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丹邱

  下载全书

【戏曲家小传】

元代人。年里事迹不详。据张大复《寒山堂曲谱》载,柯丹邱为“吴门学究敬仙(先)书会才人”。一般认为,柯丹邱即是《荆钗记》的作者。但此剧一说是朱权作,另有其他多种说法。《荆钗记》被誉为元代“四大南戏”或“四大传奇”之一。今存多种版本,以明人改本为多见,其中《六十种曲》本较通行。

荆钗记

第六出 议亲

柯丹邱

(老旦上)

【绕池游】桑榆暮景[1] ,将往事空思省。家贫窘,闷怀耿耿。共姜誓盟[2] ,慕贞洁甘守孤零,喜一子学问有成。

老身柏舟誓守,自甘半世居孀;榆景身安,惟爱一经教子。锥有破茅之地[3] ,仅可容身;囊无挑药之资,旋谋糊口。剪发常思侃母[4] ,断机每念轲亲[5] 。正是不求金玉贵,惟愿子孙贤。老身张氏,少适王门[6] ,自从丈夫亡后,不幸祖业凋零。止生一子,名十朋,虽喜聪慧,才学有成,奈缘时乖运蹇,功名未遂。今乃大比之年[7] ,且训诲一番。十朋那里?

【风入松】(生上)青霄万里未鹏抟,淹我儒冠[8] 。布袍虽拟蓝袍换,荣枯事皆由天断。且自存心奉母,何须着意求官?

母亲拜揖!(老旦)春榜动[9] ,选场开,收拾行李,上京科举。(生)母亲,事业要当穷万卷,人生须是惜分阴。正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孩儿只为家贫亲老,不敢远离。(老旦)孩儿,岂不闻《孝经》云:“始于事亲,终于事君。”君亲一体,若得你一官半职回来,也显做娘的训子之功。(生)敢不遵命。(老旦)儿,还有一件事,前日双门巷钱贡元央许将仕议亲,无物为聘,以此不敢应承。只恐今日又来,如何是好?(生)母亲,岂不闻古人云:“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孩儿只虑功名未遂,何虑无妻?(老旦)儿,你也说得有理。自从你父亲亡后,做娘的呵!

【黄莺儿】半世孤灯,镇朝昏几泪零[10] 。到今犹在凄凉景,寒门似冰,衰鬓似星。(生)母亲为何掉泪?(老旦)为只为早年不幸鸾分影[11] 。(合)细评论,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12] 。

【前腔】(生)父丧母劳形,论孩儿当报恩。奈何人事不相称。(老旦)只怕你学未成。(生)非学未成。(老旦)只怕你己未能。(生)非己未能,为只为五行不顺男儿命[13] 。(合前)

【簇御林】(老旦)亲师范,近友朋,把诗书勤讲明。聚萤凿壁真堪敬[14] ,他们都显父母,扬名姓。(合)奋鹏程,名题雁塔[15] ,白屋显公卿[16] 。

【前腔】(生)亲年迈,家势倾,恨腴甘缺奉承[17] 。卧冰泣竹真堪并[18] ,他们都感天地,登台省[19] 。(合前)

(末上)受人之托,必当终人之事。钱贡元央老夫到王宅议亲,此间有人么?(老旦)儿,有人在外,你去看。(生)待孩儿去看。呀!老将仕,失迎了!(末)令堂在么?(生)家母有。(末)老夫求见。(生)少待。母亲,许将仕在外。(老旦)请进来。(见介)许大人请。重蒙贵步到寒家,有何见谕?(末)老夫非为别事,只因钱贡元前番央老夫来说令郎亲事,老安人不允。近闻得贤郎堂试魁名,贡元不胜之喜,今着老夫送吉帖到宅[20] ,望乞安人允就,不必推辞。(老旦)多蒙贡元见爱,又蒙将仕周全。只是家窘,不敢应承。(末)贡元说道,不问人家贫富,只要女婿贤良。聘礼不拘轻重,随意下些,便可成亲。(老旦)贡元乃丰衣足食之家,老身乃裙布荆钗之妇,惟恐见诮。(末)安人何必太谦!

【桂枝香】(老旦)年华衰迈,家私穷败。要成就这段姻亲,全赖高贤担带。论才难布摆[21] ,论才难布摆,钱难揭债,物无借贷。(拔钗介)儿,自你父亲亡后,再无所遗,止有这荆钗,权把他为财礼,只愁事不谐。

【前腔】(生)萱亲宁耐[22] ,冰人休怪[23] 。小生呵!贫居陋室多年,惟苦志寒窗十载。倘时运到来,倘时运到来,功名可待,姻亲还在。母亲,这荆钗又不是金银造,如何做得聘财?

【前腔】(末)安人容拜,秀才听解。那贡元呵!不嫌你礼物轻微,偏喜爱熟油苦菜[24] 。但心无忌猜,但心无忌猜,物无妨碍,人无杂坏。方才聘礼取过来一观。(生)请观。(末)昔日汉梁鸿聘孟光[25] ,荆钗遗下,岂不是达古之家?这荆钗虽不是金银造,非是老夫面奉,管取门阑喜事谐。

(老旦)将仕回见贡元,只说礼物轻微,表情而已。(末)谨领,谨领。

(生)寒家乏聘自伤情,(老)权把荆钗表寸心。

(末)着意种花花不发,(合)等闲插柳柳成阴。

〔注〕 [1]桑榆暮景:桑榆为日落之处,因以喻指人之晚年。[2]共姜誓盟:《诗经·鄘风》有《柏舟》篇,《诗序》谓:“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后因以“共姜誓盟”或“柏舟自守”代称守寡。[3]“锥有”句:比喻占有极少。[4]“剪发”句:晋陶侃早年孤贫,因无钱宴客,其母剪发以换酒肴,供子宴客。见《晋书·陶侃传》。[5]“断机”句:战国孟子中途辍学而归,孟母正在织布,见之,便以刀割断机上尚未织完的布,并对孟子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见《列女传》。[6]适:女子出嫁。[7]大比之年:开科取士之年。[8]“青霄”二句:意谓不能像大鹏那样,乘风直上,取得功名。[9]春榜:指春试。宋时礼部试士一般在二月,殿试则在四月。[10]镇:整。[11]鸾分影:比喻夫妻分离。[12]“黄金”二句:语本《汉书·韦贤传》:“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籝,竹制的盛器。[13]五行:木、火、土、金、水,旧时阴阳家谓五行相生为顺利,五行相克即为不顺。[14]“聚萤”句:晋车胤家贫无灯油,夏日以练囊盛萤火虫照书夜读。见《晋书》本传。汉代匡衡勤学而家贫无烛,见邻居有烛,乃凿壁引其光而照书苦读。见《西京杂记》。[15]名题雁塔:指进士及第。雁塔,即大雁塔,在今陕西西安市慈恩寺内。唐代新进士在曲江宴会后,即题名于雁塔之上。[16]白屋:犹茅屋,贫者所居。[17]腴甘:肥美甘甜的食物。[18]卧冰泣竹:卧冰,晋王祥事继母甚孝,继母欲食鱼,时天寒冰冻,王祥解衣卧冰上,冰自解,有双鲤跃出。见《搜神记》卷十一。泣竹,三国吴孟宗母嗜笋,时为冬天无笋,孟宗入竹林悲泣哀歌,笋为之出。见《三国志·吴书·孙皓传》注引《楚国先贤传》。[19]台省:原指尚书台、中书省,为古时朝廷的行政中枢。后世多以之代指政府的中央机构。[20]吉帖: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的帖子,上写订婚人的姓名、生辰八字等。[21]布摆:安排。[22]萱亲:母亲。[23]冰人:《晋书·索 传》:“孝廉令狐策梦立冰上,与冰下人语。 曰:‘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士如归妻,冰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人作媒,冰泮而婚成。’”后因称媒人为冰人。[24]熟油苦菜:歇后语,意谓由人心爱。[25]“昔日”句:东汉梁鸿家贫,娶孟光为妻,因避祸隐于吴地,为人舂米,归来,孟光为之备食,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见《后汉书·逸民传·梁鸿传》。

《荆钗记》是古代戏曲史上享有盛誉的宋元四大南戏之一,写的是王十朋与钱玉莲的爱情故事。宋书生王十朋家境贫寒,以荆钗为聘,娶钱玉莲为妻。后王十朋上京应试,状元及第,任饶州佥判,因不从当朝宰相万俟的招赘,被改调潮阳,并不准回乡。豪绅孙汝权欲娶玉莲为妻,偷换王十朋的家书,诡称王十朋已入赘相府,让玉莲改嫁。而玉莲继母嫌贫爱富,逼玉莲改嫁孙汝权。玉莲誓死不从,投江殉节。恰被福建安抚钱载和救起,收为养女。后王十朋升任吉安知府,钱载和也巡抚两广,携玉莲路过吉安,遂使十朋与玉莲夫妻团圆。

《议亲》为原剧第六出,钱流行见王十朋品貌端正,才学有成,欲将女儿玉莲许给十朋,前次曾托人到王家提亲,十朋母亲因家中贫困而不允。近日又闻十朋堂试得第一,于是又托友人许文通到王家提亲,送上玉莲的庚帖。全出戏可分为两个部分,从【绕池游】至【簇御林】(【前腔】)六曲为第一部分:训子。十朋之母张氏,丈夫早亡,家业凋零,止生十朋一子,孤儿寡母度日艰难,而张氏誓效孟轲、陶侃之母,甘守清贫,辛勤教子。在【绕池游】曲中,张氏抒发了自己的情操,虽然家境贫困,但她所追求的不是“金玉贵”,而是“子孙贤”。所幸的是儿子十朋没有辜负她的辛勤教诲和期望,天资聪慧,学业有成。只是由于时运不济,尚未取得功名。眼下又是朝廷开科取士之年,张氏怕儿子有所懈怠,因此,又将他叫到跟前,训诲一番。

王十朋虽有科举入仕的志向,而且也为此勤奋苦读,然而因时乖运蹇,一直未能如愿。故只好听天由命,暂且在家中侍奉母亲。当母亲要他收拾行李,准备上京应试时,他却不愿离家,道:“孩儿只为家贫亲老,不敢远离。”张氏见儿子不愿上京应试,便以《孝经》“始于事亲,终于事君”之言来教训十朋。经过母亲的训诲,十朋明白了在家事亲与出仕事君之理,愿意遵从母亲之命,上京应试。接着张氏又向十朋诉说了家境的艰难,并再次教导儿子,要“亲师范,近友朋”,仿效囊萤苦读的车胤、凿壁借光的匡衡,勤奋苦学,早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从末扮许文通上场至结束,是这出戏的第二部分:议亲,也是这出戏的主要内容。许文通受钱流行之托,来到王家提亲,他说明来意后,呈上了玉莲的庚帖。然而张氏还是以家境贫寒而不敢应承,钱家乃丰衣足食之家,而自己为裙布荆钗之妇,若是应承了这门亲事,恐自家拿不出聘礼,不但亲事不成,反而会遭人笑话。许文通见张氏因家境贫寒而不敢应承,便向十朋母子转达了钱流行的意思:“不问人家贫富,只要女婿贤良,聘礼不拘轻重,随意下些,便可成亲。”经过许文通的再三劝说,张氏才答应了这门亲事。但因家境贫寒,拿不出聘礼,只好从自己头上拔下一枚荆钗,权作聘礼。当她将这枚荆钗交给许文通时,心里还在担心对方会因这样轻微的聘礼而笑话,“只愁事不谐”。这时十朋在旁见母亲以一枚荆钗作聘礼,便对母亲说道:“这荆钗又不是金银造,如何做得聘财?”并劝母亲不要答应这门亲事,只要时来运转,自己定能应试及第,获得功名,到那时婚事自然也会成功。然而许文通接过荆钗后,再次向十朋母子表明钱家的态度,只要女婿人品好,不问钱财多少,这枚荆钗虽不是金银造,但礼轻义重,定能成就这门亲事。

荆钗是《荆钗记》中的一个关键性道具,剧作也因此而得名,它贯串全剧剧情发展的始终,是王十朋与钱玉莲两人爱情的见证,两人以荆钗合,中间又以荆钗分,最后又以荆钗合。在《议亲》出中,这枚荆钗是首次出现,因此剧作者在这出戏中对这枚荆钗作了竭力渲染,将它作为王十朋与钱玉莲婚姻的定情之物,对于男方来说,这枚荆钗表示家境虽然贫寒,但人品高洁;对于女方来说,也显出不嫌贫爱富,重视人品的态度。王、钱两人的婚姻就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因此,在以后的剧情发展中,一方面两人的婚姻要经受为富不仁的孙汝权、嫌贫爱富的玉莲继母、姑母等小人的破坏和阻挠,另一方面,更显示出王十朋与钱玉莲两人爱情的真诚牢固。

整出戏虽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但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前面的训子,以突出十朋母子家境贫寒而人品高洁,为后一部分议亲作铺垫,而后面的议亲,又映衬出十朋母子的高洁人品。

(俞为民)

荆钗记

第十出 逼嫁

柯丹邱

(净上)

【福青歌】只因我女娇媚,富家郎要结姻契。姑娘在此作良媒,寻思道理,强如嫁着穷鬼。

常言道:会嫁嫁田庄,不会嫁嫁才郎。好笑我老儿将女儿许嫁王十朋,姑娘来说的温州城内第一个财主孙汝权。如今姑娘绣房中与女儿议亲,待姑娘来便知端的。

【前腔】(丑上)玉莲贼人无理,激得我怒从心起。腌臜蠢物太无知[1] ,千推万阻,枉教我受了这场呕气。

(净)姑娘为何这般气?(丑)嫂嫂,只说人家养女儿,你当初把他如金宝,如今把你当蒿草。我便领你的命到绣房中去,他便闭着门儿。我便叫开门,他便不该就是拦门拜。我该奉承他一分便好,我不合教道他,他便怪我抢白了,心里有些不自在我。我便说特来与你做媒,他到嗞了这张嘴[2] ,说道:“姑娘,莫不是爹爹说王……”我就说,不出闺门的女儿,晓得什么王、白,好歹等姑娘说出来。又说:“爹爹是亲的,娘是继母,不知是那一个养汉老淫妇,不知他是那里来的?便是这等跟我爹的。还要拿他到税课司去税他一税[3] ,羞也羞杀了他。”(净)他是这等无理!七岁无了母,是我扶养长成。说我做主不得,我且唤他出来,肯嫁孙家,我有一处;要嫁王家,也有一处。(丑)嫂嫂不要说我说的。(净)玉莲那里!

【七娘子】(旦上)芳心未许春搬弄,傍纱窗绣鸾刺凤。(净)玉莲!(旦)母命传呼,奴当趋奉,金莲轻举湘裙动。

母亲。(净)撒开,不是你娘。(旦)姑娘。(丑)不是你姑娘。(净)你好欺心!虽无十月怀胎,且有三年乳哺,怎么得你长大嫁老公?姑娘与你说亲,肯不肯好好回他,怎么说爹是亲的,娘是继母,做主不得,骂我许多?(旦)是那个来说的?(净)姑娘说的。(旦)姑娘曾在那里骂?(丑)你骂来。(净)贱人骂得好!

【锁南枝】(旦)休发怒,免性焦,一言望乞听奴告。这聘礼荆钗,休恁看得小,(净)是金的?(旦)非是金。(丑)敢是宝?(旦)非是宝。(净)非金非宝,要他何用!(旦)将来聘奴家,一似孟德耀。【前腔】(净、丑)听他道,越气恼,无知贱人不听教。因甚苦死执迷,惹得娘焦躁?他礼物有甚好?比着玉镜台,羞杀晋温峤[4] 。

(旦)母亲,岂不闻商相埋名,版筑岩前曾避世[5] ;阿衡遁迹,躬耕莘野未逢时[6] 。买臣见弃于其妻[7] ,季子不礼于其嫂[8] 。先朝蒙正运未通,破窑困苦[9] ;昔日韩信时未遇,当道饥寒[10] 。王秀才虽窘,乃才学之士;孙汝权纵富,乃奸诈之徒。才学之徒,不难于富贵;奸诈之徒,必易于贫穷。王秀才一朝风云际会,发迹何难?(净)姑娘,丫头虽小,且是识人多矣。不知那里寻许多苦堆一处?

【四换头】贼泼贱闭嘴,数黑论黄讲甚的[11] 1?我是你什么人?(旦)是娘。(净)恰又来,娘言语怎违逆?顺父母颜情却是礼。(旦)顺父母颜情,人之大礼。话不投机,教人怎随?富豪贪恋,贫穷见弃,惹得傍人讲是非。

【前腔】(丑)呆蠢丫头,出语污人耳。恁推三阻四,话不投机。豪家求汝效于飞[12] ,他有甚相亏?出言抵撞,你好没尊卑。

【前腔】(旦)非奴失礼仪,望停嗔,听拜启。婚姻事有之,恐误了终身难改移。(净)嫁去好,多住几日,不好,回来再嫁。(旦)怕一时贪富侈,恐船到江心补漏迟。

【前腔】(净、丑)好言劝你,再三阻推。娘是何人你是谁?(旦)母亲暂息雷电威,休恁自差池[13] 。今日里缘何将我苦禁持[14] ?(净)自今和你做头敌[15] 。(旦)谩威逼,断然不与孙氏做夫妻。

(旦下)(外上)自不整衣毛,何须夜夜嚎。为何在此喧嚷?(净)老贼养得好女儿,把我一顿打。若无姑娘劝,几乎打死。(外)妈妈,玉莲最孝顺,敢不是他?(净)且住!待我思想。我扯住他衣服,他洒掉跑了去,方才打。姑娘,是你打的。(外)妹子回来一次,惹得他母子闹吵,今后再不要回来。(丑)我为你女儿亲事,今后再不回来了。(净哭)我的姑娘!(丑哭)我的嫂嫂!(外)呸!好人好家,哭怎么的?(丑)耍戏有哭有笑。(净)依我嫁孙家,多与他些房奁首饰。若不肯嫁孙家,剥得赤条条,拣个十恶大败日,一乘破轿子,送到王家。房奁首饰一些没有,再不管他。(外)将机就机,明日乃是一好日,只说不好。妈妈。十恶大败之日,就是明日送去。(净)也罢,就是明日。(外)妈妈,你送去。(净)我不去。(外)妹子,你送去。(丑)嫂嫂,一个泥人送到庙里去,看个下落,就是我去。

(外)不贪富贵自甘贫,(净)叵耐无知小贱人[16] 。

(丑)惟有感恩并积恨,(合)万年千载不成尘。

〔注〕 [1]腌臜:肮脏。[2]嗞:同呲。[3]税课司:宋代设于各州府以征收各种杂税的官署。[4]“比着”二句:温峤,字太真,晋太原祁县人,官至骠骑大将军。丧妇,其姑母有一女,托其作媒。温峤以玉镜台为聘礼,自娶之。见《世说新语·假谲》。[5]“岂不闻”二句:商朝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后为商王武丁所用,治理国政。[6]“阿衡”二句:阿衡,商代官名,此指伊尹。伊尹本为奴隶,耕于莘野,汤任以国政。莘,古国名,在今山东曹县西北。[7]“买臣”句:汉代朱买臣家贫,好读书,屡试不中,其妻崔氏嫌其贫穷而离去。后终发迹,任会稽太守。[8]“季子”句:战国苏秦(字季子)外出求仕未得,裘敝金尽而归,受到家人的蔑视,妻不下机,嫂不为炊。后终任齐国宰相,衣锦还乡。[9]“先朝”二句:宋代吕蒙正贫穷落魄,栖身破窑,后进士及第,三任宰相。[10]“昔日”二句:秦末韩信少时贫困落魄,因饥饿常钓于淮阴城下。后被刘邦拜为大将。[11]数黑论黄:说长道短。[12]于飞:《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本指凤和凰相偕而飞,喻指夫妻和谐。[13]差池:长短不齐貌,引申为差错。[14]禁持:拘系,折磨。[15]头敌:冤家,对头。[16]叵耐:不可忍受。

《逼嫁》为原剧第十出,钱流行因看重王十朋人品端正,才学有成,便不嫌其家境贫寒,决定将女儿许配给王十朋。钱玉莲对父亲的这一决定也十分高兴。然而势利的玉莲姑母(丑)受豪绅孙汝权之托,欲说服其兄将玉莲嫁给孙汝权,玉莲继母(净)嫌贫爱富,逼勒玉莲退掉王家的婚事,改许孙汝权。在前面的《绣房》这场戏中,玉莲姑母因说服不了哥哥,便独自来到玉莲的闺房中,企图说服玉莲改许孙汝权。但遭到了玉莲的拒绝,致使她恼羞成怒。在这一出戏中,玉莲姑母与玉莲继母一起威逼玉莲听从她们的安排,退掉王家,改许孙家。于是以钱流行、钱玉莲、王十朋为代表的正的一方与以玉莲继母、姑母、孙汝权为代表的邪的一方展开了较量,矛盾冲突在前一出的基础上,更趋激烈。

作者为了突出这场矛盾冲突的激烈程度,在戏的一开头就进行了蓄势,即不让冲突双方立即同时登场,只是让玉莲继母与姑母先上场。玉莲继母因无法说服丈夫将女儿改许孙汝权,便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以为玉莲也会像她那样贪图富贵,孙汝权是“温州城内第一个财主”,家产万贯,若是女儿嫁到这样的人家,吃穿就不用愁了。而王十朋家境贫寒,是以一枚荆钗为聘礼,一富一穷,玉莲肯定会听从其姑母的话,退掉王家,改许孙家。然而正当她充满希望,满以为事情必定成功之时,只见玉莲姑母气急败坏地跑来告诉她玉莲不肯听从自己的劝说,坚持要嫁给王十朋,并且搬弄是非,添油加醋地编造了许多谎言,谓玉莲在背后说她的坏话,企图激怒玉莲继母,对玉莲加以报复。玉莲继母果然被她的一番谎话所激怒,立即把玉莲喊了出来,亲自加以威逼。于是玉莲与其继母、姑母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冲突。

玉莲面对继母的责骂和威逼,既坚持自己的信念,宁愿嫁给家境贫寒而人品端正的王十朋,决不改许孙汝权,同时她又尊重继母,她先是劝继母“休发怒,免性焦”,然后给继母讲道理。王十朋虽然家境贫寒,但他是才学之士,孙汝权虽然家产万贯,但人品奸诈。才学之士只要时来运转,一定会有富贵之日;反之,那奸诈之徒纵使一时富贵,到头来终究会败落。王十朋眼下虽然贫穷,一朝风云际会,定会发迹变泰。她还举商朝的傅说、伊尹,汉代的朱买臣,战国时的苏秦,宋代的吕蒙正,秦汉之际的韩信为例,说明贫穷者如发迹变泰,也能得享富贵。玉莲的这番话句句在理,说得继母理屈词穷,只好以势压人,企图以长辈的身份来压服玉莲,道:“娘言语怎违逆?顺父母颜情却是礼!”玉莲仍是据理力争,虽然孝顺父母,听从父母之言,这是人之大礼,然而“话不投机,教人怎随”?母亲要自己嫌弃贫困,贪恋富贵,若是听从母亲之言,必然会遭到旁人的讪笑与指责,因此,这样的事怎能听从呢?

这时姑母又在一旁煽风点火,指斥玉莲没有尊卑,不想母亲为她好,反而推三阻四,出言抵撞。玉莲辩解道:非是我失礼仪,只是怕从了母亲之言,嫁到孙家,将来会误了自己的终身。尽管继母与姑母一再威逼,玉莲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断然不与孙氏做夫妻!”

作者在安排矛盾冲突时,先是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即让玉莲继母先上场,在她所唱的【福青歌】曲与一段念白中,一是表达了对孙汝权来向女儿求婚的得意之情,“只因我女娇媚,富家郎要结姻契”。二是对玉莲姑母去说服玉莲退掉王家之亲,改许孙家充满希望。因此,在戏的开头,故意造成一种平和的气氛,为后面矛盾冲突的到来蓄势。等到玉莲姑母上场,经她一番搬弄后,矛盾冲突便陡然而起,这样一下子就把观众的注意力深深地吸引住了。

同时作者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玉莲继母和姑母虽然都是嫌贫爱富的人,但作者将两人安排在同一出戏里,并为她们设计了不同的语言,这就凸现出各自的性格特征,产生了颇具戏剧性的对比效果。玉莲姑母工于心计,奸诈虚伪,她表面上是替侄女着想,实际上是想得到孙汝权的好处;而玉莲继母虽然对玉莲加以威逼,但她倒的确是替女儿着想,嫁到孙家,吃穿不愁。通过对比,两人的性格特征就十分鲜明地呈现出来,而这也从反面衬托了玉莲重义轻财的人物形象。

(俞为民)

荆钗记

第二十四出 大逼

柯丹邱

(净上)

【字字双】试官没眼他及第,得志。恋着相府多荣贵,入赘。不思贫窘弃前妻,忘义。叵耐穷酸太无知,呕气。

黄柏肚皮甘草口[1] ,才人相貌畜生心。叵耐忘恩负义贼,弃旧怜新,入赘万俟丞相府中了。前日寄书回来,教母亲离了媳妇。这气如何忍得?我家老贼儿今早出去,体问消息[2] ,未知若何?待他回来,便知分晓。

【玉胞肚】(外上)读书豪俊,忍撇下瓯城故人。(丑上)负心贼有才实无信,才及第,弃旧怜新。(合)他贪奢恋侈,实丕丕使不仁[3] ,行短天教一世贫。

(外)只因差一着,满盘都是空。(净)老儿,体问消息如何了?(外)一言难尽!(净)怎么说?(丑)好教嫂嫂知道,方才哥哥到我家中,说那王秀才的情节未尽,恰好孙官人近日在京回来,正好到我家中探望。我将此事问他,真个赘在万俟丞相府中了。言语并不差池。(净)实也不实?(丑)怎么不实!(净)我说道,老贼不听我说,你做得好事!

【浆水令】你当初不由我们,却元来被他负恩。(外)世间谁是预知人,何须斗口与我相争?(丑)都忍耐,莫解分,家必自毁令人哂[4] 。(合)寻思起,寻思起教人气忿,谁知道,谁知道恁般不仁!

【前腔】(丑)那孙官人来说事因,他依然要愿续此亲。(净)那人果不弃寒门,教他选日下定成亲。(外)听伊言,心自忖,只恐我儿不从顺。(合前)

(净)姑娘,既然孙官人果有此心,事不宜迟。(丑)便是。他今日送财礼,明日就成亲。(净)若如此甚好。(丑)我便去报与他知道,教哥哥便去对玉莲说,教他准备成亲。(外)我难对他说,你们自去与他说。(净)姑娘,待我自与玉莲说,你二人自回去。(介)情到不堪回首处,一齐分付与东风。(外、丑先下)(净)且叫玉莲与他说,肯嫁孙家,房奁首饰,件件与他。若不肯时,头上剥到脚下,打他半死,不怕不从。玉莲!

【金蕉叶】(旦上)奈何奈何,信谗言母亲怪我,尺水翻成一丈波。天哪!是何人暗地里调唆?

(见介)(净)孩儿,早知今日,悔不当初。早依我说,不见如此。你爹爹出去体问你丈夫消息,委实赘在万俟丞相府中了。你爹爹说道:他那里重婚,我这里改嫁。因此将你许了孙家了。你可梳妆准备。(旦)母亲差矣,王秀才是贤良儒士,未必辜恩负义。玉莲是贞洁妇人,焉敢再嫁?他果然重婚相府,奴家情愿在家守节。(净)什么守节?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我当时若守得定时,为何又嫁你老子?“守节”二字,只好口说,一个时辰也熬不得的。(旦)母亲,此乃伤风化之言,不须提起。(净)我儿,今番断不由你了!依了娘说,我与你母子相亲。再若不从,朝一顿,暮一顿,打得你黄肿成病。教你汤不得吃,水不得进。嫁不嫁?今日还我个明白!

【孝顺歌】孙员外家富足,他们有的是金共玉。你一心嫁寒儒,缘何弃撇汝?(旦)容奴禀覆,未必儿夫将奴辜负。那一个横死贼徒,忒兀自生嫉妒[5] ?(净)这纸书你重看取,明写着赘相府!

【前腔】(旦)书中句都是虚,没来由认真闲气蛊[6] 。他曾读圣贤书,如何损名誉?(净)你这腌臜蠢物,他弃旧怜新,情如朝露。你兀自不改前非,又敢来胡推阻!(旦)富与贵人所欲,论人伦焉敢把名污?

【前腔】(净)他登高第身挂绿,侯门赘居谐凤侣。(旦)他为官理民庶,必然守法度,岂肯停妻再娶?(净)他负义辜恩,一筹不数[7] 。你因甚苦死执迷,不听娘言语?(旦)空自说要改嫁奴,宁可剪下发做尼姑!(净打旦介)

【前腔】贼泼贱敢抵触,告官司拷打你不孝妇。(旦)官司要厚风俗,终不然勒奴再嫁夫。(净)抵触得我好!(旦)非奴抵触。(净)恼得娘心头腾腾发怒,便打死你这丫头,罪不及重婚母。(旦)打死了奴,做个节孝妇。若要奴再招夫,直待石烂与江枯!

(净)贱人?石头怎得烂?江水怎得枯?你敢说三个不嫁么?(旦)不嫁,不嫁,只是不嫁!(净)好回得停当!我要你嫁孙家,一片好心,你到反为不美。罢!罢!自从今日,脱下衣服首饰还我,与你三条门路:刀上死也得,水里死也得,绳上死也得,只凭你。肯嫁孙家,进我门来;不肯嫁,好好走出去。

(旦)萱亲息怒且相容,(净)母命如何不听从?

(旦)休想门阑多喜庆,(净)管教女婿近乘龙[8] 。

(净下)(旦吊场[9] )自古道,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焉肯再事他人?母亲逼奴改嫁,不容推阻,如之奈何?千休万休,不如死休。倘若落在他圈套,不如将身丧溺江中,免得被他凌辱,以表贞洁。

【五更转】心痛苦,难分诉。丈夫,一从往帝都,终朝望你谐夫妇。谁想今朝,拆散中途!我母亲信谗言,将奴误。娘呵!你一心贪恋,贪恋他豪富,把礼义纲常全然不顾。

母亲,你今日听信假书,逼奴改嫁,此事决然不可!

【前腔】奴哽咽,难移步,不想堂前有老姑。婆婆,奴家今日撇了你去。千愁万怨,休怨儿媳妇。也不是你孩儿将奴辜负。婆婆,奴家若不改嫁,又不投江,恐母亲逼勒奴,生嗔怒。罢!罢!贤愚寿夭天之数,拚死黄泉,丈夫,不把你清名辱污。

【满江红】拚此身来,早去跳江心,捞明月。(下)

〔注〕 [1]黄柏肚皮甘草口:犹云口蜜腹剑。黄柏,中药名,味苦。甘草,根可入药,味甘。[2]体问:亲自打听。[3]实丕丕:实实在在。[4]哂:嘲笑。[5]忒兀自:忒,太。兀自,尚,还。[6]蛊:惑乱。[7]一筹不数:一点儿也不记着。[8]“休想”二句:语本唐杜甫《李监宅》诗:“门阑多喜色,女婿近乘龙。”[9]吊场:戏曲术语,当剧情告一段落时,场上只留一个脚色作简短表演,以引出后面的情节,吊住场子,不使演出中断。

《大逼》为原剧第二十四出,王十朋与钱玉莲成亲后不久,便上京应试,状元及第后,因不从万俟丞相的招赘,被改调潮阳,并不准回乡。而同到京城应试的孙汝权名落孙山后,套改王十朋的家书,假称王十朋已入赘相府,要玉莲另嫁他人。回到温州后,他又托玉莲姑母去钱家说亲。于是玉莲继母又逼勒玉莲改嫁孙汝权,然而钱玉莲誓死不从,最后投江殉节。从全剧情节的发展来看,这出戏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即李渔所说的“小收煞”。

全出戏以旦上场所唱的【金蕉叶】曲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为后一部分的“大逼”营造气氛。在前面几出戏中,面对继母和姑母的逼嫁,玉莲因得到了父亲(外)的支持,终于战胜了继母和姑母的威逼,得与王十朋结成夫妻。而在这一出戏中,玉莲继母和姑母先要把钱流行说服,要其相信王十朋已入赘相府,使玉莲失去支持,然后再去逼勒玉莲改嫁。钱流行在接到王十朋的家书时,开始也是半信半疑,后去打探虚实时,正遇上从京城赶回来的孙汝权,诡称王十朋确已入赘相府,是他亲眼所见。至此,钱流行对王十朋入赘相府的事也信以为真了,因此,面对玉莲继母与姑母的指责,他无言以对。当她们要去劝说玉莲改嫁孙汝权时,尽管他内心也不愿意将玉莲改嫁孙汝权,也知道玉莲不会顺从,但他并没有加以制止和反对,而是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对二人说:“我难对他说,你们自去与他说。”这样经过第一个回合的较量,玉莲继母与姑母终于说服了钱流行,削弱了玉莲一方的力量,也使得矛盾冲突更为尖锐激烈,玉莲的抗争也更为艰难。

玉莲继母见此时玉莲已失去了钱流行的支持,因此,她对说服玉莲改嫁十分自信,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叫钱流行与玉莲姑母下去,自己一人来威逼玉莲改嫁。然而玉莲深知王十朋的人品,坚信他决不会做出这种忘恩负义的事来。当她看到假家书后,就知道其中有假,“书中句都是虚”,是“那一个横死贼徒,忒兀自生嫉妒”,写了这封假家书。因此,面对继母的威逼,她始终不从。首先,她一再向继母说明,十朋是“贤良儒士,未必辜恩负义”,“他为官理民庶,必然守法度,岂肯停妻再娶”。即使他确实重婚相府,自己乃是“贞洁妇人”,情愿在家守节,岂可改嫁他人!

当继母以自己改嫁的经历来劝说她不要守节时,玉莲当即指出:“母亲此乃伤风化之言,不须提起。”继母顿时恼羞成怒,凶相毕露,说道:“今番断不由你了!”并以打骂相威胁,“朝一顿,暮一顿,打得你黄肿成病。教你汤不得吃,水不得进。”然而玉莲依然不从,表示:“若要改嫁奴,宁可剪下发做尼姑!”继母又以告到官府相威胁,玉莲则道:“官司要厚风俗,终不然勒奴再嫁夫?”说得继母无言以对,“心头腾腾发怒”,扬言要打死她。但这并不能吓倒玉莲,她表示“打死了奴,做个节孝妇,若要奴再招夫,直待石烂与江枯!”继母见不能使玉莲屈服,最后给了玉莲三条路:“刀上死也得,水里死也得,绳上死也得,只凭你。肯嫁孙家,进我门来;不肯嫁,好好走出去!”玉莲知道自己不改嫁,继母是不会轻易放过她的,还会再来逼勒。而此时又失去了父亲的支持,与其活着受辱,不如投江自尽,以保贞洁,她下定决心以死来抗争。

作者在展现矛盾冲突时,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在旦与净直接交锋之前,先安排了净与外的一场冲突,为后面旦与净的直接冲突作铺垫。在描写净与旦的直接冲突时,又层层铺写,逐步将冲突引向高潮处。

(俞为民)

荆钗记

第三十一出 见母

柯丹邱

(生上)

【夜行船】一幅鸾笺飞报喜,垂白母料已知之。日渐过期,人何不至?心下转添萦系。

雁塔题名感圣恩,便鸿昨已寄佳音。思亲目断云山外,缥缈乡关多白云[1] 。下官前日修书,附承局带回[2] ,请取家小,同临任所。一去许久,不见到来,使我常怀忧念。正是:虽无千丈线,万里系人心。

【前引】(老旦上)死别生离辞故里,经历尽万种孤恓。(末上)昨过村庄,今入城市,深感老天垂庇。

(老旦)这里是那里了?(末)京师地面了。(老旦)闻说京师锦绣邦,果然风景异他乡。(末)红楼翠馆笙歌沸,柳陌花街兰麝香。(老旦)李成舅,你晓得状元行寓在何处?(末)小人一路打听,行馆就在四牌坊。老安人把孝头髻藏了,慢慢说也未迟。(老旦)这也说得有理。(末)牌子[3] ,这里可是王状元行馆么?(净上)这里就是。(末)通报家里有人在此。(净)禀老爷,家里有人在外。(生)着他进来。(末)老爷,李成磕头。(生)起来,老安人、小姐来了?(末)来了。(生接)(背问末介)小姐为何不见?(末)后面来了。(生)母亲请坐,孩儿拜见。一路风霜,久缺甘旨,恕孩儿不孝之罪。(老旦)儿,你在此一向好么?(生)母亲听禀。

【刮鼓令】从别后到京,虑萱亲当暮景。幸喜得今朝重会,娘,又缘何愁闷萦?李成舅,莫不是我家荆[4] ,看承母亲不志诚?(末)小姐且是尽心侍奉。(生)我的娘,分明说与恁儿听,你媳妇呵,怎生不与共登程?

【前腔】(老旦)心中自三省,转教人愁闷增。你媳妇多灾多病,况亲家两鬓星。家务事要支撑,教他怎生离乡背井?为你饶州之任恐留停,儿,你岳丈先令人送我到京城。

(生)母亲言语不明。李成舅,你备细说与我知道。

【前腔】(末)当初待起程,(生)正要问你起程,小姐怎么不来?(末)到临期成画饼。(生)母亲,李成舅说什么画饼?(末背)若说起投江一事,恐唬得恩官心战惊。(生)李成舅,说什么惊字?(末)是个经字,小姐呵!路途上少曾经,当不得许多高山峻岭,餐风宿水怕劳形。(生)老安人也来了,他到来不得?(末)便是小姐有些病体,老员外呵,因此上留住在家庭。

【前腔】(生)端详那李成,语言中犹未明。娘,把就儿里分明说破,免孩儿疑虑生。(老旦背)(生)呵,母亲因甚的变颜情,长吁短叹珠泪零?(老旦袖出孝头髻介)(生)袖儿里脱下孝头绳,莫不是恁儿媳妇丧幽冥?

(生)我的娘,孝头绳那里来的?(老旦)儿!千不是万不是,都是你不是!(生)娘,怎么到是儿不是?(老旦)唗!还说你的是!当初承局书亲附,拆开仔细从头睹,道你状元佥判任饶州。儿,这下一句不该写。(生)那一句?(老旦)休妻再赘万俟府。(生)母亲,语句都差了。(老旦)语句虽差字迹同,岳翁见了心生怒。(生)岳母没有话说?(老旦)岳母即时起毒心,逼妻改嫁孙郎妇。(生)我妻从么?(老旦)汝妻守节不相从,苦,这一句难说了。(生悲介)娘,一发说了罢。(老旦)将身跳入江心渡。(生)呀!浑家为我守节而亡,兀的不是痛杀我也![5] (跌倒介)

【江儿水】(老旦)吓得我心惊怖,身战簌,虚飘飘一似风中絮。争知你先赴黄泉路[6] ,我孤身流落知何处?不念我年华衰暮,风烛不定,死也不着一所坟墓。

【前腔】(生)一纸书亲附,我那妻,指望同临任所。是何人写套书中句?改调潮阳应知去,迎头先做河伯妇[7] 。指望百年完聚,半载夫妻,也算做春风一度。

【前腔】(末)状元休忧虑,且把情怀暂舒。夫妻聚散前生注,这离别虽说离别苦,想姻缘不入姻缘簿。听取一言伸覆,须信人生万事,莫逃天数。

(老旦)孩儿,你且省愁烦。(生)孩儿只为不就万俟丞相亲事,却将我改调潮阳,害我身命,我肯辜负他?(老旦)孩儿,他既死了,无可奈何,且到任所,做些功果追荐他。(生)这个少不得如此。(末)小人告状元,老安人起程之时,老员外曾分付小人,送老安人面会状元,你就赶回来。如今禀状元,小人告回。(生)李成舅,我身伴无人,同到了任所,那时我修书与你去。(末)既如此,小人愿随状元去。

(老)追想仪容转痛悲 ,(生)岂期中道两分离 ?

(末)夫妻本是同林鸟 ,(合)大限来时各自飞 。

〔注〕 [1]“思亲”二句:唐狄仁杰为并州法曹,离家赴任,登太行山,南望白云缥缈,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后用以“白云行处”、“白云孤飞”等表示客中对父母的思念。见《新唐书》本传。[2]承局:递送公文的公差。[3]牌子:皂隶,衙役。[4]家荆:谦称自己的妻子。[5]兀的:这。[6]争知:怎知。[7]河伯:传说中的河神。据《庄子·大宗师》说,华阴潼乡人冯夷溺死后,遂为河伯。

《见母》为原剧第三十一出,王十朋因拒绝入赘相府,被万俟丞相改调潮阳,并滞留京城,不得回乡。王十朋只得修书回家,让母亲与妻子来京,然后一起赴潮阳就任。这出戏演的便是十朋母亲在钱家仆人李成的护送下,来到京城后,母子相见时的情形。

王十朋上场后,就表明了自己的焦急心情,虽然早就托承局带去了家书,但久久不见母亲与妻子到来,令他心中忧念不安。然而正当他焦急盼望之际,盼来的只有母亲与李成,未见玉莲同来。而十朋母亲在见到儿子之前,恐怕十朋知道了玉莲投江自尽的消息,一时承受不了,便将孝头绳藏了起来。但即使如此,王十朋未见玉莲同来,还是产生了疑虑,一再追问玉莲为何未能同来。十朋母亲先是找借口相瞒,谓玉莲有病在身,经不得路途艰辛,故被其父母留在家中。十朋见母亲话语不明,又问李成,李成也是支吾应对。这就更增加了他心中的疑虑,莫非玉莲出事了?于是他恳求母亲实话相告,免得他心中不安。在十朋的一再追问下,十朋母亲只得拿出孝头绳,并将收到十朋的家书后,继母逼迫玉莲改嫁孙汝权,玉莲不从,投江殉节等事都告诉了十朋。王十朋听说玉莲已投江而亡,经受不住这一噩耗的打击,突然晕倒在地,昏死过去。待他醒过来后,内心的悲痛便如决堤的江水,奔涌而出,在【江儿水】(【前腔】)一曲中,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对妻子投江而亡的悲痛心情。本来急切盼望妻子能同母亲一起来到京城,夫妻团聚,然而等到的却是妻子投江而亡的凶信!原指望夫妻恩爱,白头到老,然而现在这一美好的愿望却成了不可实现的梦幻,自己与玉莲只做得半载夫妻,就像春风一度那样短暂,面对这一严酷的事实,又怎能不让人痛断肝肠呢?

中国古典戏曲具有写意性的特征,善于表现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高潮。《见母》正是细腻生动地揭示剧中人物情感高潮的一出戏。作者在具体描写时,层次分明,在一开头,就极力铺写王十朋对母亲与妻子的急切盼望之情,为下面情感高潮的出现作铺垫,以增强情感发展的起伏之势。接着用了很长的篇幅来描写王十朋的忧虑与十朋母亲、李成说出玉莲投江而亡的过程,故意延宕,为后面情感高潮的出现蓄势。最后当李成说出玉莲投江而亡的真相后,遂将情感推向高潮。

(俞为民)

荆钗记

第三十五出 时祀

柯丹邱

(老旦上)

【一枝花】细雨霏霏时候,柳眉烟锁常愁。(生、末上)昨夜东风蓦吹透,报道桃花逐水流。(合)新愁惹旧愁。

(老旦)极目家乡远,白云天际头。(生)五年离故里,洒泪湿征裘。告母亲知道,孩儿夜来梦见浑家扯住儿衣袂[1] ,说:“十朋只与你同忧,不与你同乐。”觉来却是一梦。(老旦)敢是与你讨祭?(末)祭礼俱已完备,请老夫人主祭。(老旦)非是儿夫负你情,只因奸相妒良姻。生前淑性甘贞洁,死后英魂脱世尘。餐玉馔,饮瑶樽,水晶宫里伴仙人。你儿夫任满朝金阙,与汝伸冤奏紫宸[2] 。

【新水令】(生)一从科第凤鸾飞,被奸谋有书空寄。幸萱堂无祸危,痛兰房受岑寂。挨不过凌逼,身沉在浪涛里。

【步步娇】(老旦)将往事今朝重提起,越恼得我肝肠碎。清明祭扫时,省却愁烦,且自酬礼。须记得圣贤书,看酒!(生)儿女何劳母亲递酒?(老旦)道“吾不与祭如不祭”[3] 。

(生)看香来!

【折桂令】爇沉檀香喷金猊[4] ,昭告灵魂,听剖因依[5] 。自从俺宴罢瑶池,宫袍宠赐,相府勒赘。俺只为撇不下糟糠旧妻,苦推辞桃杏新室。致受磨折,改调俺在潮阳,妻!因此上耽误了恁的归期。

【江儿水】(老旦)听说罢衷肠事只为伊,却元来不从招赘生奸计。恼恨娘行生恶意,凌逼你好没存济[6] 。母子虔诚遥祭,望鉴微忱,早赐灵魂来至。

看酒来!

【雁儿落】(生)徒捧着泪盈盈一酒卮,空摆着香馥馥八珍味。慕音容,不见你,诉衷曲,无回对。俺这里再拜自追思,重相会是何时?揾不住双垂泪,舒不开咱两道眉。先室,俺只为套书信的贼施计。贤妻,俺若是昧诚心,自有天鉴知。

【收江南】(生)呀,早知道这般样拆散呵,谁待要赴春闱?便做到腰金衣紫待何如[7] ?说来又恐外人知,端的是不如布衣,端的是不如布衣!俺只索要低声啼哭自伤悲[8] 。

【园林好】(老旦)免愁烦回辞奠仪,拜冯夷多加护持。早早向波心中脱离,惟愿取免沉溺,惟愿取免沉溺。

(生读祝文介)维大宋熙宁七年吉月辛卯朔日己酉,赐进士及第任潮阳浙江温州府永嘉县孝夫王十朋,谨以清酌素馔之奠,致祭于亡过妻玉莲钱氏夫人前而言曰:惟灵之生,抱义而归;惟灵之死,抱节而归。义也!呜呼噫嘻!昔受荆钗为聘,同甘苦于茅庐。春闱一赴,鸾凤分飞。诈书一到,骨肉分离。姑娘为夺婚之媒,继母为逼嫁之威。挨不过连朝折挫,抵不过昼夜禁持。拜辞睡昏昏之老姑,哭出冷清清之绣帏。江津渡口,月淡星稀,脱鞋遗迹于岸边,抱石投江于海底。江流哽咽,风木凄惨。波滚滚而洪涛逐魄,浪层层而水泛香肌。哭一声妻,寒壑应猿啼。叫一声妻,云愁雨怨天地悲。妻魂不寐,默而鉴之。於戏哀哉!尚飨!

【沽美酒】(生)纸钱飘,蝴蝶飞。纸钱飘,蝴蝶飞。血泪染,杜鹃啼[9] ,睹物伤情越惨凄。灵魂恁自知,灵魂恁自知,俺不是负心的,负心的随着灯灭。花谢有芳菲时节,月缺有团圆之夜。我呵!徒然间早起夜寐,想伊念伊。妻,要相逢除非是梦儿里再成姻契。

【尾】昏昏默默归何处?哽哽咽咽思念你,直上嫦娥宫殿里。

(老旦)年年此日须当祭,(生)岁岁今朝不可违。

(老旦)天长地久有时尽,(末)此恨绵绵无绝期[10] 。

〔注〕 [1]浑家:旧称妻子。[2]“你儿夫”二句:金阙、紫宸,谓皇宫,代指皇帝。[3]吾不与祭如不祭:语见《论语·八佾》。意谓我若不能亲自参加祭祀,是不请别人代祭的。与,参加。[4]“爇沉檀”句:爇(ruò),点燃。金猊,香炉名,炉盖涂金作狻猊形,腹中焚香,烟从口出。相传狻猊性好烟火,故为之。[5]因依:原因。[6]存济:生存,安顿。[7]腰金衣紫:腰束金带,身穿紫袍。喻指高官。[8]只索:只得。[9]“血泪染”二句:相传古蜀国国王杜宇亡后,其魂化为杜鹃,终日哀啼,至口中流血。见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10]“天长”二句:语见唐白居易《长恨歌》。绝,原文作尽。

《时祀》为原剧第三十五出,王十朋得知玉莲不从继母逼勒改嫁、投江而亡的消息,十分悲痛。清明节这天,他与母亲一起,祭奠亡妻。由于第三十出《祭江》是十朋母亲祭奠玉莲,而这一出是由王十朋祭奠玉莲,故明清以来昆曲舞台上将第三十出《祭江》称作《女祭》,此出称作《男祭》,这两出戏皆是昆曲舞台上常演的折子戏。

首曲【一枝花】既是点明时令,又是借景抒情。清明时节,细雨霏霏,无情的东风,将鲜艳的桃花吹落江中,这一凄清的景色,更增加了王十朋对妻子的怀念与追思。他在晚上睡梦中,也梦见了妻子,内心仿佛也被这霏霏的烟雨所笼罩,“新愁惹旧愁”。为了表达对妻子的怀念,十朋备下祭物,撰写了祭文,与母亲一起祭奠玉莲。在下面的几支曲文中,王十朋倾诉了对亡妻的哀思,手捧着盈盈如泪的祭酒,想看一下妻子的芳容,但想见而见不到,想对她“诉衷曲”,也听不见她的回应。夫妻重会,只能在梦中,想到此,心里顿如刀绞,“揾不住双垂泪,舒不开咱两道眉”。在抒发对玉莲的思念的同时,王十朋也表达了对孙汝权套改家书谋娶玉莲、玉莲继母逼勒玉莲改嫁与万俟丞相逼勒自己入赘等导致玉莲投江而亡的丑恶之事的愤恨之情。另外,他也表达了自己的悔恨,只是因为自己上京应试,才引出了孙汝权的套改家书、权相的逼赘与玉莲继母的逼嫁,最终导致了玉莲的投江而亡,他痛呼:“早知道这般样拆散呵,谁待要赴春闱?便做到腰金衣紫待何如?说来又恐外人知,端的是不如布衣!”在宣读祭文时,王十朋更是如泣如诉,“哭一声妻,寒壑应猿啼。叫一声妻,云愁雨天地悲”,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祭奠结束了,然而王十朋对妻子的思念非但没有结束,反而达到了高潮。眼望着如蝴蝶样纷飞的纸钱,满山如血泪染红的杜鹃花,睹物伤情,使人黯然魂消。花谢还有再开之时,月缺尚有团圆之夜,而如今自己与玉莲,一生一死,“要相逢除非是梦儿里再成姻契”!

全出戏语言精练生动,情意真切,而且安排了八支宜于抒情的剧曲,使凄凉悲哀的剧情通过缠绵悱恻的声情完美地表达出来。故明代戏曲理论家吕天成在《曲品》中赞扬《荆钗记》“以真切之调,写真切之情,情文相生,最不易及”。

(俞为民)

白兔记

第十六出 强逼

佚名

【庆青春】(旦上)冷清清,闷怀戚戚伤情,好梦难成。明月穿窗,偏照奴独守孤零。

一种黄连分两下,那边受苦这边愁。自从丈夫去后,被兄嫂凌逼。儿夫杳无音信回来,好苦!

【集贤宾】当初指望谐老年,和你厮守百年。谁想我哥哥心改变,把骨肉顿成抛闪。凝望眼穿,空自把栏杆倚遍。儿夫去远,悄没个音书回转。常思念,何日里再得团圆?

(丑上)长江后浪催前浪,世上新人趱后人。姑娘为何啼哭?(旦)嫂嫂,奴家丈夫不在,腹中有孕,因此愁闷。(丑)姑娘,你哥哥说道,刘郎去后,杳无音信回来,未知死活存亡。不如嫁个门当户对的,也是了当。

【搅群羊】(旦)嫂嫂话难听,激得我心儿闷。一马一鞍,再嫁傍人论。夫去投军,谁敢为媒证?那有休书?谁敢来询问?你如何交奴交奴再嫁人?

【前腔】(丑)姑姑你试听,日夜里成孤零。寻个良媒,嫁个多聪俊。虚度青春,白发来侵鬓,你如何如何不改嫁人?

姑娘,嫁得好,多住几日,嫁得不好的,就回来也不难。(旦)说那里话!(净上)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娘子,着你去叫妹子嫁人,如何?(丑)他千不肯,万不肯。(净)他是这般说?叫他过来!(丑)姑娘,你哥哥叫你!(旦)哥哥有何说话?(净)嫂嫂着你嫁人!如何不肯?

【前腔】(旦)哥哥共乳同胞一母生,今日如何反面嗔?休听枕边言语,且自宁心。亲旧情亲,姊妹莫相争。待奴身孕始倾,若得后来重复事,金瓯再覆李门庭[1] 。

(净)若不嫁人,依我四条门路。(旦)那四条门路?(净)一条:三十三天,玉皇殿上捉漏[2] 。(旦)交我上天无路。(净)二条门路:去十八层地狱,阎王殿前去淘井[3] 。(旦)这是入地无门。(净)这三条:早早嫁人。(旦)决不改嫁。(净)第四条:日间挑水三百担,夜间挨磨到天明。(旦)奴家愿从第四条门路。

【三学士】(净)堪笑非亲却是亲,把你做乞丐看承。刘郎去了无音信,何不改嫁别人?你若不依兄嫂说,打交身躯不值半分。(合)从今后挨磨到四更,挑水到黄昏。

【前腔】(丑)一世为人只要勤,那得闲衣闲饭养闲人?(旦)爹娘产业都有分,何故苦乐不均平?(丑)丈夫言语须当听,有眼何曾识好人?(合前)

【前腔】(旦)好笑哥哥人不仁,不念同胞兄妹情。刘郎去了无音信,何故改嫁别人?况兼奴有身怀孕,再嫁傍人作话文。(合)奴情愿挨磨到四更,挑水到黄昏。

【尾声】哥哥嫂嫂没前程,苦逼奴家再嫁人。日间挑水三百担,夜间挨磨到天明。

(旦下)(净、丑吊场)(净)老婆,叵奈贱人执性不肯,情愿挑水挨磨。我如今使个计策,做一双水桶,两头尖的橄榄样,交歇又歇不得,一肩直挑在厨下去。你便管他挨磨。(丑)水缸钻些眼,水流了出来,越挑越不满。(净)你便打他不挨磨。如今贱人身上将要分娩,你在荷花池边,造一所磨房,五尺五寸长,罚这贱人进里面磨麦,交他头也抬不起。待他分娩,或男或女,不要留他。这是刘穷的骨血,过了三朝满月,你把花言巧语,哄那小厮,抱在手中,把他撇在荷花池内淹死了,绝其后患。削草若除根,萌芽再不发。好计!好计!

计就月中擒玉兔,谋成日里捉金乌。

〔注〕 [1]金瓯再覆:唐李德裕《明皇十七事》:“上命相,先以八分书书姓名,以金瓯覆之。”后因以覆金瓯称命相,此喻指显贵、发迹。瓯,没把手的杯子。[2]“玉皇”句:歇后语,意谓上天无路。[3]“阎王”句:歇后语,意谓入地无门。

《白兔记》为宋元四大南戏之一,写的是五代时,刘知远贫困潦倒,栖身破庙,后为李太公收留,并将女儿三娘许配给他。三娘兄嫂恐刘知远夺了他的家产,等到父母死后,便逼迫刘知远离家去并州投军。刘知远来到并州后,初为更夫,后做了九州安抚,并另娶节度使之女岳绣英为妻。而李三娘自刘知远离家后,受尽兄嫂的折磨,白天挑水,晚上推磨。在磨房中产下婴儿,因无剪刀只好用嘴咬断儿脐,故取名咬脐,恐被兄嫂所害,托人送到刘知远处抚养。十五年后,刘咬脐因打猎追赶一只白兔,与生母李三娘相遇,便回去告诉刘知远,刘知远即率领兵马回到沙陀村,与三娘团聚。

《强逼》为原剧第十六出,自刘知远被逼离家后,李三娘在家受尽兄嫂的折磨,不管其已有半年身孕,逼其改嫁。全出戏分为两个部分,李三娘上场所唱的【庆青春】、【集贤宾】二曲为第一部分,展现李三娘因丈夫离去后的孤独凄凉的心情。自从丈夫被逼离去后,三娘日夜思念着丈夫的安危,就是晚上想做一个与丈夫团圆的美梦,也因戚戚闷怀而“好梦难成”。此时只见明亮的月光穿过窗户照进屋内,人们常把圆圆的月亮比作夫妻团圆的象征,然而眼下是月圆而人未圆,“偏照奴独守孤零”。因此,眼望着这明亮的月光,更激起了三娘心头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一种黄连分两下,那边受苦这边愁”。父亲将自己许配给刘知远,本来指望能够夫妻恩爱,白头偕老,不料父亲死后,兄嫂为夺家产,硬逼刘知远离家而去,将夫妻拆散。丈夫离去后,便杳无音信,她整天“凝望眼穿”,盼望着丈夫的归来,然而始终未见丈夫的音信,“空自把栏杆倚遍”。

从丑扮李洪一之妻上场到结束,是这出戏的第二部分,也是这出戏的主要内容,即李洪一夫妇威逼三娘改嫁。李洪一夫妇欲独占家产,先是将刘知远赶了出去,接着又想逼三娘改嫁。先是李洪一之妻出场,劝诱三娘改嫁,对三娘说:既然刘知远一去不回,也没有音信,不如改嫁一个门当户对的人,一生也有了依靠。三娘一听这话,立即加以驳斥:嫁夫从夫,“一马一鞍”,丈夫并没有把自己休掉,既然是刘郎妻,岂能再嫁他人!“再嫁傍人论”。其嫂嫂又劝诱道:虽然你现在还是刘知远之妻,但刘知远一去不回,“日夜里成孤零”,其实是“虚度青春,白发来侵鬓”,还不如“寻个良媒,嫁个多聪俊”。但同样遭到三娘的拒绝。接着净扮李洪一上场,见三娘不肯改嫁,便加以威逼。三娘面对哥哥的威逼,先是劝哥哥不要逼自己改嫁,两人本是“共乳同胞一母生,今日如何反面嗔”?“亲旧情亲,姊妹莫相争”。并劝哥哥不要听嫂嫂的谗言,对自己的亲妹妹加以凌逼。然而李洪一并没有念及兄妹手足之情,还是逼三娘改嫁,若是三娘不从,就要她“日间挑水三百担,夜间挨磨到天明”,企图逼三娘就范。尽管李洪一夫妇对三娘一再威逼,三娘决不屈从,她宁可“挨磨到四更,挑水到黄昏”,也决不“改嫁别人”,被“傍人作话文”。待三娘下去后,李洪一夫妇又设下计策,欲对三娘再加折磨,逼其改嫁,还准备待三娘分娩后,将所生之子撇在荷池内淹死,以斩草除根,绝其后患。

全出戏的情节发展很有层次,前一部分,让三娘一人上场,抒发孤独凄清的心情和对丈夫的思念,为后一部分的强逼作铺垫,增强强逼的悲剧气氛。在后一部分,也是逐层展开李洪一夫妇对三娘的强逼过程,先是劝诱,再是强逼,最后是设计,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俞为民)

白兔记

佚名

第十九出

挨磨

【于飞乐】(旦上)无计解开眉上锁,恶冤家要躲怎生躲?怨我爹娘,招灾惹祸。

梁上挂木鱼,吃打无休歇。哑子吃黄连,有口对谁说?自从丈夫去后,哥嫂逼奴改嫁不从,罚我在日间挑水,夜间挨磨。一不怨哥嫂,二不怨爹娘,三不怨丈夫。只是我十月满足,行走尚且艰难,如何挨得磨?

【五更转】恨命乖,遭折挫,爹娘知苦么?哥哥嫂嫂你好横心做,赶出刘郎,罚奴挨磨。叫天不应,地不闻,如何过?(合)奴家那曾,那曾识挨磨?挑水辛勤,只为刘大。

【前腔】向磨房,愁眉锁,受劳碌也是没奈何。爹娘在日把奴如花朵,死了双亲,被哥嫂凌辱。爹娘死,我孤单,如何过?(合前)

【前腔】挨几肩,头晕转,腹胁遍疼腿又酸。神思困倦挨不转,欲待缢死在房中,恐怕耽阁知远。寻思起,泪满腮,如何过?(合前)

【前腔】腹内疼,欲分娩,有谁人来看管?阴空保祐,保祐奴分娩。但愿无虞,早得夫妻相见。思量起,我孤单,如何过?(合前)

奴家神思困倦,不免就在磨房打睡片时。(丑上)好人不肯做,只要嫁刘大。刘大不回来,情愿去挨磨。(叫介)姑娘那里?叫他不应,打他一顿。磨到不挨,睡得好!(旦)磨子重,挨不动。(丑)这样磨子叫重?(旦)嫂嫂,奴家腹中一阵阵疼痛,挨不动了。(丑诨介)(旦)嫂嫂请歇息。(丑)歇息歇息,庄上人要面吃,如何迟误了,准准打八十。南无阿弥陀佛,弥陀佛。(旦)嫂嫂,你也是妇人家,不晓得妇人家疼痛。谯楼上几更时分了[1] ?

【锁南枝】星月朗,傍四更,窗前犬吠鸡又鸣。哥嫂太无情,罚奴磨麦到天明。想刘郎去也,可也不辜负年少人。磨房中冷清清,风儿吹得冷冰冰。

【前腔】叫天不应,地不闻,腹中遍身疼怎忍?料想分娩在今宵,没个人来问。望祖宗显应,保母子两身轻。

天那,好苦!(生儿介)嫂嫂,借脚盆来使一使。(丑)散了,不曾箍得。(旦)把身上衣服展干了罢。嫂嫂,剪刀借来使一使。(丑)小厮偷去换糖吃了。(旦)我那儿,做娘的瓦片不曾准备得,就把口来咬断脐腹。有命活了,无命死了。

正是:青龙共白虎同行,吉凶事全然未保[2] 。

第二十出

分娩

(净扮窦公上)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皆未毒,最毒是妇人心。我是李太公家火公窦老儿便是。我家老员外在时,何等看承我。前村三老官人收留我在家,三阿妈交我去看三小娘分娩,不知是男是女。此间已是磨房,三小娘开门。(旦)是那个?(净)我是窦老。(旦)你来做什么?(净)三阿妈着我来看你,分娩怎么了?(旦)夜来生下一个小厮。(净)虱来押杀了。(旦)是个男儿。(净)好好,爷去投军,家里添个余丁,谢个青天白天,三小娘。(旦)怎么?(净)小官人身上,怎么干净了?(旦)我与嫂嫂借脚盆,不肯,将身上衣服展干净了。(净)好苦恼!浴也不曾洗,大起来生狗癣疥,怎么好?三小娘!(旦)怎么说?(净)小官人脐肠怎么断了?(旦)问嫂嫂借剪刀,他回我小厮偷去换糖吃了。(净)怎么断了?(旦)奴把口来咬断了。(净)咬了瘦的还好,咬了壮的,就是一段肝白肠。明日怎么念个佛?(旦)窦公,你去了罢,起动你。(下)

(净)李洪一你好不思惟,却将亲妹受孤凄。

常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

〔注〕 [1]谯楼:设于城门上的望楼。亦称鼓楼。[2]“青龙”二句:旧时迷信以青龙为吉神,白虎为凶神。青龙与白虎同行,故吉凶难辨。

《挨磨·分娩》,富春堂本《白兔记》合为一出,汲古阁本为第十九、二十两出。李三娘因不从李洪一夫妇的逼嫁,受到其兄嫂的折磨,白日挑水,晚上推磨,即使到了分娩之际,李洪一夫妇仍逼其挑水推磨。戏分为挨磨、分娩两部分,在挨磨部分,一边描写三娘推磨的艰难情形,一边让其抒发受到兄嫂折磨的痛苦之情。三娘拖着身孕,推着沉重的石磨,十分艰难痛苦。想起丈夫被兄嫂逼走后,自己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受尽折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闻。又想起父母在世时,把自己当作花朵那样疼爱,不料父母死后,哥哥不念骨肉之情,对自己百般凌辱。这样的苦日子,叫人“如何过”?“欲待缢死在房中”,又“恐怕耽阁知远”。这时腹内疼痛,眼看就要分娩了,但在这空空荡荡的磨房内,既没有接生用具,也没有人来帮助接生,如何能保母子平安呢?三娘只得向“阴空”祈祷,祈祷上天能保佑自己顺利分娩,母子平安。

从丑扮李洪一之妻上场起,写李三娘分娩的情形。就在三娘肚痛难忍,将要分娩之际,其嫂嫂又来到磨房中,逼其推磨。这时已是四更时分,屋外是星月明亮,寒风呼呼,磨房内是冷冷清清,从窗户中吹进来的寒风把整个磨房吹得冷如冰窟。三娘忽然感到腹疼难忍,“分娩在即”,然而磨房中既无接胎儿的脚盆,又无用来剪断胎儿脐带的剪刀。向其嫂嫂借,又遭拒绝。无奈只能“望祖宗显应,保母子两身轻”。当胎儿降生后,因没有剪刀,三娘只好用自己的嘴巴来咬断脐带,胎儿是死是活,也只得听天由命了。

《挨磨·分娩》是昆曲舞台上常演的折子戏,以唱工见长。戏由李三娘一人主唱,作者为了充分揭示三娘的哀怨与痛苦之情,为她安排了七支曲调,尤其是四支【五更转】曲。【五更转】曲本为北方民歌,在唐代十分流行,常由五曲串联成一组曲,从一更起到五更,声情哀怨凄戚。作者在这里为三娘安排了四支【五更转】曲,使其哀怨痛苦之情与曲调的声情相应,更是动人。

(俞为民)

白兔记

第三十出 诉猎

佚名

(旦挑水桶上)

【绵搭絮】别人家兄嫂有亲情,唯有我的哥哥下得歹心肠恶面皮。罚奴夜磨麦,晓要挑水。每夜彎拳独睡[1] ,未晓要先起。那些个手足之亲,想我爹娘知未知?

【前腔】井深干旱,水又难提。一井水都被我吊干了。井有荣枯,眼泪何曾得住止?(介)奴是富家儿,颠倒做了驱使[2] 。莫怪伊家无礼,是我命该如是。倘有时刻差迟,乱棒打来不顾体。

【前腔】寻思情苦泪双垂,夫在边廷,想我孩儿倚靠谁?吃淡饭黄齑[3] ,强要充饥。哥嫂每夜里巡更不睡,讨是寻非。哥嫂他那里昧己瞒心,料想苍天不负亏。

前面一簇人马来了,我神思疲倦,且在井边少睡片时。(小生引众卒上)

【窣地锦裆】连朝不惮路崎岖,走尽了千山并万水。擒鹰捉鹄走如飞,远望山凹追兔儿。

叫老郎军士[4] ,这里是那里所在?(净应介)这里是沙陀村。(小生)怎么来得这等快?(左右应介)就如腾云驾雾来了。(小生)一个白兔儿,在前面井边妇人身边去了。(众介)(小生)那妇人可见白兔儿么?(旦)奴家是受苦妇人。(众)曾见我白兔儿?(旦)不见。(小生)叫他过来,待我问他。(众叫旦介)白兔儿不打紧,上有金皮玉箭在上。(旦)有了白兔,就有了金皮玉箭。奴家实是不见。(小生)那妇人好人家宅眷,为何跣足蓬头,有甚情怀?

【雁过沙】(旦)衙内问我甚情怀?(小生)为何鞋不穿?(旦)也曾穿着绣鞋。(小生)敢是挑水卖的?(旦)不曾挑水街头卖。(众)敢是作歹事?(旦)贞洁妇女怎肯作歹事?(小生)被甚人凌贱你?(旦)被无知兄嫂忒毒害。(小生)有父母么?(旦)双亲早丧十六载。(小生)曾有丈夫么?(旦)东床也曾入门来。(小生)他在家出外?(旦)九州安抚投军去。(小生)有甚本事?(旦)十八般武艺皆能会。(小生)你丈夫姓甚名谁?(旦)嫁得个刘知远泼乔才[5] 。(众诨介)天下有同名同姓者多,羞他羞他!(小生)你丈夫曾有所出?(旦)怀抱养子方三日。(小生)三日孩儿可在家么?(旦)被火公窦老送到爹行去。

(小生)去几年了?(旦)小小花蛇腹内蔵,爹娘见他异相配鸾凰。一别今经十六载,亲生一子叫做咬脐郎。(丑诨介)(小生)也羞他一羞。妇人,吾乃九州安抚之子,你丈夫在俺爹爹麾下从军,我回去与爹爹说知,军中帖出告示,捱查你丈夫取你去。意下何如?

【香罗带】(旦)衙内听拜禀,(拜介)(小生作倒介)不要拜了。(旦)容奴说事因。一从间别鸾凤两处分,被哥哥嫂嫂苦逼分离也,朝朝挑水,夜夜辛勤。日日泪珠暗零。(合)异日说冤,恨取薄幸人。苦也天天!甚日得母子团圆说事因?

【前腔】(小生)娘行免泪零[6] ,听吾说事因。俺爹爹管军兼管民,我去与爹爹说了,军中捱问姓刘人也,教他取你,免伊家泪零。(众介)多只数日少半旬。(合前)

多谢衙内问信音,有苦何须问的真?

若还再得重相见,犹如枯木再逢春。

(小生)叫左右,可挑水桶送他回去。(净扮李洪一上)(打丑介)(小生)怎么哭?(丑)他家花嘴花脸一个人,把我一顿打。(小生)就说我是军。(丑)他说打断筋。(小生)什么时候?(众)黄昏快了。

黄昏将傍赴城门,隐隐钟声隔岸闻。

渔人罢钓归竹径,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 [1]彎拳:拳曲身体。[2]驱使:奴仆。[3]黄齑:腌菜。[4]老郎:对老年人的尊称,犹老前辈。[5]乔才:坏蛋,无赖。[6]娘行:女性的通称。

《诉猎》为原剧第三十出,李三娘托家人窦公将刘咬脐送到并州,交给刘知远抚养。十六年来,杳无音信。一日,刘咬脐率领军士外出打猎,因追赶一只白兔,与正在井边挑水的生母李三娘相遇。刘咬脐问明真情后,回去告诉父亲,来接三娘。

在这出戏的开头,三娘一上场,作者就给她安排了三支【绵搭絮】曲,让她抒发内心的痛苦与怨恨。自从她不肯顺从兄嫂的威逼,决不改嫁后,就遭到兄嫂的责罚,白天挑水,晚上挨磨。兄嫂不念同胞兄妹之情,“下得歹心肠恶面皮”,对自己的亲妹妹横加折磨,“讨是寻非”,“倘有时刻差迟,乱棒打来不顾体”,哪里还有一点手足之情!想到爹娘在世时,自己是富家小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人服侍,而如今却“颠倒做了驱使”,挑水推磨服侍人。而且丈夫远在边廷,送去的孩儿也杳无音信。想到这些,心苦如黄连,不禁“泪双垂”。接着在遇到刘咬脐后,她又向刘咬脐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将丈夫被逼离家,自己在家受尽兄嫂折磨的痛苦经历一一告诉了刘咬脐。

从全剧的剧情发展来看,《诉猎》是全剧的关键性场次,在全剧的结构中,起到枢纽的作用。自从刘知远受李洪一夫妇迫害,被逼离开三娘,去并州投军后,剧情就分为两条线索敷演,一条演刘知远到了并州投军,为岳节使招赘,直做到九州安抚,一条演李三娘在家受到兄嫂的欺凌威逼,挑水推磨,磨房产子,受尽折磨。到了《诉猎》这场戏,通过刘咬脐追赶白兔与生母相遇的情节,便将前面分头演进的两条线索串联起来,引出了后面刘知远与李三娘在磨房私会、最后大团圆的结局。也正因为这出戏所敷演的情节在全剧剧情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以“白兔”作为剧名,称《白兔记》。

(俞为民)

白兔记

第三十二出 私会

佚名

(旦挑水上)

【八声甘州】恹恹闷损,怎消遣心上横愁?儿夫别后,泪泣楚声无投[1] 。伤情最苦人易老,那更西风吹暮秋。休休,猛然间小鹿儿撞我心头[2] 。

【前腔】今后洁可奈守,算古往今来似奴稀有。孩儿一去,到如今杳不回头。十六年来音信杳莫有,父子同欢不念母。休休,猛听得孤雁叫过南楼。

神思困倦,就在井栏边少睡片时则个[3] 。(旦作睡介)

【山歌】(丑上)牧童儿,牧童儿骑上黄牛短笛吹。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爹娘养我能快活,谁知此地受孤恓。

爹娘养我如金宝,如今不值半分钱。自家李家庄上看牛的牧童是也。今朝放十三头牛,出来不见了一头,想是风大吹了一头去了。待我叫他一声,黄牛呀!(内应介)(丑)呀,原来棒柸三丫头在此睡着了。待我藏过了他水桶。我不见牛,他不见水桶,要打与他一同打。(旦醒介)

【粉蝶儿】睡思朦胧,觉来时却是牧童在此。

牧童,我的水桶在那里?(丑)你可见我黄牛么?(旦)我不曾见你黄牛。(丑)我也不曾见你水桶。(旦)小厮。你去寻将来,与你两个钱。(丑)你把钱与我么,待我寻将来。(旦)小厮还我。(丑)三小娘,水桶在此,把钱与我。(旦打丑介)畜生!你见我哥嫂磨灭我,你也来戏弄我。自古道得好,势败奴欺主,时乖鬼弄人。(旦下)(丑哭介)(生上)路途不平,傍人减削。牧童。(丑)甘草木通[4] 。那个打了你哭?(丑)走路便走路,管什么闲事!(生)牧童,方才挑水的妇人是谁?(丑)你问他怎么?(生)你说了把钱与你。(丑)钱不利市,银子罢。(生)就是银子。(丑)坐着说,话长。我这里叫做李家庄,有个李太公太婆,养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叫李洪一,小儿子叫李洪信,女儿叫三娘。李太公在马鸣王庙中赛愿[5] ,收留一个刘穷在家,也不晓得锄田耕地,只会牧牛放马。有一匹乌骓马,诸人降他不伏,被蛮子一降一伏。李太公见他异相,因此把女儿招他为婿。成亲之后,不想太公与太婆俱亡,那蛮子去九州安抚投军去,十六年一竟不回。那妇人被哥嫂罚他挑水挨磨,又要逼他改嫁,不从,日夜磨折他。是受苦的,你问他怎么?(生)原来如此,多谢你了。银子在此,可收去。(丑诨下)(生叫介)(旦上)魆风骤雨,不入寡妇之门。(生叫介)三姐!(旦)什么人叫我三姐?哥嫂得知,决不干休,你快去。(生)是刘知远回来在此。(旦)那个不晓得刘知远是我丈夫?(生)三姐,分别之时,我说三不回。(旦)那三不回?(生)不发迹不回,不做官不回,不报得李洪一冤仇不回。(旦)这话与丈夫在花园中说的,闲人那个晓得?待奴看来。呀!(见介)

【临江仙】(生、旦)一十六年不见面,今朝又得再相逢。

【锁南技】(旦)从伊去后受禁持,不从改嫁生恶意。因此骨肉参商[6] ,罚奴磨麦并挑水。止望你身显迹,又谁知恁狼狈?

【前腔】(生)一从散鸳侣,鸾凰两处飞。受尽奔波劳役,只为苦取功名,此身不由己。身逗留无所依,那知你受狼狈?

【前腔】(旦)奴分娩产下儿,嫉妒嫂嫂撇在水。幸得窦老辛勤,寄取来还你。十六年杳无音信归,日夜里受孤恓。

【前腔】(生)娘行听咨启,我把真情诉与伊。对面娘儿不识,那日井边相逢打猎一衙内寻兔的[7] 。你道是谁?(旦)是那个?(生)名咬脐是你孩儿。

【前腔】(旦)思前日有个打猎的,他说九州安抚儿。见他气宇轩昂,谁想是吾嫡子?心下疑难信,你莫不是没见识,卖与官家做奴婢?

【前腔】(生)出语太相欺,九州安抚是我为品级。都堂爵位掌管一十五万官兵,权显达还乡里。我装旧时私探你,休泄漏莫与外人知。

三姐,前日在瓜园分别,今日磨地相逢,大家把苦来说一说。(旦)你的也说与我知道,我的苦也说与你知道。(生)三姐,自从瓜园分别,径到并州。岳节度使招军买马,命苦,到那里军完马足,不用了。被我苦苦哀告,收我在长行队,日间押马草,夜间提铃喝号。那一晚腊月二十,雪又大,风又大,正该我巡更,巡到跨街楼底下躲避风雪。岳府小姐在层楼做女工针指,见我身上寒冷,将一件旧衣服与我遮寒,拿错了他父亲身上红锦战袍。次日他父亲要入朝赏雪观梅,遍寻不见。查问起,到是我穿在身上。拿我去要打打不得,要杀又杀不得。他见我有异相,他就把绣英小姐与我为妻。在彼朝朝寒食,夜夜元宵。拿你苦说与我听。(旦)我的受用,不比你的受用。来这里看,这是磨房,这是水桶,(丢桶介)(旦倒生扶介)

【孝南枝】(旦)听伊说转痛心,思之你是个薄幸人。伊家恋新婚,交奴家守孤灯。我真心待等,你享荣华,奴遭薄幸。上有苍天,鉴察我年少人。

【前腔】(生)告娘行听咨启,望娘行免泪零。若不娶绣英,怎得我身荣?将彩凤冠来取你,取你到京中做一品夫人。

三姐,我有三台金印在此,你可收下。三日后来取你,还我金印。如不来取你,就把他撇在万丈深潭。他不能出世,我不能做官。(旦)官人,如今哥嫂知道了,怎么好?(生)你如今往三叔家住下。(旦)晓得哥哥使心机,(生)明日叫他化作灰。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旦取水桶生踢介)(同下)(净上)事不关心,关心者乱。我家牧童回来说,刘穷回来偷老婆。这入娘的!想梦指望偷老婆,我见他打得他稀烂!(生暗上)(听见介)(净)请了,你回来了?(生)回来了。(净)修网巾的出牌额,照旧。去时穿这件衣服,如今原是这件衣服,李家庄上养得人的?(生)你方才要打我么?(净)前日在瓜园里受了你的亏,如今请两个教师教会了拳头。随你文打也得,武打也得。(生)文打便怎么?武打便怎么?(净)文打四抱腰,武打不要扯我鬓脚毛。(生)随你怎么打。(净)且不要忙,先走一个势与你看看。(生打介)(净倒介)(生下)(丑上)那个打我的老公?(净、丑诨打介)(丑)是我是我!(净)那个?早说便好。早是你说了,鹅鸡嘴都打尖了。(丑)今日也请教师,明日也学拳,可买些肉与他吃便好。今日也豆腐,明日也豆腐,学这豆腐拳来打老婆。(净)如今且计较起来,到沙陀村寺里劝农老爹那里告他[8] 。(丑)告他什么来?(净)妹丈打大舅,首告逃军事。(丑)有理。先演一演。(净)你做了官,我来告。(丑介)(净)我叫告状,你便叫屈。(丑叫屈介)(净)告什么状?(丑)老爷,告妹丈打大舅逃军事。(净)拿状子上来。(丑递介)(净念介)告状人李洪一,年三十六岁。爹是李太公,娘是李太婆。马鸣王庙赛愿,拾得刘穷,把阿妹三娘做老公。十六年不见面,今日回来打舅公。头发打得粉粉碎,牙齿打佐一把骨[9] ,鼻子打做两个窟衖[10] 。老爷墙头上施行。(诨介)(下)

〔注〕 [1]楚声:本指楚地歌曲,古人常以楚声为悲声,如唐孟郊《同从叔简酬卢殷少府》:“梅尉吟楚声,竹风为凄清。”此即指悲声。[2]小鹿儿撞心头:形容心剧烈跳动。[3]则个:语尾助词,含有期望的语气。[4]木通:中药名,此为打诨语,“木通”与“牧童”谐音。[5]“李太公”句:马鸣王,蚕神。赛愿,酬神还愿。[6]参商:二星名,参在西,商在东,此出彼没,永不相见,比喻夫妻、亲人分离。[7]衙内:旧时称贵家子弟。[8]劝农老爹:古时地方官在春天下乡巡视,鼓励并督促农民耕作。[9]佐:同做。[10]窟衖:犹窟窿。

《私会》为原剧第三十二出,刘咬脐打猎追赶一只白兔,与正在井边挑水的三娘相遇。刘咬脐问明情况,回去告诉了刘知远。刘知远便率领兵马来到沙陀村接三娘。他先将兵马屯驻在村外,自己打扮成旧时装束,进村探望三娘,在磨房内与三娘相会。

刘知远十六年前离开三娘,到并州投军,显贵后,便忘掉了在家乡仍受到兄嫂折磨的三娘,另娶节度使之女岳绣英为妻。当三娘托窦公将刘咬脐送到并州交给他抚养时,他竟不敢收下,要问新夫人是否肯收下,“夫人肯收,着他进来;夫人不肯收,早早打发他回去”(《见儿》出)。因此,刘知远早已将李三娘抛弃了。他这次回来探望李三娘,只是因为刘咬脐追白兔遇到了李三娘,回去告诉了他,在得到新夫人岳绣英的同意后,才带领兵马回来接三娘。若是没有刘咬脐追白兔遇见三娘,他是不会回来见三娘的,故他来接三娘实是出于偶然,而非必然。由此也说明,刘知远在剧中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形象。与刘知远的负心行为相反,李三娘则始终如一,坚守贞节,自从刘知远离去后,她宁愿受到兄嫂的责罚,挑水推磨,而不肯改嫁,一心等待着丈夫回来,夫妻团圆。作者在这出戏里,正是通过对比的手法,刻画了刘知远与李三娘不同的性格特征。在开头,作者先让三娘上场,为她安排了两支【八声甘州】曲,抒发对丈夫与儿子的思念之情,与下面刘知远的出场及其负心的言行形成强烈的对比。而刘知远见到三娘后,他先向三娘诉说自己在外面所受的苦,企图以此来掩盖自己的负心行为,并为自己停妻再娶的负心行为辩解道:“若不娶绣英,怎得我身荣?将彩凤冠来取你,取你到京中做一品夫人。”谓他另娶岳绣英,实是为三娘着想。然而无论他怎样辩解,也掩盖不了忘恩负义的行为。因此,遭到了三娘的谴责:“思之你是个薄幸人,伊家恋新婚,交奴家守孤灯。我真心待等,你享荣华,奴遭薄幸。”作者为了突出两人不同的性格特征,还为两人设计了个性化的语言,如刘知远的语言高傲虚伪,李三娘的语言则情意真切。

(俞为民)


高明施惠

柯丹邱|明以前南戏与明传奇|明清传奇鉴赏辞典 -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