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盐铁论 - (西汉)桓宽 >
- 卷八
伐功第四十五
【题解】
本篇题为“伐功”,并不是自夸功劳,而是如何评价汉家征伐匈奴四十多年的功效。大夫认为,以前齐、赵、燕、秦都曾建立过伐胡的功业,如今汉家久久未能彻底征服匈奴,是由于朝野不能同心协力的缘故。文学指出,齐、赵、燕、秦之所以伐胡成功,是由于当时匈奴处于分裂、离散状态。到汉代匈奴已经变得统一强盛,因此难以制服。文学讥刺大夫给汉武帝出谋划策,导致国库空虚,生民凋敝。汉武帝当初集全国之力征讨匈奴,有它的合理性与正确性。但是后来在基本打败匈奴、汉家民生凋敝的情况下,继续征伐匈奴,就未必是上策了。汉武帝晚年对自己穷兵黩武已有所检讨,后来主政的霍光也意识到这一点,但大夫桑弘羊在此时继续主张伐胡,显然不是正确的主张。
【原文】
大夫曰:“齐桓公越燕伐山戎¹,破孤竹²,残令支³。赵武灵王逾句注⁴,过代谷⁵,略灭林胡、楼烦⁶。燕袭走东胡⁷,辟地千里,度辽东而攻朝鲜。蒙公为秦击走匈奴⁸,若鸷鸟之追群雀⁹。匈奴势慑¹⁰,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及其后,蒙公死而诸侯叛秦,中国扰乱,匈奴纷纷,乃敢复为边寇。夫以小国燕、赵,尚犹却寇虏以广地¹¹,今以汉国之大,士民之力,非特齐桓之众,燕、赵之师也;然匈奴久未服者,群臣不并力,上下未谐故也。”
【注释】
¹山戎:北方少数民族,为鲜卑的前身。由于当时山戎对燕国威胁很大,因此在公元前663年,身为霸主的齐桓公率兵征讨山戎。
²孤竹:北方小国,为山戎盟国,在今河北卢龙一带。
³残:翦灭。令支:又作“离枝”,北方小国,为山戎盟国,在今河北迁安一带。
⁴赵武灵王: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赵氏,名雍,曾提倡胡服骑射。逾:越过。句注:山名,后世称雁门山,在山西代县。《汉书·匈奴传》载赵襄子逾句注,不载赵武灵王逾句注之事。
⁵代谷:山名,在雁门。
⁶略:侵占。林胡:地名,即儋林,为赵将李牧所灭。楼烦:地名,属雁门。
⁷燕袭走东胡:《史记·匈奴列传》载:“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
⁸蒙公:秦将蒙恬。
⁹挚鸟:凶猛的鸟。
¹⁰势慑:为蒙恬之势所威慑。
¹¹却:打退。寇虏:对敌人的蔑称。
【译文】
大夫说:“齐桓公率兵越过燕国,讨伐山戎,攻破孤竹,消灭令支。赵武灵王率兵越过句注山,经过代谷,夺取林胡和楼烦。燕国派兵奇袭,赶走东胡,开辟疆土一千多里,度过辽东,攻占朝鲜。蒙恬为秦国驱逐匈奴,像猛鸟驱赶一群燕雀一样。匈奴被蒙恬之势所威慑,不敢向南面窥视,达十余年之久。到了后来,蒙恬被胡亥赐死,诸侯反叛秦朝,中国处于战乱之中,匈奴纷纷蠢动,才敢于重新成为中国边疆的敌寇。以燕、赵这样的小国,尚且敢于击退敌寇,拓展疆土,如今凭借如此强大的汉国,如此雄厚的军民力量,已经不仅仅是齐桓公的兵力和燕、赵的军队了;然而匈奴久未征服,这是由于群臣不能齐心协力,朝野上下未能和谐的缘故啊。”
【原文】
文学曰:“古之用师,非贪壤土之利,救民之患也。民思之,若旱之望雨,箪食壶浆¹,以逆王师²。故忧人之患者,民一心而归之,汤、武是也。不爱民之死³,力尽而溃叛者,秦王是也。孟子曰:‘君不乡道,不由仁义,而为之强战,虽克必亡。’⁴此中国所以扰乱,非蒙恬死而诸侯叛秦。昔周室之盛也⁵,越裳氏来献⁶,百蛮致贡⁷。其后周衰,诸侯力征⁸,蛮、貊分散⁹,各有聚党¹⁰,莫能相一¹¹,是以燕、赵能得意焉。其后,匈奴稍强,蚕食诸侯,故破走月氏¹²,因兵威¹³,徙小国,引弓之民¹⁴,并为一家,一意同力,故难制也。前君为先帝画匈奴之策¹⁵:‘兵据西域,夺之便势之地¹⁶,以候其变。以汉之强,攻于匈奴之众,若以强弩溃痈疽¹⁷;越之禽吴¹⁸,岂足道哉!’上以为然。用君之义,听君之计,虽越王之任种、蠡不过¹⁹。以搜粟都尉为御史大夫,持政十有余年,未见种、蠡之功,而见靡弊之效²⁰,匈奴不为加俛²¹,而百姓黎民以敝矣²²。是君之策不能弱匈奴,而反衰中国也。善为计者,固若此乎?”
【注释】
¹箪(dān)食壶浆:用竹筐装饭,用壶装米汤。箪,竹筐。浆,米汤。
²逆:迎接。
³爱:怜惜。
⁴君不乡道,不由仁义,而为之强战,虽克必亡:见于《孟子·告子下》:“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乡,通“向”。
⁵昔周室之盛也:“之”字原无,据王利器说校补。
⁶越棠氏:越棠国,在今越南、老挝一带。献:献贡物。
⁷百蛮:泛指南方少数民族。致贡:进贡。
⁸力征:以武力征伐。
⁹蛮、貊(mò):蛮荒落后部族。
¹⁰聚党:聚集的党羽。
¹¹相一:互相统一。
¹²月氏(ròu zhī):居于河西走廊、祁连山的古代游牧部族,公元前二世纪为匈奴所败,西迁于伊犁河、楚河一带。原本在“月氏”上衍一“支”字,据毛扆、张敦仁、俞樾说校删。
¹³因:凭借。
¹⁴引弓之民:善于射箭的牧民。
¹⁵前:以前。君:指大夫桑弘羊。先帝:汉武帝。
¹⁶便势之地:军事战略要地。
¹⁷强弩:强弓硬弩。弩是一种用机械射箭的弓。溃:击破。痈疽(yōnɡ jū):毒疮。
¹⁸禽:同“擒”。
¹⁹越王: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种:越大夫文种,为勾践重要谋臣。蠡(lǐ):越大夫范蠡,勾践重要谋臣。
²⁰靡:浪费。弊:疲敝。
²¹加:更加。俛:通“俯”,俯首。
²²以:通“已”。敝:破败。
【译文】
文学说:“古代用兵,并不是贪图疆土的利益,而是要拯救民众的苦难。人民思念王师,如同大旱之年盼望及时雨,老百姓用竹篮盛着饭食,用陶壶盛着米汤,来迎接王师。因此,为人民苦难而忧虑的人,老百姓会全心归附他,商汤和周武王就是这样的人啊。不怜惜黎民百姓的死亡,老百姓被折磨得精疲力竭,最后众叛亲离,秦王就是这样的人啊。孟子说过:‘君主不走正道,不遵循仁义道德,硬要人民为他作战,即使一时战胜了,最终也会灭亡。’这就是秦朝末年中国发生战乱的原因,并不是蒙恬身死而导致诸侯反叛秦朝。从前西周王朝兴盛的时候,南方的越裳国前来献贡,周边少数民族纷纷敬献贡物。后来周室衰微,诸侯相互以武力征伐,那些蛮荒部落分崩离析,各自聚有党羽,不能相互一致,因而燕、赵才能得意取胜。到了后来,匈奴逐渐变强,蚕食邻近诸侯,他们赶跑月氏国,凭借兵马之威,迁徙小国,使北方善于骑射的牧民,合并为匈奴一家,他们团结一心,协同力量,因而难以彻底制服。以前您替已故武帝筹划抗击匈奴策略:‘汉家兵马占领西域,夺取战略要地,以静候时局变化。凭借汉家之强,来攻击匈奴之众,如同以强弓硬弩击溃毒疮;好比越国擒灭吴国,还有什么可说的吗!’皇帝认为您说得对。皇帝用您的思想,听您的计谋,即使是当年越王勾践任用大夫文种、范蠡也不能超过。您从搜粟都尉升迁为御史大夫,主持朝政十多年,却没有见到类似于文种、范蠡的功劳,只看见浪费钱财、朝政弊坏的效果,匈奴并不为之更加俯首听命,而全国百姓黎民已经家业破败了。这说明您的策略不能使匈奴衰弱,反而使中国衰弱。善于替国家策划的人,难道就像您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