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盐铁论 - (西汉)桓宽 >
- 卷九
论邹第五十三
【题解】
本篇记载大夫与文学围绕如何评价战国阴阳家邹衍“大九州说”而展开的论辩。大夫盛赞邹衍学说境界弘阔,借此批评儒生目光狭隘,拘执一端,不知天下之义。文学贤良则认为邹衍学说实属“匹夫荧惑诸侯”,导致诸侯亡国破家的恶果。文学进一步指出,衡量思想学说的标准,不在于它所说的远近大小,而是要看它是否有利于治理国家。此前汉武帝曾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身为御史大夫的桑弘羊却在官方场合公开褒扬邹衍贬斥儒学,由此透露出一个信息:即使在经学昌明时代,诸子百家之学也并未完全绝迹。
【原文】
大夫曰:“邹子疾晚世之儒墨¹,不知天地之弘²,昭旷之道³,将一曲而欲道九折⁴,守一隅而欲知万方⁵,犹无准平而欲知高下⁶,无规矩而欲知方圆也⁷。于是推大圣终始之运⁸,以喻王公⁹,先列中国名山通谷¹⁰,以至海外。所谓中国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¹¹,名曰赤县神州¹²,而分为九州¹³。绝陵陆不通¹⁴,乃为一州,有大瀛海圜其外¹⁵。此所谓八极¹⁶,而天地际焉¹⁷。《禹贡》亦著山川高下原隰¹⁸,而不知大道之径¹⁹。故秦欲达九州而方瀛海²⁰,牧胡而朝万国²¹。诸生守畦亩之虑²²,闾巷之固²³,未知天下之义也。”
【注释】
¹邹子:邹衍(约前305年—前240),战国阴阳家,提出“大九洲”地理学说和“五德终始”的历史哲学。邹,一作“驺”。疾:痛恨。
²弘:广阔,恢宏。
³昭旷:昭明辽阔。
⁴曲:隈曲,河湾。道:通。九折:多个曲折河湾。
⁵隅:墙角。万方:所有方向。
⁶准平:古代测平的仪器。
⁷规:校正圆形的工具。矩:校正方形的工具。
⁸推大圣终始之运:指邹衍五德终始的历史哲学。邹衍认为历代王朝的嬗变按照五行相胜(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的模式循环运行。受命帝王得五德中当运的一德,便有资格统治一个朝代。大圣终始,邹衍著作篇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作“终始大圣之篇”。
⁹喻:告知,知晓。
¹⁰先列:原作“列土”,据张敦仁说校改。通谷:大峡谷,《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作“大川”。
¹¹八十一分之一:原作“八十分之一”,据张敦仁说补“一”。
¹²赤县神州:这是邹衍给中国取的名称。
¹³分为九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与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据此,邹衍“九州”相当于全世界。《尚书·禹贡》称大禹治水,曾将中国划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禹所划分的九州——赤县神州——只占全世界的八十一分之一,与邹衍“九州”内涵不同。
¹⁴绝:隔绝。陵:丘陵。陆:陆地。
¹⁵瀛(yínɡ)海:大海。圜(huán):环绕。
¹⁶八极:八方之极。
¹⁷天地:原作“天下”,据张敦仁说校改。际:交界。
¹⁸《禹贡》:《尚书》篇名,记载禹划分九州、山川方位走向以及物产贡赋交通情形。著:著录,记载。原隰(xí):高平曰原,下湿曰隰。
¹⁹大道:指邹衍九州说。径:道路,路径。
²⁰方:航渡。
²¹牧:统治。胡:指匈奴。朝:朝贡。此处用做使动词,使之朝贡。
²²畦(qí)亩之虑:指境界狭小、不知变通的思维方式。畦亩,有土埂围着的排列整齐的田亩。
²³闾(lǘ)巷:里弄。固:鄙陋。
【译文】
大夫说:“邹衍痛恨后来的儒、墨之徒,他们不知天地的弘阔,不懂得宇宙广阔的道理,看到一个河湾就想通达所有河湾,守着一个墙角就想知道所有方向,这就如同没有测平仪器却想区分高下,没有圆规方矩却想知道方圆。邹衍于是推论《大圣终始》的气运,以此来晓喻王公大人,他先列举中国名山峡谷,以此推论到海外情形。邹衍认为儒、墨之徒所说的中国,在地理上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邹衍把中国取名叫赤县神州,中国之内被大禹分为小九州。其实,丘陵陆地隔绝不通,才可称为一州,一州之外有大海环绕着。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八方之极,九州的边际就与天地接壤了。《尚书·禹贡》虽然也记载了中国山川高低和平原湿地,但《禹贡》却不能像邹衍那样明白天下大道理。因此秦王朝根据邹衍之说,试图通达天下九州,渡过大海,统治殊方异族,而使万国来朝。儒墨之徒只知道拘执于一田一亩的狭小思维方式,困守着一闾一巷的陋见,不知道天下大义。”
【原文】
文学曰:“尧使禹为司空¹,平水土,随山刊木²,定高下而序九州³。邹衍非圣人,作怪误⁴,荧惑六国之君⁵,以纳其说。此《春秋》所谓‘匹夫荧惑诸侯’者也⁶。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神?’⁷近者不达⁸,焉能知瀛海?故无补于用者,君子不为;无益于治者,君子不由⁹。三王信经道¹⁰,而德光于四海¹¹;战国信嘉言¹²,而破亡如丘山¹³。昔秦始皇已吞天下,欲并万国,亡其三十六郡¹⁴;欲达瀛海,而失其州县。知大义如斯¹⁵,不如守小计也¹⁶。”
【注释】
¹司空:平治水土之官。尧任命禹为司空之事,见于《尚书·尧典》。
²刊:砍削。
³高下:指高山大川。序:次序,此处指划定、安排。
⁴怪误:奇怪欺骗之说。
⁵荧惑:迷惑,蛊惑。按,“荧”字原无,据王利器说校补。
⁶此《春秋》所谓“匹夫荧惑诸侯”者也:《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荧惑诸侯者,罪当诛!’”事在鲁定公十年。《春秋》及三传均不载孔子此语。
⁷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神:孔子此语见于《论语·先进》。今本《论语》无“神”字。
⁸达:通晓。
⁹由:实行。
¹⁰三王:夏、商、周三代之王。此外还有其他说法。经道:常道。
¹¹光:读为“广”,广被。
¹²嘉言:好话,指蛊惑人心的言论。郭沫若说,“嘉”读为“讹”。
¹³破亡如丘山:原作“破亡而泥山”,据王利器说校改。
¹⁴三十六郡: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将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
¹⁵大义:指蛊惑人心的言论,此处为反语。如斯:如此。
¹⁶小计:指“经道”。
【译文】
文学说:“尧任命禹为司空,让他平治水土,随着山林形状,砍削树木作为路标,根据高山大河确定九州分界。邹衍不是圣人,他发表怪诞欺人的奇谈,蛊惑六国君主,以求诸侯采纳他的邪说。这就是《春秋》所说的‘匹夫蛊惑诸侯’的情形。孔子说:‘活人尚且不能服事,怎么能服事鬼神?’附近的事尚且不明白,怎么能知道远方的大海情形?因此对实用无补的事,君子不做;对于治国无益的事,君子不为。夏、商、周三王遵信常道,他们的德惠扩展到四海;战国诸侯听信蛊惑人心的动听言论,而破军亡国如同丘山崩溃。从前秦始皇吞并天下之后,想吞并天下万国,结果丢掉了秦朝的三十六郡;他想到达周边大海,结果失掉了秦朝的州县。像秦始皇这样知道邹衍的‘大义’,还不如恪守儒家的‘小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