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门》中《寄生草》曲
(第二十二回)
清·邱圆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1]。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2]。没缘法[3],转眼分离乍[4]。赤条条,来去无牵挂[5]。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6]!
说明
宝钗生日,贾母叫她点戏,她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又叫《山门》或《醉打山门》),并向宝玉推荐其中这一支《寄生草》曲子。宝玉听了,喜得拍膝叫绝。这出戏见于《虎囊弹》一剧,收入《缀白裘》集子,也见于《忠义璇图》。演的是《水浒》中鲁智深打死恶霸郑屠后,为避祸在五台山为僧,因醉酒打坏寺院和僧人,被他的师父智真长老遣送往别处的故事。寄生草,曲调名,是剧中鲁智深辞别师父时所唱。曲文各本略与《红楼梦》中所引有异,不校。《虎囊弹》一剧的作者有两说:一据高奕《新传奇品》中说是邱圆;一据焦循《剧说》中称朱良卿作剧三十三本,有此同名剧一种。高奕和邱圆是同时人,说法比较可信。邱圆,字屿雪,江苏常熟人,生卒年不详,约和王渔洋同时,当为清初康熙年间戏曲家。王国维《曲录》中提到他的作品九种,《虎囊弹》即其中较著名的一种,可惜传本现已残缺。
评解
宝玉怕听热闹戏,宝钗为自己所点之戏解释道:“你白听了这几年戏,哪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得极妙,你何曾知道。”的确,此曲将苏辛词境、禅语机锋都自然地融合在其中;豪放与凄清并存,骈偶与散句互用;俗而不粗,雅而不纤;叙事从容简洁,中间还夹带着抒情,真是一支难得的好曲子。固然,“宝钗无书不知”,学博识广,艺术鉴赏力也很高。但令她绝没有想到的是这支曲子中的某些词句,给宝玉后来走上弃家为僧道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亚于“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类的词句。其余参见后面的《寄生草·解偈》一首的评解。
[1]“漫揾(wèn问)”二句:说自己英雄末路,转徙避祸。漫,聊且、胡乱。揾,揩拭。南宋辛弃疾《水龙吟》词:“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处士,古时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这里当指智真长老的兄弟七宝村的赵员外。鲁智深先避难于七宝村,受赵厚待,后因走漏风声,赵又将他转移至五台山。
[2]剃度:佛教把落发为僧说作是超度苦难,所以叫剃度。莲台:寺中佛像下所塑的莲花座台。
[3]缘法:佛教称遇到能随缘指引入法门者为有缘法。
[4]乍:突然。这句说,自己没有在五台山修行的缘分,很快地便与师父离别了。
[5]“赤条条”二句:佛教用以说不受身外之累。语出《景德传灯录》:“南泉师问陆宣大夫:‘十二时中作甚么生?’陆曰:‘一丝不挂。’师曰:‘犹是阶下汉(门外汉)。’”
[6]“那里讨”四句:意谓独自云游四方,任凭我自由自在,化缘度日,这样的生活向哪里去讨呢?是自得其乐、随遇而安的意思。用苏轼《定风波》词“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句意。蓑衣笠帽是雨具,细雨如烟叫烟雨,拆配而成“烟蓑雨笠”是修辞用法。卷单行,离寺而去。卷单,佛教用语。行脚僧投寺暂宿,将衣钵等物挂搭在僧堂东西两序的名单之下,叫“挂单”;离开寺院,就叫“卷单”。俺,我。芒鞋,草鞋。随缘化,随机缘而化之意。化,化缘。僧道向人求布施,鼓吹布施的人能与仙佛结缘,所以叫化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