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盐铁论 - (西汉)桓宽 >
- 卷七
能言第四十
【题解】
本篇记载大夫与文学贤良激辩“能言”与“能行”的问题。大夫尖锐地批评文学贤良只会高谈阔论而无治国实际才能。文学贤良则针锋相对地指出,既“能言”又“能行”当然最好,但“能言不能行”、“能行不能言”的人同样是国家的瑰宝,因此儒生“能言不能行”并非可忧、可耻之事。在回击大夫指责之后,文学贤良奉劝大夫能够采纳儒生建议,不与民争利,这样国家就会出现太平盛世,儒生也不必担忧国家的治乱问题了。
【原文】
大夫曰:“盲者口能言白黑,而无目以别之。儒者口能言治乱,而无能以行之¹。夫坐言不行,则牧童兼乌获之力²,蓬头苞尧、舜之德³。故使言而近⁴,则儒者何患于治乱,而盲人何患于白黑哉?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⁵。故卑而言高,能言而不能行者,君子耻之矣⁶。”
【注释】
¹而无能以行之:“而”字原无,据王利器说校补。
²兼:兼有,指有双倍。乌获:战国时期秦国大力士,后用来泛指力士。
³蓬头:原作“逢须”,据王利器说校改。蓬头,指蓬头垢面的下层民众。苞:通“包”,包含,义同“兼”。
⁴近:切近实际(用白兆麟说)。
⁵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见于《论语·里仁》。躬,身。逮,及。
⁶故卑而言高,能言而不能行者,君子耻之矣:《孟子·万章下》:“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译文】
大夫说:“盲人口能说白与黑,却没有眼睛来辨别。儒生口能说治与乱,却没有能力来施行。如果光坐着谈论而去不施行,那么牧童可以说他有两个乌获的气力,蓬头垢面的人也能说他同时具备尧、舜的德行。如果使言谈切合实际,那么儒生又怕什么治与乱,而盲人又怕什么辨别白与黑呢?古人不轻易说话,怕的是说出之后不能身体力行。因此,地位卑下却高谈阔论,能说而不能做,这是君子为之羞耻的事。”
【原文】
贤良曰:“能言而不能行者,国之宝也。能行而不能言者,国之用也¹。兼此二者,君子也。无一者,牧童、蓬头也²。言满天下,德覆四海,周公是也³。口言之,躬行之,岂若默然载施其行而已⁴。则执事亦何患何耻之有?今道不举而务小利,慕于不急以乱群意,君子虽贫,勿为可也。药酒,病之利也;正言,治之药也。公卿诚能自强自忍⁵,食文学之至言⁶,去权诡⁷,罢利官⁸,一归之于民⁹,亲以周公之道,则天下治而颂声作。儒者安得治乱而患之乎?”
【注释】
¹能言而不能行者,国之宝也。能行而不能言者,国之用也:《荀子·大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²牧童:原作“乌获”,据俞樾说校改。蓬头:原作“逢须”,据王利器说校改。
³言满天下,德覆四海,周公是也:《孝经》:“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⁴载:语助词。
⁵强:勉强,引申为“克制”。
⁶食:食用,引申为“接纳”。
⁷权诡:权变诡诈。
⁸利官:逐利之官,指盐官、铁官、均输官、平准官等人。
⁹一:同,全部。
【译文】
贤良说:“能说出正确思想而不能施行的人,是国家的珍宝。能施行正确思想而不善言谈的人,是国家的有用之人。既能说又能行的人,堪称君子。言和行两者无一,就是牧童或蓬头垢面之类的人。言论充满天下,德惠覆盖四海,周公就是如此。口出言谈,身体力行,还不如像古代君子那样不吭声埋头去做。这样的话,大夫您又有什么可怕与可羞的呢?如今有些人不施大道而追求小利,追慕那些非急需的事务来扰乱众人思想,君子即使贫困,也不应该这样做。药酒有利于治病,正确的言论是治国良药。公卿大夫如果真能做到自我克制忍耐,采纳文学贤良的肺腑之言,去掉权变诡诈,罢免逐利之官,将盐铁之利全部归还于民,那么天下就会得到治理,太平歌颂之声就会兴起。儒生哪里会有治乱问题而为之忧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