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日华

  下载全书

【戏曲家小传】

字实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约明正德、嘉靖间在世。与戏曲家崔时佩为友,共同将王实甫《西厢记》由北曲杂剧改编为南曲传奇。先由崔时佩编集,后经其改定。改编仅从音律上着手,使《西厢记》亦能适于南曲诸声腔演唱,文学上则谨遵原作,从而扩大了该剧的影响。李、崔《南西厢》是将《西厢记》移植改编为传奇的最早一次努力,也是先后出现的多种《南西厢》中影响最大的一种。明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谓其尚作有传奇《四景记》一种,“亦可观”,但已佚。《全明散曲》辑录其小令四首,套数一套。另复出小令四首,套数一套。

南西厢记

第九出 唱和东墙

李日华

(生上)闲寻丈室高僧话,闷对西厢皓月吟。前日小生与法本借一间空房,已曾移来住下。打听得众和尚每说:莺莺小姐每夜在后花园中烧香。小生今夜先去太湖石畔墙角边立下,待他来时,听他祝告甚么。我且攀住柳梢,饱看一回,却不是好。你看月朗风清,是好景致也。

【素带儿】良宵静,玉宇无尘月满庭,闲阶上一树牡丹花影。思省俺可憎,比月殿嫦娥不恁撑。厮侥幸,那小姐生得齐齐整整,袅袅婷婷。

(贴上介)香烛已完备了,请小姐拈香去。(旦上介)古来好事难成,惟愿天从人意。(贴)小姐,你看月明星朗,其实好景致也。

【升平乐】(旦)分明,楼台掩映。问嫦娥为何常夜孤另?青天碧汉,不知几许心情。(贴)毕竟,是谁还向月中行?料应与此心相等。画栏幽径,潜潜隐隐,俏俏冥冥。

(旦)红娘,将香桌移过太湖石畔去。(贴移桌)(生窥介)料想春娇厌拘束,等闲飞出广寒宫。花生两脸,体露半襟。垂翠袖以无言,展湘裙而不语。似湘陵仙子[1] ,斜倚舜庙珠扉;如月殿嫦娥,半现蟾宫金阙。是好女子也!听他祝告甚么?(旦拈香介)此一炷香,愿亡过先人,早升仙界。此一炷香,愿堂上老母,身安无事。此一炷香,但愿……(做不语介)(贴)姐姐,两炷香都祝告了,第三炷香如何不祝告?我替姐姐祝告了罢。(贴跪祝介)老天,愿姐姐早寻一个姐夫,带挈红娘快活一快活。(旦拜)(作长吁介)心中无限伤心事,尽在深深两拜中。

【素带儿】(生)娉婷,百媚生,比那初见呵,庞儿越整。苍苔上料应小脚儿难行,盈盈,体态轻。罗袂生寒心自惊。空觑定,只为他离多会少,有影无形。

小生虽不及司马相如,那小姐颇有文君之意。我且歌一绝,看他何如?(念诗介)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旦)红娘,是谁在墙角边吟诗?(贴)这声音便是二十三岁不曾娶妻的涎脸。(旦)好清新之诗,我也依韵和他一首。(贴)你两下里正好做一“首”。(旦)做一首诗。有了。(贴)面也不曾会,就有了!(旦)贱人,诗有了。(贴)我只道那话儿有了。(旦吟诗介)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生)是应酬得好快,谢和韵了。

【升平乐】(贴)空庭,香雾冥冥。向西厢曲栏杆外闲凭。竹梢月转,早不觉斗柄云横。(旦)伤情,起来花下拜三星,白日里枉耽愁病。(贴)夫人有命,及早回去了罢。(旦)谨依来命,更长漏永,月朗风清。

正是: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旦、贴并下)(生吊场介)

【一翦梅】度柳穿花宿鸟惊,目断芳卿,只教人盼不见芳卿。画堂朱户冷清清,病染张生,怎发付小生。

【簇御林】小姐,你的新诗句忒应声,诉衷肠真可听。一言一字都相应,语句又轻,音律又清,崔莺莺不愧为名姓。他若与小生到天明,隔墙酬和,惺惺的惜惺惺。

【前腔】帘垂下户已扃,颤巍巍花弄影,落红如雨埋芳径。灯儿又不明,梦儿又不成,房儿中寂寞衾儿冷。淅零零,风儿透入,窗儿上纸条鸣。

【琥珀猫儿坠】隔帘斜月偏照短檠灯,便是铁石人心也动情。玉人何是忒聪明。莺莺,多应是你无缘小生薄命。

【前腔】何时能彀锦片美前程[2] ,柳映花遮云锦屏。巫山云雨夜三更[3] 。张生,不知是我无缘那人薄命。

【尾声】一天好事从今定,一首诗分明照证。有一日华堂春自生。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燕子楼头杨柳月,今宵只恐夜深长。

〔注〕 [1]湘陵仙子:指舜妃娥皇、女英,传为湘水女神。[2]前程:元杂剧中的常用语,多指婚姻。[3]巫山云雨:喻指男女欢合,典出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楚怀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李日华本《南西厢记》系据元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改写的。《南西厢记》今知有五种:宋元南戏《崔莺莺西厢记》(作者不详);明初南戏李景云《莺莺西厢记》,一般称作《古南西厢》,与前一本皆不存,仅有残曲,且难定出自何本;明崔时佩《南西厢》传奇;明李日华据崔本增订之《南调西厢记》;明嘉靖时陆采因不满于李日华本而另写之《陆天池西厢记》。崔本已佚,李、陆两本均存。陆本取《莺莺传》重作,不袭王实甫原文一字,艺术性不强,流传不广。李日华本则收入《六十种曲》,昆剧舞台上皆演此本。

前人对李日华本《南西厢》评价甚高。明张琦《衡曲麈谈》指出:“今丽曲之最胜者,以王实甫《西厢》压卷,日华翻之为南,时论颇弗取,不知其翻变之巧,顿能洗尽北习,调协自然,笔墨中之炉冶,非人官所易及也。”

崔时佩,海盐(今属浙江)人。生平不详,所作传奇作品《南西厢记》,据说即今所传李日华《南西厢》之原本。

李日华,字实甫,吴县(一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平不详。梁辰鱼、闵遇五认为李日华本《南西厢记》乃校增崔本而成。又,明万历时另有一李日华,字君实,嘉兴(今属浙江)人。万历壬辰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著《恬致堂集》、《六砚斋笔记》等,工诗善画。清无名氏《曲海总目提要》、近人王国维《曲录》等皆误将《南西厢》作者归此李日华。

李日华本《南西厢记》,情节与王实甫《西厢记》基本相同,叙张生赴京赶考途中,在普救寺巧遇莺莺,他即以借西厢读书为名追求莺莺。不久,孙飞虎领五千贼兵围寺欲夺莺莺为压寨夫人,危急中老夫人许诺谁能相救便许莺莺为妻。张生修书,请惠明送给白马将军杜确求救,杜确果然率兵前来,剿灭孙飞虎及其叛军。事后,老夫人赖婚,张生气出病来。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与他私自结合。老夫人知晓后,拷问红娘。在红娘的劝说下,老夫人为防家丑外扬,同意张、崔婚姻,但逼张生上京赶考,科举及第后才可回来完婚。张生果然考中,于是张、崔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

《南西厢记》为适应明代传奇演出的需要,不仅将曲文由北曲改为南曲,而且将《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发展至三十六出,增加了篇幅,又基本保存了王实甫原作的精华,故而受到戏曲观众的欢迎。自明清至今,在舞台上常演的有《游殿》、《惠明》、《请宴》、《寄柬》、《跳墙》、《着棋》、《佳期》、《拷红》、《长亭》等九出。

本出《唱和东墙》系据《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墙角联吟》改编,情节相同,对白基本相同,唱辞则改变较多,但原作中的精彩词句则尽量保留。

杂剧《西厢记》该折,曲辞优美新警,佳句很多。如形容莺莺走出香闺,在花园中的蹑行之脚步为“悄悄冥冥,潜潜等等”。张生暗候在墙角,盼望能看到莺莺“那齐齐整整,袅袅婷婷”的优美身影。金圣叹评道:“止是‘等莺莺’三字,却因‘莺莺’是叠字,便连用十数叠字倒衬于上,累累然如线贯珠。”【圣药王】描绘莺莺吟诗时银铃般的嗓子如呖呖莺声,恰与她的芳名相应:“那语句清,音律轻,小名儿不枉了唤做莺莺。”王骥德指出:“莺声清且轻,吟诗如莺之啭,故曰‘小名儿不枉了唤做莺莺’。”金圣叹评曰:“欲赞双文之快酬,虽千言不可尽也,仅借双文小名,只于笔尖一点,早已活灵生现,抵过无数拖累笔墨,所谓随手拈得。”这些妙笔,在《南西厢》中都有移植。

杂剧《西厢记》每折的情节,一般都分三段。《墙角联吟》折也如此:第一段写张生等待和莺莺烧香、祝祷;第二段为张生吟诗,莺莺和诗;第三段写莺莺、红娘回房,张生惆怅。《南西厢》情节相同,将原作佳句多组织进自己的曲文中,只是为了适应昆腔的曲牌,作些语句和次序的调整。有的曲文经过改写,语句依旧很美,不比原作减色。如杂剧《西厢记》【麻郎儿】之【么篇】:“颤巍巍花梢弄影,乱纷纷落红满径。”《南西厢》【簇御林】第二曲改作:“颤巍巍花弄影,落红如雨埋芳径。”根据此曲的字数和平仄要求,前句减一“梢”字;后句字数相同,作了改写,既保留了原作的意象,又微微调整了意境。“落红如雨”,与“乱纷纷落红”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埋芳径”似比“满径”更胜一筹。“埋”,在平面上看,相当于“满”,但更有一种立体感,因为“埋”字隐含“厚厚一层”的意思,比单纯的铺“满”小径,似乎秋色更浓、繁花似锦的芳径之芬芳味儿更重。也有的曲子完全重写。如张生见到莺莺现身时,原作由张生唱【调笑令】:“我这里甫能,见娉婷,比著那月殿嫦娥也不恁般撑。”意思是月里嫦娥亦不及莺莺之美,仅仅表达赞美之意,而这样的比喻,手法也比较陈旧。《南西厢》将“月殿嫦娥”句从张生的唱词中删去,另撰【升平乐】一曲,让莺莺唱:“分明,楼台掩映。问嫦娥为何常夜孤另?青天碧汉,不知几许心情。”莺莺自感孤零,却将心比心,同情月中嫦娥也常常长夜孤零,表示同病相怜的关怀。既刻画莺莺的善良,又衬得她自伤孤零的悲凉心情更为沉痛。不和月中嫦娥比美,而是和嫦娥比孤零心情的悲凉,又用万里长空和迢迢银河作陪衬,既是写景,景色浩瀚,又是抒情,情怀深远。可见《南西厢》的曲辞颇美,意境颇深,如果不是《董西厢》和《王西厢》珠玉在前,《南西厢》的光芒被掩的话,它原本也可赢得较高评价的。

除了文辞上的某些沿袭之外,《南西厢》此出还忠实地继承了杂剧《西厢记》的以下成功之处。其一,莺莺和红娘不承认封建包办婚姻的进步思想。老相国在世时,莺莺明明已许配给老夫人的侄儿郑恒为妻,但莺莺烧香时,第三炷香由红娘代为祝告:“老天,愿姐姐早寻一个姐夫……”莺莺耳闻此言,边下拜边长吁,并默默暗诉:“心中无限伤心事,尽在深深两拜中。”莺莺深惧自己将来若所嫁非人,一生将陷入无限伤心之中。此语充分表达莺莺对父母包办婚姻的不满。

其二,张生、莺莺联吟酬唱,写出文化修养深厚的才子才女以诗相交的恋爱方式和这种恋爱方式所蕴含的浓郁的诗意。古代男女青年的自由恋爱,无论中西,往往都是一见钟情。如元杂剧中《墙头马上》的裴少俊和李千金,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男女主人公等,都如此。元杂剧《西厢记》描写有才华有文化的男女青年以诗歌来试探、表达情意,引起心灵上的感应和共鸣,从而渐入爱情之佳境,这在中国戏剧史上是有创造性的伟大贡献。《南西厢》在这方面全盘沿用。

其三,通过张、崔的诗歌唱和,和对张、崔所处美景的出色描写,增添了《西厢记》诸多戏剧场面的诗情画意。《西厢》全剧都漾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其中尤以《墙角联吟》(《唱和东墙》)和《琴心写怀》(《琴心写恨》)、《长亭送别》(《秋暮离怀》)和《草桥惊梦》等折为最,具有夺人心魄的审美效果。

其四,作者为张、崔所拟之诗,切合月夜花丛和吟叹人物的情景,符合张生、莺莺的人物性格,刻画两人心有灵犀的聪颖敏悟,令人、情、景、诗四者妙合无垠;原来远隔天涯的张、崔两人,全靠这两首诗将两颗原本陌生的心灵,从此开始绾结起来,永不分离。这些都表明李日华的改编,确有自己的心得。

《南西厢》此出,为增添笑料,红娘将莺莺说作首诗的“首”谐音为“手”,嘲她与张生“两下里正好”做一手,又对莺莺构思和诗的“有了”故意误会,调侃她和张生“面也不曾会,就有了(指身孕)”。利用双关语,类比确切,生活气息浓郁,极富幽默感,但是唐突佳人,略有不妥。

(周锡山)

南西厢记

第十九出 琴心写恨

李日华

【卜算子】(生上)月挂柳梢头,漏断人初静。千古风流指下生,付与知音听。

东边日出西边雨,莫道无情却有情。日间红娘说道相如将琴挑动文君之意,不免叫琴童取琴出来。琴童何在?(丑上)夜静瑶琴三五弄,悲风动处月光寒。知音弹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弹。琴在此。(生)琴童,你与我烧下一炉香,煎下一罐茶,你自回避。(丑应下)(生)爨下焦桐玉琢成[1] ,轻勾缓剔凤凰鸣。高山流水千年调,《白雪》《阳春》万古情。松籁响,涧泉清,携来指下韵将成。文君未必能知否,月满池塘夜气清。你这琴呵,小生与足下湖海相随数年,今夜这场大功,都在你这金徽玉轸[2] 、蛇腹断纹[3] 、绎阳焦尾冰弦之上[4] 。怎生借得那一阵顺风,将小生这琴声吹入俺那小姐玉堆成粉捻就知音俊俏的耳朵里去。(生作理琴介)(旦、贴同上)

【满江红】(旦)抛却金针,离绣阁黄昏时节。见碧天如洗,一轮明月。(贴)花影满阶秋露冷,银河万里光澄彻。(合)殷勤同到小园中,把名香爇[5] 。

(旦)水沉未爇黄金鼎,花影重过白玉栏。红娘,我和你后花园中烧香。不觉又更深了,快行几步。(行介)(旦)梦断巫山一片云,起来移步款红尘。山禽莫向空林语,怕有幽人重惜春。老母居孀,故园迢递,好伤感人也!将香桌过来。(拈香介)愿祝先考逍遥,母亲康泰。及早还乡存亡均感。(贴)要知小姐幽怀事,尽在深深两拜中。(旦)红娘,你看好晚景也。

【梁州序】晴空云敛,冰轮初涌,风扫残红。无数香阶堆拥,好似闷怀千种。那人呵,只落得心中作念,口内闲题,梦里相和哄。今日华堂开绮席,意朦胧,却教我翠袖殷勤捧玉钟。(合)愁似织,和谁共?双蛾蹙损春愁重。鱼得水,甚时同?

(贴)小姐,你看这般月晕,明日敢有风也。(旦)风月天边有,人间好事无。(贴咳嗽介)(生)那人来了。(生作弹琴介)(旦)是甚么响?(贴)小姐,你试猜一猜。

【渔灯儿】(旦)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贴)不是。(旦)莫不是裙拖得环珮叮咚?(贴)不是。(旦)莫不是铁马在檐前骤风?(贴)也不是。(旦)莫不是金钩双控,咭叮当敲响帘栊?

(贴)姐姐许多般都猜不着,你再猜一猜。

【前腔】(旦)莫不是梵王宫夜撞金钟?(贴)不是。(旦)莫不是疏竹萧萧曲槛中?(贴)也不是。(旦)莫不是牙尺翦刀声相送?(贴)也不是。(旦)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贴)一发不是了,你且听着。(旦做听介)呀,我只道甚么响。却原来近西厢谁理丝桐。

【锦渔灯】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轻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儿女语小窗中。

(贴)姐姐你听,越弹得好了。

【锦上花】(旦)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那里曲未终,我这里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贴)姐姐,满怀心腹事,(旦)尽在不言中。

我且近书房听一听。(贴)姐姐,你在这里听,我去瞧老夫人便来。(贴下)(生)窗儿外有人声,想必是他来了。待我将琴改调其词,另弹一曲,就歌一篇《凤求凰》。昔日司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虽不及司马相如,那小姐到有文君之意。(歌介)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匹配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旦)是弹得好也!其声哀,其意切,凄凄然如鹤鸣九皋。使妾闻之,不觉泪下。

【锦中拍】这的是令他人耳聪,诉自己情衷。知音者芳心自动,感怀者断肠悲痛。这一篇与本宫,始终,不同。一字字更长漏永,一声声衣宽带松。别恨离愁番做一弄。张生呵,越教人越知重。

(生)便是老夫人忘恩失义,不合小姐也失信于我。(旦)你错埋怨我。(贴上介)老夫人睡醒,寻小姐哩。

【锦后拍】(旦惊介)只见他走将来气冲冲,怎不教人恨匆匆。吓得人怕恐,吓得人怕恐。早是不曾转动,女孩儿直恁响喉咙。谨摩弄,我欲将他拦纵,只恐夫人行把我来厮葬送。

(贴)姐姐,张先生只在这几日上要回去也。(旦)红娘,你留他再住几日。(贴)留他也没有什么好处与他。

【尾声】(旦)只说道夫人时下有些唧哝,好共歹不着他脱空。怎肯轻抛下风流志诚种。

花阴隔断姻缘路,书生枉把幽情诉。

相思争奈粉墙高,狗咬骨头空咽唾。

(旦、贴下)(生吊场介)那壁厢俏然,想是小姐去也。琴童过来,收拾进去。(丑上收介)敢问官人:这件东西板上有索,零零落落。被人盘问,有口难答。官人若不教我,一似梦中摇铎[6] 。(生)你原来还不晓得,我说与你知道。这是金徽玉轸,蛇腹断纹,龙池凤沼,仙人背,玉女腰,焦尾雁足。(丑)下面这一块是甚么?(生)这是底板。(丑)上面这几条是甚么?(生)是弦。(丑)底板是树皮锯的,弦是牛脊筋做的。许多零零碎碎,教我如何记得。(生)你若难记,我编成一首诗与你念何如?(丑)这等好记。(生)金徽玉轸伴弦调,焦尾低垂雁足跷。未向龙池寻变化,且临凤沼弄波涛。风流肌骨仙人背,窈窕形躯淑女腰。(生住口介)(丑)官人,再没有了?(生)是没有了,琴上的都做尽了。(丑)怎么只有六句?又不成绝句,又不成律诗。待小人凑上二句。(生)这等到好,你说来我听。(丑)官人把前面六句再念一遍。(生照前念介)(丑)

惹动崔家老底板,害断脊筋自去熬。

〔注〕 [1]爨(cuàn)下:灶下。焦桐:指琴。《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2]金徽:金饰的琴徽。玉轸:弦乐器上系弦线调节松紧的小柱。[3]蛇腹断纹:琴上有蛇腹花纹一样的断纹,说明此是一具珍贵的古琴。[4]峄(yì)阳:峄山(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之阳产桐,是制琴的良材。冰弦:用冰蚕丝做的琴弦,典出《太真外传》。[5]爇(ruò):点燃,放火焚烧。[6]铎:古代乐器,一种大铃。

此出《琴心写恨》(暖红室本为第二十出,此据《六十种曲》本)全据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琴心写怀》改编。《西厢记》此折诸曲,用确切的比喻和精美的语言描写琴声之幽美和动人,《南西厢》此出保留了原作的全部精华。其中【梁州序】一曲,櫽括原作【斗鹌鹑】和【紫花儿序】的清词丽句,改编唱词很见功力,而【渔灯儿】二曲和【锦渔灯】、【锦上花】、【锦中拍】五曲,基本上保留和移植了《西厢记》【天净沙】、【调笑令】、【秃厮儿】、【圣药王】、【麻郎儿】及【么篇】、【络丝娘】描绘琴曲和莺莺听后感想的七曲之原句,更见功力。

此出戏与《西厢记》原文一样,分为三段:第一段写张生等待莺莺;第二段写莺莺现身后张生奏琴,莺莺听曲;第三段写莺莺走后,张生与琴童的对话。其中第二段即著名的“琴挑”部分,是全剧的精华之一。莺莺出场第一曲,“晴空云敛,冰轮初涌”四句即达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高妙境界,因此金圣叹评道:“只写云,只写月,只写红,只写阶,并不写双文,而双文已现。”“有时写人,是人;有时写景,是景;有时写人却是景,有时写景却是人。如此节四句十六字,字字写景,字字是人。”接着琴声悠扬而起,毛奇龄指出:作者通过莺莺所唱“莫不是”“二曲,暗写琴声;后一曲明写琴声,至【圣乐王】(《南西厢》为【锦上花】)则又写琴意,此一步近一步法。”金圣叹认为“莫不是”二曲,“此于琴前,故作摇曳,先媚之”。第三曲“正写琴”,而【圣乐王】(【锦上花】)之“‘思已穷’,是言日间赖婚;‘恨不穷’,是言此时弹琴;‘曲未通(终)’,是言琴未入弄;‘意已通’,是言听者已先会得也。妙绝”。而“尽在不言中”之“‘尽’之为言,你我同也”。他又解【锦中拍】“本宫,始终,不同”曰:“此六字,三句,是言闻弦赏者,能识雅曲之故也。‘本宫’者,曲各自有其宫也。‘始终’者,曲之自始至终,有变不变也。‘不同’者,辨其何宫,察其正变,则迥不同也。”又评“越教人越知重”曰:“此‘越重’字,则为今夜又知其精于琴理至此,故也。夫双文精于琴理,故能于无文字中,听出文字,而知此曲之为‘别恨离愁’也。而今反云‘越重’张生,从来文人重文人,学人重学人,才人重才人,好人重好人,如子期之于伯牙,匠石之于郢人,其理自然,无足怪也。”“绝世妙文。”“听琴正文,写出真好双文,必如此,方谓之知音识曲人也。”莺莺听琴,正在情浓之时,红娘突然闯来,莺莺受到惊吓,责怪红娘“走将来气冲冲”,金圣叹高度评价此曲“写双文胆小,写双文心虚,写双文娇贵,写双文机变,色色写到。”“写双文又口硬又心虚,全为下文玄杀红娘也。妙绝!”

金圣叹的以上评批,已将此出中作者的匠心和原作隐含的莺莺听琴时的曲折、深邃的心理作出全面深入和精到的剖析。

中国古代自孔子时代起,即重视民族的文化教育,同时也重视素质教育。因此诗、乐的修养成为青少年学习的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后来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通习琴棋书画反映了知识分子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显示出他们的高雅气质。有的熟习其中一二种,如书法、围棋,有的则爱好广泛,四种全学全懂。《红楼梦》描写大观园中的贾宝玉和众才女,亦皆如此。《西厢记》中的张生、莺莺,是《红楼梦》中才子才女的艺术“先辈”,当然亦更如此。《南西厢》与《西厢记》一样,红娘出于对张生杰出才华的敬佩和对张、崔真挚爱情的同情,给张、崔以有力帮助。老夫人赖婚之后,在张生的恳请下,红娘建议张生在莺莺月夜烧香之时,用琴声来试探、打动莺莺,用琴曲作为追求莺莺的心灵桥梁。

此出中张生上场第一曲【卜算子】是《南西厢》新增的曲辞,其第三、四句:“千古风流指下生,付与知音听。”和张生独白中新增之“高山流水千年调,《白雪》《阳春》万古情”等语反复呼应,强调异性青年的真诚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美好内容(“千古风流”、“万古情”)。歌颂爱情、互通心曲的优美音乐(琴曲、诗歌)是永远流传的艺术形式(“千年调”),相爱男女是传受恋曲的真正知音,高山流水,心灵相通。知音,有两个层次,一是能欣赏音乐之美,二是能领会音乐中传达的感情信息。第二点更重要,否则便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

《西厢记》以诗歌互通心曲、以文会友的恋爱方式,富于诗情画意。纵观《西厢》全剧,王实甫描写张、崔之恋中的艺术性心灵交流竟一而再、再而三,共有三次之多,而且互不重复,各有新意,更做到情文相生,美不胜收:《墙角联吟》(《唱和东墙》)描写张、崔的诗歌唱和,《琴心写怀》(《琴心写恨》)妙写琴声的互通心曲,《秋暮离怀》(《长亭送别》)记叙张、崔的临别赠言。三出戏皆有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意蕴,场面悲怆动人,且又富于诗情画意。《南西厢》在改编中皆能忠实于原著,巧妙地将《西厢记》的清词丽句和优美意境移植过来,并为适应传奇体裁的需要,作适当的增补(主要是宾白)。

如果是一见钟情式的“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的才子佳人的恋爱,内容单调:相爱过程简单,相爱原因简单——仅仅相悦于对方的外貌,婚后生活简单——生儿育女,相守度日而已。而像张生、莺莺这样才华卓特的男女之结合,便超越单纯的外貌与性爱的层次,进入较高的艺术、精神交流的境界。一起欣赏诗歌和音乐,兴会所至还自己撰诗赠答,才华相当,知音互赏,便富于情趣,有利于爱情的发展与巩固。这便打破了“郎才女貌”的模式,树立了男女双方才貌相当的性心交融的爱情境界。《西厢记》和《南西厢》之后,只有《玉簪记》(主要是《琴挑》一出)和《红楼梦》等少数杰作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做到让读者满口余香,荡气回肠,心醉神往。

(周锡山)

南西厢记

第二十七出 月下佳期

李日华

【供养引】(生上)伫立闲阶,夜深香霭[1] ,黄金界[2] 。潇洒书斋,闷杀读书客。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小姐着红娘送来的缄帖儿,约今晚成事。这时候不见来,莫非又是说谎了?正是:人间良夜静不静,天上美人来不来?

【临镜序】彩云开,月明如水浸楼台。风弄竹声只道是金珮响,月移花影疑是玉人来。意孜孜双业眼[3] ,急攘攘那情怀,倚定着门儿待。只索要呆打孩[4] ,青鸾黄犬信音乖[5] 。

小生一日十二个时辰,无一刻放下小姐。你那里知道呵!

【前腔】昏昏情思眼慵开,梦魂飞入楚阳台。早知道无明无夜因他害,想当初不如不遇倾城色。小姐这早晚不见来,夫人行料应难离侧,多管冤家有些不自在。小姐若这一遭不来呵,安排害,准备抬,异乡身强把茶汤捱。

(旦、贴上)(贴)姐姐,你在这里站着,待我去敲门。张先生,开门,开门!(生)是谁?(贴)是你家前世的娘。(生)小姐来了么?(贴)又不得来。(生)若不来,你就替一替。(贴)呸!放尊重些。休得惊了小姐,且接了衾枕进去。(生)是,不敢。(贴)张先生如何谢我?(生)小生一言难尽,惟天可表,当以犬马报之。(生见旦跪接介)张珙有何德能,敢劳神仙下降。(旦)请起来。

【罗香令】(生)先前见责,谁承望今宵欢爱。着小姐这样留心,张珙合当跪拜。(生跪旦扶起介)(生)小生又无潘安貌,子建才。(生回看旦介)觑着可憎模样,不胜感戴。小姐只是可怜见我是孤身客。

【前腔】(旦)见你多愁多害,其实难捱。只见你废寝忘餐,可怜你十分不快。(贴)亏你真心耐,志诚捱。小姐的心回意转,张生你否极泰来。这其间留得形骸在。

(旦)妾千金之躯,一旦弃之。此身托于君子,勿以他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6] 。(生)小生焉敢如此。(贴)你两人睡去罢,我去看老夫人醒也未醒。(生、旦携手介)双双携素手,款款入书斋。(下)(贴吊场介)你看张生好歹,他两个公然进去了。径不理着红娘,教我独自在此,好闷杀人也!

【十二红】小姐小姐多丰采,君瑞君瑞济川才。一双才貌世无赛,堪爱,他每两意和谐[7] 。花心轻摘,柳腰款摆,露滴枝头牡丹开。香恣蝶蜂采。一个斜欹云鬓,也不管堕却宝钗;一个掀翻锦被,也不管冻却瘦骸。好似襄王神女会阳台[8] 。一个半推半就,一个又惊又爱。一个娇羞满面,一个春意满怀。今宵勾却相思债。张生当初许说,事成之后,筑坛拜将谢我[9] 。如今两个携手儿竟自去了。更不管红娘在门儿外待,教我无端春兴倩谁排?只得咬定罗衫耐。犹恐夫人睡觉来,将好事番成害。将门扣,叫秀才,莫耽余乐惹非灾。轻轻叫,叫姐姐,忙披衣袂把门开。看看月上粉墙来,莫怪我再三催。(生、旦披衣上)

【节节高】春香抱满怀,畅奇哉,浑身上下都通泰。无聊赖,难摆划,凭谁解?梦魂飞绕青霄外。只疑都是梦中来,愁无奈。(合)今宵相会碧纱㡡,何时重解香罗带?

【前腔】(合)花阴下藓阶,楚阳台,襄王云雨今何在?重欢爱,归去来,何时再?乍时相见教人爱,霎时不见教人怪。(合前)

【尾声】风流不用千金买,贱却人间玉帛。

(生)小姐若不弃小生,是必破工夫明夜早些来 。(旦)回去也,怕夫人醒来寻我。(贴)张先生,且喜且喜。你如今病医好了么?(生)多谢红娘姐!我十分病已去九分了,还有一分不去。(贴)这一分如何不去?(生)这一分还在红娘姐身上。承你不弃,一发医了小生这一分何如?(贴)呸!(扶旦下)

寄柬传书在用功,听琴联句隔墙东。

今朝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注〕 [1]香霭:谓香气浓郁。[2]黄金界:即金界,佛地。[3]业眼:即孽眼,满怀情欲的目光。[4]呆打孩:呆,痴。打孩,语助词,无义。[5]青鸾:青鸟,指送信的使者,典出《汉武故事》。黄犬:西晋时陆机在洛阳任职,家乡在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音讯断绝。他有犬名黄耳,颈系竹筒,内装书信,来回传递。事见《晋书·陆机传》。[6]白头之叹:司马相如将娶茂陵女为妾,其妻卓文君作《白头吟》表示决绝。见《西京杂记》。[7]他每:他们。[8]襄王神女会阳台:典出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以之喻指男女欢合。按《高唐赋序》中所说的“先王”为楚怀王,但后世常错当成楚襄王。[9]筑坛拜将: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是赢得楚汉战争的关键之一,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此出(暖红室本出名为《重订佳期》,此据《六十种曲》本)据《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月下佳期》改编,简称《佳期》。叙张生因思恋莺莺而生病,又因莺莺赖简,张生跳墙赴约,突遭莺莺训斥,又急又气,病更转重,性命难保,莺莺为挽救张生宝贵的性命和挽回自己珍贵的爱情,毅然再约张生,并准时到张生书房赴约幽会,私自结合。

此出共分三段:第一段描写张生等待莺莺前来时的焦急心理,第二段描写张、崔私自结合的过程,第三段则叙张、崔分别时,张生病愈,并约请莺莺明夜再来。

古代青年知识分子津津乐道的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张生更重前者,而且是在经历过艰难过程,才赢得莺莺的芳心,更觉可贵,因此在莺莺到来之前,更是焦急。张生首句即唱“伫立闲阶”,金圣叹认为:“张生久待,而此于第一句,先写‘伫立’字,便是待已甚久,而下文乃久而又久也。盖下文极写久待固久,而此又先写甚久,使下文久而又久,则久遂至于不可说也。谓之只用一层笔墨,而有两层笔墨,此固文章秘法也。”《南西厢》此段櫽括《西厢记》诸唱段,生动刻画了张生的焦急心理,十分传神。

第二段写张、崔的幽会过程。这段描写,大受封建时代正统文人的严厉批评,被指斥为“诲淫”之作。金圣叹于清初首先为之辩护,认为“自古至今,有韵之文,吾见大抵十七皆儿女此事。”“有人谓《西厢》此篇最鄙秽者,此三家村中冬烘先生之言也。夫论此事,则自从盘古,至于今日,谁人家中无此事者乎?若论此文,则亦自盘古,至于今日,谁人手下有此文者乎?”指出《西厢》此出所描写的内容在本剧中的必要性和首创性,又指出:“事妙,故文妙;今文妙,必事妙也。”肯定《西厢》此出的高度艺术成就,并正因艺术高超,所以将张、崔的性爱表现得诗意浓郁、幸福酣畅。《南西厢》此出保留《西厢记》精华,并使之活跃于明清至今的戏曲舞台上,给此戏以第二次生命,功不可没。

莺莺主动大胆地约会并到张生书斋自荐枕席,绝非轻举妄动,更非轻佻放荡。她初闻张生吟诗,赞赏其才华和体会其追求自己的美意,又于斋会和寺警时亲眼目睹张生“外像儿风流”、“身子儿”“俊俏”;更在自己落难时,亲见他挺身而出,热情相救。认识到他书信、吟诗都能立就的“冠世才学”,感叹“若不是张解元识人多,别一个怎退干戈”,赏识其识友交友的交际能力。何况自己与张生的婚约建于患难之中,患难见真情,这有多么可贵!此为莺莺心许张生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莺莺眼见母亲赖婚,张生无一言责怪,连母亲赠他金银也不要;又眼见自己赖简,张生也无一言责怪,受自己和红娘训斥,也不作半句辩解,其性格之忠厚善良和温柔忍让,如何不令莺莺感动;张生因母亲赖婚而生病,又因自己赖简而病重,如此一往情深义无反顾,如何不令莺莺心痛心碎。如果眼见张生病重而死或黯然诀别,自己又要落到无才无德无貌而又生性凶恶的表兄郑恒手中,莺莺毫无退路,只有不顾自己的名誉,救助张生,挽救自己的感情和前程。莺莺慧眼识人,识郑恒之卑劣,识张生之高尚、可靠,是自己理想的配偶。莺莺深沉稳重的性格,决定了她主动有序地操纵自己与张生的恋爱,最后才作出这个主动热情的献身决定。《西厢记》和《南西厢》生动细腻地描绘莺莺在接受张生抚爱的过程中的深沉稳重和落落大方但又不失矜持尊严的性格、心理和行动,令人叹为观止。

(周锡山)

南西厢记

第三十出 草桥惊梦

李日华

【挂真儿】(生、丑同上)望蒲东萧寺暮云遮[1] ,惨离情半林黄叶。马迟人意懒,风急雁行斜。愁恨重叠,愁恨重叠,破题儿第一夜[2] 。

小生与小姐分手,行来又早二十里之外,前面就是草桥客店。不免安歇一宵,明日早行。我想昨夜受用,今夜凄凉,这马儿百般不肯行。正是:行色一鞭催去马,离愁万斛引新诗[3] 。

【步步娇】昨日翠被香浓薰兰麝,欹珊枕把身躯趄[4] 。脸儿厮揾者[5] ,仔细端详,几曾经别。乌云鬓玉钗斜,恰似半吐初生月。

早到店中,店主何在?(净上)请官人就在里面安歇,官人吃酒饭么?(生)酒饭俱不要吃了。琴童你吃饭。(丑)我也不吃了,睡了罢。(生)今夜如何睡得着!

【江儿水】客馆欹单枕,秋蛩鸣四野[6] ,助人愁纸窗外风儿裂。这孤眠被儿薄衾又怯,冷清清几时温得热?有限姻缘方宁帖,无奈功名,何苦使人离别。

【清河水】呆打孩店房中没话说,闷对如年夜。暮雨催寒蛩,晓风吹残月。今宵酒醒来,玉人儿他在何处也?

不觉睡思将来,且暂歇一宵。(作睡介)(旦上)

【玩仙灯】别却情人,顿觉香消玉减。

奴家在十里长亭,别了张生回去,好放他不下。今喜得老夫人睡了,不免私奔出城。赶上了他,一同去罢。

【香柳娘】走荒郊旷野,走荒郊旷野,把不住心娇怯。喘吁吁难将两气接。瞒过了能拘管夫人,稳住厮齐攒侍妾[7] 。疾忙赶上者,为恩情怎舍,为恩情怎舍?因此不惮路途赊[8] ,谁经这磨灭。

【前腔】想临行上马,想临行上马,其实痛嗟。哭得我似呆痴,瘦得我似唓嗻[9] 。别离刚半晌,却是掩过绣裙儿,宽褪三四褶。看清霜满路,看清霜满路,高下路回折。我这里奔驰,他在何处睡歇?

我看前面想是草桥客店,他必然在内安歇,待我敲门则个。(生问介)是谁?(旦应)是奴家。开门,开门!(生)是个妇人声音,这早晚到此做甚么?

【前腔】是人可分说,是人可分说,是鬼速疾灭。(旦)是我。老夫人睡了,想此去几时得见,特地赶上来与你同去。(生)听罢语言儿将香罗袖儿拽。且停睛看者,且停睛看者,原来是小姐。你为人能为彻,将衣袂不藉,将衣袂不藉。绣鞋儿都被露泥惹,脚跟儿敢踏破也。

(旦)我为你顾不得许多迢递!

【前腔】想着你忘餐废寝,想着你忘餐废寝,放不下些。到如今香消玉减花开花谢。你衾寒枕冷,你衾寒枕冷,凤分与鸾拆,月圆被云遮。这牵肠割肚,到如今义断与恩绝,寻思来痛伤嗟。

【前腔】(生)想人生在世,想人生在世,最苦是离别。关山万里独自跋涉。小姐,休道一时,花残与月缺,瓶坠宝簪折[10] 。总春娇怎惹,总春娇怎惹,生则愿同衾,死则愿同穴。

(内鸣锣)(旦下)(生抱丑介)小姐,你在这里!(丑)呸!你好见鬼了。怎么把我抱住了叫小姐?(生)呀,原来是一场大梦。开门看时,但见一天露气,满地霜华;晓星初起,残月犹明。正是:无端燕雀枝头闹,一枕鸳鸯梦不成。好凄惨人也!琴童,收拾行李起程。

【傍妆台】绛河斜[11] ,绿依依墙高柳半遮,静悄悄门掩清秋夜,昏惨惨云际穿窗月。惊觉了颤巍巍竹影龙蛇走,虚飘飘庄周梦蝴蝶[12] 。砧声响,不断绝,急煎煎好梦儿应难舍。

【尾声】柳丝长情牵惹,冷清清独自嗟。娇滴滴玉人儿何处也!草桥客店梦莺莺,携手交欢叙旧情。

惊觉玉人空一叹,可怜残月照窗棂。

〔注〕 [1]萧寺:据唐李肇《唐国史补》云,梁武帝造寺,令萧子云大书“萧”字于其上,后人因称佛寺为萧寺。[2]破题儿:唐宋以后考试诗赋或八股文的“破题”,比喻事情的开端或第一次。[3]斛(hú):容量单位。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4]欹(qī):倾斜。趄(qiè):不正,倾斜。此处意为斜靠。[5]脸儿厮揾:脸儿相偎、轻轻擦碰。者:语助词,表提示。此处也可视作无义。[6]蛩(qióng):蟋蟀。[7]厮:这厮,对人表示轻蔑的称呼。齐攒:扰搅的。[8]赊(shē,旧读shā):长,远。[9]唓嗻(chēzhē):元时俗语。很,厉害。[10]瓶坠宝簪折: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终久折。瓶坠簪折似何如?似妾今朝与君别。”元白朴据此创作《墙头马上》杂剧。[11]绛(jiàng)河:银河。[12]庄周梦蝴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此出据《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草桥惊梦》改编,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独到成就。金圣叹指出:“旧时人读《西厢记》,至前十五章既尽,忽见其第十六章乃作《惊梦》之文,便拍案叫绝,以为一篇大文,如此收束,正使烟波渺然无尽。”金圣叹认为《西厢·惊梦》不宁唯是,而且写出“今夫天地,梦境也;众生,梦魂也”这个宇宙人生之至理。

金圣叹此言,看若消极虚无,实则已触及宇宙人生的终极指归,将本出的艺术表现上升到哲学层次,同时又深刻地剖析了此出情节的现实意义:像张生、莺莺这样追求自主的理想婚姻,在封建专制时代是没有可能实现的,这只能是浪漫主义的虚构和梦想,因此《草桥惊梦》一出,才是张、崔之恋的合理结局或实际结局。

此出戏也分为三段。第一段叙张生赶路投店,又因思念莺莺而夜不能寐。第二段写张生梦中见莺莺私奔而来,两人互诉离情。第三段张生梦醒,晨起起程,一路上更感无限惆怅。

此出文辞也极精美。第一段首曲开头两句:“望蒲东萧寺暮云遮,惨离情半林黄叶。”即写出张生留恋莺莺、无限伤痛的沉重心情。金圣叹评道:“只用二句文字,便将上来一部《西厢》一十五篇,若干泪点血点,香痕粉痕,如风迅扫,隔成异域,最是慈悲文字。”精辟指出这两句曲文承上启下,又起转折作用的妙处。后半曲:“马迟人意懒,风急雁行斜。愁恨重叠(南曲【挂真儿】又重唱一句),破题儿第一夜。”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揭示张生入梦之因。接着,张生回忆昨日与莺莺共度良宵的幸福温暖,感叹今日旅店孤独凄凉,对比强烈。

第二段,莺莺出场,自诉放心张生不下,私奔出城,走荒郊旷野,看清霜满路,终于来到草桥旅店。张生见莺莺衣袂不整,鞋底沾泥,独自跋涉而来,与己团聚,感动万分,他正要与莺莺“生则愿同衾,死则愿同穴”,生死不相分离,却戛然梦醒,依旧孤单一身,何来梦中佳人?这段梦境,扑朔迷离,似幻似真,情景十分动人。

张生梦中的莺莺情感执著,性格坚强,行动果断。这个黑夜私奔的莺莺形象,既是张生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梦中得到莫大满足的精神产物,又是张生潜意识中对莺莺的精神期待。这个张生梦幻中的莺莺形象,看似空中虚象,却很有真实性,其在张生梦中产生,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深表忧虑,怕张生停妻再娶妻,和痛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的心理和性格的逻辑发展。这个莺莺私奔的情节,具有一种真实的戏剧假定性,故而《西厢记》作梦中虚写,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则在梦中虚写之后又作实写。《西厢记》中莺莺与张生梦中重逢时,她感叹:“想人生最苦离别,可怜见千里关山,独自跋涉。似这般割肚牵肠,到不如恩断义绝。”毛奇龄评曰:“此正自疏其来意,抑扬顿挫,妙不可言。”此指莺莺妙用反话,更见沉痛。而《南西厢》改为:“凤分与鸾拆,月圆被云遮。这牵肠割肚,到如今义断与恩绝,寻思来痛伤嗟。”正面悲诉此别实即永诀,虽不似原作蕴藉深沉,但也痛快淋漓,两者可谓异曲同工。

最后,张生梦醒,依旧孤零。王骥德评张生此时所唱之曲,谓:“赋旅邸梦回之景,凄绝可念。”尤其是最后之【尾声】:“柳丝长情牵惹,冷清清独自嗟。娇滴滴玉人儿何处也!”柳丝之长,将情牵惹,霜晨清冷,独自咨嗟,此即《莺莺传》中莺莺与张生之书所谓“触绪牵情”,难以自已。金圣叹批为:“是境,是人,不可复辨。”中国戏曲,自元杂剧起即多以“惊梦”写离思,如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等。《西厢》此出《惊梦》,本袭董解元诸宫调,虽非首倡,但青出于蓝,成就卓特,诚如徐复祚所言:“《西厢》之妙,正在于草桥一梦,似假疑真,乍离乍合,情尽而意无穷。”对后世影响很大。《南西厢》的改编,也是很成功的。

(周锡山)


陆采薛近兖

李日华|明以前南戏与明传奇|明清传奇鉴赏辞典 -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