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盐铁论 - (西汉)桓宽 >
- 卷五
孝养第二十五
【题解】
汉代以孝为治,本篇围绕如何孝养父母问题展开辩论。辩论的焦点是,赡养父母,究竟是将礼节放在首位,还是将物质条件放在首要位置。丞相史认为,孝养父母,不能空谈礼节,而必须提供高大的房屋,安适的车马,轻暖的衣服,甜脆的食物,“与其礼有余而养不足,宁养有余而礼不足”。文学则主张礼节比物质条件更为重要,对父母要做到和颜悦色,承顺父母意志,完全按照礼节要求行事。
【原文】
文学曰:“善养者不必刍豢也¹,善供服者不必锦绣也。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故匹夫勤劳,犹足以顺礼,歠菽饮水²,足以致其敬。孔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不敬,何以别乎?’³故上孝养志⁴,其次养色⁵,其次养体⁶。贵其礼⁷,不贪其养⁸,礼顺心和,养虽不备,可也。《易》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也。’⁹故富贵而无礼,不如贫贱之孝悌。闺门之内尽孝焉¹⁰,闺门之外尽悌焉¹¹,朋友之道尽信焉,三者,孝之至也。居家理者,非谓积财也,事亲孝者,非谓鲜肴也,亦和颜色、承意尽礼义而已矣¹²。”
【注释】
¹刍豢(chú huàn):本指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此处指肉食。
²歠(chuò)菽饮水:食用粗茶淡饭。歠,同“啜”。菽,豆类食品。
³今之孝者,是为能养,不敬,何以别乎:见于《论语·为政》。孔子认为,仅能养活父母,还算不上孝。孝与不孝的区别,在于对父母有没有尊敬之心。
⁴上孝养志:《论语·学而》载孔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养志,不违背父母意志。
⁵其次养色:《论语·为政》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养色,对父母和颜悦色。
⁶其次养体:奉养父母的身体,指供奉饮食之类。
⁷贵其礼:“其”字原无,据王利器说校补。
⁸不贪其养:不贪图供养父母的东西有多少。
⁹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yuè)祭也:见于《周易·既济》。禴祭,春祭和夏祭。东邻杀牛,为隆重祭礼,西邻禴祭为薄祭。祭祀关键是看心诚,不在祭礼是否隆重,所以东邻隆重祭祀反而不如西邻薄祭。
¹⁰闺门:家门。
¹¹悌:尊敬兄长。
¹²承意:顺承父母心意。尽礼义:指尽守孝子对父母的礼义。
【译文】
文学说:“善于奉养父母的人不一定要每餐肉食,善于提供父母衣服的人不一定每件都是锦绣。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全部拿出来事奉父母双亲,这是孝的顶点。因此平民虽然勤劳,但还足可以遵守礼义,粗茶淡饭,足可以表达孝敬。孔子说:‘现在的孝子,说是能够养活父母,如果不敬,那么拿什么去区别养父母与养犬马呢?’因此上等的孝是不违背父母意志,其次的孝是对父母和颜悦色,再其次是供养父母的身体。重视对父母的礼义,不贪图供养父母的东西有多少,遵守礼义,心平气和,供养物资即使不能完全具备,也是可以的。《周易·既济卦》说:‘东边邻居杀牛重祭,还不如西边邻居夏天薄祭。’因此如果大富大贵而缺乏礼义,还不如贫贱人家的孝悌。在闺门之内尽孝道,在闺门之外尽悌义,对朋友之道尽信用,做到这三点,就是孝的顶点了。治家有条理,并不看他积累了多少财富;事奉双亲尽孝,并不是看他给父母提供了多少美衣嘉肴,也不过是对父母和颜悦色、承顺父母意志、尽守孝子对父母的礼义而已。”
【原文】
丞相史曰:“八十曰耋¹,七十曰耄²。耄,食非肉不饱,衣非帛不暖³。故孝子曰甘毳以养口⁴,轻暖以养体。曾子养曾皙⁵,必有酒肉。无端⁶,虽公西赤不能以为容⁷。无肴膳⁸,虽闵、曾不能以卒养⁹。礼无虚加,故必有其实然后为之文¹⁰。与其礼有余而养不足,宁养有余而礼不足¹¹。夫洗爵以盛水¹²,升降而进粝¹³,礼虽备¹⁴,然非其贵者也。”
【注释】
¹耋(dié):七八十岁老人。古代有七十曰耋、八十曰耋或九十曰耋的不同说法。
²耄(mào):高龄,《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此处以七十为耄,与《礼记》说法不同。
³食非肉不饱,衣非帛不暖:《孟子·尽心下》:“五十非帛不煖,七十非肉不饱。”
⁴曰:通“爰”,于是。一说,“曰”当为“日”。毳(cuì):通“脆”。
⁵曾子:孔门弟子曾参,曾皙之子,以孝道著称。曾皙:孔门弟子,《论语·先进》载有他的言行。《孟子·离娄上》:“曾子养曾晳,必有酒肉。”
⁶端:玄端,黑色礼服。(wǎn):通“冕”,礼帽。
⁷虽公西赤不能以为容:“以”下原有“养”字,据张敦仁说校删。公西赤,春秋鲁国人,孔门弟子,姓公西,名赤,字子华,故又称公西华。容,礼容。
⁸肴膳:饭食。
⁹闵:闵子骞,孔门弟子,以孝著称,曾受孔子称赞。曾:曾参。卒养:原作“养卒”,据张敦仁说校改。
¹⁰故必有其实然后为之文:“文”字原作“父子”,据黄侃说校改。实,指肴膳、端之类的实物。文,礼仪形式。
¹¹与其礼有余而养不足,宁养有余而礼不足:《礼记·檀弓上》:“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¹²洗爵以盛水:恭敬地洗好酒杯,但面却装的是水。爵,酒杯。
¹³升降而进粝:请父母升堂高坐,但进献的却是粗饭。
¹⁴备:完备。
【译文】
丞相史说:“八十岁老人叫做耋,七十岁老人叫做耄。叫做耄的老人,吃饭没有肉就吃不饱,穿衣没有丝帛就穿不暖。因此孝子用甜脆的食物来养父母之口,用轻暖的衣服来保养父母的身体。曾参奉养父亲曾皙,吃饭时一定有酒肉。如果没有礼服和礼帽,即使是公西赤也不能完成礼容。没有美味佳肴,即使是闵子骞、曾参也不能完成赡养父母的任务。礼不是没有内容的空架子,因而必须先有情实,然后才能以相应的礼文去修饰。对父母与其礼仪有余而奉养不足,宁可奉养有余而礼仪不足。恭敬地洗好酒杯,却用酒杯装水给父母喝,让父母升堂高坐,进献的却是粗饭,礼仪虽然完备,然而并不值得提倡。”
【原文】
文学曰:“周襄王之母非无酒肉也¹,衣食非不如曾皙也,然而被不孝之名,以其不能事其父母也。君子重其礼,小人贪其养。夫嗟来而招之,投而与之,乞者由不取也²。君子苟无其礼³,虽美不食焉。故礼:主人不亲馈,则客不祭⁴。是馈轻而礼重也。”
【注释】
¹周襄王之母非无酒肉:周襄王名叫姬郑。姬郑亲母早死,继母惠后生叔带。周惠王死后,姬郑即位,是为襄王。其弟叔带勾结戎、翟赶走周襄王。后来晋文公杀了叔带,周襄王才重新夺回王位。
²夫嗟来而招之,投而与之,乞者由不取也:《礼记·檀弓下》载:“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良久,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陈遵默说,“来”字为衍文,当删。由,通“犹”。
³苟:如果。
⁴主人不亲馈,则客不祭:《礼记·坊记》:“故食礼,主人亲馈,则客祭;主人不亲馈,则客不祭。故君子苟无礼,虽美不食焉。”
【译文】
文学说:“周襄王的母亲并非没有酒肉,衣食并非不如曾皙,然而周襄王蒙受不孝的名声,这是因为周襄王不能按照礼仪事奉父母。君子重视礼仪,小人贪得供养。用‘嗟,来’的口吻招呼,扔给他食物,即使是要饭的人也不愿接受。对君子来说,如果无礼,即使是美味,也不愿食用。因此按照礼仪,主人不亲馈赠食物,那么客人在食前就不必祭祀。这是因为,馈赠食物是小事,礼仪是重要的大事。”
【原文】
丞相史曰:“孝莫大以天下一国养¹,次禄养²,下以力。故王公人君,上也,卿大夫,次也。夫以家人言之³,有贤子当路于世者⁴,高堂邃宇⁵,安车大马,衣轻暖,食甘毳。无者⁶,褐衣皮冠⁷,穷居陋巷,有旦无暮⁸,食蔬粝荤茹⁹,膢腊而后见肉¹⁰。老亲之腹非唐园¹¹,唯菜是盛。夫蔬粝,乞者所不取,而子以养亲,虽欲以礼,非其贵也。”
【注释】
¹以天下一国养:天子以天下养其父母,诸侯以一国养其父母。《孟子·万章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²禄养:卿大夫以做官俸禄奉养父母。
³家人:没有官职的居家之人。
⁴有贤子当路于世者:“子”下原有“者”字,据卢文弨、俞樾说校删。当路,当权。
⁵邃(suì)宇:深邃屋宇。
⁶无者:“无”下原有“厌”字,据俞樾、张敦仁说校删。
⁷褐衣:粗布短衣。
⁸有旦无暮:吃了早饭无晚饭。
⁹食蔬粝荤茹:“粝”下原有“者”字,据卢文弨、张敦仁说校删。荤,指葱、韭等蔬菜。茹,吃。
¹⁰膢腊而后见肉:“肉”下原有“害”字,据黄侃、陈遵默说校删。膢,楚国在十二月祭饮食之神,称为膢。腊,十月祭祀百神,称为腊祭。
¹¹唐园:蔬菜园。唐,通“场”。
【译文】
丞相史说:“孝,没有比天子以天下养亲、诸侯以一国养亲更大的了,其次是卿大夫以做官的俸禄养亲,最下是平民靠气力养亲。因此,王公君主,是上等的养亲,卿大夫是次等的养亲。从平民百姓来说,如果有贤能的儿子当高官,高大的厅堂,深邃的屋宇,安适的轩车,高大的骏马,穿着轻暖的衣服,吃着甜脆的饭食。如果儿子没有贤能,那就只能穿着粗布短衣,戴着皮帽子,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吃了早饭无晚饭,吃的是粗粮葱韭蔬菜,到了膢腊祭祀的日子才能见到肉食。父母双亲的胃不是蔬菜园,只装一些蔬菜。蔬菜粗粮,连乞丐都不愿吃,而儿子却以蔬菜粗粮供养双亲,即使是以礼事奉,但并不可贵。”
【原文】
文学曰:“无其能而窃其位,无其功而有其禄,虽有富贵,由跖、蹻之养也¹。高台极望²,食案方丈³,而不可谓孝。老亲之腹非盗囊也⁴,何故常盛不道之物⁵?夫取非有非职⁶,财入而患从之⁷,身且死祸殃,安得膢腊而食肉?曾参、闵子无卿相之养,而有孝子之名;周襄王富有天下,而有不能事父母之累。故礼菲而养丰⁸,非孝也。掠囷而以养⁹,非孝也。”
【注释】
¹由:通“犹”。跖、蹻:指代强盗。
²极望:极目远望。
³食案:短腿饭桌。方丈:一丈见方。《孟子·尽心下》:“食前方丈,侍者数百人。”
⁴盗囊:强盗口袋。
⁵不道之物:不合道义的财物,犹言“不义之财”。
⁶非有:非自己所有。非职:非职分所得。
⁷财入:财物进门。患从之:祸患随之而来。
⁸菲:菲薄。养丰:供养丰厚。
⁹掠囷:抢劫别人粮仓。
【译文】
文学说:“没有实际才能而窃取官位,没有实际功劳而享受俸禄,即使有富贵给父母,那也如同跖、蹻的供养一样。让父母站在高台上极目远望,吃饭的饭桌一丈见方,这不能叫做孝。老父老母的胃不是强盗的口袋,为什么经常装不义之财?所取所得,既不是自己所有,也不是职分所得,财物刚进门,祸患随后就来,其身将遭到死亡祸殃,哪里有膢腊节日而吃肉?曾参、闵子骞对父母虽然没有卿相之养,但有孝子的名声;周襄王虽然富有天下,但却有不能事奉父母恶名的牵累。因此,礼仪菲薄而供养丰厚,这不是孝。抢劫别人粮食来供养父母,这更不是孝。”
【原文】
丞相史曰¹:“上孝养色,其次安亲²,其次全身³。往者,陈余背汉⁴,斩于泜水⁵;五被邪逆⁶,而夷三族⁷。近世,主父偃行不轨而诛灭⁸,吕步舒弄口而见戮⁹,行身不谨,诛及无罪之亲。由此观之:虚礼无益于己也。文实配行¹⁰,礼养俱施,然后可以言孝。孝在实质,不在于饰貌;全身在于谨慎,不在于驰语也¹¹。”
【注释】
¹丞相史曰:“丞相”之下原无“史”字,据张敦仁说校补。
²安亲:使父母生活安定。
³全身:保全完整身体,指不因受刑而导致身体残缺。
⁴陈余:秦朝大梁人,因犯罪为秦始皇所通缉,陈胜起义后,他与张耳受命辅佐武臣进攻河北,推武臣为赵王。后与张耳反目,而张耳已经归汉,陈余因此与刘邦多有不合,最终在泜水被韩信所杀。生平事迹见《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⁵泜水:即今泜河,在河北南部。泜,原作“冱”,据王利器说校改。
⁶五被:即伍被。伍被为淮南王刘安的中郎,因参加刘安叛乱而被杀。生平事迹见《汉书·伍被传》。五,同“伍”。邪逆:指参与刘安反叛。
⁷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⁸主父偃:山东临淄人,因建议汉家实施推恩令、尊卫子夫为皇后及告发燕王不法行为而受到汉武帝信任,被任命为中大夫。后赵王揭发他收受诸侯贿赂,公孙弘力主将他杀死。不轨,指主父偃受贿。
⁹吕步舒:河北枣强人,从董仲舒受春秋公羊学。曾持斧钺治淮南王谋反一案。弄口,搬弄是非。吕步舒弄口之事,可能是指险误董仲舒。董仲舒居家写《灾异之记》,主父偃盗其书上交汉武帝,汉武帝让学者讨论,吕步舒不知是其师董仲舒之作,批评此书“大愚”。董仲舒被判死罪,后被汉武帝赦免。吕步舒见戮事未闻。
¹⁰文:礼仪。实:奉养父母的实物。配行:配合而行。
¹¹驰语:说空话。
【译文】
丞相史说:“上等的孝是对父母和颜悦色,其次是让父母过安定生活,再其次是保全身体。从前,陈余背叛汉王刘邦,被韩信斩于泜水;伍被参与淮南王刘安反叛,被夷灭三族。不久以前,主父偃行为不轨而被诛灭,吕步舒搬弄是非而被处死,他们都是行身不严谨,连无罪的亲人也被牵连而遭杀害。由此看来,空虚的礼仪对自己无益。礼文与实物相配而行,礼节与奉养并行,然后才可以讨论孝道。孝在于实质,不在于修饰外在的礼貌;保全身体在于谨慎,不在于说空话。”
【原文】
文学曰:“言而不诚,期而不信¹,临难不勇,事君不忠,不孝之大者也。孟子曰:‘今之世,今之大夫,皆罪人也。皆逢其意以顺其恶。’²今子不忠不信,巧言以乱政,导谀以求合³。若此者,不容于世。《春秋》曰:‘士守一不移,循理不外援,共其职而已。’⁴故卑位而言高者,罪也,言不及而言者⁵,傲也。有诏公卿与斯议⁶,而空战口也⁷?”
【注释】
¹期:约会。
²今之世,今之大夫,皆罪人也。皆逢其意以顺其恶:见于《孟子·告子下》。逢,原作“达”,据杨沂孙、王利器说校改。逢,逢迎。顺,顺从。
³导谀:用阿谀奉承将君主引向邪路。
⁴士守一不移,循理不外援,共其职而已:不见于今本《春秋》,可能是汉代解释《春秋》的传记。守一,坚守一条正道。循理,遵循正确道理。不外援,不外求其他利益。共,同“供”。
⁵言不及而言:轮不到自己说话却要说。《论语·季氏》:“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经典释文》:“躁,鲁读为‘傲’。”
⁶与斯议:参与这次议论。
⁷空战口:空打嘴仗。
【译文】
文学说:“说话不真诚,有约不讲信用,面临危难不勇敢,事奉君主不忠贞,这些行为都是大的不孝。孟子说:‘当今之世,现在的各国大夫,都是罪人。他们都逢迎君主意志,顺从君主的罪恶。’如今你不忠诚不信用,花言巧语,扰乱朝政,用阿谀奉承将君主引向邪路,以此苟合取容。像这种表现,不能见容于当世。《春秋》说:‘士应该坚守一条正道,贫贱不移,遵循正确道理,不外求其他利益,供奉官职而已。’因此处于卑贱之位,而高谈阔论,这是罪过,轮不到自己说话却要说,这是骄傲。皇帝有诏公卿参与这次议论,你们为何要参与空打嘴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