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盐铁论 - (西汉)桓宽 >
- 卷十
大论第五十九
【题解】
本篇题为“大论”,有“总论”之意,双方辩论以礼治国还是以法治国的问题。大夫认为,时世不同,治国方法就要随之而变,不能以虞、夏、商、周的方法来治理当世。文学则认为,民众本性并没有根本改变,变化的是风俗,因此治国要从移风易俗入手,用仁义教化来培养良风善俗,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才是治国的根本。辩论到最后,大夫图穷匕首见,将攻击矛头直指儒家祖师孔子,认为孔子具备了强、贪、愚、耻四项恶劣品质。文学则坚决捍卫孔子形象,热烈赞扬孔子拯救乱世的高尚情怀。辩论以双方各执己见而解散。
【原文】
大夫曰:“呻吟槁简¹,诵死人之语,则有司不以文学²。文学知狱之在廷后而不知其事³,闻其事而不知其务。夫治民者,若大匠之斫⁴,斧斤而行之,中绳则止⁵。杜大夫、王中尉之等⁶,绳之以法,断之以刑,然后寇止奸禁。故射者因槷⁷,治者因法。虞、夏以文⁸,殷、周以武⁹,异时各有所施。今欲以敦朴之时,治抏弊之民¹⁰,是犹迁延而拯溺¹¹,揖让而救火也¹²。”
【注释】
¹槁简:干枯的竹简。
²以:通“似”,如。
³廷后:朝廷后面。
⁴斫(zhuó):砍削。
⁵中(zhònɡ)绳:符合绳墨。绳,木工取直的墨线。
⁶杜大夫:御史大夫杜周。王中尉:中尉王温舒。
⁷槷(niè):借为“臬”,箭靶。原作“势”,据陈遵默说校改。
⁸虞、夏以文:虞、夏是以禅让方式实现权力交接。
⁹殷、周以武:商汤、周武王是以武力夺取政权。
¹⁰抏(wán)弊:巧诈,狡诈。
¹¹迁延:拖延时间,慢腾腾。拯溺:拯救落水者。
¹²揖让:拱手谦让。
【译文】
大夫说:“吟唱干枯的竹简,诵读死人的语句,主管官员不像文学。文学只知道监狱在朝廷之后,但并不知狱中事情,即使是听说一些牢狱事情,也不知如何处理。治理民众,如同木匠砍削,挥动斧斤,符合绳墨就停止。杜周大夫、王温舒中尉等人,将罪人绳之以法,判刑定罪,然后盗寇止息,奸邪禁止。因此射手要根据箭靶射箭,治国者要根据法令。虞、夏运用文治方法,殷、周则以武力夺取政权,时世不同,所用治国方法也就不一样。如今想用敦朴时代的文教,来治理狡诈的民众,这就如同拖延时间去拯救落水者,打躬作揖去救火一样。”
【原文】
文学曰:“文王兴而民好善¹,幽、厉兴而民好暴²,非性之殊,风俗使然也。故商、周之所以昌,桀、纣之所以亡也,汤、武非得伯夷之民以治,桀、纣非得跖、蹻之民以乱也,故治乱不在于民。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³无讼者难⁴,讼而听之易。夫不治其本而事其末⁵,古之所谓愚,今之所谓智。以棰楚正乱⁶,以刀笔正文⁷,古之所谓贼,今之所谓贤也。”
【注释】
¹兴:兴起。
²幽、厉:周幽王、周厉王,他们是西周末年两个昏君。
³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见于《论语·颜渊》。听讼,断案。必,一定。无讼,没有诉讼案件。
⁴无讼者难:“无”字原无,据王利器说校补。
⁵本:仁义。末:刑罚。
⁶棰楚:棰杖、荆条。
⁷刀笔:用刀笔书写判词,此处指刑罚。刀,用来削去竹简上错误的字。
【译文】
文学说:“文王兴起而民众爱好行善,周幽王、周厉王兴起而民众爱好横暴,这不是民众性格发生变化,而是社会风俗使他们变成这样。因此商、周之所以昌盛,夏桀、殷纣王之所以灭亡,并不是商汤、周武王得到伯夷这样的民众才得到治理,也不是夏桀、殷纣王得到跖、蹻这样的民众才导致大乱,所以治和乱不取决于民众。《论语·颜渊》载孔子说:‘对于断案,我与其他人一样。一定要使诉讼的事件完全消灭才好!’没有诉讼很难做到,有诉讼而去断案是容易的事。不治理根本而从事末端,这就是古代人所说的愚,今天人所说的智。用棰杖荆条来纠正混乱,用法吏刀笔判词来纠正文治,这就是古代人所说的贼,今天人所说的贤。”
【原文】
大夫曰:“俗非唐、虞之时,而世非许由之民¹,而欲废法以治,是犹不用隐括斧斤²,欲挠曲直枉也³。故为治者不待自善之民,为轮者不待自曲之木。往者,应少、伯正之属溃梁、楚⁴,昆卢、徐谷之徒乱齐、赵⁵,山东、关内暴徒,保人阻险⁶。当此之时,不任斤斧⁷,折之以武⁸,而乃始设礼修文,有似穷医⁹,欲以短针而攻疽¹⁰,孔丘以礼说跖也¹¹。”
【注释】
¹许由:传说中的上古隐士。《史记·伯夷列传》载:“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²隐括:纠正曲木的工具。斧斤:斧头。
³挠曲:将直的弄弯曲。直枉:把弯曲的东西弄直。
⁴应少:《史记·酷吏列传》作“杜少”。伯正:《史记·酷吏列传》作“伯政”。溃:击溃。
⁵昆卢:《史记·酷吏列传》作“坚卢”。徐谷:《史记·酷吏列传》作“徐勃”。
⁶保人阻险:聚众恃险。保,通“堡”,聚集。阻,恃。
⁷斤斧:比喻刑罚。
⁸折之以武:以武力折服他们。
⁹穷医:无能的医生。
¹⁰攻疽(jū):治疗毒疮。
¹¹孔丘以礼说跖:《庄子·盗跖》中的寓言,孔子本想以礼义劝说盗跖,结果大败而归。
【译文】
大夫说:“现在风俗不是唐尧、虞舜时期的风俗,世上民众也不是许由那样的民众,你们却想废除法律来治民,这就如同不用纠正曲木的工具和斧斤,却想把直的东西弄弯曲、把弯曲的东西弄直一样。因此治国的人不必等待自然善良的民众,制作车轮的工匠不必等待自然弯曲的树木。以前,应少、伯正等人击溃梁、楚官军,昆卢、徐谷等人扰乱齐、赵,关外和关内的暴徒,聚众恃险。在那个时候,不用刑罚,不用武力折服他们,而去设礼节,修文治,这就如同无能的医生,想以短针治疗毒疮,如同孔丘用礼义游说盗跖一样。”
【原文】
文学曰:“残材木以成室屋者¹,非良匠也。残贼民人而欲治者,非良吏也。故公输子因木之宜²,圣人不费民之性³。是以斧斤简用,刑罚不任,政立而化成。扁鹊攻于凑理⁴,绝邪气,故痈疽不得成形。圣人从事于未然,故乱原无由生⁵。是以砭石藏而不施⁶,法令设而不用。断已然⁷,凿已发者⁸,凡人也。治未形,睹未萌者,君子也。”
【注释】
¹残:糟蹋,破坏。成:建成。
²公输子:即鲁班。
³费:通“拂”,违背。
⁴扁鹊:战国名医。凑理:经络脉理。凑,通“腠”。
⁵原:同“源”。
⁶砭(biān)石:古代治病用的石针。
⁷断已然:给已经发生的案件断案。
⁸凿已发:处理已经发生的事件。凿,凿除。
【译文】
文学说:“糟蹋木材来构建房屋,不算好木匠。残害民众来进行治理,不能算好官。因此鲁班顺应木材所宜,圣人不违背民众天性。所以好木匠少用斧头,好官不用刑罚,政教确立后教化便形成。扁鹊治疗病人经络腠理,断绝致病的邪气,因而毒疮不能形成。圣人在事件未发生之前进行教化,因而动乱根源无由产生。所以治病的砭石收藏起来而不用,法令设置而不用施行。诊断已经明显的病情,处理已经发生的事件,这是平凡的人。治闻未成形的病,看到未发生的事,这是君子。”
【原文】
大夫曰:“文学所称圣知者¹,孔子也,治鲁不遂²,见逐于齐³,不用于卫⁴,遇围于匡⁵,困于陈、蔡⁶。夫知时不用犹说,强也⁷;知困而不能已⁸,贪也;不知见欺而往⁹,愚也;困辱不能死,耻也。若此四者¹⁰,庸民之所不为也,而况君子乎!商君以景监见¹¹,应侯以王稽进¹²。故士因士¹³,女因媒。至其亲显¹⁴,非媒士之力。孔子不以因进见而能往者¹⁵,非贤士才女也。”
【注释】
¹知:同“智”。
²遂:成功。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齐国送女乐给季桓子,季桓子三日不听政。鲁国郊祭,不赠送祭肉给大夫。孔子因此愤而离开鲁国。
³见逐于齐:孔子适齐,齐景公欲以尼谿田封孔子,受到齐相晏婴的阻挠。其后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去齐返鲁。按,孔子适齐在前,孔子去鲁在后。
⁴不用于卫: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曾数次出入卫国,均未得到卫君重用。
⁵遇围于匡:孔子由于长相似阳虎,阳虎曾对匡人施暴,因此孔子在自卫至陈、路过匡地时,被匡人误以为是阳虎而将孔子包围。
⁶困于陈、蔡:楚国使人聘孔子,陈蔡害怕孔子在楚国受到重用而对自己不利,因此派兵将孔子困于野地。
⁷知时不用犹说:孔子知道自己不为时人所用,还要游说诸侯。强:顽固,固执。
⁸已:停止,罢休。
⁹见欺:被欺骗。
¹⁰四者:强、贪、愚、耻。
¹¹商君以景监见:商鞅游说秦孝公之前,通过孝公宠臣景监引荐。景监,战国时期秦孝公的宦官。
¹²应侯:范雎。王稽:秦昭王侍者。范雎为魏国大夫须贾舍人,因被疑与齐国私通受笞近死。后更名张禄,通过郑安平结识秦国使者王稽,入秦后拜相,封为应侯。
¹³因:依靠。
¹⁴亲:得到君主亲近。显:显达。
¹⁵孔子不以因进见而能往者:此句原作“孔子曰进见而不以能往者”,据王利器说校改。
【译文】
大夫说:“文学所称道的圣人和智者,就是孔子。孔子治理鲁国不成功,被齐国驱逐,在卫国得不到任用,在匡地遭到包围,在陈、蔡野地被围困。孔子明知自己不为时人所用,还要游说诸侯,这是固执;知道自己处境困窘而不肯罢休,这是贪婪;不知道自己会被欺骗而前往,这是愚蠢;受到围困之辱而不能死节,这是耻辱。像固执、贪婪、愚蠢、耻辱四者,连平庸的民众也不会去做,何况君子呢!商君是通过景监引荐而见到秦孝公,应侯范雎是通过王稽而得到进用。因此士要靠士的引荐,女子要靠媒人介绍。至于能不能亲近君主飞黄腾达,那就不是媒人或士人的力量了。孔子不是通过他人引荐去进见诸侯,他却自己周游列国,这说明孔子不是贤士才女那样的人啊。”
【原文】
文学曰:“孔子生于乱世,思尧、舜之道,东西南北,灼头濡足¹,庶几世主之悟²。悠悠者皆是³,君闇⁴,大夫妒,孰合有媒⁵?是以嫫母饰姿而矜夸⁶,西子彷徨而无家⁷。非不知穷厄而不见用⁸,悼痛天下之祸⁹,犹慈母之伏死子也,知其不可如何,然恶已¹⁰。故适齐,景公欺之,适卫,灵公围¹¹,阳虎谤之¹²,桓魋害之¹³。夫欺害圣人者,愚惑也;伤毁圣人者,狂狡也¹⁴。狡惑之人¹⁵,非人也。夫何耻之有!孟子曰:‘观近臣者以所为主,观远臣者以其所主。’¹⁶使圣人伪容苟合¹⁷,不论行择友¹⁸,则何以为孔子也!”
【注释】
¹灼头濡(rú)足:烧了头,湿了脚。
²庶几:差不多,表示希望、可能的副词。
³悠悠:众多的样子。
⁴闇:同“暗”,昏聩。
⁵合:与。
⁶嫫母:丑女。矜夸:炫耀自夸。
⁷西子:西施。彷徨:徘徊。
⁸穷厄:困窘。
⁹悼痛:哀伤悲痛。
¹⁰恶:通“乌”,哪里。已:止。
¹¹灵公围:卫灵公没有围攻孔子,这是文学夸张说法。
¹²阳虎谤之:《论语·阳货》载:“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此为文学所本。阳虎,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季孙氏专鲁国之政,阳虎又专季孙氏之政,被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
¹³桓魋(tuí)害之:《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¹⁴狂狡:疯狂狡诈的人。
¹⁵狡惑之人:“惑”上原无“狡”字,据王利器说校补。
¹⁶观近臣者以所为主,观远臣者以其所主:见于《孟子·万章上》。所为主,所接待的客人。其所主,所寄居的主人。
¹⁷伪容苟合:伪装欢容,曲意迎合。
¹⁸论行择友:根据品行选择朋友。
【译文】
文学说:“孔子生在乱世,思慕尧、舜之道,东西南北,头顶如火骄阳,足踏泥泞污水,希望诸侯醒悟。天下普遍的情形是,君主昏暗,大夫嫉妒,谁给孔子做介绍人呢?因此丑女嫫母修饰姿容而矜持自夸,美女西施徘徊而无婆家。孔子并不是不知道自身处境困窘而不被诸侯所用,而是伤痛天下乱祸,就像慈母伏在死去的儿子身上一样,他知道不可能有所作为,但他哪里能够停止救世呢?因此他到了齐国,齐景公欺骗他;到了卫国,卫灵公派人围攻他;阳虎批评他,桓魋危害他。欺骗危害圣人的人,是愚蠢困惑;伤害诋毁圣人的人,是疯狂狡诈。狡诈狂惑的人,不是真正的人。他们哪里有什么羞耻感!孟子说:‘观察君主近臣,要看他所接待的人,观察君主的远方之臣,要看他所寄居的主人。’假使圣人伪装欢容曲意迎合,不根据品行选择朋友,那么怎么能成为孔子呢!”
【原文】
大夫抚然内惭¹,四据而不言²。
当此之时,顺风承意之士如编³,口张而不歙⁴,舌举而不下⁵,暗然而怀重负而见责⁶。
大夫曰:“诺,胶车倏逢雨⁷,请与诸生解⁸。”
【注释】
¹抚然:失望的样子。抚,通“怃”。
²四据:四肢疲乏。古人席地跪坐,臀部放在足跟之上,两手离席很近,疲乏时以两手触地。
³顺风承意之士:指丞相史和御史。编:编成一排,即依次列坐。
⁴歙(xī):通“噏”,合。
⁵舌举:原作“举舌”,据王利器说校改。
⁶暗然:通“黯然”。
⁷胶车倏(shū)风雨:车子用胶粘合,遇到雨水后会散开。这是古代歇后语,意为四散。倏,突然。原作“修”,据张敦仁说校改。
⁸解:解散。
【译文】
大夫感到失望,内心惭愧,四肢疲乏而不再说话。
在那个时候,那些见风使舵、奉承上司的人像编成一排似的,嘴巴张开而合不拢,舌头抬起而放不下,神态黯然,如同怀有重担而被斥责一般。
大夫说:“好吧,胶车突然逢雨,请诸位儒生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