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偈

  下载全书

(第二十二回)

贾宝玉作林黛玉续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1]。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2]。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3]。

(续)无立足境,是方干净[4]。

说明

史湘云口快,说出演戏的孩子“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怕黛玉恼,马上使眼色,结果恼了湘云。宝玉忙去解释,又被黛玉听到,也向宝玉发脾气。宝玉两面受气,觉得庄子的消极无为的思想有道理,联想到自己也如《寄生草》曲中所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十分颓丧,便参究禅理,题了一偈和下面一支《寄生草》曲。第二天,黛玉看了说,偈末二句“还未尽善”,便又续了两句。宝钗就引惠能作偈而承师位的故事,说黛玉的偈语方是悟彻,笑宝玉愚钝,以此阻止他参禅。参禅,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即习禅者集中精神,参究禅理,以求“顿悟”的意思。偈,见第一回《石上偈》说明。

评解

既是参禅偈,就不得不写得像宗教本身有点神秘兮兮的样子,六个短语,就用了七个“证”字。其实也完全是小说中才有的艺术化了的偈语,带有几分游戏性质的文字,乍看似乎不知所云,解说清楚了,也无非是语涉双关,在说禅理的背后,暗寓着人事,即宝、黛间爱情历程的隐语。其中末了两句及黛玉所续,更带有某种谶语性质,其内涵可参见下一首《寄生草·解偈》的评解。

[1]“你证”二句:意谓彼此都想从对方的身上得到感情的印证、内心在寻找证明,表情达意也为了获得证明。证,印证、证验、实验而有所得,在佛教用语中又作领悟、修成解。如《五灯会元》:“依吾行者,定证妙果(佛家称其所谓真理叫果)。”偈中“斯可云证”的“证”即作“悟”解。​​​​​​​​​

[2]“是无”二句:意谓无求于身外,不要证验,才谈得上参悟禅机,证得上乘。无有证,即无证。禅宗是宣扬极端主观唯心论的。它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随人心的生灭而生灭,佛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天堂地狱也在每个人的心里,毋须向外追求,不必求外界证验,因为万境皆空,本无证验可言。《传灯录》:“身等空界,法同梦幻,无得无证,然后谓之解脱。”斯,则。​​​​​​​​​

[3]“无可”二句:意谓到万境归空无证验可言时,才算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境。​​​​​​​​​

[4]是方:这样才。程高本改作“方是”。干净:禅宗与其他佛教派别不同,以为终日诵经静坐,并不能成佛;丢掉邪念,顿悟到内心本自清净,即可成佛。参见下面神秀、惠能所作偈及第五回正册判词之五注[2。]​​​​​​​​​


《山门》中《寄生草》曲寄生草·解偈

参禅偈|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 - 蔡义江|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