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覆四首
(第六十二回)
说明
在宝玉寿筵上,还行一种酒令叫“射覆”,宝钗说它是“令祖宗”,因为早在汉代便有这种游戏了。是把某物先遮盖或隐藏起来,让人猜。但古法“如今失传了”,后世酒令用字句隐寓事物,让人猜,也叫“射覆”。小说所写即此。用字隐物让人猜叫“覆”,用隐语猜物叫“射”。玩法是:覆者想好供人猜的物名(小说中特别规定“室内生春”,即室内有的东西),然后说一字而可与此物名组成有出典的词语;射者则要另说一字,也可与此物名组成有出典的词语,才算“射(猜)”中。行此令要靠书读得多,记得多。所以说“比一切的令都难”。
其一
圃[1]
老——吾不如老圃[2]。(薛宝琴覆)
药[3]——(众人提示香菱射)
其二
鸡
人、窗——鸡人、鸡窗[4]。(贾探春覆)
塒——鸡栖于塒[5]。(薛宝钗射)
其三
樽[6]
瓢——(李纨覆)
绿[7]——(邢岫烟射)
其四
玉
宝——此乡多宝玉[8]。(薛宝钗覆)
钗——敲断玉钗红烛冷[9]。(贾宝玉射)
宝钗无日不生尘[10]。(香菱联想提及)
评解
历史悠久的“射覆”游戏,是随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而产生的,它限于知识阶层的狭小圈子中,难于做到“雅俗共赏”。因此,筵席上参加玩的,只有宝玉和小姐们,而没有丫鬟,除了曾下苦功夫学过作诗的香菱。即使是香菱,作者也还写她不谙此道——“射不着”。可见所谓“比一切令都难。这里头倒有一半是不会的”,并没有夸大。与宴的还有平儿、袭人、晴雯等许多丫头,她们只能玩“俗”一点的,因此又写了“拇战”(豁拳),以及罚酒时要说古文、旧诗、骨牌、曲牌名、时宪书中语等等,不同层次,不同玩意儿,先后交叉错杂着描写,艺术上灵活不板,也更真实于当时主仆不分、无拘无束的热闹情景。
射覆,本身就是有隐寓要人猜的,就像作者曾用灯谜作谶语(如第二十二回回目所标明)一样,他也用射覆所引诗文来作人物将来遭遇的暗示。尤其是说宝玉、宝钗的更显而易见。香菱引出两首唐诗,说:“他两个名字都原来在唐诗上呢。”这是点睛之笔。一首说:“此乡多宝玉,慎勿厌清贫。”宝玉后来清贫有“贫穷难耐凄凉”(《西江月·嘲贾宝玉》)、“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脂评在第十九回中说宝玉将来)等语可证。另一首说:“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宝钗后来寡居独处,喻之为金钗“雪里埋”、“金无彩”、“生尘”,都无不可,所以闭门自重,“掩关”二字与其《咏白海棠》诗句“珍重芳姿昼掩门”的意思一样。“劳独梦”三字,毋须解说,若与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忆菊》)、“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春灯谜》其八)等诗参看,就知更非偶然了。宝玉所引唐诗,也只有他自己来说才最合适:“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笔者以为“玉钗”在这里该是隐寓黛玉和宝钗的。宝玉后来为避祸而离家出走,“断”绝了与她们之间的往来音讯。心事虚化,美梦成空,此所谓“红烛冷”也。大观园姊妹们记挂着他的出走,时时叨念着他,正切合“计程应说到常山”情景。此外,宝钗射“塒”字以隐《诗经·君子于役》一诗,不正是妻子思念丈夫久出不归吗?凡此种种均可见作者的匠心独运。
[1]圃:种植花木瓜菜的园地。寿筵在红香圃举行,室内“门斗上贴‘红香圃’三个字”,所以宝琴覆“圃”字。
[2]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樊迟)请学为圃。(孔子)曰:‘吾不如老圃。’”老圃,老园丁、老菜农。
[3]药:芍药。与“圃”字可组成“药圃”一词。王维《济州过赵叟家宴》诗:“荷锄修药圃,散帙曝农书。”
[4]“人、窗”句:探春覆“人”字,宝钗以为太泛,探春又添一个“窗”字,叫“两覆一射”。鸡人,参见第二十二回“春灯谜”其八注4。鸡窗,晋人宋处宗买得一长鸣鸡,关在笼里,置于窗间,鸡遂作人语,与处宗谈论学问,“处宗因此言巧大进”(见《幽明录》)。后人因以鸡窗指书房。唐代罗隐《题袁溪张逸人所居》诗:“鸡窗夜静开书卷,鱼槛春深展钓丝。”
[5]鸡栖于塒(shí时):《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这是一首妇人思念久役于外的丈夫的诗。塒,墙上挖洞做成的鸡窠.
[6]樽:酒杯。小说中没有明写出来。
[7]瓢:匏瓠,葫芦,剖开后壳可作酒器。绿:指酒。与“樽”字可组成“瓢樽”、“绿樽”,诗中多有之。如宋代苏辙《九日三首》之一诗:“瓢樽空挂壁。”唐代刘希夷《送友人之新丰》诗:“愁向绿樽生。”又杜甫《对雪》诗:“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出句五个字,覆、射、底三者都已包括。
[8]此乡多宝玉:这句是香菱说出为宝钗作证的。唐代岑参(嘉州)《送张子尉南海》诗:“此乡多宝玉,慎勿厌清贫。”
[9]敲断玉钗红烛冷:唐代郑谷《题邸间壁》诗:“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玉钗,指烛花。
[10]“宝钗”句:唐代李商隐(义山)《残花》诗:“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何日”小说中引作“无日”,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