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盐铁论 - (西汉)桓宽 >
- 卷八
和亲第四十八
【题解】
本篇以“和亲”为题,但所论不局限于“和亲”,而是汉家对匈奴的政策。大夫认为,对匈奴决不能放弃军事防备而侈谈仁义,因为匈奴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禽兽之国,屡和屡叛,反复无常,这是他们不可改变的自然天性。文学不赞成汉武帝征讨匈奴的决策,认为汉家伐胡几十年来,边境民众因受战争影响而无法过上和平生活。他希望汉家像公刘、太王、周公一样对戎狄致力于仁德教化。双方的分歧仍然体现在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之上。
【原文】
大夫曰:“昔徐偃王行义而灭,鲁哀公好儒而削¹。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故君子笃仁以行,然必筑城以自守,设械以自备,为不仁者之害己也。是以古者,蒐狝振旅而数军实焉²,恐民之愉佚而亡戒难³。故兵革者国之用,城垒者国之固也;而欲罢之,是去表见里⁴,示匈奴心腹也。匈奴轻举潜进,以袭空虚,是犹不介而当矢石之蹊⁵,祸必不振⁶。此边境之所惧,而有司之所忧也。”
【注释】
¹昔徐偃王行义而灭,鲁哀公好儒而削:原作“昔徐偃行王义而灭,好儒而削”,据王利器说校改。徐偃王,徐国君主。关于徐偃王行仁义而亡的故事,先秦两汉古籍多有论及,但彼此说法差异很大。《淮南子·人间训》:“徐偃王为义而亡。”鲁哀公,姬姓,名蒋,为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在任期间,鲁国权力掌握在三桓手中。《礼记》和《大戴礼记》中记载了鲁哀公与孔子的几次谈话,被人视为鲁哀公“好儒”的证据。《淮南子·人间训》:“哀公好儒而灭。”
²蒐(sōu)狝(xiǎn)振旅而数军实:《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杜预注:“蒐,索,择取不孕者。狝,杀也,以杀为名,顺秋气也。振,整也。旅,众也。饮于庙,以数车徒器械及所获也。”春天打猎叫蒐,秋天打猎叫狝。振旅,整治军队。数军实,统计军队的器械、人员、粮饷及俘获物。
³佚:通“逸”。愉(tōu):苟且偷安。亡戒难:忘记戒备灾难。亡,通“忘”。
⁴见:同“现”。
⁵介:通“甲”。石:矢弩,一说,发石。蹊(xī):路径。
⁶振:救。
【译文】
大夫说:“从前徐偃王施行仁义而灭亡,鲁哀公好儒生而公室削弱。他们只知文治而不知武功,只知一个方面而不知两个方面。因此君子厚于仁爱来行事,但一定要修筑城墙来自我守卫,设置器械来自我防备,为的是防止不仁的人坑害自己。所以在古代,春秋打猎,整顿军队,检查车马士卒器械,怕的是民众只顾苟且偷安而忘记戒备灾难。因此兵器、盔甲是用来保卫国家的,城墙、营垒是用来巩固国防的。你们却想取消兵革城垒,这是要去掉国防的外表,展现内里,将自己的心腹要害暴露给匈奴。匈奴人轻装行动,秘密前进,来偷袭国防空虚之处,这如同不披盔甲而站在箭石所射的道路上,灾祸必定不能避免。这是边境所恐惧的事,也是主管官员所担忧的事。”
【原文】
文学曰:“往者,通关梁¹,交有无²,自单于以下³,皆亲汉内附,往来长城之下。其后,王恢误谋马邑⁴,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⁵,祸纷拏而不解⁶,兵连而不息,边民不解甲弛弩⁷,行数十年,介胄而耕耘⁸,櫌而候望⁹,燧燔烽举¹⁰,丁壮弧弦而出斗¹¹,老者超越而入葆¹²。言之足以流涕寒心,则仁者不忍也。《诗》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¹³未闻善往而有恶来者。故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¹⁴,四海之内,皆为兄弟也。故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¹⁵!”
【注释】
¹关梁:关卡和桥梁。《史记·匈奴列传》载:“孝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
²交有无:与匈奴互通有无。
³单(chán)于:匈奴君主。
⁴王恢误谋马邑:《史记·匈奴列传》载:“汉使马邑下人聂翁壹奸兰出物与匈奴交,详为卖马邑城以诱单于。单于信之,而贪马邑财物,乃以十万骑入武州塞。汉伏兵三十余万马邑旁,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护四将军以伏单于。单于既入汉塞,未至马邑百余里,见畜布野而无人牧者,怪之,乃攻亭。是时雁门尉史行徼,见寇,葆此亭,知汉兵谋。单于得,欲杀之,尉史乃告单于汉兵所居。单于大惊曰:‘吾固疑之。’乃引兵还。出曰:‘吾得尉史,天也,天使若言。’以尉史为‘天王’。汉兵约,单于入马邑而纵。单于不至,以故汉兵无所得。汉将军王恢部出代击胡辎重,闻单于还,兵多,不敢出。汉以恢本造兵谋而不进,斩恢。自是之后,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王恢谋马邑事发生在公元前133年。
⁵攻当路塞:原作“故当路结”,据陈遵默说校改。这句是说,进攻交通要道上的关塞。
⁶纷拏(ná):纠缠联接。
⁷弛弩:放松弓弦。
⁸介胄(zhòu):此处用做动词,穿着铠甲,戴着头盔。介,甲。胄,头盔。
⁹:同“锄”。櫌(yōu):一种榔头状的农具,用于捣碎土块,平整土地。候望:守望观察。
¹⁰燧(suì):边关上用来告警的烽火。燔(fán):焚烧。
¹¹丁壮弧弦而出斗:青壮年挟持弓箭出去战斗。弧,木弓。
¹²超越:快速。葆:通“堡”。
¹³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见于《诗经·大雅·抑》。
¹⁴故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见于《论语·颜渊》。敬,恭敬严肃。失,失礼。
¹⁵故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见于《论语·颜渊》。内省,内心反省。
【译文】
文学说:“以前,汉家与匈奴开通关卡桥梁,彼此交换有无,从单于到以下的匈奴人,都亲近汉家,愿意内附,与汉家往来于长城之下。后来,王恢错误地谋划马邑之役,于是匈奴断绝和亲,进攻交通要道上的关塞,灾祸纠缠连结而难解,战争连年不息,边塞居民不解盔甲,不敢放松弓弩,经历几十年,穿着铠甲、戴着头盔而耕耘,手里拿着锄头木櫌而守望观察敌情,边关上烽火连片,青壮年挟持弓箭出去战斗,老人赶快躲入堡垒。这些话说起来足以让人流涕寒心,仁义的人是不忍心这样做的。《诗经·大雅·抑》写道:‘投给我一只桃,报答你一只李。’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善交往而招来以恶来回报的。因此君子恭敬严肃而没有失礼之处,如果做到与人恭敬而有礼貌,那么四海之内,大家都是兄弟。所以自我内心反省而无愧疚,有什么可忧,又有什么可怕呢!”
【原文】
大夫曰:“自春秋诸夏之君¹,会聚相结²,三会之后³,乖疑相从⁴,伐战不止;六国从亲⁵,冠带相接⁶,然未尝有坚约⁷。况禽兽之国乎!《春秋》存君在楚⁸,诘鼬之会书公⁹,绐夷、狄也¹⁰。匈奴数和亲,而常先犯约,贪侵盗驱,长诈之国也。反复无信,百约百叛,若硃、象之不移¹¹,商均之不化¹²。而欲信其用兵之备¹³,亲之以德,亦难矣。”
【注释】
¹诸夏:中原各诸侯国。
²会聚相结:会盟结约。
³三会:多次会盟。
⁴乖:不一致。疑:猜疑。相从:随之而来。
⁵从亲:即合纵。这是战国纵横家苏秦提出来的国际战略,山东齐、楚、燕、韩、赵、魏山东从南到北,组成一个战略联盟,共同对抗西方的秦国。从,同“纵”。
⁶冠带:戴帽束带,指官吏服饰,此处指山东六国派出的合纵使者。相接:相望于道。
⁷坚约:坚定的盟约。
⁸《春秋》存君在楚:《春秋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载:“春,王正月,公在楚。何言乎公在楚?正月以存君也。”当时情势是楚强鲁弱,鲁襄公到楚国参加会盟,正好赶上楚康王病逝,鲁襄公遂赴楚吊唁。存,存问,慰问。
⁹诘鼬(yòu)之会书公:《春秋·定公四年》载:“五月,公及诸侯盟于皋鼬。”鲁定公四年为公元前506年。诘鼬,《左传》作“皋鼬”,《公羊传》作“浩油”,地名,在河南临颍县南。
¹⁰绐:通“殆”,危。一说,殆,绥靖。
¹¹硃:一作“朱”,尧之不肖子丹朱。象:舜弟,为人骄傲,曾欲谋杀舜。不移:天性难移。
¹²商均:舜之不肖子。不化:不能感化。
¹³而欲信其用兵之备:此句似有阙文,结合上下文来看,此句应为“而欲信其言,弃其用兵之备”。录以备考。
【译文】
大夫说:“自春秋以来,中原各诸侯国君主,会盟结约,多次会盟之后,彼此乖异怀疑随之而来,互相攻伐,战斗不止;战国时期山东六国合纵抗秦,使者冠带相望于道,但是从来就不曾有坚定的盟约。中原如此,何况是像匈奴这样的禽兽之国呢!《春秋·襄公二十九年》慰问羁留在南蛮楚国的鲁襄公,《春秋·定公四年》记载鲁定公参加诘鼬会盟,都是认为夷、狄危险。匈奴屡次与汉家和亲,常常先犯盟约,贪婪侵扰,盗掠得手后撤走,是擅长欺诈的国家。他们反复无信,一百次盟约便有一百次背叛,像尧的不肖子丹朱、舜的不肖弟象一样劣性难移,像舜的不肖子商均一样不能感化。要听信匈奴作用兵的准备,又依靠仁德来亲近他们,这也太难了。”
【原文】
文学曰:“王者中立而听乎天下¹,德施方外,绝国殊俗²,臻于阙廷³,凤皇在列树⁴,麒麟在郊薮⁵,群生庶物⁶,莫不被泽。非足行而仁办之也⁷,推其仁恩而皇之⁸,诚也。范蠡出于越⁹,由余长于胡¹⁰,皆为霸王贤佐。故政有不从之教,而世无不可化之民。《诗》云:‘酌彼行潦,挹彼注兹。’¹¹故公刘处戎、狄,戎、狄化之¹²。太王去豳,豳民随之¹³。周公修德,而越裳氏来¹⁴。其从善如影响¹⁵。为政务以德亲近,何忧于彼之不改?”
【注释】
¹中立:立于天下的中心。听:听政。
²绝国:绝远之国。殊俗:不同风俗。
³臻:至。阙廷:宫阙朝廷。
⁴皇:通“凰”。列树:成行的树。《荀子·哀公》:“凤在列树,麟在郊野。”
⁵麒麟:中国传说中的神兽,往往作为盛世祥瑞出现。郊薮(sǒu):郊野。
⁶群生庶物:各种生物。
⁷足行:亲自跑路。仁:一本作“人”。
⁸皇:大。
⁹范蠡: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功成之后泛舟五湖。
¹⁰由余:来自西戎,后辅佐秦穆公称霸西戎。
¹¹酌彼行潦(lǎo),挹(yì)彼注兹:见于《诗经·大雅·泂(jiǒnɡ)》。酌,取。行潦,路上积水。挹,舀。注,注入。兹,此。
¹²公刘处戎、狄,戎、狄化之:《史记·周本纪》载:“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
¹³太王去豳(bīn),豳民随之:《史记·周本纪》载太王因受戎狄侵扰,“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
¹⁴周公修德,而越裳氏来:据《尚书大传》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乐,越裳氏重译来朝,而献白雉。
¹⁵如影响:如影随形,如响随声。
【译文】
文学说:“天子居于天下之中而听天下之政,仁德施于国外,远方不同风俗的邦国,都来到天子宫阙朝廷,凤皇停在树上,麒麟在郊野游玩,天下各种生物,没有不蒙受天子恩泽。这并不是天子亲自跑路经办的,而是天子推广仁恩而加以扩大,这是出于天子的诚心啊。范蠡出于东夷越国,由余生长在西戎,他们后来都成为霸王贤明的辅佐。因此只有朝廷发布不可遵从的教令,而世间没有不可教化的民众。《诗经·大雅·泂》说:‘取来路边积水,舀水注到这里。’因此公刘居于戎狄之间,戎狄被公刘所感化。太王离开豳地,豳地民众跟随他迁到岐下。周公修德行义,越裳氏前来朝贡。人们从善如流,如同影之随形,响之随声。朝廷为政,务求以仁德亲近匈奴,那还担忧什么他们天性不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