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盐铁论 - (西汉)桓宽 >
- 卷五
利议第二十七
【题解】
本篇题名“利议”,意为关于盐铁利益的议论。从文章内容来看,双方讨论利益的内容并不多,辩论的焦点其实集中在儒生建议是否可行之上。大夫指责儒生“抱枯竹,守空言,不知趋舍之宜,时世之变,议论无所依”,“桎梏于旧术”,讽刺儒生“心卑卿相,志小万乘。及授之政,昏乱不治”,甚至以肯定秦始皇焚书坑儒来表达自己对儒术的厌恶。文学指出,并不是儒生不能成事,而是大夫只看中财利,听不进儒生的意见。千里马只有造父才能驾驭,儒生的价值只有周公那样的宰相才能正确认识。
【原文】
大夫曰:“作世明主¹,忧劳万民²,思念北边之未安,故使使者举贤良、文学高第³,详延有道之士⁴,将欲观殊议异策⁵,虚心倾耳以听,庶几云得⁶。诸生无能出奇计远图,伐匈奴安边境之策⁷,抱枯竹⁸,守空言,不知趋舍之宜⁹,时世之变,议论无所依,如膝痒而搔背,辩讼公门之下¹⁰,讻讻不可胜听¹¹,如品即口以成事¹²,此岂明主所欲闻哉?”
【注释】
¹作世:治世。
²民:原作“人”,据王利器说校改。
³高第:高等层次,犹言高才。
⁴详延:广泛聘请。有道之士:有道术的士人。
⁵殊议:特殊见解。异策:高明计策。
⁶庶几云得:希望有所收获。
⁷伐匈奴安边境之策:“伐”字原无,据杨树达说校补。
⁸抱枯竹:怀抱枯死的竹简。抱,原作“明”,据王利器说校改。
⁹趋舍:取舍。
¹⁰辩讼:辩论。公门:朝廷。
¹¹讻讻:喧闹。
¹²如品即口以成事:如“品”字是用三个“口”构成。
【译文】
大夫说:“治世的英明君主,为万民忧虑操劳,他考虑到北方边境尚未安全,因此委派使者推举贤良和文学高才,广泛聘请有学识的士人,想看到你们提出的特殊见解和高明计策,虚心侧耳听取你们的意见,希望有所收获。可是诸位儒生不能提出奇妙计策和远大图谋,缺乏征伐匈奴、安定边境的对策,只知道怀抱干枯的竹书,守着古书那些空泛的言论,不知道适宜的取舍,不懂得时世的变化,所发表的议论没有什么依据,如同膝盖发痒而搔挠背部,在朝廷辩论,吵吵嚷嚷,让人听不进去,如同‘品’字是用三个‘口’构成。这难道是英明君主所想听到的吗?”
【原文】
文学曰:“诸生对册¹,殊路同归,指在崇礼义²,退财利³,复往古之道,匡当世之失⁴,莫不云太平⁵;虽未尽可亶用⁶,宜若有可行者焉。执事闇于明礼⁷,而喻于利末⁸,沮事隋议⁹,计虑筹策¹⁰,以故至今未决。非儒无成事,公卿欲成利也¹¹。”
【注释】
¹对册:回答皇上策问。册,通“策”。
²指:同“旨”。
³退财利:要求国家退出盐铁官营。
⁴匡:匡正。
⁵莫不云太平:没有一个人讲的不是有关天下太平之事。
⁶亶(dǎn)用:切实可行。亶,尽,实。
⁷执事:掌管事务的人,指大夫。闇:同“暗”。
⁸喻于利末:通晓财利末事。
⁹沮事:败坏事情。隋议:毁坏建议。隋,通“堕”。
¹⁰计虑筹策:考虑应对儒生的计策。
¹¹公卿欲成利也:“成”下原无“利”字,据张敦仁说校补。
【译文】
文学说:“诸位儒生回答皇帝策问,殊途同归,旨在崇尚礼义,要求国家退还盐铁财利,恢复往古利民之道,匡正当世的失误,没有一个人讲的不是有关天下太平之事。虽然诸位儒生所谈未能做到全部切实可行,但应该有可行之处。由于主管政事的官员看不到宣明礼义的意义,只是通晓财利末事,败坏事情,否定建议,考虑应对儒生的计策,以至于至今议事未决。并不是儒生办不成事,而是公卿想要获取财利。”
【原文】
大夫曰:“色厉而内荏¹,乱真者也。文表而枲里²,乱实者也³。文学裒衣博带⁴,窃周公之服;鞠躬踧踖⁵,窃仲尼之容;议论称颂,窃商、赐之辞⁶;刺讥言治,窃管、晏之才⁷。心卑卿相⁸,志小万乘⁹。及授之政,昏乱不治。故以言举人,若以毛相马。此其所以多不称举¹⁰。诏策曰¹¹:‘朕嘉宇内之士¹²,故详延四方豪俊文学博习之士,超迁官禄¹³。’言者不必有德¹⁴,何者?言之易而行之难。有舍其车而识其牛¹⁵,贵其不言而多成事也。吴铎以其舌自破¹⁶,主父偃以其舌自杀¹⁷。鹖夜鸣¹⁸,无益于明;主父鸣鸱¹⁹,无益于死。非有司欲成利,文学桎梏于旧术²⁰,牵于间言者也²¹。”
【注释】
¹色厉而内荏:外表严厉而内心怯弱。《论语·阳货》:“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荏,柔。
²文表而枲(xǐ)里:表面有文彩,里子却是用牡麻做的,即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枲,牡麻。原作“柔”,据孙诒让说校改。
³乱实者也:“者”字原无,据王利器说校补。
⁴裒(póu)衣:宽袍。博带:阔带。
⁵鞠躬:谨慎恭敬的样子。踧踖(cù jí):恭敬不安的样子。《论语·乡党》:“入公门,鞠躬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⁶商:卜商,字子夏,孔门弟子,以文学著称。赐:端木赐,字子贡,孔门弟子,以言语著称。
⁷窃:原作“过”,据王利器说校改。管:管仲,春秋前期齐国杰出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晏:晏婴,春秋后期齐国杰出政治家,以节俭力谏著称。
⁸卑:看不起。
⁹小:小瞧。万乘: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此处指皇帝。
¹⁰不称举:与推举不相称。
¹¹诏策:皇帝策问的诏书。
¹²嘉:赞许,器重。
¹³超迁:越级升迁。超,原作“趋”,据王利器说校改。
¹⁴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载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¹⁵识:记忆。
¹⁶吴铎:吴地出产的大铃。以其舌自破:铎因其舌撞击过多而破损。
¹⁷主父偃以其舌自杀:主父偃以三寸不烂之舌而升迁,亦因其舌惹祸。
¹⁸鹖(hé dàn):一种盼天明的鸟。
¹⁹主父鸣鸱:这是形容主父偃说话如同猫头鹰叫。鸣鸱,猫头鹰叫。
²⁰桎梏:束缚。
²¹间言:空话。
【译文】
大夫说:“颜色严厉而内心怯弱,这是以假乱真。外表文彩华丽而用牡麻做里子,这是以虚乱实。文学穿着宽衣阔带,这是盗用周公的服饰;谨小慎微,恭敬不安,这是盗用仲尼的仪容;议论风发,称赞颂扬,这是盗用卜商、端木赐的言辞;讽刺批评,谈论治国,这是盗用管仲、晏婴的治才。心里看不起卿相,心志藐视君主。等到真的将政事交给你们,你们又昏聩、混乱而不能治理。因此仅凭言论推举人才,如同以毛色来相马。这就是你们大多与推举不相称的原因。皇上诏书说:‘我器重你们这些海内英才,因而广泛聘请四方豪俊文章博学之士,给你们越级升迁官禄。’言谈者不一定有德,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的人舍弃车子却记住了拉车的牛,这是看重老牛不说话多干活。吴地金铎由于摇舌太多而自己撞破,主父偃以其雄辩而自杀。鹖鴠夜里鸣叫,但对天明无益;主父偃像猫头鹰一样鸣叫,但对他的死刑无益。并不是主管官员想获得财利,而是文学被陈旧的道术所束缚,被空泛言论所牵累。”
【原文】
文学曰:“能言之,能行之者,汤、武也。能言,不能行者,有司也。文学窃周公之服,有司窃周公之位。文学桎梏于旧术,有司桎梏于财利。主父偃以舌自杀,有司以利自困。夫骥之才千里,非造父不能使¹;禹之知万人,非舜为相不能用²。故季桓子听政³,柳下惠忽然不见⁴,孔子为司寇⁵,然后悖炽⁶。骥,举之在伯乐,其功在造父。造父摄辔⁷,马无驽良⁸,皆可取道⁹。周公之时,士无贤不肖,皆可与言治。故御之良者善调马,相之贤者善使士。今举异才而使臧驺御之¹⁰,是犹扼骥盐车而责之使疾¹¹。此贤良、文学多不称举也。”
【注释】
¹造父:周穆王时期的优秀驾车人。
²禹之知万人,非舜为相不能用:据《尚书·尧典》,尧曾命舜摄政,舜并未担任过尧相。舜任用禹平治水土,是在尧死之后。知,同“智”。
³季桓子:季孙斯,春秋后期鲁国执政大夫。
⁴柳下惠:春秋后期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字禽,食邑于柳下,谥曰惠。按,季桓子与柳下惠并不是同时人。
⁵司寇:掌管刑法的官员。公元前500年孔子担任鲁国司寇。
⁶悖炽:迅速兴盛。悖,通“勃”。
⁷摄辔:手执缰绳。
⁸驽(nú):劣马。良:良马。
⁹取道:上路。
¹⁰臧:臧获,古代奴婢之称。原作“减”,据孙诒让说校改。驺:驺卒,养马的奴仆。
¹¹扼骥盐车:将千里马套在盐车上。扼,驾,套。原作“桅”,据王利器说校改。责之使疾:原作“使责之疾”,据王先谦说校改。疾,快。
【译文】
文学说:“能说出来,又能付诸行动,是商汤和周武王。能说出来,但不能付诸行动,是你们这些朝廷主管官员。文学盗用了周公的服饰,你们主管官员却盗窃了周公的官位。文学被陈旧的道术所束缚,你们主管官员被财利所束缚。主父偃因为口舌之祸而自杀,你们主管官员因为财利而自困。千里马的才能是日行千里,但没有造父这样的优秀车夫不能驾驭;禹的智慧可抵万人,但如果没有舜做宰相就不能被使用。因此季桓子在鲁国执政,贤士柳下惠忽然不见踪迹,孔子担任鲁国司寇,然后柳下惠才迅速兴盛。千里马,得到举荐是靠伯乐,发挥功用是靠造父。造父驾车,马无论优劣,都可以上路。周公执政之时,士人无论贤不肖,都可以参与讨论治国。因而优秀车夫善于调教马匹,贤明宰相善于使用士人。如今推举有特异才能的人,却让奴仆驾御他们,这如同将千里马套在盐车上,要求马快跑一样。这就是贤良、文学与推举多不相称的原因。”
【原文】
大夫曰:“嘻¹!诸生阘茸无行²,多言而不用³,情貌不相副⁴。若穿逾之盗⁵,自古而患之。是孔丘斥逐于鲁君⁶,曾不用于世也。何者?以其首摄多端⁷,迂时而不要也⁸。故秦王燔去其术而不行⁹,坑之渭中而不用¹⁰。乃安得鼓口舌¹¹,申颜眉¹²,预前论议¹³,是非国家之事也¹⁴?”
【注释】
¹嘻:表示轻蔑之声。
²阘茸(tà rónɡ):下贱无能。无行:品行恶劣。
³不用:不切实用。
⁴情貌不相副:情实与外貌不相符合。
⁵穿逾之盗:挖墙洞的强盗。
⁶孔丘斥逐于鲁君:孔子因不满鲁君和执政大夫季桓子迷恋女乐而离开鲁国,并非被鲁君驱逐。
⁷首摄多端:首鼠多端。
⁸迂时:不合时宜。不要:不得要领。
⁹燔(fán):烧。
¹⁰坑:即坑儒。渭中:渭水流域中部地区。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坑儒地点是咸阳。
¹¹鼓口舌:摇唇鼓舌。
¹²申颜眉:眉飞色舞。
¹³预:参与。前:皇帝之前,御前。
¹⁴是非:用做动词,评论是非。
【译文】
大夫说:“嗨!诸位儒生身份下贱,品行不端,多言善辩,但不切实用,情实与外貌不相符合。儒生如同那些挖墙洞的强盗,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祸患。当年孔丘被鲁君驱逐,不曾为世所用。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孔丘说话首鼠多端,不合于时,不得要领。因此秦始皇焚烧传播儒术的书籍,不用儒家学说,将儒生活埋在渭水中部,永不叙用。他们又如何能够摇唇鼓舌,眉飞色舞,参预御前讨论,议论国家大事的是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