴之地广大,而戎马之足轻利,其势易骚动也。利则虎曳¹,病则鸟折²,辟锋锐而取罢极³;少发则不足以更适⁴,多发则民不堪其役⁵。役烦则力罢,用多则财乏。二者不息⁶,则民遗怨⁷。此秦之所以失民心、陨社稷也⁸。古者,天子封畿千里⁹,繇役五百里,胜声相闻¹⁰,疾病相恤。无过时之师,无逾时之役。内节于民心¹¹,而事适其力。是以行者劝务¹²,而止者安业¹³。今山东之戎马甲士戍边郡者,绝殊辽远,身在胡、越,心怀老母。老母垂泣,室妇悲恨,推其饥渴,念其寒苦。《诗》云¹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¹⁵。今我来思¹⁶,雨雪霏霏¹⁷。行道迟迟¹⁸,载渴载饥¹⁹。我心伤悲,莫之我哀²⁰。’故圣人怜其如此,闵其久去父母妻子²¹,暴露中野²²,居寒苦之地,故春使使者劳赐²³,举失职者²⁴,所以哀远民而慰抚老母也。德惠甚厚,而吏未称奉职承诏以存恤²⁵,或侵侮士卒,兴之为市²⁶,并力兼作²⁷,使之不以理²⁸。故士卒失职²⁹,而老母妻子感恨也。宋伯姬愁思而宋国火³⁰,鲁妾不得意而鲁寝灾³¹。今天下不得其意者,非独西宫之女、宋之老母也³²。《春秋》动众则书³³,重民也。宋人围长葛³⁴,讥久役也。君子之用心必若是。”
大夫默然不对。
【注释】
¹利则虎曳(yè):有利之时如同老虎撕拉猎物。
²病则鸟折:不利之时就像鸟儿折翅伤翼。病,不利,失败。
³辟锋锐而取罢极:避开精锐兵锋,攻击疲惫至极的军队。辟,通“避”。取,原作“牧”,据王利器说校改。罢,同“疲”。
⁴少发:少派出征军队。更适:轮流更换执行任务。
⁵堪:承受。役:兵役。
⁶二者:指役烦、用多。
⁷遗怨:留下怨恨。
⁸此秦之所以失民心、陨社稷也:“以”字原无,据王利器说校补。
⁹封畿(jī):指京都及其四周的土地。
¹⁰胜声:传出的声音。胜,通“謄”,传。一说,胜声,胜利的消息。
¹¹内节:内部调节。
¹²行者:出征将士。劝务:勉力完成任务。
¹³止者:征人留在家中的家属。
¹⁴《诗》云:此诗见于《诗经·小雅·采薇》。
¹⁵依依:柳条随风披拂的样子。
¹⁶思:语尾助词。
¹⁷雨:用做动词,落。霏霏:雪大的样子。
¹⁸迟迟:行走缓慢的样子。
¹⁹载渴载饥:又渴又饥。
²⁰之:当作“知”。
²¹闵:同“悯”,怜悯。
²²中野:原野之中。
²³劳赐:慰劳赏赐。
²⁴举失职者:举用失所的人。
²⁵未称:不称职。奉职:奉行职责。承诏:接受诏书。存恤:存问,体恤,关怀。
²⁶兴之为市:在军中设立集市。
²⁷并力:合力。兼作:一人同时兼负数人责任。
²⁸使之不以理:不按道理使用士卒。
²⁹故士卒失职:“故”下原有“也”字,且属上为句,写作“使之不以理故也”,现据俞樾说校删“也”字,“故”属下句。
³⁰宋伯姬愁思而宋国火:《汉书·五行志上》:“董仲舒以为伯姬如宋,五年,宋恭公卒,伯姬幽居守节,三十余年,又忧患国家之患祸,积阴生阳,故火生灾也。”
³¹鲁妾不得意而鲁寝灾:鲁僖公娶楚女为夫人,结果齐女在楚女之先嫁到鲁国,齐国胁迫鲁僖公以齐女为夫人,以楚女为妾。鲁寝,鲁国宫寝,指楚妾居住的西宫。
³²西宫之女:即楚女,鲁僖公之妾。宋之老母:宋伯姬。
³³动众:动用民众从事徭役。书:记载。
³⁴宋人围长葛:《春秋公羊传·隐公六年》:“冬,宋人取长葛。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久也。”
【译文】
贤良说:“匈奴所居地域广大,骑兵行动轻便敏捷,就其形势来说容易骚扰中国。有利之时他们如同老虎撕拉猎物,不利之时就像鸟儿折翅伤翼,作战时往往避开精锐兵锋,攻击疲惫至极的军队;中国如果少派出征军队就不足轮流更换执行任务,如果多派军队民众又难以承受兵役。兵役繁多民众就会精疲力竭,军事费用太多就会导致财用匮乏。繁重的兵役和军费两者如果不停息,民众就会心生怨恨。这就是秦王朝失去民心、陨灭社稷的原因啊。古时候,天子直辖的王畿方圆千里,服徭役的地方在方圆五百里以内,民众的声音互相可以听到,有了疾病也可以互相关心。没有超越时限的军队,也没有超过时间的徭役。朝廷根据民心在内部调节计划,徭役事务适合民众的承受能力。所以行役的征夫勉力完成任务,留在家里的人安居乐业。现在,来自崤山以东的戎马将士戍守边疆,路途遥远,他们身在胡、越之地,心里怀念家中的老母。老母在家中流泪,妻子伤悲离别,推想良人的饥渴,念叨征夫的寒苦。《诗经·小雅·采薇》写道:‘从前我到前方去,杨柳依依复殷殷。如今战罢把家归,落雪霏霏伤人心。我在路上慢慢走,又是口渴又是饥。我的心里真痛苦,无人知我心中哀。’因此圣主同情征人如此悲苦,怜悯他们久久离开父母妻子,身体暴露于旷野之中,住在寒苦之地,所以春天派使者到前线慰劳赏赐,举用失所的人,这是明主悲哀远方征人、抚慰老母的办法。皇上仁德恩惠是十分丰厚的,可是不称职的官吏却不能按照诏书来关怀战士,有的官员侵犯侮辱士卒,在军中设立集市,让一人兼负多人责任,不按照道理使唤士卒。因此士卒失去应得的待遇,家中的老母妻子感怀愤恨。宋国伯姬幽愁悲思而导致宋国失火,鲁君楚妾不得意而招致鲁国西宫生灾。当今天下不得意的人,远不止像西宫楚妾、宋国老媪那样的人。《春秋》的记载体例是,诸侯如果兴师动众就载于史册,这是体现重视民众的宗旨。《春秋》记载宋人包围长葛,就是讥刺宋国徭役时间太久。君子的用心必定是像这般良苦。”
大夫沉默,不作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