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善长
【戏曲家小传】
(1823—1890后)字季仁,号玉泉樵子、西湖长。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祖父许宗彦以经学名家,祖母梁德绳亦为诗人,虽父母早逝,但受此环境影响,少年即工诗能文。为优贡生,曾官江西建昌、信州知府等。作有传奇《瘗云岩》、《胭脂狱》、《茯苓仙》、《神山引》、《风云会》,另作有杂剧《灵娲石》,为十二种单折短剧之合称,今皆存。另有笔记集《碧声吟馆谈麈》。生平著作辑为《碧声吟馆丛书》。
胭脂狱
第十一出 覆勘
许善长
(末纱帽上)
【南仙吕引子胡捣练】膺赤紧,领黄堂,繁区深愧菲材当。束缚衣冠勤典谒,纷糅庶狱费平章。
自叹劳劳役簿书,十年驰骋短辕车。丹忱未必人知道,趵突泉清定鉴余。下官吴南岱,调任济南知府。家传诗礼,惭叨甲乙榜之名;位绍龚黄[1] ,勉守清白吏之志。自笑才非肆应,出纳偏握微权;深知政拙抚循,讼狱尤多发审。昨日柏署发下聊城县一案[2] ,图奸未成,拒杀事主。凶犯虽已弋获,案情颇觉含糊。匆匆过堂,未及细讯。看那凶犯,是一瘦怯书生,绝不类杀人者,因此迟疑。今早遣一亲信家丁,潜往狱中察访,待他转来,或可略知端绪。(副末家丁上)殷勤承主命,宛转访囚情。老爷,小人狱中回来了。(末)怎么讲?(副末)小人只做点验犯人,到了鄂秋隼。小人说:你年纪轻轻,犯了什么罪?他对小人道:〔西江月〕平素束身圭璧,向来守分黉宫。妻丧扫墓出城东,路过卞家小弄。遇见闺娃是实,图奸进院全空。无端拷打当真凶,只得承招忍痛。小人不敢多问,便说:堂上大老爷是青天,你有冤不妨实诉。(末)好!你即传谕外厢,我即刻升堂。(副末)是。(下)(末)看这情形,其中必有冤枉了。
【仙吕入双调柳摇金】情多凄怆,辞多渺茫,牢补早亡羊。珠失空罗蚌,枢机全隐藏,擘空风浪,贼胆忒猖狂。岂瘦怯书生,如斯胆壮?凶锋莫当,诡状难详,诡状难详,祸根孰酿?(下)(各役照常上立)
(末更衣出介)未必温犀能照耀[3] ,但将秦镜自摩挲[4] 。(坐介)带聊城县案犯听审。(役带生、旦上)(跪介)(吏唱)卞氏胭脂。(旦)有。(吏)鄂秋隼。(生)有。(末)将鄂秋隼带过一旁。(生下)(旁坐地介)(末)胭脂。(旦)有。(末)那鄂生与你订约后,可有人知道?(旦)无人知道。(末)你与鄂生相遇时,可有别人?(旦)并无别人。(末)带鄂秋隼。(生上)(末)鄂秋隼。(生)有。(末)我看你是个瘦弱书生,你将始末根由缓缓诉来。我这里不轻易用刑,你无须害怕。(生)青天大老爷在上:小人那日扫墓回来,路过北巷,见旧邻王氏,与一少女站在门前。小人瞥见,即趋步而过,并未交接一言。以后在家,凭空县役到来,拿去拷问。小人受刑不过,只得承招。实不知道此中情节,求大老爷作主。(末对旦介)胭脂,你方才说,遇鄂生时,并无别人。他怎么招出旧邻王氏?(旦)虽有王氏,与他实无干涉。(末)那王氏现住那里?(旦)在小女子对门。(末)将二人带下去。(生、旦下)(末抽签标付役介)立传王氏听审。限三日到案,不准与胭脂见面。(杂应下)(末)王氏不知何等样人,看起来必是知情的了。
【淘金令】蜂儿浪飞,蜜语招冤障。莺儿善鸣,巧舌成虚诓。暗地雌黄,胡言谈讲。把个关天性命,戏侮荒唐,反做了无事人儿观一傍。良心尽丧,天道终彰。一任颠狂,难逃罗网。(暂下)
(杂带贴上)连去带来五百里,有餐无宿一双人。好差使,三日工夫,足不停趾。堂上大老爷性急,只得日夜奔波。好了,已到衙门口了!那位伙计在?(杂上)什么事?(杂)托你看好犯人,我进去禀明。(下)(内传介)伺候升堂。(众役上)(末上坐介)(杂)禀大老爷,王氏带到。(末)带上来。(贴跪介)(末)王氏。(贴)有。(末)那卞家杀人,凶手是谁?(贴)小妇人不知道。(末)胭脂供说,杀他父亲之事,汝悉知之,何得隐匿?(贴)冤哉!淫婢自思男子,小妇人虽有媒合之言,不过一时游戏。他自引奸夫入院,小妇人何从知道?(末)你如何与他戏言?一一讲来。(贴)那日胭脂送小妇人出门,适鄂生路过。胭脂颇为留情,小妇人说:此人是我旧邻,新有妻丧,当寄语委冰。后来胭脂患病,小妇人戏之,说:何不招来一叙?这话是有的,以后情节,小妇人实不知道。(末)带胭脂。(役带旦上跪)(末)你说王氏无相干涉,何以他倒招出撮合之辞?看大刑来!(旦哭叩介)话诚有之。小女子自己不肖,致父惨死。讼结不知何年,何忍再累他人?求大老爷开恩!(末点首介)呣!且带下去。(旦下)(末)王氏,你与胭脂戏言,曾向何人说来?(贴)并未告人。(末拍案介)夫妻在床,应无不言者。看拶!(贴)丈夫久客未归。(末)虽然,戏人者,笑人之愚,以炫己之慧,更不向一人言?将谁欺?械其十指。(役拶介)(贴呼痛介)求大老爷开恩,小妇人愿招。(末)松拶。讲!(贴)曾向旧邻宿介言之。(末)宿介何人?(贴)亦是秀才。(末)旧邻何得言隐事?其为通奸无疑。(贴俯首小语)有奸。(末)带去管押。(贴下)(末抽签标付役介)立拿宿介到案。仍限三日,毋得迟延!(杂应下)(末)好了,鄂生有命矣!
【四块金】登徒恋奸[5] ,意外添魔障。王魁负义[6] ,法外偏无恙。掀成平地浪,惹来罹雉殃。他自履康庄,人遭罗网,教我费推详,险些儿把一个桀鸮轻放。(暂下)
(杂带中净上)飞风持一票,带露走三天。到了!伙计有么?(杂上)(杂)又是一个。你看好了,我进去销差。(下)(内传介)众役伺候!(众役上)(末上坐介)(杂)禀大老爷,宿介拿到。(末)带上来。(中净跪)(末)宿介,那王氏招得与你通奸。(中净)大公祖,《摽梅》云:“求我庶士,迨其吉兮。”他既来求,何可相负?(末)胡说!王氏又招得,卞家命案,你尽知之,从实说来!(中净)大公祖,那王氏与生员总角惯兮,(挺胸介)突而便兮[7] 。那卞氏与生员,素未谋面。(摊手介)谁知乌之雌雄?(末拍案介)谁与你掉文!宿娼者必无良士,将他衣衿裭去[8] ,重责四十板!(役去衣巾)(打介)(中净)上帝板板,要下民卒瘅了[9] ,其实难受。(跪介)小人招了!(末)讲。(中净)那日王氏说起胭脂有情于鄂生,小人一时兴发,便冒充鄂生,逾墙进院。那知胭脂病重,不能成欢。小人赚了他绣鞋,且图后会。谁知转来,便将绣鞋遗失。失鞋而后,未敢再往。杀人之事,实不知道。(末)逾墙者无所不为,还敢抵赖!与我用夹棍夹起来!(役上夹棍)(中净作晕)(渐苏介)小人承认便了。(末)供。(中净)二次进院,遇他父亲拦挡,小人将他一刀砍死。(末)令他画供。(中净画介)(末)带鄂生、卞氏上来。(生、旦上)(末)鄂秋隼,你冤枉了。杀人正凶在此,你可认识?(生顾中净)这是同学宿兄。(末)便是他冒你名儿,做得好事。如今你且回去,我移文学中,复你衣衿。(生叩头介)谢青天大老爷,恩深再造。(旦愕介)原来不是他!(向生痛哭)(生回顾下)(末)胭脂,你黑夜认不明白,我与你宛曲审问,方得其实。有了正凶,便可结案矣!(旦)多谢青天大老爷。(末)下去。(旦下)(末)将这要犯押在死囚监里,不可疏脱。(役应)(带中净下)
【摊破金字令】(末)奸情叵测,巧诈难名状。民碞可畏,曲折须裁量。正直无私,鬼神来饷。那堪深文锻炼,威权标榜,生灵荼毒膺巨创。冤魂泣那厢,爰书定这厢[10] 。不是矜张,便涉荒唐,草菅人命相和唱。
(众役跪介)小人们伺候多任,不曾见大老爷这样青天。今日审明此案,衙前老幼,欢欣鼓舞,俱颂扬大老爷神明。(末)这也难得。大凡人生精力有限,爱惜者多。果能悉心体察,定得真情。本府亦期于无枉无纵,何尝以察察为明。
【金风曲】听言观色,真伪宜评量。揆情度理,方寸须凝想,偶尔诚求当。敢说是得民情,折狱无亏,心镜悬明朗。严条赦善良,谀词谢颂扬,还愧我莫弛成汤网。
退堂!(末下)(众役同下)
〔注〕 [1]龚黄:东汉龚遂、黄霸的并称,二人是著名的循吏。[2]柏署:御史官署的别称。[3]温犀:东晋温峤曾燃犀角下照采石矶水中怪物。事见《晋书·温峤传》。[4]秦镜:传说秦始皇有一宝镜,能照见人的肠胃五脏,能照出人疾病所在,能照出女子的邪心。事见旧题汉刘歆《西京杂记》。[5]登徒:指好色之徒。典出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6]王魁:民间故事(后也作为小说、戏曲的题材)中的薄情郎负约(抛弃敫桂英)遭恶报的典型人物。[7]突而便兮:此与上句之“总角惯兮”皆戏摹《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便兮”而成。总角,古时男孩束的丫角发式。[8]衣衿褫去:指削去生员的名分。[9]下民卒瘅:此与上句之“上帝板板”为《诗经·大雅·板》的首两句。“板”本义为反,此戏言吃板子。[10]爰书:记录囚犯供词的文书。
许善长《胭脂狱》传奇,凡十六出。据蒲松龄《聊斋志异·胭脂》改编。作者赞赏原著“层折颇多,奇冤超雪,且有施愚山(闰章)先生一判,脍炙人口”(《自序》),故情节悉依原著,唯新增《绎供》、《提鞫》二出,以补小说之未详,使叙事连贯。
《胭脂狱》叙卞氏胭脂,待字闺中。一日,与闺友王氏在家门前邂逅秀才鄂秋隼。胭脂见鄂生清秀温婉,顿生爱意。王氏语于情夫宿介。宿介起了觊觎之心,夜入卞宅,冒充鄂生向胭脂求欢,遭拒,遂解卞女一鞋而去。此绣鞋被宿介失落,又被浪荡汉毛大拾得。毛大重施宿介故伎,却误叩卞父房门。卞父追贼,反被贼害。毛大慌忙中又失落此鞋。聊城县知县胡图凭失落现场的绣鞋和胭脂所述鄂生解履事,认定鄂生图奸未成、砍杀卞父之罪。济南知府吴南岱复审鄂生,涉及王氏,王氏供出宿介。吴为鄂生昭雪冤案,却又冤枉了宿介。宿介上诉于学使施愚山。施细研卷宗,发现可疑者数端。当堂面鞫,牵扯出毛大。复假托神明以智审,毛大招供服罪,宿介无罪释放。
传奇第十一出《覆勘》叙济南知府吴南岱复审聊城县错案,纠错又出错,从而塑造出一个复杂的官员形象,给人以深刻的警示。吴南岱勤政有为,不庸不贪,勉守清白之志。但是清白不等于清明,即使清明,一旦产生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仍然会出错。所以断狱务必慎之又慎。以此而言,《覆勘》蕴涵的思想艺术价值可谓是永恒的。
吴南岱接手聊城县一案,颇觉初审含糊,决定仔细复勘。他先暗遣亲信家丁,潜往狱中察访,得知鄂生有冤。又于堂审中抚慰鄂生,使他消除顾虑,诉说始末根由,这才了解到鄂生邂逅胭脂时有王氏在场。吴重视鄂生供词,走上了梳理复杂案情的正确思路,因为鄂生为辩冤必然愿意提供有关线索。吴于是传讯王氏,迈出纠正错案的第一步。王氏乃弱女子,不会是凶手,但她可能招引凶手。而要王氏供出宿介,必涉及奸情,当非易事。吴循“戏人者,笑人之愚,以炫己之慧”,必定会将之告人这一生活逻辑,紧紧逼问,配合施刑,终于奏效。
吴南岱不但以情理逼人,也以情理恕人。作为原告的胭脂,由于担心连累王氏,只说遇见鄂生时无人在场,有意掩盖事实真相。但在胭脂解释自己的苦衷以后,吴便不予追究。
吴南岱办案雷厉风行。他接连传讯王氏和宿介,都限三日到案。济南与聊城两地来回五百里,衙役日夜奔波,有餐无宿,吃尽辛苦,方才不误限期。
吴南岱审问宿介,宿介招认逾墙赚鞋,但因失鞋,未曾二次前往。这是实话。然而吴以“逾墙者无所不为”,推断宿介即为杀人凶手,屈打成招。审案少不了推理,但推理必须深入周密,若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难免要犯错误。若说宿介是凶手,便不能解释他二入卞宅,何以误叩卞父房门。吴复勘此案,浅尝辄止,开释一个,冤判一个,其错在性质上与胡图是相同的。但是吴毕竟有值得肯定之处,而且他犯的这个错误也不奇怪。以认识论而言,人们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是要经过反复的,往往不能一次完成,重要的是总结经验教训,改正错误。
本出末尾,众役齐颂“大老爷神明”,吴也颇为自得。寓贬于褒,是作者对于吴的嘲讽。
作者笔下的宿介不但长期与王氏私通,而且得陇望蜀,竟冒充鄂生图奸,是个无行文人。不仅无行,而且以丑为美。吴向他指出,“那王氏招得与你通奸,”他答道:“《摽梅》云:‘求我庶士,迨其吉兮。’他既来求,何可相负?”《诗经·召南·摽有梅》中“求我”句,是说希望有心追求自己的男子们不要错过吉日良辰。虽然宿介的言语是插科打诨,其功能是在严肃的正剧中营造一丝喜剧气氛,但他引用古代一首美好的情歌来描写自己的丑事,贴金于脸,可谓无耻之尤。并且在庄严的公堂上作为一个案犯居然如此说话,还显示了他的狂妄。同样,王氏原是肇事者,是她教唆胭脂与陌生男子幽会,是她托付宿介传话给鄂生,她负有道义上的责任。王氏明明知道胭脂断然拒绝私约,却在公堂上恶骂胭脂:“淫婢自思男子,”“她自引奸夫入院。”其悍泼若此。此语无异夫子自道。以三言两语勾勒出人物性格特征,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功力。论者以为“其为词,以细意熨贴为主”(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甚是。
(宋光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