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十八 成祖 仁宗永乐二十二年甲辰至洪熙元年乙已
纪
明通鉴卷十八
纪十八起阏逢执徐、尽旃蒙大荒落,凡二年。
成祖文皇帝
永乐二十二年
春,正月,甲申,阿噜台复犯大同、开平。
初,金忠来归,数言:“阿噜台弑主虐民,实为边患,请讨
之,感为前锋自效。”上不许。至是大间、开平守将先后报虏侵
塞,群臣皆劝上如忠言,遂决意亲征,敕边将整兵俟命。
丙戌,征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及西宁、巩
昌、洮、岷各卫兵,期三月会北京及宣府
戊子,大祀南郊。
癸巳,复命郑和使西洋,时旧港酋长请袭宣慰使职,上诏和赍敕印往赐之。
是月,下朝觐官钱粮不完者于狱,既而释之。
三月,戊寅、大阅。谕诸将亲征,命柳升、陈英领中军,张辅、朱勇领左掖,王通、徐亨领右掖,郑亨、孟瑛领左哨,薛
己卯,赐邢宽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禄、谭忠领在哨,陈懋、金忠领前锋。勇,成国公能之子也。
夏,四月,已酉,车驾发京师。命皇太子监国,以大学士杨荣、金幼孜扈从,杨士奇留辅太子。
551
明通鉴卷十八
庚午,车驾驻隰宁,金忠部将获寇谍者,言:“阿噜台去秋闻大军至,远遁。及冬,大雪丈余,孳畜多死,部曲离散、比闻朝廷复出兵,走往达兰纳穆尔河。旧作答尔纳木几,上曰:“寇去此不远。”命诸将速进。
甲戌,次开安。
五月,已卯,车驾次开平。是日,雨,士卒有后至沾湿者。时北地尚寒,上指示诸将曰:“士卒者,将帅所资以成功名,抚之至则报之厚,古人言:“视卒如婴儿,可与赴深溪;视卒如爱子,可与之俱死。'今方用此辈,可勿恤诸!”
甲申,上召杨荣、金幼孜至幢中,谕之曰:“朕昨夕三鼓,梦有若世所画神人者告朕,言上帝好生,者再、岂天属意此寇乎?"荣等对曰:“陛下好生恶杀,上格于天,此举固在除暴安民,然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唯陛下留意。”时上意亦厌兵、谓荣等曰:“卿等害合朕意。朕岂以一人有罪,罚及无辜?"即命草敕,遣中官及所获北寇赍至阿噜台部落,谕之曰:“往者阿噜台穷极来归,朕所以待之者、皆尔等所知。今何负于彼,而比年以来,寇夺我边鄙,虔刘我黎庶,其自取之祸也。朕以天人之怒,统六师征之。彼之危犹洪炉片雪,岂复有余命哉?然朕体上帝好生之仁,不忍荼毒无辜,今所罪者,止阿噜台一人,其所部头目以下,悉无所问。有能顺天意来归者,当待以至诚,优与恩赉,仍授官职。朕之斯言,上通天地,毋怀二三,以贻后悔。”
时比年用兵,白骨蔽野,上侧然。乙酉,命柳升等率军士拾道中遗骸瘗之,上亲为文祭焉。
戊子,谕诸将曰:“古谓武有七德,禁桑,除乱,是其首也。又谓止戈为武。今罪人惟阿嚼台耳,胁从之众,有归降者,宜加意抚绥,非持兵器向我师者,纵勿杀。”
壬辰,次长乐,谕侍臣曰:“汉高祖过柏人,虑迫于人。今朕至长乐,思与天下同乐,何时而庶几也?”
552
纪十八
丙申,次应昌。是日雨,重车皆在后。谕诸将曰:“兵无辎重,危道也。”命分兵往迎之。
丁酉,宴从征文武大臣于应昌,命中宫歌太祖《御制词》五章,曰:“此先帝所以垂戒后嗣也,虽在军旅不敢忘。”
已亥,次威远州,复宴群臣,自制词五章,述敬天、法祖、勤政、愧民意,亦命中官歌之。.
是月,皇太子奏免广平、顺德、扬州及湖广、河南郡县水灾田租、
大名府濬县蝗蝻生,知县王士廉以失政自责,率僚属斋戒,祷于八蜡祠。越三日,有鸟数万食蝗尽。皇太子闻而嘉之,顾侍臣曰:“此诚意所格耳。”
浙、闽丽水、政和二县山寇周叔光、王均亮等聚众劫掠,巡按御史王复奏请发兵剿之。上以问杨荣,对曰:“此愚民无知,或为有司所苦,或窘于衣食,不得已相聚山谷以求苟活耳,兵出将益聚不可解,宜遣使招抚,当不烦兵。”从之,盗果息。【考异】此与上王士廉捕整事,《宪章录》、《皇明通纪》俱系之是年五月,《明史·本纪》不载。按浙江山寇事,见《杨荣传》,云“在永乐之末”,正是年事也,今据增.
六月、甲辰朔,车驾次祥云屯。
丙午,次翠玉峰,命前锋陈懋、金忠觇敌驰奏。
癸丑,次金沙泺,懋等得虏寇马九匹来进。上曰:“丑虏多诈,安知非以是诱我也?”命再觇之。
戊午,次玉沙泉,以达兰纳穆尔河已近,令诸将各严兵以俟。
庚申,次天马峰,懋等遣人奏言:“臣等已至达兰纳穆尔河,弥望不见寇迹、亦无车辙马迹可寻,疑穷遁已久,”上复遣张辅、王通等分兵穷搜山谷,卒无所见,皆引兵还。癸亥,懋等亦以粮尽还。
553
明通鉴卷十八
于是辅等奏:“愿假臣等一月粮,率骑深人,罪人必得。”惟杨荣、金幼孜从容言宜班师,上从之。
甲子,次翠云屯,召辅等,谕曰:“古王者制夷狄之道、驱之而已,不穷追也。且今寇孽所存无几,茫茫广漠,譬如求一粟于沧海,可必得邪!吾宁失有罪,诚不欲重劳将士。”乃班师。
乙丑,议分兵两路,上率骑士东行,命郑亨等领步卒西行,期会于开平。
壬申夜,南京地震
秋,七月,庚辰,车驾次清水源,命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刻石于崖上,以纪亲征所过,使后世知之。
丁亥,次翠微冈,上御幄殿,凭几坐,荣、幼孜侍.上顾问内侍海寿曰:“计程何日至京师?”对曰:“其八月中矣。”上颔之。寻谕荣等曰:“东官涉历年久,政务已熟,还京后,军国重事,”悉以付之。朕得优游暮年,享安和之福矣。”荣等对曰:“殿下孝友仁
厚,天下归心,允称皇上付托。”上喜,赐荣等羊酒而退。
己丑,车驾次苍厓戍。上不豫,下令将士严部伍,谨哨瞭时上疾已久,思夏原吉之言,顾左右曰:“原吉爱我!”
庚寅、次榆木川,帝大渐,召英国公张辅受遗命,传位皇太子。丧服礼仪,一遵太祖仪制。辛卵,帝崩,年六十有五。时内臣马云等以六师在外、秘不发丧,密召大学士杨荣、金幼孜人谋,熔锡为椑以敛,载以龙舆,所至朝夕上食如常仪。
壬辰,灵舆次双笔峰,大学士杨荣、少监海寿奉遗命驰赴皇
戊子,遣尚书吕震以旋师谕皇太子诏告天下.
太子。
壬寅,次武平镇,郑亨等率步军来会
八月,癸卯朔,灵舆度开平,次双塔。
甲辰,遗诏至京师,皇太子即日遗太孙迎丧于开平。
丁未,释夏原吉、黄淮等于狱,并告原吉以先帝遗言,原吉
554
纪
د
伏地哭不能起.
己酉,次雕鹗谷。皇太孙至军中,始发丧。壬子,及郊,皇太子迎入仁智殿、加敛,纳梓宫。
《明史·赞》曰: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驻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
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成功骏烈,卓乎盛罢西洋宝船、迤西市马及云南、交阯采办,从夏原吉之奏也。
矣!然面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丁巳,皇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天下,诏以明年为洪熙元年.
戊午,复夏原吉、吴中官。
己未,命武安侯郑亨镇大同,保定侯孟瑛镇交阯,襄城伯李隆镇山海,武进伯朱荣镇辽东。隆,濬之子也
ا
复置三公及三孤官。
初,洪武置三公官,以李善长为太师,徐达为太傅,三孤无兼领者、建文、永乐间,罢公、孤官,至是复设,以公、侯、伯、尚书兼之。
进杨荣太常寺卿,金幼孜户部侍郎,仍兼大学士,杨士奇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俱掌内制,杨溥翰林学士。
时上以辅导功,欲加蹇义及士奇秩,士奇调:“汉文即位,首进宋昌,史以为贬,请先扈从征行之臣。”仍与荣、幼孜等并进秩。士奇谢恩毕,闻惜薪司奏请岁例赋山东、北京枣八十万斤,供宫中香炭用,复人奏,言:“恩诏减岁供,甫下二日,不宜反汗。”上从之,立命减半。寻顾义、原吉及士奇曰:“汝三人,朕所倚非轻,有事须尽言,以匡朕之不逮。”
方原吉在狱,有母丧,至是乞归终制。上曰:“卿老臣,当与朕共济艰难。卿有丧,朕独无丧乎?”厚赐之,令家人驰传归葬,
555
明通鉴卷十八
有司治丧事。原吉不敢复言。
辛酉,命镇远侯顾兴祖充总兵官,讨广西平乐、浔州叛蛮。兴祖,成之孙也。
甲子,上以古者官不必备,今设官太冗,廉污无别,贤否并处,诏汰其不称职者.
乙丑,召汉王高煦入京.先是大行在外,高煦子瞻圻居京 师,觇朝廷事驰报,一昼夜六七行。高煦亦日遣人潜伺京师,幸有变。上知之,顾益厚遇,遗书召至,增岁禄,幾赉万计,仍敕归藩.
戊辰、官吏谪隶军籍者、悉放还乡。
己巳,诏文臣年七十致仕。
是月,诏归解缙妻子、宗族。寻官其子祯亮为中书舍人。【考异】《明史·本纪》不载,据《明书》、《皇朝通纪》皆系之八月。证之《绣传》言:“上即位,归缙妻子、宗族.”仁宗以是年八月即位,今据增。初、文皇手书蹇义等十人姓名,令缙疏其短长,奏上时,帝在东宫,以付太子,太子因问尹昌隆、王汝玉,缙对曰:“昌隆君子而量不弘,汝玉文翰不易得,惜有市心耳。”至是上念缙议建储旧功,因取其所疏诸人示杨士奇曰:“人言缙狂,观所论列,皆有定见,不狂也。”
改礼部尚书金纯于工部,居二月,又改刑部。工部尚书李庆久署兵部,至是实授之。
九月,癸酉朔、交阯黎利寇茶笼州,都指挥方政败绩,指挥同知伍云力战死之,
丙子,召尚书黄福于交阯。福在交阯凡十九年,编氓籍,定赋税,兴学校,置官师,数召父老宜谕德意,戒属吏毋苛扰,一切镇之以静,上下帖然。时群臣以细故谪交阯者众,福威加拯恤,甄其资者与共事,由是至者如归、镇守中官马骐怙宠虐民, 福数裁抑之,骐诬奏福有异志,文皇察其妄,不问,至是召还,
556
纪 十 八
命兼詹事,辅皇太子。交人感其德,扶老携幼走送,号泣不忍别。福既还,交阯贼遂剧,讫不能靖。
以兵部尚书陈洽掌交阯布、按二司事,洽以参赞李彬军务.留交阯数年,至是命代黄福。
庚辰,河溢开封,遣右都御史王彰抚振之,并免今年粮
税。
壬午、上大行皇帝尊谥庙号曰太宗文皇帝。
工部奏修军器,请征布漆于民,上命给钞市之。敕:“自今官司所用物料,于所产地计直市之。有科派病民者,罪不宥。”
癸未,礼部尚书吕震奏:“请遵太祖遗诏,仿汉文以日易月之制,以二十七日易吉服。”不报。震以语群臣,惟杨上奇不可。于是蹇义兼取二说以进,亦不报。
明旦,上视朝素冠麻衣绖,惟士奇及英国公张辅服如之。朝罢,上顾左右曰:“大行在殡,易服岂臣子所忍言,士奇执是也。”既而叹曰:“张辅知礼,六卿乃反不及!”
乙酉,增诸E岁禄。
丙戌,以风宪官备外任,出给事中萧奇、李谦等三十五人为州县官。
厂亥、黎利复寇清化。
初,利屡为官军所败、率众求抚,而仍匿俄乐,造军器不已。荣昌伯陈智奏请进兵,会上方以践作赦天下,因敕智善扰之。
初,中宫山寿镇守交阯、与利善,至是还朝,力言利可抚状,请往谕之,必来归。上曰:“此贼狡诈,若为所给,将不可制。”寿请以死保之,乃遣寿赍敕授利清化知府,敕甫降而利已寇清化,都指挥陈忠死之、利得敕,无降意,但借抚愚守臣而寇掠不已。【考异】授黎利清化知府,见《明史·安南传》,而《本纪》佚之,但书利寇清化事。今据《三编》增入九月,又据《明史稿》系之丁亥下,
557
明通鉴卷十八
戊子,始设南京守备、以襄城伯李隆为之、兼领中军都督府事,为南畿要职。
乙未、谕兵部尚书李庆,以畿内民所养官马分给诸卫所,念民力,恐废耕桑也。
上既设公、孤官,乃进蹇义少傅,杨士奇少保、又进杨荣太子少傅兼谨身殿大学士,金幼孜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增设谨身殿大学士,自荣始为之。
戊戌、赐义等四人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
务,凡有阙失宜言者,用印密封以闻。
是月,上念山林川泽皆与民共,命“自居庸以东与天寿山相接、禁民樵采,余悉弛之”。
出前太常少卿周讷为交阯知府。讷以忧去官,至是起复还朝。上以其曾请封禅,鄙之,故有是谪。
冬,十月,壬寅,革南、北京户部行用库。
初、行用库之设,倒易新钞,兼收民间金银、至是上用夏原吉之言,罢金银交易之禁,并广收民间钞入官,取昏软者悉毁之。乃增市肆门摊诸税,折收旧钞、俟钞法通仍复其旧,
乙巳,复魏国公徐钦爵。
初,钦既袭爵,以纵恣为言官所劾,文皇宥之、令归就学。永乐十九年来朝,不辞径去,文皇怒、罢为民。至是上即位,追念中山王功,复其故爵。
戊申,通政司请以四方雨泽章奏送给事中收贮,上曰:“祖宗令天下奏雨泽,欲前知水旱以施振恤。积之通政司,已失之矣;今又令收贮,是欲上之人终不知也。自今奏至即以闻。”
已酉、册妃张氏为皇后。后父骐,永城人。太祖册后为燕世子妃,授骐兵马副指挥,早卒。后自为上妃,得文皇及仁孝皇后欢。上在东宫、数为汉、赵二王所间。体肥硕,不能骑射,文皇恚,至减太子宫膳,濒易者屡矣,卒以后故得保全云。
558
纪十八
壬子,立皇长子瞻基为皇太子。封子瞻埃为郑王,瞻墉越王,瞻墡襄王,瞻㭎荆王,瞻墺淮王,瞻垲滕王,瞻垍梁王,瞻埏卫王
乙卯,诏:“京、外官荐举德行惇笃、行止端方、材能出众、政绩显著或文学堪称、识见优远者、量材擢用、荐后有犯赃者,更立举主连坐之法。”
丁巳,令三法司会大学士、府、部、通政六科于承天门录囚,并谕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曰:“比年法司之滥,朕所深知。所拟大逆不道,往往出于文致。今后审决重囚,卿等三人必往同谳、有冤抑者、虽细故必以闻。”
增京官及军士月廪,谕户部尚书郭资曰:“往年百官军士扈从,月给米五斗,今建都于此、皆有家室、恐不足以资生。往往守义者困于饥寒,玩法者恣无忌惮,朕欲悉加倍给之。京仓之储,不乏用否?”资对曰:“不乏。”遂命增给,著为令。
丁卯,擢历事监生徐永活等二十人为六科给事中。
是月,衍圣公孔彦缙来朝。
彦缮,讷之孙也,以永乐八年袭爵,时甫十岁,文皇命肄业太学、久之,遣归。至是以上登极人觐。上语侍臣曰:“外蕃贡使,皆有公馆,今以先圣子孙,令其假馆民家,非崇儒重道之意也。”乃命赐宅于东安门外。【考异】孔彦缙赐宅,《明史稿》、《明书》皆系之十月甲辰。《明史·本纪》不载,今据增。
召前峡山知县弋谦为大理少卿。谦初为御史,巡按江西、言事剀切,上时在东宫,心识之。后谦以忤旨谪峡山知县、复坐事免。至是召至京师,遂有是擢。【考异】诸书系之九月,《宪章求》系
之十一月,今据《实录》在是月。
改刑部尚书吴中于工部。
十一月,壬申朔,诏:“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言事谪戍者
559
明通鉴卷十八
亦如之。”先是上谓诸臣曰:“建文诸臣,已蒙显戮。然方孝孺辈,皆忠臣也。”越日,遂有是命。
时齐泰一子,甫六岁,免死戍边,至是赦还。黄子澄一子, 变姓名为田经,遇赦,始复姓,家于湖广。孝孺独无后。惟克勤弟克家,有子曰孝复,洪武二十五年诣阙上书,请减汤和所加宁海赋,谪戍庆远卫,以军籍免。孝复子琬,寻亦释为民。
癸酉,诏:“有司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
罪之。”
阿噜台闻上践阼、遣使来贡马,诏宥其罪,纳其马。自是阿
嚕台仍岁修职贡。【考异】《明书》系之九月,《明史·本纪》及《三编》月日与《实录》同,今据之。
甲戍,诺曰:“朕承大统,君临亿兆,亦惟赖文武贤臣共图康济,矧属亮阴之际,尤切倚毗之心。嗣位初首诏直言,而涉月累 不知革.卿等宜极言时政之得失,辅以至诚,毋虑后谴。”
乙亥,遣使敕谕乌梁海官民曰:“朕承大统,凡四方万国,罪无大小,悉予赦宥。若尔三卫官民,敬顺天道,仍前朝贡,朕当许其自新、悉听往来生理。”谕侍臣曰:“彼有过而不宥之,既无所容,将来必为边患,朕不吝屈己以安百姓也。”诏近畿官军更番诣
旬,言者无几。夫京师首善地,民困于下而不得闻,弊胶于习而
京师操练,从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李庆之请也。
癸未,遣御史汤淡等十四人分巡天下,考察官吏。谕曰:“国以民为本,民安则国安。比年牧守官不体朝廷恤民之意,侵削扰害,民不聊生、今令尔等分行考察。然人才器不同,当明白具实以闻。无惑于小人,毋屈于势要,毋私于亲故、询之于众,断之以公,可也。至御史,朕之耳目,勉副朕心,必先自治,乃可治人。若弃廉耻,违礼法,朕亦不贷。往勉之!”
丙子,遣御史巡察沿边诸卫,稽部曲,申号令。
甲申,平阳王美圭来朝,奏言“先帝所拨赐恭王田,济熿卒
560
纪十八
不与”。上以书谕之,济横卒不奉命。
内戌,进蹇义少师,杨士奇少傅,夏原吉以太子少傅进少保,亦赐“绳愆纠缪”印章。【考异】《明史·本纪》但书赐夏原吉银章事,证之《七卿表》“是年十一月,晋蹇义少师。”又杨土奇普少傅、夏原吉晋少保,皆在是月,今据《明史稿》增入.
时太子少师吕震,班在原吉上,上命鸿胪引震列其下,寻有是擢。又命原吉仍兼太子少傅尚书如故。原吉以食三禄,固辞,乃听辞太子少傅。
一日,上御西角门,阅廷臣诰词,顾谓士奇及杨荣、金幼孜曰:“卿三人及蹇、夏二尚书,皆先帝旧臣,朕方倚以自辅。尝见前代人主,恶闻直言,虽素所亲信,亦畏威顺旨,缄默取容。贤良之臣、言不见听,退而卷舌。朕与卿等宜深以为戒!"因取五人诰词亲增二语云:“勿谓崇高而难人,勿以有所从违而或怠。”曰:“此实朕心,卿等勉之!”
己丑、礼部奏,冬至节,请朝贺,不许。
庚寅,敕诸将严边备。
辛卯,上谕夏原吉曰:“古者寓兵于农而不夺其时,民无转输之劳而兵食足。后世莫善于汉之屯田,先帝立屯种法、用心甚至,而有司数以征徭扰之,既失其时,遂无其效,以致储蓄不充,罢于转运。”乃诏天下卫所官:“凡屯田军士,毋得擅役,违者罪之。”
壬辰,诏都督方政同荣昌伯陈智镇交阯。
是时,黎利复围茶笼州,智暗懦,素无将略,因借抚以愚朝廷,且与政迕,坐视不救。会山寿至,力持抚议,以故贼益猖獗不能制。【考异】《明史·本纪》但书“九月黎利寇茶笼州”,证之《安南传》、利两围茶笼,其再寇在十一月、正命陈智镇交阯之时,智坐视茶笼之围而不救,阅七月、粮尽,故明年五月有旨切责。今《本纪》但书十一月智镇交阯而不及再围茶笼事,今增入,并分书之。
561
明诵鉴卷十八
是月,召浙江巡按御史虞谦还,擢大理寺卿。
谦因应诏上书,言七事:“一日用人。用得其人则治道兴,非其人则治道隳。二日兴学校。教育之道、本于师范,不在于备而在得人。三日端风宪。都察院为耳目纲纪之官,今俾之专治狱,非设官本意。四日广储蓄。频年用兵,京师困乏,宜预为备。五日惜民力。畿内之民,困于牧养,宜分给无马郡县。六曰通钞法。钞法不行,由于出多而入少,宜多方收之而不轻出,则自然流通。七日治奸宄。畿民多盗贼,宜编为里甲,使互相觉察。”上以其言皆切中时务,命议行之。
未几,有言“谦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上怒,改少卿。一日,杨士奇奏事不退,上问:“欲何言?得非为虞谦乎?”士奇因具白其诬,且言:“谦历事三朝,得大臣体。”上曰:“吾亦悔之。”寻复谦官,乂谕士奇曰:“顷群臣颇怀忠爱,朕有过方自悔,而进言者已至,良惬朕心。”
上之监国也,御史舒仲成以言事忤旨,出为湖广按察副使,至是欲逮治之。士奇曰:“陛下即位,诏向忤旨者皆得宥、若治仲成,则诏书不信,惧者众矣。如汉景帝之待卫缩,不亦可乎?”即罢弗治。
资治钱谷、有能称。蹇义、夏原吉以其偏执,数误事,且多病、请令致仕。上以资旧臣,不忍弃之,复以问士奇,对曰:“资性强毅,人不能干以私。然蠲租诏数下,资不奉行,使陛下恩泽不流者,是其过也。”上乃命资致仕、仍优其秩,复其家。
加户部尚书郭资太子少师,命致仕。
上以交阯之乱,由马骐以采办虐民激变,甫登极、即召之还。至是骐复矫旨下内阁书敕,复往交阯采办金珠。内阁以闻,上曰:“朕安得有此言?骐在交阯、荼毒军民,卿等独不闻乎?自骐召还,交人如解倒悬,岂可再遣?”然亦竟不诛也。
十二月,癸卯,宥建文诸臣外亲全家戍边者,留一人在戍
562
纪十八
所,余悉放还。
辛亥,谕尚书蹇义等曰:“庶官贤否,军民休戚所系。昔唐太宗书刺史名于屏、朝夕省览,遇有善政、各疏于下,故当时百官皆思奋励,致治太平,以至斗米三钱,外户不闭。皇考亦尝书中外官姓名于武英殿两廊。今五府、六部朝夕接见,得询察其贤否。若三司官,朕既不识,又不悉姓名,虽或闻其贤否,久则易忘。夫人臣有善而上忘之,谁肯自勉?有不善而上忘之,谁复知戒?如此何以望治!”乃命书天下都司及布、按二司姓名于奉天门之西序。
癸丑,免被灾税粮。
庚申,葬文皇帝于长陵。
丙寅,顾兴祖讨广西叛蛮,平之。
是月,礼科给事中黄骥以曾三使至西域,因上疏言:“西域贡使,多商人假托,无赖小人,投为从者,乘传役人、运贡物至京师、赏赉优厚。番人慕利,贡无虚月,致民失业妨农。比其使还,多赍货物,车运至百余辆,丁男不足、役及妇女,所至辱驿官,鞭夫隶,无敢与校者。乞敕陕西行都司,惟哈密诸国王遣使人贡者,许令来京,止正、副使得乘驿马,陕人庶少苏。至西域所产,惟马切边需,应就给甘肃军士。其涧砂、梧桐、硷之类,皆无益国用,请一切勿受。则来者自稀,浮费益省。”上嘉纳之以示尚书吕震,且让之曰:“骥尝奉使,悉西事。卿西人、顾不悉耶?骥言是,其即议行。”
进大学士杨荣工部尚书。
初,解缙等人文渊阁,皆编、检、讲、读之官,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上践阼以来,士奇、荣等皆东宫旧臣,俱掌内制,不次超迁。然居内阁者,必以尚书为尊。自荣后,诸人文渊阁者皆相继晋尚书,于是阁职渐崇。
作观天台于禁中。
563
明通鉴卷十八
封汉庶子瞻望等以下五人皆为王.是冬,汉世子瞻坦帅诸王皆来朝。
是岁,宁王权闻上即位,上书欲来朝,诏止之。权又言“南昌非其封国”,上报曰:“南昌乃叔父受之皇考,二十余年,非封国而何?”权在文皇时,颇自韬晦,上自践阼以来,优礼诸藩,法禁稍弛、因乘间言之,卒不许。
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洪熙元年
春、正月,壬申朔,御奉天门、受朝,不举乐。
先是群臣习朝正旦仪、尚书吕震请用乐,惟大学士杨士奇、黄淮以为不可,上疏请止、未报,士奇复奏、待庭中至夜漏十刻、报可、朝罢、谓士奇B:“吕震每事误朕,非卿等言、悔无及。”寻晋士奇兵部尚书兼故官、并食三禄。士奇辞尚书禄、许之。
乙亥,诏内外群臣修举职业。谕曰:“朕祗绍洪图、仰惟祖宗创业守成之难、夙夜惓惓。嗣位以来,蠲逋负、赦有罪,不急之务,一切停罢。选任贤良.共图维新之治,期天下安于太平。今天下庶事未尽理,生民术尽安,斯朕之责,亦尔文武群臣之责,尚思勉之!”
己卯,享太庙。
建弘文阁于思善门左、选诸臣有学行者入直。杨上奇荐侍讲王进、儒士陈继、蹇义荐学录杨敬、训导何澄,诏以继为博士,敬编修、澄给事中、日直阁中。杨溥掌阁事,进佐之.
溥以东宫故一系十年、狱中惟发奋读经史诸子,上怜而敬之。至是亲授阁印,曰:“朕用卿左右,非止学问,欲广知民事,为治道辅。有所建白,封识以进。”
564
纪十八
癸未,以时雪不降,敕群臣修省。丙戌、大祀南郊,奉太祖、太宗配。
壬辰,朝臣予告归省者,皆赐钞有差,著为令。
己亥、遣布政使周干、按察使熊概、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 江,察民利病以闻。
是月,布政使及守令皆来朝。
兵部尚书李庆上言:“今岁畜马蕃息,除给军外,尚余数千。今朝觐官并集京师,请准民间例,人给一马令牧之,岁课其驹。”杨士奇力陈不可,曰:“朝廷选资授官,而使之牧马、是贵畜而贱士也,何以示天下后世?”上许中旨罢之,已而寂然。士奇复力言,又不报。至是上御思善门,召士奇,谓曰:“朕向者岂真忘之?闻吕震、李庆辈皆不喜卿、朕念卿孤立,恐为所伤、不欲因卿言罢耳,今有词矣。”因手出陕西按察使陈智言《养马不便疏》,命士奇草敕行之,士奇顿首谢。上曰:“今后政令有不便,密以告朕。李庆辈不识大体,不足与语、朕以先朝旧人、不忍遽退也。”
进黄淮少保兼户部尚书,金幼孜礼部尚书。
二月,辛丑、颁将军印于诸边将。
初,镇守边将有佩将军印者,多系特命,谓之“挂印将军”。至是始颁各镇将军印,云南日征南将军,两广日征蛮将军、辽东日征虏前将军,大同日征西前将军,宣府日镇朔将军,甘肃日平羌将军。是时陈智镇交阯,亦颁征夷副将军印。
戊申、祭社稷,奉太祖、太宗同配。
命中官郑和领下番官军守备南京,和使旧港,以去年还,而文皇已晏驾、至是命之
内辰,上亲祀先农,耕耤田。
丙寅,奉太宗神主祔太庙.
是月、南京地连月屡震,凡十有六。六安卫亦震。【考异】
565
明通鉴卷十八
《明史·本纪》于足年二月、三月、四月皆书“南京地屡震”。《明史稿》,二H南京地震凡六,三月南京地震凡十六,四月南京地震凡三,又于五月书云“辛未南京地震”。《三编》、《辑览》皆书之二月、《目》云“凡十有六震,四月又三震,五月复震”,与《明史稿》稍异。证之《明史·五行志》,是岁南京地震凡四十有六,是又一年之震数也。今据《三编》书之二月,而据《五行志》增人六安地震于二月下。
遣汉王高煦次子瞻圻守凤阳皇陵。
初、瞻圻憾父杀其母,在京师,屡发其父过恶,文皇曰:“尔父子何忍也!"及上即位,高煦人朝,悉上瞻圻前后觇报事。上召瞻圻示之,曰:“汝处父子兄弟间,乃谗构至此!稚子不足诛。”遂不封,至是谪之。
国子祭酒胡俨以疾乞致仕。
俨以桐城知县为副都御史练子宁所荐,谓其“学达天人,足 资帷幄”,建文帝召之,比至,燕师渡江,文皇即位,以解缙荐,授翰林检讨,同直文渊阁。已而有忌之者,谓“俨学行堪师表”,遂改祭酒。永乐二年,俨居国学二十余年,以身率教,动有师法。至是乞休,上赐敕奖劳,进太子宾客,仍兼祭酒,遣归,并复其家.
三月,壬申,前光禄署丞权谨,以孝行擢文华殿大学士。谨奉母至孝,以省侍告归。母年九十终,庐墓三年,不御酒肉。有司上其行、驿召至京,上出其事状,令侍臣廷诵之,遂有是拜。谨辞,上曰:“朕擢卿,以风天下之为子者。”谨,徐州人。【考异】据《明史、孝义传》,言“谨以孝行特拜是职”,《传》中记其母终庐墓,有泉涌兔驯之异,《三编》据之、载入《目》中。证之《纪闻》、《通纪》诸书,但有庐墓语,而《通纪》类记其时有王让者,亦以孝行举,有庐墓涌泉之异,似涌泉者又一人也,今但记其庐墓不御酒肉,余皆略之,
甲戌,赐先朝大臣金忠等以下九人赠官予谥,许思温等以下九人赠官。
566
纪十八
丁H,诏求直言。
初,上即位,首召弋谦,擢任大理。谦直陈时政,极言“官吏贪残,非复洪武之旧,及有司诛求无艺,民所不堪”,上多采纳之。既复陈五事,词太激,上不怿。于是尚书吕震、吴中等劾谦诬罔,都御史刘观令众御史合纠谦卖直沽名。上以问杨士奇,对曰:“谦不谙大体、然心感超擢之恩,欲图报耳。主圣则臣直,惟陛下优容之!”上乃不罪谦。然每见谦,词色甚厉,士奇从容言:“陛下诏求直言,不宜以谦言触怒。今四方朝觐之臣皆集阙下,见谦如此、将谓陛下不能容直言。”上惕然曰:“此固朕不能容,亦吕震辈迎合以益朕过。自今当置之。”遂免谦朝参,令专视司事。
至是上以言事者益少,复召士奇曰:“朕怒谦矫激过实耳,朝臣遂月余无言。卿宜语诸臣白朕言。”士奇曰:“臣空言不足信,乞亲降玺书。”遂令士奇就榻前草敕引过曰:“朕即位以来,臣民上章以数百计,未尝不欣然听纳。间者弋谦所言多非实事,群臣遂交章奏其卖直,请置诸法。朕皆不听,但免谦朝参,而自是言者益少。今自去冬无雪,春亦少雨,阴阳愆和,必有其咎,岂无可言?而为臣者怀自全之计,退而默默,何以为忠?朕于谦一时不能含容,未尝不自愧咎。尔群臣勿以前事为戒、于国家利弊、政令未当者、直言勿讳。谦朝参如故。”寻因中官采木四川、贪横、上以谦清直,命往治之,擢为副都御史,并敕罢采木之役。
戊子、隆平饥。时柏乡县多贮官麦、有司请以贷之,上曰:“即振之,何贷为!”
己丑,诏曰:“刑者,所以禁暴止邪,导民于善、非务诛杀也。吏或深文傅会以致冤滥,朕深悯之!自令其悉依《律》拟罪。或朕以嫉恶故,法外用刑,法司执奏。五奏不允,同三公大臣执奏,必允乃已。诸司不得鞭因背及加人宫刑,有自宫者,以不孝论。非谋反,勿连坐亲属。古之盛世,采昕民言、用资儆
567
明通鉴卷十八
戒。今奸人往往摭拾、诬为诽谤、法吏刻深、锻炼成狱。刑之不中,民则无措,其除诽谤之禁,有告者一切勿治。”
尝谕刑部尚书金纯曰:“近日法司务为罗织,而言者辄以诽谤得罪、甚无谓也。”纯亦承上意务宽大,每戒属吏,不得妄椎击人。一时狱中无瘐死者。
庚寅,命阳武侯薛禄为镇朔大将军,充总兵官,率师巡边开平、大同,时虏寇云中,禄督兵追至大松岭,斩获甚众,益禄五百石,寻有是命,
辛卯,上以陈智讨交阯久不克,命安平伯李安往佐之,与智同镇交阯。
戊戌,上欲还都南京,诏北京诸司悉称行在,复北京行部及行后军都督府。
是月,赵王高燧之国彰德,奏辞三护卫,许之。
加赐姚广孝少师,张玉河间王,朱能东平王,与泾国公王真并配享文皇庙廷。
上念前兵部尚书刘俊,参赞交阯,陷贼不屈而死,有司未请褒恤、至是敕责礼官吕震曰:“妇人尽节于夫,尚有恤典,况大臣捐躯为国者乎?其赠俊太子少傅,赐谥节愍。”【考异】据《明史.朱能传》,与姚广孝配享在元年三月,赠刘俊官谥,见俊本传,亦在三月,诸书或系之二月,今据《列传》.
夏,四月,壬寅,上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征夏税方急,乃御西角门、召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秋粮之半。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与闻。”上曰:“救民之穷,如救焚拯溺,惟恐不及。付之有司、将以国用不足,转致迟 疑。”遂命中官具楮笔,令士奇就门楼书诏。上览毕,即用玺,付外行之,顾士奇曰:“今可语部臣矣。”
设北京行都察院。
壬子,命皇太子谒孝陵。时南京屡奏地震,廷臣请以亲王及
568
纪ተ八
重臣镇之,上曰:“无逾太子矣。”遂命太子居守南京,大学士权谨扈从。
乙卯,上朝罢,顾蹇义、杨士奇曰:“朕监国二十年,为谗慝所构,心之艰危,吾三人共之,赖皇考仁明,以有今日。”言已,泫然。义等亦流涕,对曰:“先帝之明,亦陛下孝诚之感也。”
即日,赐义玺书曰:“曩朕监国,卿以先朝旧臣,日侍左右。两京肇建,政务方殷,卿劳心焦思,不恤身家,二十余年,夷险一节、朕承大统,赞襄治理,不懈益恭,朕笃念不忘。兹以已意创制蹇忠贞,印赐卿,俾藏于家,传之后世,知朕君臣共济艰难,相与有成也。”
又赐土奇玺书曰:“往者朕膺监国之命,卿侍左右,同心合德,徇国忘身,屡历艰虞,曾不易志。及朕嗣位,嘉谟人告,期予于治,正固不二,简在朕心。兹创制杨贞一'印赐卿,尚克交修以成明良之誉。”【考异】野史载“是月癸丑夜星变,十四日甲寅,上事见杨士奇《三朝圣谕录》,附识于此。
朝罢,顾蹇义、杨士奇等”云云。按《明史·天文志》不载是月星变,惟此
戊午,车驾至天寿山,谒长陵。己未,还宫。
是月,振河南四州二十三县及大名饥。
南京地震凡三。
时廷臣有上书颂太平者,杨士奇进曰:“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创夷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上然之,因顾蹇义等曰:“朕待卿等以至诚,实赖匡弼。数月以来,惟士奇五上章、卿等皆无一言,岂果朝政无阙,天下太平邪?”义等惭谢。
改南京兵部尚书张本为行在兵部。
五月,辛未,南京复震。
癸酉,诏修《文皇帝实录》,以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夏原吉为监修、大学士杨士奇等为总裁。
569
明通鉴卷十八
翰林院侍读李时勉复上疏言事。
其略曰:“臣闻上有仁圣之君,斯下有忠直之臣。臣愿陛下节民力,谨嗜欲,勤政事,务正学。
伏惟陛下新登宝位,恩泽所加,远近无间。未几土木遽兴,重劳民力。闻内官催木,疾如风火,折辱郡县、棰楚小民。苟民力既殚,而或加以饥馑,臣恐陛下赤子,无复如前日矣,所愿节民力者此也。
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一也。斩焉衰绖之中,正以礼导民之日。侧闻中官远自建宁,选取侍女,百姓惊疑,且大孝尚未终,正宫尚未册,恐乖风化之原,所愿谨嗜欲者此也。
自古人君莫不以勤而兴,以逸而废。高皇帝在位三十余年,未尝见日而临百官。今或旭日已旦,朝仪方肃,似非古人庭燎待贤之意。若谓天下大安,可以优游于庶政,则飞蝗蔽天,民食寡乏,诚战兢惕厉之日,所愿勤政事者此也。
程子曰:'人君一日之中,接贤士大夫之时多,亲寺人宫女之时少,自然气象变化,德器成就。'臣愿陛下于万几之暇,选一二儒臣,以侍左右,备顾问,或求帝王经世之要,古人治乱之由,参究天人之蕴,察知稼穑之艰,俾涵养既深,本心自正,则逸乐无益之事无自而萌芽,佛老异端之说无自而眩惑矣,所愿务正学者此也。”
疏人,上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爪,胁折者三,曳出,几死。己卯,改时勉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时侍讲罗汝敬,亦以言事改御史,同下狱。
谕吏部慎选御史以清风纪,又令咨访可为都御史者,以为十三道御史之表率。时都御史刘观,以劾弋谦为舆论所鄙,有言其“受赇交通诸道,相率为贪纵”,上渐疏之。
庚辰,上不豫,召蹇义、杨士奇、黄淮、杨荣至思善门,命570
纪十八
士奇书敕,遣中官海寿驰召皇太子于南京。辛巳,大渐、遗诏传位皇太子。是日,帝崩于钦安殿,年四十八。
帝自靖难师起,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文皇御极,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然中更汉、赵二王之媒孽,屡濒于危,而终以诚敬获全。故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其它也。”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论者以为与周之成、康,汉之文、景比隆云。
皇太子方谒孝陵,闻丧,即日就道。时南京颇传凶问、又传汉王高煦谋伏兵于道邀太子。群臣请整兵卫,或请从间道,太子不可,曰:“君父之义,谁敢干之!”驿道驰还。
六月,辛丑,至良乡,内官监杨瑛、尚书夏原吉等捧遗诏至,宣讫,皇太子哭尽哀。入宫,始发丧。
庚戌,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宣德元年,大赦天下。【考异】仁宗之崩,野史书“不发丧,郑、襄二王监国”。《明史·本纪》不载,但于六月太子至良乡下书“发丧”二字。盖是时因高煦有异谋,则“不发丧”之语近之,惟“郑、襄二王监国”,但见《通纪》,今删之。
辛亥,敕边将及南京等处严守备。
甲寅,中宫在外采办者,悉召还,并罢所市物。
秋,七月,己巳,上大行皇帝尊谥曰昭皇帝,庙号仁宗。乙亥,尊皇后张氏为太皇后,册妃胡氏为皇后。
辛卯,命镇远侯顾兴祖讨浔州大藤峡蛮,平之。乙未,谕法司慎刑狱。
是月,罢浙江布政使参议王和、袁昱、陕西按察司佥事韩善为民。和等坐赃,遇赦,吏部奏拟还职,上曰:“士大夫首重廉耻,贪污之吏,岂可复任方面?”
闰月,戊申,命安顺伯薛贵、清平伯吴诚、都督佥事马英、都指挥梁成帅师巡边。诚初名买驴,以归附更赐姓名。“诚”,《七卿表》作“成”,
571 明通鉴卷十八
乙丑,罢弘文阁,诏王进等各还本任。召杨溥入直文渊阁,与杨士奇等共掌机务。
是月,敕修《仁宗实录》,以张辅、蹇义、夏原吉及成山侯毛通为监修、大学士黄淮、金幼孜、杨荣、学士杨溥与杨士奇同为总裁,盖《两朝实录》并修也。【考异】《明史·本纪》及《三编》皆不载,证之《吾学编》、《典汇》,皆书于是年闰月,沈氏《野获编》所记尤详。盖是时《太宗实录》尚未成,此修《仁宗实录》者,即修《太宗实录》之原人,惟监修加人王通耳。故《通纪》于是月书敕修《太宗仁宗两朝实录》.今并记之。
八月,戊辰,都指挥李英讨安定、曲先叛番,大败之。
初、洪武间,于西番地置安定、曲先二卫,寻授故元宗室卜因特穆尔为安定王。未几,王为沙刺所弑,其子撒儿只失加为其兄所杀,部众离散,子亦攀丹,流寓灵藏。永乐十一年,五月,帅众来朝,自陈家难,乞授职。文皇念其祖率先归附,令袭封安定王,赐印诰,自是朝贡不绝。
二十二年,中官乔来喜、邓诚使乌斯藏,次黄羊川,安定指挥哈三孙散哥及曲先指挥散即思等率众邀劫,杀朝使,夺驼马币物而去。时仁宗御极,敕英偕河州卫指挥康寿讨之。英等帅西宁诸卫及十二番族之众,深入追贼,贼远遁。至是英等逾昆仑山,西行数百里,抵雅令阔之地,遇安定、哈三等,击败之,斩首四百八十余级,生禽七十余人,获驼马牛十四万有奇。曲先闻风远窜,追之不及而还。安定王惧,随大军诣阙谢罪。
寻论功,封英会宁伯。【考异】据《明史·本纪》书是月“戊辰,都指挥李英讨安定、曲先叛番,大败之,安定王桑儿加失夹等诣阙谢罪”。证之《西域传》,所谓撒儿只失加者,即桑儿加失夹也。惟据《传》言:“安定王被弑,(安定毛本元之宗室,太祖就封之,即卜烟帖木儿者是也。)其子撒儿只失加为其兄所杀,部众溃散。子亦攀丹流寓灵藏,于永乐十一年帅众人朝,自陈家难,乞授职。帝念其祖率先归附,令袭封安定王,赐印诰,自
572
纪十八
是朝贡不辍。”据此,则是年因败谢罪之安定王,乃撒儿只失加之子亦攀丹也、盖《明史》据《实录》所记、仍其父之名书之,又译音互异耳。今据《西域传》。
壬申,敕谕吏部:“令在京五品以上及御史、给事中,在外布、按二司正佐官及府、州、县,各荐所知,务取廉洁公正堪以牧民者。”并定举后犯赃连坐律。
癸未,诏大理寺卿熊概、参政叶春巡抚南畿、浙江。
先是概与周干奉命巡视南畿、浙江,干还,劾:“左参政岳福庸懦不任职,土豪肆恶为民患。”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及是使还,擢任大理,遂令与春同往巡抚。巡抚之设自此始,概幼孤,随母适胡氏,遂冒胡姓。洎巡抚自浙还朝,始请复姓。
九月,壬寅,葬昭皇帝于献陵。
是月,大学士权谨,扈上南京监国还,自陈年老,乃改通政司参议,令致仕。
是时晋擢东宫旧僚,以左庶子陈山为户部侍郎,洗马张瑛为礼部侍郎,戴纶为兵部侍郎,中允徐永达为鸿胪寺卿,赞善蔺从善、王让为翰林侍讲。惟中允林长楙以扈从南京后至,出为郁林知州。寻又出纶参赞交阯军务。
初,永乐间,纶与长楙俱侍皇太孙讲读,时文皇命太孙习武事,太孙亦雅好之。而纶与长楙以太孙春秋方富,不宜荒学问而事游畋,时时进谏,又具疏为帝言之,帝出纶奏付太孙,由是遂衔之。上即位,纶复以谏猎忤旨,遂有是命。未几,二人皆坐怨望,下锦衣卫狱。上临鞫之,纶抗辩,触上怒,立棰死,籍其家。长楙遂系狱十年。
冬、十月,戊寅,南京地震。
戊子,敕公、侯、伯、五府、六部、大学上、给事中审覆重囚,著为令。
573 明通鉴卷十八
是月,改兵部尚书李庆于南京。
十一月,戊戌,顾兴祖讨思恩叛蛮,平之。
初,蛮寇覃公旺等作乱,据思恩县大,小富龙三十余峒,固守险阻,以拒官军。兴祖督兵分道攻之,禽公旺并其党于五十余人,悉诛之。捷闻,上曰:“蛮民亦朕赤子,杀至千余,岂无胁从非辜者?以后宜开示恩信,抚而降之,如贾琮戍交州可也。”
辛酉,遣镇朔大将军薛禄帅师巡边。先是禄备边开平、大同,上即位,召还,陈备边五事。至是复遣之。
交阯黎利围茶笼七月,城中粮尽。巡按御史以闻,奏至而仁宗崩。上即位、尚书掌布、按二司陈洽上言:“利虽乞降,内携贰.既围茶笼,复结老挝及玉麻土官同恶。始言俟秋凉,今秋已过,复言与参政梁汝笏有怨,而招集徒众,日益滋蔓。乞敕总兵官速行剿灭。”奏上,降敕切责陈智等,期以来春平贼。智等犹不为意。
是月,茶笼陷,又安知府署州事琴彭死之。【考异】《明史·本纪》:“宣德元年,三月,陈智、方政等讨黎利于茶笼州,败绩,又安知府琴彭死之。”按智等讨黎利败绩,事在明年之三月,而茶笼之陷,琴彭之死,实是年冬事也。证之《安南传》,茶笼被围在永乐二十二年之冬,阅七月粮尽,巡按御史以闻,则正洪熙元年之四,五月间,故《传》以为“奏至而仁宗已崩,宜宗即位”,正是时也。逾宜宗切责智等,智等不为意,于是茶笼遂陷,其时陈洽上言:“贼势滋蔓,乞命总兵官速行剿灭,上复切责智等,期以来春平贼。”智等始惧,乃有元年三月之役。《传》中叙事,前后分明,盖茶笼陷后,谋起兵克复,又为利所败也。《纪事本末》、《典汇》等书皆系茶笼被陷,琴彭死难于是年之十一月,《辑览》作“十月”。《三编》统记其事于元年二月智等败绩之下,亦云:“洪熙元年冬,茶笼陷,琴彭死之。”与《纪事本末》诸书所载同。又《辑览》,“元年四月命王通讨黎利”下《目》中,书“茶笼被围”,《注》云“在去年十月”。(即是年也。)又,“陈智,方政讨之,败绩。”《注》云“是年三月”。(即指元年三月也。)然则琴彭之死,非574
纪十八
方政等败绩之时明矣。《明史·纪》因元年败绩,故牵连并记,遂及琴彭之死耳,于此见《三编》、《辑览》书法之详而核也。
上之即位也,平江伯陈瑄上疏陈七事,其一谓:“南京根本之地,宜严守备。”又言:“岁运粮饷,湖广、江西、浙江及苏、松诸府,并去北京远,往返逾年,上通公租,下妨农事。宜转至淮、徐等处,别令官军接运。”上是其言,至是遂命瑄镇守淮安,仍督漕运。
十二月,甲申,顾兴祖移师讨广西宜山蛮,平之。是岁,始更定科举法。
初,洪武乡试取士,虽有定额,自十七年再行,诏从实充贡,毋以额限,嗣后遂多寡不一。仁宗改元,与侍臣议定其额。杨士奇请兼取南北士,乃定乡试:“南京国子监及南直隶共八十人,北京国子监及北直隶共五十人,江西如之,其次浙江、福建,又次湖广、广东,又次河南、四川,又次陕西、山东、山西,皆自五而杀,广西二十人,云南、交阯各十人,贵州应举者,就试湖广。会试取士不过百人,南人十六,北人十四。”仁宗从之。未及行而上即位,遂诏颁式于天下,著为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