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灯谜

  下载全书

(第二十二回)

说明

灯谜中除了贾环一首外,贾母带头叫众姊妹所制的,大都隐括着她们后来各自的遭遇,亦即回目所说的“谶语”。但是,这一回末尾,原稿有破失。庚辰本只到惜春的谜为止,有朱笔眉批说:“此后破失,俟再补。”又于下面空页上用墨笔批道:“暂记宝钗制谜云:‘朝罢谁携……(略)’”、“此回未补(“补”字据靖藏本批语补)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可知,现在所见其他各本的结尾部分文字和程高等本子增加的宝玉、宝钗二谜,都是后人续补的。

其一[1]

贾环

大哥有角只八个[2],二哥有角只两根。

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

——枕头、兽头[3]

评解

把枕头、兽头拉在一起,称作“大哥”、“二哥”,有八个角还用“只”字,兽既然真长着两角而蹲在房屋上,作谜语就不应该直说。凡此种种,都说明“不通”。贾环的形象常作为宝玉的反衬,又成为作者有所偏爱的探春的对照。这些都代表作者的思想倾向。这首灯谜,可以看出作者出色的摹拟本领和诙谐风趣的文笔。

其二

贾母

猴子身轻站树梢[4]。

——荔枝

评解

贾母谜的寓意在于暗示将来所谓“树倒猢狲散”(谜底“荔枝”又可谐音“离枝”)。这句在秦氏托梦、预言贾府后事时郑重提到过的俗语,作者并非随便拈来,而是有生活真实作为基础的。这对稍知曹氏家世的人来说,已不是什么秘密。因为它曾是曹雪芹祖辈的一句口头禅,在亲友中,几乎无人不知。如施瑮就有“廿年树倒西堂(曹寅的斋室)闭”的诗句,注云:“曹楝亭公(寅)时拈佛语,对坐客云:‘树倒猢狲散。’今忆斯言,车轮腹转。”(《隋村先生遗集》卷六《病中杂赋》)。这当然只能证明小说取材于生活,而不能把小说看作家传。在小说里用第一个谜(前贾环的谜与此无关)来暗示这句俗语,正为了先点整个贾府的命运。按我们理解,大树,实际上就是靠朝廷庇护着的这个封建大家庭在政治上所取得的特权和地位。而在贾府上下层层宗法等级关系之中,“老祖宗”贾母是处于最高地位的太上家长,如果用这句俗语来比喻,她恰似一只站在树梢头的老猢狲。

其三

贾政

身自端方,体自坚硬。

虽不能言,有言必应[5]。

——砚台

评解

这首谜诗十分切合贾政这一形象的思想性格特征。所谓“端方”、“坚硬”,从封建观点来看,都是恰当的评价;其实,也就是道貌岸然、一本正经,头脑冬烘、顽固不化。虽说他“酷喜读书”,信奉“诗云子曰”,却口“不能言”:赋诗题对,本领有限;滔滔说理,也无能力。但对有损于封建大家庭长远利益的事,倒比别人有预见。比如贾珍为秦氏入殓,选用“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所定的樯木为棺,他认为此物“非常人可享”,曾加劝阻;大观园正殿十分豪华,他认为“太富丽了些”,众人赞之为“蓬莱仙境”,他“摇头不语”,其深意非在所题之词;贾赦要把迎春说给孙家,他也表示不妥,“劝过大老爷,不叫作这门亲的”;至于责宝玉的不正经行为将来必定连累祖上,那也可算是“有言必应”的。但此谜的主要用意,恐怕还在本回情节之中。贾政看了众姊妹的谜语之后,必定预感到这是一种不祥之兆,故回目叫“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他除了心有所感之外,一定还会说一两句话的,而作者就借他谜语中“虽不能言,有言必应”八个字,先隐写贾政之所言后来必有应验。可惜,贾政谜语尚未看完,这一回的最后一页稿就因破损而看不到了。他到底有什么“必应”之“言”,我们便无从知道了。此回末了所补,非经一人之手,除了程高本等最后画蛇添足地又增加了宝玉、宝钗两个谜外,如戚序本的文字,说句公平话,还是比较好的,它基本上符合原作的精神;就连未让贾政开口说话,只是写他“心内沉思”、“心内自忖”,在已无从了解曹雪芹原有机括的情况下,也是一种最谨慎而恰当的补法。

其四

贾元春

能使妖魔胆尽摧[6],身如束帛气如雷[7]。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8]。

——爆竹

评解

一响而散的爆竹,恰好是贾元春富贵荣华瞬息即逝的命运的写照,这已毋须多说。《红楼梦曲》中元春曾以自己的死为鉴,劝父亲赶快从官场中“退步抽身”,脱免即将临头的大祸。可见,她的早死,实在与她所依仗的势力在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的勾心斗角中失势倒台有关,而并非像续书中所说的因“圣眷隆重,身体发福”,“偶沾风寒”,遂致不起的。这样,在她入宫为妃、煊赫飞腾之时,敌对政治势力亦即所谓“妖魔”,因贾家忽然得到皇亲为靠山而曾震恐得“胆尽摧”,也就不难理解了。见到过后半部佚稿的脂砚斋说元春之死是“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己卯、戚序等本第十八回批),正可帮助我们理解贾府“一败涂地”真正的政治原因。

其五

贾迎春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9]。

因何镇日纷纷乱[10]?只为阴阳数不同[11]。

——算盘

评解

这是用拨动乱如麻的算盘,暗喻将来迎春嫁到中山狼孙绍祖家,挨打受骂,横遭摧残,过不上一天安宁的日子。以“难逢”说她所嫁的丈夫不得其人。在作者看来,贾府祖上对孙家已仁至义尽,迎春本人也忠厚老实,这些都算得上“有功”了,但为什么结局如此悲惨呢?由于不能从封建制度的根本社会原因上去寻求正确的答案,所以只好归之于“无运”,发出所谓阴阳命数不如别人的感喟。

其六

贾探春

阶下儿童仰面时[12],清明妆点最堪宜[13]。

游丝一断浑无力[14],莫向东风怨别离。

——风筝

评解

这是以断线风筝暗示探春远嫁不归。在她的图册判词中说“清明涕送江边望”,这里又点“清明”。可见,清明节是佚稿中她离家出嫁之时。这样,“妆点”的隐义又是新娘的梳妆打扮。续书中把她的出嫁置于落叶纷纷的秋天,显然没有注意到诗中的暗示。庶出的探春凭着才干和王夫人等人的器重,在贾府中一度当上了发号施令的女管家,这就和风筝凭着东风吹送入云一样。但一旦风筝断线,这位才干精明的三小姐就再不能有所作为,也无力维持她原先的权力地位,而曾经抬举她的“东风”也就不得不把她远远地送走。可惜我们已无法确切地知道断线的比喻具体的含义是什么。从脂评“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的话来看,她的出嫁还在贾府事败之前。这样,她的离乡远走,在遭遇不幸的众姊妹中,还算是结局比较好的。

其七[15]

贾惜春

前身色相总无成[16],不听菱歌听佛经[17]。

莫道此生沉黑海[18],性中自有大光明[19]。

——佛前海灯

评解

在这首谜诗中,作者虽然借用了一些佛教语,如“色相”、“性”等等,但其用意,显然并不在于劝人信佛,也不过是预示惜春的归宿而已。从她同样被归于“薄命司”之列,并在判词中说她“可怜”来看,“性中自有大光明”之说,至多也只是拟写惜春将来前途绝望时自身的念头。难怪脂砚斋在读此谜时,联想到曹雪芹后半部原稿中所写的惜春的结局,禁不住叹息道:“此惜春为尼之谶也,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实际上,她确是沉入了一点“光明”也见不到的“黑海”。我们说过她后来的出家为尼,不是像续书中所写的进了妙玉曾经居住过的物质生活优裕的栊翠庵,而是在尘世间十分清苦的尼庵中度日,从这条脂批“缁衣乞食”四字中,得到了证明。

其八[20]

薛宝钗(后人改属林黛玉)

朝罢谁携两袖烟[21]?琴边衾里总无缘[22]。

晓筹不用鸡人报[23],五夜无烦侍女添[24]。

焦首朝朝还暮暮[25],煎心日日复年年[26]。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27]。

——更香

评解

细细体会谜语字里行间的隐义,就不难看出,这是作者在暗示薛宝钗的结局。她在丈夫出家为僧后,将过着冷落孤凄、终生愁恨的孀居生活。后来续补者将它的所有权给了林黛玉,大概以为宝钗既与宝玉结了亲,就不应说“琴边衾里总无缘”,倒不如用以指黛玉更像。其实,作者本意是指终至于“金玉成空”。黛玉病魔缠身,又多愁善感,中间两联似乎也用得上(仔细推敲起来,当然有问题,如“日日复年年”,非三两年之谓,而是漫长的岁月)。黛玉短命夭折,当然应惜年华,所以与“光阴”句也可适合。至于末句,既有“风雨阴晴”、“变迁”等字眼可表示变故,只要不执著于一个“任”字,倒也含混得过去。就这样,续补者另凑了四句给宝钗,把这首做得很巧妙的谜诗,移花接木地改属于聪明灵巧的林黛玉,而蒙骗了许多读者。如果这里仅仅是描写猜谜游戏,谜语是谁制作的,当然关系不大,只要它大致与人物性格、修养相称就行了。但因为它有“谶语”性质,知道作者本意乃通过此谜暗示宝钗命运,则是完全必要的。它至少再一次证明宝钗最后并没有获得什么精神安慰。可见,续书中写薛宝钗得了“贵子”,将来还靠他振兴家业等等,都是痴人说梦。

其九

贾宝玉(后人增)

南面而坐,北面而朝[28]。

象忧亦忧,象喜亦喜[29]。

——镜子

评解

这首是后人据古镜谜(李开先《诗禅·镜》及冯梦龙《挂枝儿·咏镜》中曾引)补的。

单看谜语本身,也算作得巧的。小说题名之一是“风月宝鉴”,《红楼梦曲·枉凝眉》中有“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的话,小说中还有贾宝玉对镜梦见甄宝玉的情节等等,都与“镜子”有关,所以镜子谜用于宝玉,除了注解中说的寓意外,暗示其归向空门也很切合。唯其如此,续补者特地通过看灯谜的贾政赞道:“好,好!如猜镜子,妙极!”颇有点沾沾自喜。但是,他没有发觉这面“镜子”中所反映出来的宝玉形象却是头戴儒冠的。宝玉深恶《四书》,虽贾政一再督责也无用。到后面第七十三回还说宝玉“至上本《孟子》,就有一半是夹生的,若凭空提一句,断不能接背的;至‘下孟’,就有一大半忘了”。现在续补者居然写宝玉能“凭空”从最生疏的下半本《孟子》中断章裂句,摘取其词,得心应手地制成谜语,岂非大大的奇迹?这只能说明续补者自己对《论语》、《孟子》之类的书,是很崇拜的,因此看到这个巧引“经”语的谜,就拿来添人;而对贾宝玉这一封建叛逆者形象所显示的反儒思想倾向,却完全视而不见。再说,曹雪芹从来也没有抄袭前人现成作品,充作自己或小说人物之所作的习惯。矛盾还不止于此。贾政原应“悲谶语”的,现在却让他转悲为喜,在快看完众人灯谜时,忽然对宝玉的谜喝起彩来了,这大不符合情理。又戚序本中没有宝玉的谜,所以贾政一走,凤姐就对宝玉说:“适才我忘了,为什么不当着老爷,撺掇叫你也作诗谜儿?”程高本的补缀者添加了这个谜后,却忘了把凤姐这句话也改一下。结果是刚说他诗谜作得“妙极”,接着就说他没有作诗谜,形成了自相矛盾的可笑局面。现在有人竟说什么程本前、脂本后,也不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

其十

薛宝钗(后人增)

有眼无珠腹内空[30],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31]。

——竹夫人[32]

评解

这一首也是后人续补的。

唐宋以来,咏竹夫人的诗极多,有说它“但随秋扇”的,有叹“爱憎情易迁”的,还有说“与君宿昔尚同床”、“只恐西风动别愁”的等等,不一而足。这首谜虽比“更香谜”浅俗,却只袭用前人诗意,并没有什么创新;修辞上也有疵病,如“分离别”即硬凑足三个字,“空”与“冬”,前者是“一东”韵,后者是“二冬”韵,连韵都要借押。但这首诗的主要缺点还在于它完全不像是薛宝钗作的,也就是说续补者没有“按头制帽”。而诗歌的性格化,恰恰是《红楼梦》诗词不同于其他旧小说的最显著的艺术特征之一。薛宝钗很讲究合乎大家闺秀身份的礼,涵养功夫极深,作诗以盛唐为宗,追求含蓄浑厚,言语行动处处谨慎,要显出自己很有教养。一个矜持自己能“珍重芳姿昼掩门”的薛宝钗,现在居然破“门”而出,大骂“有眼无珠腹内空”,还把它写了贴到春灯上让大家观赏,这能令人置信吗?当然,薛宝钗也会骂人,但总不用赵姨娘的口吻,何况作诗!她平时见了姊妹们读书吟诗,稍涉男女,就一本正经,教训人家,怎么现在自己竟毫无顾忌地写出“恩爱夫妻不到冬”之类的话来呢?这与蒋玉菡之流在狎妓的酒席上唱“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的腔调又何其相似!所以,续补那种“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淫滥小说容易,续补曹雪芹这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伟大的古典名著,如果思想庸俗,见识鄙陋,就难免使自己的文字成为续貂的狗尾。

[1]元春作了灯谜叫大家猜,命大家也做了送去。贾环没有猜到元春的谜,自己所作的一个,也被太监带回,说是“三爷说的这个不通,娘娘也没猜,叫我带回问三爷是个什么”。众人看了他的谜,大发一笑。​​​​​​​​​

[2]有角只八个:古人枕头两端是方形的,所以共有八个角。​​​​​​​​​

[3]兽头:指塑在屋檐角上的兽形装锦。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而为九种怪兽,“二曰螭(chī痴)吻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见清代翟颢《通俗编》)。​​​​​​​​​

[4]站树梢:与“立枝”同义。“立”与“荔”谐音,所以谜底是荔枝。​​​​​​​​​

[5]必:谐音“笔”。​​​​​​​​​

[6]“能使”句:迷信传说爆竹能驱鬼辟邪,所以说妖魔丧胆。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7]身如束帛:形容爆竹像一束卷起来的绢帛。又合形容女子身材的话,如战国辞赋家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和汉末诗人曹植的《洛神赋》中皆有“腰如束素”语,而“束素”也可说“束帛”。气:声气,气势。也是物与人两指的。​​​​​​​​​

[8]回首:既是回头间、转眼间之意,又隐死亡,因“回首”是佛教称俗人死亡的婉词。书中有此用法。如第五十四回:“袭人道:‘正是我也想不到能够看着父母回首……’”脂评中也用“回首时无怪乎其惨痛之态”(庚辰本第十六回)来形容王熙凤死时的情景。​​​​​​​​​

[9]“天运”二句:算盘上的子,靠人的手指去拨,所以说“人功”;或碰在一起,或分离,在没有计算出“数”之前,谁也不知它是离是合,要看注定的结果是什么,所以叫“天运”。结局明明是人拨出来的,但又不随人的意志、不为人所预知,这道理很难懂得,所以说“理不穷”。如果“数”中注定两子相离,任你怎么拨算也是不会相逢的。这里的双关含义十分明显。​​​​​​​​​

[10]镇日:整天。镇,通“整”。​​​​​​​​​

[11]只为:程高本作“因为”,与第三句复字,不对。阴阳:指奇数偶数,泛指数字。每次运算的数字既不一样,算盘子所代表的一、五、十……数字又不相同,这就难怪进退上下,乘除加减,整天纷纷不止了。另一义可指男女、夫妻。数:数字。另一义就是命运,命不好也叫“数奇”。不同:程高本作“不通”,不对。​​​​​​​​​

[12]仰面:指抬头看风筝。​​​​​​​​​

[13]“清明”句:春季多持续定向的东风,是最适宜放风筝的时候。妆点,指点缀清明佳节。​​​​​​​​​

[14]游丝:本指春天飘荡在空中的飞丝,由昆虫吐出。这里是说拉住风筝的线。浑:全。​​​​​​​​​

[15]此首梦觉主人序本《红楼梦》(简称甲辰本)、梦稿本、程高本中被删去。戚序本上狄葆贤曾作眉批说:“惜春一谜是书中要旨,今本删去,谬极。”今据庚辰、戚序诸本。谜底“佛前海灯”为后人所猜。或以为谜底出谜面“佛”字,后人所猜未必对。​​​​​​​​​

[16]“前身”句:这里是借灯说人,把人的空有姿色,不能享受欢乐,归于前世宿缘。佛前海灯,即长明灯,供于寺庙佛像前,灯内大量贮油,中燃一焰,长年不灭。从灯的堂皇外表(色相)来看,好像本该与其他灯一样,用于繁华行乐之处,现在偏偏相反,所以说它没有结果。色相,佛教名词。指一切事物的形状外貌,旧时亦用以指女子的声容相貌。​​​​​​​​​

[17]不听菱歌:“看破红尘”意。菱歌,乐府诗中菱歌莲曲,内容多唱青年男女的爱情。​​​​​​​​​

[18]沉黑海:入佛门表示永远与人间荣华欢乐隔绝,在世人看来,这无异于沉入到看不见一丝光明的海底。海灯悬于寂静孤凄的佛殿,外观也并不明亮,所以这样说。黑海,戚序本作“墨海”。墨海是砚的代称,今从庚辰本。​​​​​​​​​

[19]“性中”句:海灯看似暗淡无光,内中自有光焰在。借以作宗教的说教。《六祖坛经·决疑品》第三:“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性,佛家认为人的自身中本来存在着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性”,问题在于能不能觉悟到并保持住它。大光明,又指佛。第二十五回写贾母为宝玉捐香油事,马道婆谓“西方有位大光明普照菩萨,专管照耀阴暗邪祟”,“这海灯便是菩萨现身法像,昼夜不敢息的”。​​​​​​​​​

[20]早期脂本多止于惜春之谜。庚辰本脂批:“此后破失,俟再补。”后来又加批云:“暂记宝钗制谜云:(即此首,略)。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可知,凡脂批中称“书未成”或“此回未成”,都不是作者未写完而是因原稿“迷失”或“破失”而未在作者生前交由他及时再补写成的意思。戚序本此谜已据庚辰本所记归属宝钗,另由整理者简略地将此回补完。至甲辰本,程高本则有人续补了宝玉、宝钗两首谜诗,就把这一首改属于林黛玉了。谜底“更香”,是一种可用以计时的香。夜间打更报时者,燃此香以定时,或一支为一更,或视香上的记号以定更数。​​​​​​​​​

[21]“朝罢”句:杜甫《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朝罢香烟携满袖。”说早朝回来衣袖上尚有宫中的炉香味。现在稍加改动,说两袖烟,是隐藏谜底“香”字。两袖烟,等于说两袖风、两手空。设问“谁携”,对杜诗作了翻新。谜外寓有喜事过后、一无所得的意思。​​​​​​​​​

[22]“琴边”句:承上句,解说这是什么香,用排除法。香有多种,与琴、棋、书、画为伴的是鼎炉之香,熏被褥、衣服用的,则有熏炉、熏笼(古时豪门尚巧制“被中香炉”,见《西京杂记》),都用不着更香,所以说与这些“无缘”。寓意也承上句申述一无所得的含义。琴边衾里,指夫妻生活。以夜里同寝、白天弹琴表示亲近和乐。《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总,程高本作“两”。​​​​​​​​​

[23]“晓筹”句:这一联正面说更香的特点。晓筹,早晨的时刻。筹,指古代计时报时用的竹筹。鸡人,古代宫中掌管时间的卫士。宫中例不畜鸡,有夜间不睡的专职卫士头戴“绛帻”(象征雄鸡鸡冠的红布头巾)候在宫门外,到了鸡叫的时候,向宫中报晓。唐代诗人王维《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绛帻鸡人报晓筹。”后来,李商隐反其意说“无复鸡人报晓筹”,用以讽刺死于马嵬坡的杨贵妃。曹雪芹再翻新意,改“无复”为“不用”,用来说计时的更香,恰到好处。​​​​​​​​​

[24]五夜:即五更。古代计时,将一夜时间五等分,叫五夜、五更或五鼓。炉香要加添香料,更香只要点上就是了。这句用了“无烦”二字,又翻了唐人李颀《运司勋卢员外》诗“侍女新添五夜香”的案。上下两句的寓意都是说人因愁绪而通宵失眠。​​​​​​​​​

[25]焦首:香是从头上点燃的,所以说焦首。喻人的苦恼。俗语所谓焦头烂额。​​​​​​​​​

[26]煎心:棒香有心,盘香由外往内烧,所以说煎心。喻人的内心受煎熬。佛家有“心香”(意为虔诚)之语。又香有制成篆文“心”字形状的,叫心字香。​​​​​​​​​

[27]“光阴”二句:更香同风雨阴晴的变化无关,却随着时间的消逝,不断地消耗着自身。荏苒(rěnrǎn忍染),时光渐渐过去。须当,应当。就寄寓来说,上句是红颜渐老,青春堪惜的意思;下句则说虽世事变幻莫测,而自己却已心灰意冷,只是听之任之罢了。​​​​​​​​​

[28]“南面”二句:人照镜时,人与镜中影的方向相反,一个面向南,一个面朝北。寓意是宝玉婚后,面对薛而心怀林。语用《孟子·万章上》:“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这话是孟轲的学生在问到传说中尧让帝位给舜一事时说的。皇帝的位子是向南的,臣子向北。现把出处中的“立”改为“坐”,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对镜妆束,总是坐着的。​​​​​​​​​

[29]“象忧”二句:即镜中之形象是忧,人也一定是忧,形象是喜,人也一定是喜。寓意是另一种解说:说他好像有忧愁,也确是有忧愁;说他好像有喜事,也确是有喜事。忧是因黛玉死,喜是指与宝钗结婚。这八字也出在《孟子·万章上》。原意“象”是人名,是舜的异母弟。传说象曾谋害舜未遂,舜对象仍很亲切。万章问孟轲:是不是舜不知道象要谋杀自己呢?孟说,并非不知道,只是“象忧亦忧,象喜亦喜”罢了。意思是兄弟友爱本“人情天理”,有时不能自制。借此宣扬“孝悌仁爱”,以“忠恕”之心待人等儒家的道德。​​​​​​​​​

[30]“有眼”句:说竹器是镂空的。眼,指洞。借此骂宝玉。​​​​​​​​​

[31]“荷花”三句:说夏天相偎依取凉,秋冬被弃置不用。借此说夫妻生活短暂。​​​​​​​​​

[32]竹夫人:竹几、竹夹膝,用竹篾编成,圆柱形,中空,有洞,可以通风,夏天睡时可抱着取凉。宋代诗人黄庭坚以为它不配称作夫人,就名之为青奴,后又叫它竹奴。​​​​​​​​​


弘忍弟子所作二偈备考“更香谜”属谁和“镜谜”、“竹夫人谜”是否原作——与梅节兄讨论

春灯谜|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 - 蔡义江|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