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盐铁论 - (西汉)桓宽 >
- 卷十
杂论第六十
【题解】
本篇是《盐铁论》作者桓宽以“客”的名义阐述自己对盐铁会议争辩双方观点的看法。作者首先指出,公卿与文学贤良的学术分歧实质上是义利之辨:文学贤良崇尚仁义,而公卿则致力于权力财利。随后作者对盐铁会议的参加者逐一进行评:他赞美文学贤良高举六经旗帜,探讨天下致太平的根源,文中特别表彰了中山郡儒生刘子雍指斥时政、拨乱反正的风范和九江郡儒生祝先生刺讥公卿、不畏强权的气节。作者肯定御史大夫桑弘羊是博学通才之士,但也严厉地批评他不能坚持仁义准则、不能效法古代圣王以德化民、一味追逐财利的行为,认为这最终会导致他身死族灭的下场。作者不无遗憾地感慨丞相车千秋身为当朝宰相,不能坚持正义,只知明哲保身。至于那些曲意逢上司的一群丞相御史,作者以极其轻蔑的口吻,称他们只是不值得评价的“斗筲之人”。从这篇《杂论》来看,作者桓宽有着鲜明的思想立场,他的学术观点与文中文学贤良完全相同。
【原文】
客曰¹:“余睹盐铁之义²,观乎公卿、文学、贤良之论,意指殊路³,各有所出⁴,或上仁义⁵,或务权利⁶。
【注释】
¹客:指作者桓宽。
²义:通“议”,议论,争议。
³意指:宗旨,思想旨趣。殊路:不同路径。
⁴所出:所本。
⁵上:同“尚”,崇尚。
⁶务:致力。权利:权力财利。
【译文】
客人说:“我看了盐铁官营的争议记录,考察公卿、文学、贤良的辩论,双方思想旨趣完全不同,各有各的理论出处,或者崇尚仁义,或者致力于权力财利。
【原文】
“异哉吾所闻。周、秦粲然¹,皆有天下而南面焉²,然安危长久殊世³。始汝南朱子伯为予言⁴:当此之时,豪俊并进⁵,四方辐凑⁶。贤良茂陵唐生、文学鲁国万生之伦⁷,六十余人,咸聚阙庭⁸,舒六艺之风⁹,论太平之原¹⁰。智者赞其虑¹¹,仁者明其施¹²,勇者见其断¹³,辩者陈其词。訚訚焉¹⁴,侃侃焉¹⁵,虽未能详备,斯可略观矣。然蔽于云雾¹⁶,终废而不行,悲夫!公卿知任武可以辟地¹⁷,而不知广德可以附远¹⁸;知权利可以广用¹⁹,而不知稼穑可以富国也。近者亲附,远者说德²⁰,则何为而不成,何求而不得?不出于斯路²¹,而务畜利长威²²,岂不谬哉!
【注释】
¹粲然:明显,显著。
²南面:古代君主理政时皆面向南坐,因此称君主之位为南面。
³安危长久殊世:周王朝统治八百年,秦王朝仅统治十五年。殊世,不同。
⁴汝南:汉代郡名,郡治位于河南驻马店东部。
⁵豪俊:才智出众的人。
⁶辐凑:车的辐条集凑于车轴心,比喻人或物聚集在一起。
⁷伦:类,辈。
⁸阙庭:朝廷。
⁹舒:发扬。六艺:又称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风:原作“讽”,据《汉书》校改。
¹⁰原:同“源”,源头,根本。
¹¹赞其虑:出谋划策。赞,助。
¹²明:说明。施:施行。
¹³见其断:勇者尚断。见,同“现”。
¹⁴訚訚(yín):正直而恭敬的样子。
¹⁵侃侃:温和而快乐的样子。一说,理直气壮的样子。
¹⁶蔽于云雾:作者在此处委婉地批评朝廷昏暗不明。
¹⁷公卿:指桑弘羊等朝廷大臣。任武:凭借武力。辟地:开疆拓土。
¹⁸广德:原作“德广”,据王利器说校改。附远:使远方异族归附。
¹⁹广用:拓展财用。
²⁰说:同“悦”。
²¹斯路:这个思路,指上文所说的“广德可以附远”、“稼穑可以富国”。
²²畜利:聚集财富。长威:助长军威。
【译文】
“我所听到的与此不同。周朝与秦朝就是明显的例子,他们两家都拥有天下而南面称孤,但周秦安危状况与享国长短却完全不同。当初汝南朱子伯曾经对我说过:朝廷召开盐铁会议的时修,豪杰纷纷出席,四方人才荟萃。贤良有茂陵唐先生、文学有鲁国万先生之辈,总共有六十余人,都一齐聚集朝廷,他们推行《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的风教,讨论天下致太平的根本。智慧的人出谋划策,仁厚的人阐明如何施行,勇敢的人明断是非,善辩的人慷慨陈词。有的儒生发言时正直恭敬,有的儒生说话时温和快乐,虽然不能展现所有儒生风度,但从他们身上已经见出大概了。然而朝政被云雾笼罩,儒生之论最终被废弃而不用,真是可悲啊!朝廷公卿只知道凭借武力可以开疆辟土,而不知道广施仁德可以使远方异族归附;只知道权力财利可以拓展财用,而不知道勤于耕种可以富国。如果邻国亲近归附,远方异族喜欢仁德,那么做什么不能成功,追求什么而得不到呢?可惜的是公卿执政不是按照这个思路,而是致力于聚集财富,炫耀军威,这样做岂不是荒谬吗?
【原文】
“中山刘子雍言王道¹,矫当世²,复诸正³,务在乎反本⁴。直而不徼⁵,切而不銗⁶,斌斌然斯可谓弘博君子矣⁷。九江祝生奋由路之意⁸,推史鱼之节⁹,发愤懑,刺讥公卿,介然直而不挠¹⁰,可谓不畏强御矣。桑大夫据当世¹¹,合时变¹²,推道术,尚权利,辟略小辩¹³,虽非正法,然巨儒宿学恧然¹⁴,不能自解¹⁵,可谓博物通士矣¹⁶。然摄卿相之位¹⁷,不引准绳¹⁸,以道化下,放于利末¹⁹,不师始古²⁰。《易》曰:‘焚如弃如。’²¹处非其位²²,行非其道²³,果陨其性²⁴,以及厥宗²⁵。车丞相即周、吕之列²⁶,当轴处中²⁷,括囊不言²⁸,容身而去²⁹,彼哉!彼哉³⁰!若夫群丞相御史,不能正议,以辅宰相,成同类³¹,长同行³²,阿意苟合,以说其上³³,斗筲之人³⁴,道谀之徒³⁵,何足算哉³⁶!”
【注释】
¹王道:指以仁德服人,与以武力征服的霸道相对。
²矫:矫正。
³复:回归。诸:之于。正:正道,指王道。
⁴反本:回归到王道根本。
⁵徼(jiǎo):抄袭,窃取。
⁶切:切实。銗(suǒ):空洞。
⁷斌斌:通“彬彬”,有文采的样子。弘博:广博。
⁸奋:尽力发扬。由路:孔子弟子,名仲由,字子路,以勇敢正直、敢说敢为著称。
⁹史鱼:春秋卫国大夫史椵(qiū),以正直著称。《论语·卫灵公》载孔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节:气节。
¹⁰介然:耿直的样子。挠:弯曲。
¹¹桑大夫:桑弘羊。据当世:凭借当朝执政。
¹²合时变:迎合时世变化。
¹³辟:开辟。略:经略。小辩:小治辩,指小小的辩术。
¹⁴巨儒:大儒生。宿学:博学之士。恧(nǜ)然:惭愧的样子。原作“恶然”,据明初本校改。
¹⁵不能自解:原本作“大能自解”,据《汉书》校改。自解,自我解免,指摆脱窘境。
¹⁶博物通士:博学通才之人。
¹⁷摄卿相之位:桑弘羊时为御史大夫,为汉朝副丞相。摄,代理。
¹⁸引:援引。准绳:准则。
¹⁹放(fànɡ):依从。利末:财利末事。
²⁰师:效法。始古:上古,指上古三代圣王以仁德化民的风范。
²¹焚如弃如:见于《周易·离卦》九四爻辞。《离卦》离下离上,离为火,九四接近六五尊位,焚灸其上,所以九四爻象呈焚烧之状。因其违背正道,众所不容,因此有为众所弃之象。
²²处非其位:《离卦》九四之爻处于为众所弃的危险地位。此句借《周易》暗讽桑弘羊之德与其位不符。
²³行非其道:《离卦》九四之爻焚炙其上的行为不合正道。此句借《周易》暗讽桑弘羊所作所为不符正道。
²⁴果陨其性:《离卦》九四完整的爻辞是:“九四:安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九四处非其位,行非其道,因而生命难以保全。此句借《周易》暗讽桑弘羊生命不保。汉昭帝元凤元年(前80),桑弘羊因自恃有功,想为子弟谋官,未能达到目的,由此怨恨主政的霍光,与上官桀谋反,牵连到燕王刘旦案而被杀死。性,通“生”,生命。
²⁵及:牵连。厥宗:桑氏宗族。
²⁶车丞相:田千秋。因年老而乘小车上朝,被人称为车丞相。周:周公。吕:吕望,即姜太公。列:位阶。
²⁷当轴处中:处于车轴的中心位置。此句比喻田千秋身居朝廷核心地位。
²⁸括囊不言:见于《周易·坤卦》六四爻辞:“括囊,无咎无誉。”孔颖达疏:“括,结也。囊所以贮物,以譬心藏知也。闭其知而不用,故曰‘括囊’。功不显物,故曰‘无誉’。不与物忤,故曰‘无咎’。”此处指田千秋不发言,不表态。
²⁹容身:保全自身。
³⁰彼哉!彼哉:见于《论语·宪问》,这是孔子对子西的评价,言彼人无足称道。作者借孔子之语,认为田千秋不足称道。
³¹成同类:成全同侪官员,指御史、丞相史帮桑弘羊说话。
³²长同行:助长同行。
³³说:同“悦”,讨好。
³⁴斗筲(shāo)之人:比喻气度见识狭小之人。《论语·子路》载子贡问今之从政者何如,孔子回答说:“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斗,古代量器。筲,古代饭筐。
³⁵道谀:阿谀。
³⁶算:算数。
【译文】
“中山郡儒生刘子雍宣讲王道,矫正当世弊政,以期复归正途,务求回到王道根本。他说话正直而不蹈袭前人,切实而不空泛,文质彬彬,可以说是一位广博君子。九江郡祝先生发扬子路的精神,继承史鱼的气节,抒发愤懑之情,刺讥公卿之弊,耿直而不屈服,可以说是不畏强权。桑弘羊大夫凭借当朝执政地位,迎合时势变化,推行法家道术,崇尚权力财利,开辟小辩之术,虽然不是王道正确方法,但他让那些大儒博学之士面带惭色,不能自我解免于窘境,他可以说是一个博学通才之士。不过他居于卿相之位,不能援引正确的准则,以王道教化下民,依从末利,不能效法上古。《周易·离卦》九四爻辞说:‘向上焚烧,弃之于道。’桑大夫如同九四爻一样,处于为众所弃的危险地位,其行为不合正道,最终丧失了自己的性命,殃及他的宗族。车千秋丞相居于周公、吕望的地位,像车轴一样处于朝廷的核心,可是他却闭口不说,保全自身而离去,那个人啊!那个人啊!至于那一群丞相御史,他们不能通过发表正确议论来辅佐宰相,只是成全同侪官员,助长同行之人,曲意苟合,以此讨好上级,这些见识狭小的人,这些阿谀逢迎之徒,哪里能把他们算数呢!”
大论第五十九这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