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秦氏赠言
(第十三回)
三春去后诸芳尽[1],各自须寻各自门[2]。
说明
秦可卿死时,王熙凤梦见她前来告别,劝凤姐为将来贾府不可避免的衰败早作打算,临别时,又赠她这两句话,要她记住。
评解
秦可卿托梦赠言,预示着贾府“盛筵必散”。作者这样写是有深意的。小说写贾府中第一件对内外都有影响的大事是秦氏之死,而成为她致死的真正“病”因,即发生在宁国府的许多丑事(荣国府当然也如此),连家仆焦大都一清二楚了,要想瞒住旁人耳目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秦氏丧生于丑事败露,贾府之败最终也就败在被敌对势力抓住把柄上。因此,作者特意让可以以自身教训为鉴的秦氏来提出必须对贾府将来的败亡早为后虑的警告。王熙凤是掌握着贾府实权、作恶最多的人物,也是贾府的主要招祸者。让她来听秦氏这番话,用意更为明显。就在听这个警告后没几天,她弄权铁槛寺,贪财害命,而且从此坏事干得更起劲了。这就显示了贾府之败的必然性,让我们从中看出封建统治阶级在腐化,在没落,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历史趋势。
王熙凤在梦中听秦氏念了这两句话后,“还欲问时,只听二门上传出云板,连叩四下,正是丧音”。这描写是发人深省的。为王熙凤和整个贾府叩云板、报丧音的不正是秦可卿吗?对于这样一个历时百年的封建大家族的没落,作者及其亲友都是极为伤感的,一闻丧音,不免涕泪交流。比如小说的题名人之一,东鲁孔梅溪,他为了纪念曾替作者旧稿《风月宝鉴》作过序的作者亡弟棠村,仍给《石头记》新稿题上了这个旧名(见甲戌本第一回批)。可见他对作者家世十分了解,且有感情。他在这两句话上,就加批说:“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容易动感情的畸笏叟,当然更为之而“悲切感服”。他“感服”什么呢?就是秦氏为贾家后事作了周密的考虑,如在祖茔附近预先多置房产、田地,以备祭祀、供给,也为子孙将来留一条退路等等,总之都是为封建大家族长远利益打的算盘。他还因此原谅了秦氏生前的行为,嘱令曹雪芹把暴露她与公公贾珍之间丑事的“遗簪、更衣诸文”统统删去,以便将她从作者的“刀斧之笔”下“赦”出来。这些虽然只是批书人的立场观点,但从作者终于删改“淫丧天香楼”文字和描写这一段托梦的情节来看,对贾府的“树倒猢狲散”的结局,作者自己也同样是充满着悲惋之情的。
[1]“三春”句:表面上说春光逝去后,众花都要落尽,实际上是预言后事,即待到元春、迎春、探春死去或远嫁之后,大观园姊妹们也都要死的死,散的散了。续书者不遵照这个预言亦即作者之原意,把黛玉之死写在探春出嫁之前,又按自己的愿望,让李纨享晚福、惜春得清闲、宝钗生贵子等,而不肯写出“诸芳尽”来。
[2]“各自”句:各自都得寻找各自的归宿,也就是“飞鸟各投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