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实

  下载全书

【戏曲家小传】

生平、名号不详。杭州(今属浙江)人。作有传奇《精忠旗》,系据《宋史·岳飞传》,并参考《汤阴庙记》编成,旨在纠正姚茂良《精忠记》失实之处。现存经冯梦龙修订过的墨憨斋刊本。

精忠旗

第十五折 金牌伪召

李梅实

(生戎妆,二卒随上)

【双调引新水令】(生)寒烟一缕随线长,对陵京转添惆怅。虽然暂喜边尘荡,只是二帝呵,未还京,望燕云尚有千重障。

(岳词)〔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萧萧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壮吻饥餐金人肉,笑谈渴饮金人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竭?直待驾长车踏破,贺阑山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外云和月。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金阙。

自家领兵到此,幸得屡战屡胜,那兀术所恃铁浮图、拐子马[1] ,都被我破尽,眼见这厮往北逃遁,且住扎朱仙镇[2] 。只是二帝未回,寸心如割,正是古人云:草中狐兔尽何益,天子不在咸阳宫[3] 。言之不觉泪下。且待孩儿众将到来,一同商议。(小生岳云、末张宪上)

【五供养引】(小生)家猷远壮,指幽燕威凛秋霜。(末)浮图连㧍骑,最为强。一朝尽倒,他伎俩顿然消丧。(合)还须整,旧冠裳,这番衣锦尽还乡。(见介)

(生)连日屡破金兵,皆将士同心之力。闻得诸陵残毁,不觉痛心。可一面差人修理,一面谨守营垒,用心哨探,以便进兵。勿得怠玩。(众)元帅用兵如神,兀术那厮伎俩已穷,想不日便可成擒也。(生)那两河豪杰,俱要好生看待,重以金币犒赏。其他老弱妇女,各要加意安抚他,不可有疏。(众)是。(卒报)远远望见朝使飞马而来了。(生)安排香案接旨。(外扮使臣捧一号金牌上)

【仙吕入双调园林好】紧风雷金牌手将,到朱仙镇欢声闹嚷。圣旨已到,跪听宣读。诏曰:尔河北制置、武昌郡公、少保岳飞,久在行间,屡建奇绩,今特加尔太尉、同知枢密院事,即日班师回京,以副朕眷。钦此。(生叩头起接旨)(与外揖介)请问天使大人,贼势方张,下官连战俱胜,飞报朝廷去了。汴京计日可复,便当奉迎二帝还朝,如何忽有班师之说?(外)这是朝廷旨意,小官不过捧之而来。太尉呵,你克日里班师行赏,还领取姓名扬。(生)羞讲起姓名扬。

先生且请馆驿暂住,容下官从容商议。(外)正是:朝中天子三宣,阃外将军一令。(下)(生叹介)(小生、末叫介)这是怎么说!(生)十年之功,废于一旦。皇上,皇上,不是我岳飞没用,是奸臣误了你也!

【嘉庆子】我一生事主空骯髒[4] ,只后土皇天鉴满腔。愁绝纶音忽降,凭义胆报君王,将热血洒疆场。(丑扮使臣捧二号金牌上)尹令后来,更催前仗。(生将接介)(又报)又有一位使臣来了。(净、外扮使臣捧三号、四号金牌上)置邮道途相望,金牌亲传不爽。(生接介)

(丑)奉圣旨:敌势稍缓,安静为福。今发二号金牌,即催岳飞班师。钦此。(净、外)奉圣旨:连发三号、四号金牌,速催岳飞回京,勿得逗遛生事。钦此。(生叩头接介)(生向丑、净、外揖)(贴扮探子飞报上)报!报!报!兀术领残兵复来交战。(生对丑、净、外)列位先生少停,非是下官有违圣旨,只是贼势逼近。你看征尘满 天,事系兵机要忖量 。(丑、净、外)这使不得,朝廷只教太尉班师,不教出战。(众怒介)敌已到前,岂可束手待毙!(生上马)(丑、净、外阻介)(众挣介)(生迟疑介)(众)朝廷发金牌之时,不知兵情若此。今事势已急,定须十战。三位使臣,且请馆驿安下。一战之后,班师未迟。(外、净、丑俱下)

【品令】(众)安危瞬息,他鼾睡倚虚□。元帅,古人有云:安国家、利社稷者,专之可也。权宜制阃[5] ,一战有何妨。摩拳擦掌,谁敢来拦挡?(众作愤恨介)各各争勇,那肯逗遛观望。只待二圣还朝,方显我将军境外强。

(内报)兀术到了。(小净领兵上)(众拥生交战介)(小净败)(小生末追下)(生)且喜兀术大败,孩儿同将士追去,想便可乘势擒他了。(外、净扮父老上)[集句]城中钟鼓四天闻,路上行人欲断魂。衢路纵横填白骨,千家今有百家存。自家河北父老便是。我每久陷北朝,才得岳太尉兵到,收复燕云,复见天日。近闻朝廷唤取班师,不知是何缘故?特来挽留。(见生伏地哭介)我每情愿跟着爷爷去杀兀术。大家求见二帝一面,切不可轻回。(生)我亦不愿回朝,要在此杀贼。无奈朝廷金牌下来。(外、净)爷爷也管不得甚么金牌。朝廷也是主上,二帝也是主上,爷爷纵不肯救我每百姓,也看二帝面上,再住一住。(生哭介)你每说起二帝,吾心折矣。(外、净)正宜趁此机会,杀往前去,庶可即见二帝。(内报)使臣又到了。(小生、末扮二使捧五号、六号金牌急上)曾闻君命召,不俟驾而行。(宣旨介)奉圣旨:五号六号金牌,召取岳飞班师,如违,取罪未便。钦此。(生叩头介)(小生、末)太尉呵,

【豆叶黄】你权收去驾,速整归缰。(众哭介)忍平白地坏,忍平白地坏却长城[6] ,(向小生、末叩头介)只得向前稽颡[7] 。(小生、末)可恶,可恶!我捧的如纶如綍[8] ,你说的胡言老伧。快赶去。(外、净哭介)还望天使转奏吾皇,我每呵,恰好似燕归原宅,恰好似燕归原宅,忍夺取依栖画栋雕梁。(外、净虚下)

(生)使臣请到馆驿,下官即便与众将商议班师。(小生、末)太尉不必计议,只是班师便了。虽然阃外将军令,须信从来天子尊。(下)(又报)枢密院差官又捧七号金牌到了。(又报)中书省又差官捧八号金牌到了。(小净、外扮二使上)塞垣万里无飞鸟,马首东来知是谁?自家奉旨到此,速与通报。(生迎介)(小净、外宣旨)奉圣旨:说与中书省、枢密院都将发去七号、八号金牌,速召岳飞还朝,不许停缓时刻。钦此。(生叩头介)

【三月海棠】(小净、外)【月上海棠】奉诏往,驾言络绎如翻浪,太尉呵,有内廷秘旨指与行藏。(附耳介)此是秦丞相主意,明明说与太尉罢。【画锦堂】非诳,不是耳畔亲遵丞相指,谁人敢来轻撤将军帐?你每这些人,到不是爱太尉了。【五供养】好好依钦降,快束装。若不归去呵,怕伊立地有灾殃。

丞相分付我每,守著班师,暂往馆驿,专等太尉收拾回京。请了。正是:无限塞鸿飞不得,又驱羸马向天衢。(下)(贴、丑扮二内臣上)拖玉腰金报王身,数通和好正烟尘。北极转愁龙虎气,早开高阁画麒麟。自家奉九号、十号金牌而来,已到辕门,通报迎旨。(宣旨)奉圣旨:韩世忠、刘锜等俱已班师,岳飞孤军决难独进,特差印绶监太监一员、司礼监太监一员同往军前,催取回京,不得少延取罪。钦此。(生叩头介)(贴、丑)老先儿莫怪学生说。

【二犯幺令】韩刘老将,半札书传,便改南鞅[9] 。(生哭介)罢了,罢了!如今孤掌难鸣了。(外、净仍扮父老哭上)老爷怎么了?(生)我的此身何足恤,任穹苍,只你每呵,怎下得赤子肉填虎狼。(众低禀介)老爷只怕是假金牌,还要仔细。(生叹介)不用细推详,自古道天威难犯,这才是莽精忠的散场。

(贴、丑)你每这些黄黄子,少打。平不达儿的有这些饶道,上边法度一些也不知,只管胡缠。回去奏知官里,看你每禁得起不。(生哭介)我那二帝呵!(贴、丑)老先儿开口就说二帝,二帝是大家的,难道是老先儿一个人的?俺每先去了。繇你来也罢,不来也罢,只怕圣怒不测,悔之晚矣。你每众人也要撺掇你家爷回才是。请了,请了。(生)二位先行,下官随后回兵就是。(贴、丑)这才是。正是:令如风火急,莫作等闲看。(下)(小生、末上)晓风长路起尘埃,夜半妖星照渭滨。黄蘖馆中心自苦[10] ,行藏繇兴不繇身。(见介)(小生)孩儿与张宪追赶兀术,他逃遁远去,孩儿因圣旨班师事,放心不下,是以不敢前进,只得回来。(生叹介)事势如此,眼见得金运未衰,就追他也没干了。(内报)司农少卿李老爷随传牌到了。(小净扮李若虚上)时征俊乂入,莫虑虎狼侵。愿戒兵犹火,恩加四海深。自家司农少卿李若虚是也。蒙朝命奉十一号金牌而来,已到军前,速与通报。(生接介)(小净)奉圣旨:敌方议和,留兵不便,今差司农少卿李若虚亲到军前,守催岳飞回京,不得稍迟,有误大计。钦此。(生叩头介)(外、净跪禀小净)老爷乃国家大臣,今敌势屡败,二帝可回,如何频取岳爷回军,有误国家大事?老爷还与我每百姓做主,回奏朝廷。

【玉交枝】(小净)休来喧嚷,秦丞相呵,主通和为谋最良。况兵家胜负难揣量,幸两国俱免刀枪。(向生介)老先生,事已至此,不必迟疑。(生向北痛哭介)英雄泪垂三两行,(众俱哭介)旄头光掩三千丈[11] 。(父老哭介)任幽燕沉沦北方,(小净感动哭介)岳老先,学生此行,也出无奈。叹铜驼空埋故乡[12] 。

(生)也罢,老先生请行。学生在此再住五日,等父老妇女束装随去,庶免陷于贼手。(小净)学生知道,就此先行。和边称上策,心折大刀头[13] 。(下)(贴、丑扮两河豪杰上)(集句)咸阳一火便成原,鼓角阴风白草翻。试看十村几家在?身留一剑答君恩。自家两河豪杰韦铨、李通便是。(禀介)我每两河豪杰数十万人,俱依靠著老爷,一齐破贼。如今一旦班师,我每不如伏剑先死。(生哭介)你每且随往南朝,另图再举罢。(贴、净)我每后生的还跟得上,那些老幼如何去得?金人复来,都拿去哈喇了[14] 。求爷爷多住几日,我每扶老携幼,情愿随行。(生)还怕金人闻俺班师,便来追袭。(众)他每但闻个岳字也吓散了魂,还敢来追赶?爷爷,救我每残生罢。(大哭介)(生顿足大哭介)这壁厢呵,

【江儿棹】【江儿水】痛哭人民泪,那壁厢呵,飞来诏旨忙。我不好说得,这中间别有冤魔障。可将香案来辞二帝。(生哭拜倒地介)(小生、末、众将俱哭倒介)(生大叫介)二帝,二帝!臣飞一去,不知乘舆何日还京也。狩北龙车空凝望[15] ,(又拜陵寝介)(哭倒同前)陵宫王气成林莽(起对父老哭介)又把苍黎撇漾。(父老哭倒介)爷爷救我每性命,怎舍得爷爷回了。(生)【川拨棹】马虽南,泪满眶,霎欢声成恨怏。

(哭叫介)我那二帝呵,

【川拨棹】你悬悬望,又谁知成妄想。大丈夫一片忠肠,大丈夫一片忠肠,奈中朝秦头掩光。按吴钩尚吐芒[16] ,忆遥天一雁翔。

你每父老即刻先行,我随后起马。(外、净哭介)

【其二】(换头)我的家园已尽荒,(贴、丑)我的衷肠没处商。(生)费你每箪食壶浆,费你每箪食壶浆。(众哭介)爷爷是我每的一个再生父母了。(生掩泣介)羞杀我也,休说是重生父娘,可怜他男和女天一方,妇和夫拆道傍。

(外、净、贴、丑)俺每不要啼哭了,少不得收拾包裹,跟随元帅去。正是: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下)(生)分付众将官:大小三军,即刻班师回去。(众将皆愤叹介)老爷,真正回去了?

【尾声】(生)我万分不忍前功丧。(杂报)朝使又到了。(净上)奉朝命频加责让。(宣介)奉圣旨:发下十二号金牌,勒取岳飞还朝,如再迟延,即以抗违论罪。钦此。(生叩头介)分付大小三军,即刻班师。(众应介)(生)待回朝面疏君王。

[集句]眼前人事只堪哀,驿使从前走马来。

独想征车过巩洛,寝园无主野棠开。

〔注〕 [1]铁浮图:也称铁塔兵,金兀术的亲兵,为重铠全装的精锐之师。拐子马:金军的铁骑,三人为联,贯以皮带。[2]朱仙镇:在今河南开封西南,地当水陆交通要冲。[3]“草中”二句:此为唐杜甫《冬狩行》诗中的句子。[4]骯髒(kǎngzhǎng):高亢刚直。[5]制阃(kǔn):指统领一方军事。[6]坏却长城:《宋书·檀道济传》载南朝宋大将檀道济功勋卓著,“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宋文帝忌之,遂将其杀害。檀道济被捕时,脱帻投地,恨曰:“乃坏汝万里长城!”[7]稽颡(qǐsǎng):以额触地的一种跪拜,古时居丧时对亲友这样做表示极度悲痛,另也用于请罪。此指叩拜。[8]如纶如綍(fú):《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郑玄注:“言言出弥大也。”纶,粗丝线;綍,同绋,牵引棺木的大绳索。后常以纶綍喻帝王的诏令。[9]南鞅:指车马改向南行。[10]黄蘖(bò):也称黄柏,一种乔木。古人多以之为苦味的代称,古乐府清商曲《子夜歌》之十:“黄蘖郁成林,当奈苦心多。”[11]旄头:即二十八宿中的昴宿。《晋书·天文志》:“昴七星,……又为旄头,胡星也。……大而数尽动若跳跃者,胡兵大起。”[12]铜驼:《晋书·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13]大刀头:大刀环,以环谐音还。古绝句:“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14]哈喇:金人语,杀。[15]狩北:天子被俘北去的婉辞。[16]吴钩:春秋时吴国所造的一种有刃兵器,似剑而弯,如钩之曲,故名。

墨憨斋本《精忠旗》二卷三十七折(《六十种曲》本三十五出),李梅实撰,冯梦龙改订。剧写岳飞抗金的故事,人物事件大都有历史依据。剧情梗概是:金兵逼近京师,徽钦二帝到金营议和,被拘北去。岳飞闻变,在背上刻“精忠报国”四字,立志抗金。秦桧夫妇私通金人,被金酋兀术放回,谎称杀监得脱。秦桧官至宰相,力主议和,暗助金国。当岳飞率领岳家军在前线大败兀术的铁浮图、拐子马时,秦桧按兀术密信的要求,诱宋高宗一日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罢兵讲和,使十年抗金成果,毁于一旦。秦桧夫妇又伙同张俊、万俟卨制造冤狱,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岳云父子及部将张宪。岳飞全家或自杀或被害,只有孙子岳珂由苍头保护逃脱。后来秦桧游玩西湖,遇到岳飞鬼魂仗剑嗔骂,惊惧病死。太学生程宏图、岳珂为岳飞上朝辩冤,皇帝下诏为岳飞平反冤狱,追封鄂王,并将秦桧一伙罪恶布告天下。

第十五折《金牌伪召》,是全剧中最动人的一场戏。这场戏设置了两条矛盾冲突的情节线索:一条是秦桧借皇帝的名义连发十二道金牌逼迫岳飞班师,断送了来之不易的大好抗金形势;一条是河洛人民与两河豪杰,痛哭挽留岳家军。前一条线索是紧张的戏剧冲突主线,它所展示的是尖锐激烈、不可调和的忠奸矛盾斗争;后一条线索是副线,是对主线的有力衬托。

岳飞出师以来,屡战屡胜,连破兀术铁浮图、拐子马,兀术只得退至汴京。岳飞进驻汴京以南四十五里的朱仙镇,一面差人修葺宋帝诸陵,安抚河洛父老,犒赏两河豪杰;一面哨探敌情,安排进兵。就在岳飞准备对金军发起最后决战的关键时刻,秦桧收到兀术的密信,遂与其妻王氏定计,连发十二道金牌令岳飞班师。岳飞若再进兵,便以抗旨论罪。一号金牌随着朝使飞马送来圣旨,先对岳飞加官褒奖,随后便令即日班师回京。岳飞要求朝使讲清为何要在战争形势极为有利的情况下班师,朝使以“这是朝廷旨意,小官不过捧之而来”为说词不予回答。岳飞心中明白是奸臣误了皇上,他不甘心让“十年之功,废于一旦”,便也以“容下官从容商议”为借口拖延班师。此时二号金牌又传来“即催岳飞班师”的圣旨,紧接着三号、四号金牌同时送来,措词已变成“速催岳飞回京,勿得逗遛生事”。这时,兀术领兵复来交战,朝使不让岳飞迎敌,激起众将愤怒。岳飞率众将士刚击退兀术,又有二位朝使捧来五号、六号金牌“召取岳飞班师”,且威胁道:“如违,取罪未便。”岳飞此时只好说:“即便与众将商议班师。”说话之间,枢密院差官传来七号金牌,中书省差官传来八号金牌,“速召岳飞还朝,不许停缓时刻”,且声称:“丞相分付我每,守著班师,暂往馆驿,专等太尉收拾回京。”话犹不及,九号、十号金牌又同时传来,韩世忠、刘锜等都已从前线撤兵,岳飞孤军难以独进,“催取回京,不得少延取罪”。岳飞无奈,同意“随后回兵就是”。接着十一道金牌令“守催岳飞回京,不得稍迟,有误大计”。岳飞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着手安排善后,请求再住五日,等待河洛父老妇孺束装随去。十二道金牌又到,声色俱厉地“勒取岳飞还朝,如再迟延,即以抗旨论罪”。随着金牌一道比一道紧急,催促班师的措词一次比一次严厉,舞台的气氛也一刻比一刻紧张严峻。岳飞再也无力与朝廷发出的命令抗争,只得“分付大小三军,即刻班师”。至此,岳飞与秦桧之间的忠奸斗争,以金牌连召的戏剧情节所展开的矛盾冲突表现为秦桧的奸谋得逞,岳飞抗金十年的成果付之东流。

与秦桧一日连发十二道金牌催逼岳飞班师的矛盾主线相映衬,两河父老、豪杰则念念不忘故国旧君,积极支持岳家军抗击金兵,恢复河山。所以,他们听到班师的消息,便一齐赶来痛哭,挽留岳家军。他们请求岳飞别管“甚么金牌”,“朝廷也是主上,二帝也是主上”,为迎归二帝切莫轻回。他们质问并要求朝廷使者:“今敌势屡败,二帝可回,如何频取岳爷回京,有误国家大事?老爷还与我每百姓做主,回奏朝廷。”但大势所迫,岳飞虽不愿收兵又难违君命,朝使虽深受感动也难以做主,岳飞想率领岳家军留下与两河父老、豪杰一同抗金又不能留下,不愿班师又不得不班师。正是从这一层意义上说,父老的挽留与岳飞的不能停留也构成了一种矛盾冲突。但在与朝廷奸臣金牌催逼的矛盾冲突中,父老与岳飞又是完全目标一致的。父老的哭声引发了岳飞和将士们的哭声,一边是“痛哭人民泪”,一边是“飞来诏旨忙”。一片大哭声中,朝廷的金牌一道道飞传而来,严令威逼,戏剧冲突至此达到高潮,这一感人泣下的悲剧场面,形象地显示了岳家军抗击金兵、收复失地、迎回二帝的行动,是符合北方沦陷区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正义之举。在岳飞与秦桧的忠奸矛盾斗争中,广大人民是站在岳飞一边,反对秦桧一伙的卖国投降政策的。两河父老豪杰挽留岳家军的殷切情意和动地哭声,正是对宋高宗、秦桧为代表的南宋小朝廷只顾一己私利,弃北方广大国土与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不顾的投降罪行的有力控诉。

在两条情节线索构成的不同性质的矛盾冲突的深层,揭示的是人物心理的矛盾冲突。正是对人物心理层面的矛盾冲突的揭示,使这一出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人生都有自己的终极关怀,抗击金兵,收复失地,迎回二帝,就是岳飞的终极关怀。为此,他付出了十年非比寻常的心力,操练军马,招结豪杰,血战沙场,才赢得了胜利进军朱仙镇的大好局势,两河父老豪杰“焚香迎候”,金国兵将纷纷投降,“自燕以南,金号令不行”(《宋史·岳飞传》)。深知胜利来之不易的岳飞,难抑心头的喜悦,曾豪情万丈地对众将士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众将士也畅想着灭金之后“衣锦尽还乡”,整个“朱仙镇欢声闹嚷”,一派欢欣鼓舞景象。然而,“谁知造物心肠别”,在这民族的命运即将转变,历史的走向即将转折的关头,深体高宗“二圣既返,此身何属”之意而又暗通金人的权奸秦桧,连下十二道金牌,丧心病狂地勒逼岳飞班师回朝,“霎欢声成恨怏”,让岳飞十年奋斗眼看就要实现的“终极关怀”,顷刻化为泡影,使立志“将热血洒疆场”的忠臣,落得个“报国欲死无战场”的下场。在这紧张激烈、反差巨大的戏剧情节中,刻画出岳飞立志报国又不能违命、愧对两河父老、深憾功亏一篑的复杂矛盾、幻灭绝望的痛苦心理。这千古遗恨,是岳飞个人的悲剧,也是南宋朝廷的悲剧,更是南宋一代所有抗金志士和整个民族的悲剧。剧作家对岳飞心理的深入刻画,有着深刻丰富的悲剧性内涵,产生了震撼千古的巨大艺术感染力。

这出戏对场面、情节的处理,也颇具匠心。在十二道金牌或单上、或双上、或双双连上的间隙,插入诸将激愤、金兵来犯、两河父老豪杰苦留等场景,使得剧情波澜迭起,造成强烈的戏剧效果,演来决不单调平板。凡此足见“作者是深谙舞台艺术三昧的”(王起主编《中国戏曲选》)。

(杨景龙)

精忠旗

第二十四折 东窗画柑

李梅实

(净便服上)

【南吕引生查子】心与大金和,谁不同声和?堪恨那狂狙[1] ,怎纳心头火。

叫小厮把小阁门儿开了。(杂应开门介)(净)掩上了门,你自去。我要静上一回,一应大小事情不许通报。(杂应下)(净)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毒多无用处,却也费踌躇。自家秦桧。前在金家,首倡和议,致蒙挞懒郎君纵归,诡称杀监得脱。既幸抽身免难,何知践信酬恩。但愁和议不成,便属诸将用事,那里用得我老秦著?然使天下明知和议是我,必定又来与我争论,不若将金人利害,恐唬官家,使胆寒于从战之难,自意协于和议之易。及至上意自决,倘或要战,这便是和官家做对头。既有圣旨可推,即使无功,也不是老秦担担子。(笑介)这条计,不但使宋朝倚重,尤能使金主衔恩,上可望石敬塘[2] ,次可效张邦昌[3] ,最下亦可常保相位。岂不美哉、乐哉。那二帝是赵家的二帝,河北是赵家的河北,管甚么闲事?有等不识时务的,在皇上面前七嘴八舌,讲甚么父仇当报,国耻当雪。把皇上说得疑疑惑惑起来。我说此乃行险徼幸之计,万一不能取胜,反得罪于金人。那时仇上加仇,耻上加耻了。又有讲岳飞这一员大将,金人所惧,不宜加罪,几乎又把皇上说转。我说他曾说自己与太祖俱三十岁除节度使,他肚里便想黄袍加身了,那时陛下求为匹夫且不可得,怎能勾像今日罢战休兵[4] ,安闲自在?皇上当时嘿然不言[5] ,颇颇相信。我不趁此时下手,更待何时?只可恨狱词还不停当,怎生是好?不免在此东窗之下计较一回。(想介)(丑扮丫鬟捧柑上)骨剌红罗被,香粘翠羽簪。擎来玉盘里,全胜在幽林。(见净介)禀,老爷,这是闽中新献来的柑子,夫人命送与老爷尝新。(净取柑介)你自回避。(丑)晓得。(下)(净徐步)(画柑思想介)柑子,柑子,干休了罢。咦,使不得,使不得。

【南吕一江风】待容他,他定是来寻我。怎放得仇人过?待不容他,不奈爰书[6] ,全不分明,谁不会拿人错。我匆忙要议和,便冤他也没奈何。怎计较方停妥?

(贴上)事不关心,关心者乱。相公自出都堂,竟入小阁,独坐竟日,不知为着甚么好生放心不下,不免自去问个端的。(做背叫)(净出神不应)(贴抚净背介)呀,相公为甚事在这东窗下独自沉吟?(净)夫人,我想岳飞一宗卷案,不得了结,那措置还军,说他父子有书,又没有书,不救淮西,往来月日甚明,不过是元龟年杂定傅会的[7] 。前日大理寺薛仁辅等都说他无辜,宗正士㒟又来力争,韩世忠为此乞休去了。我如今把甚么计较塞众人之口,方去杀他才好?(贴笑介)原来为此。相公岂不知:捉虎易,放虎难。

【东欧令[8] 】真堪笑,恁搓挪[9] ,便算冤他值什么。你这等怕人谈论,那个又饶你来?不如就把岳飞来杀了,谁人不怕死的?教他每越在刀尖坐,你越把稳船儿舵。纵说冤说枉话儿多,有口奈伊何。

(净)讲得有理。不免写下片纸,分付狱吏,教他刻下报死,有何不可。(贴)正该如此。(虚下)(净)听事吏何在?(小净扮老吏上)

【其二】年华迈,鬓毛皤,日日奔驰走似梭。老爷今日自出都堂,径入小阁,整整的坐这一日,不知为甚?蒙他呼唤,不免径入。(见介)(净仍画柑介)老爷为甚恹恹?坐手画得柑皮破。(净)要差你干一桩事,不要泄漏,我的定有重赏。(小净)这打甚么紧,谅他些小甚偻㑩,应不费干戈。

(净写介)你可晓得?(小净)小人长这一把年纪,这些小事难道也不晓得?(净喜介)好,好,有用。(将小纸付小净介)快送去!(小净应介)

【刘泼帽】(小净)疾忙将去如星火,(急下复上)阿呀,好糊涂。他把那柑子皮画来画去,想著我说要差你干办这桩事,你可晓得?我一时间要讨好,随口答应道晓得。只道要把柑子来做些甚么,却又换了一封帖子,只教我快送去。我也不及详细,应声便走,如今不知送谁?须索转去问个明白。(进介)(净)停当了没有?(小净退缩介)还有些不停当。(净惊介)为甚么不停当?(小净)老爷分付小人快送去,小人应了就走。(净慌问介)却怎么?(小净)老爷又不曾分付得明白,并不知付与谁个。(净恼介)这蠢才,先却故作晓事的,这样不中用!送往大理寺狱中去。(小净)晓得。(急起走)(忽停想介)呀,且住。只说送往大理寺狱中,送去做甚么,少不得还转去问个明白。(进介)(净)怎么又转来?(小净)不知送往大理寺狱中,做些甚么?必须说个明白,小人好与老爷用心干办。还须一一明说破。(净喝介)唗!送去便了,有这些话说。(小净惊起介)这是怎么说?不知甚么事,也不说个明白。好鹘突哥哥[10] ,动不动一声喝。(下)

(贴上)相公,那岳云、张宪怎么?(净)待岳飞报死,然后说他自知理屈,死了,方去下手那两个罢。(贴)相公,你又来了。一不做,二不休,不如就假写一道圣旨,把那两个押赴市曹处决,却不爽快。

【其二】从来斩草连根割,古人言决不差讹。(净)说得是,算来只做一遭错。常言善恶报应,都是妄谈,似我今日这做作呵,便是活活阎罗,那怕你因和果。

(贴)只消我一句两句,(净)便费我千思万思。

(贴)我也算片言折狱,(净)我也算家有贤妻。

〔注〕 [1]狂狙(jū):犹狙狂,狡黠狂妄。唐柳宗元《辨鬼谷子》:“其言益奇,而道益狭,使人狙狂失守,而易于陷坠。”又,狙者,猴也,狂狙亦可解为疯猴。[2]石敬塘:塘当作瑭,即五代后晋高祖,沙陀部人,一说西夷人,本为后唐臣子,举兵反,乞援于契丹,契丹助之灭后唐,立为帝,乃割幽蓟十六州与契丹,岁献帛三十万匹,自称“儿皇帝”,称契丹主为“父皇帝”。[3]张邦昌:宋永静军东光(今属河北)人,字子能,登进士第,钦宗时为太宰兼门下侍郎。靖康之难起,金人陷汴京,立其为帝,僭号“大楚”。宋高宗即位,责授昭化军节度副使,发潭州安置,后赐死。按:石敬瑭、张邦昌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卖国贼。[4]勾:够。[5]嘿(mò):同默。[6]爰书:记录犯人供辞的文书。[7]元龟:大龟,古代用于占卜。《尚书·金 》:“今我即命于元龟。”孔传:“就受三王之命于大龟,卜知吉凶。”[8]东欧令:当作【东瓯令】。[9]搓挪:揉搓,此处可解为摆布。[10]鹘(hú)突:糊涂。

《精忠旗》传奇在集中笔墨主要描写精忠报国、蒙冤被杀的岳飞等忠臣义士形象的同时,也以相当大的戏剧篇幅,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以秦桧为代表的卖国求荣、陷害忠良的群丑形象。在全剧的三十七出戏里,作者用十三出戏,再加上其他各出戏里的部分内容,来揭发秦桧一伙的奸邪歹毒行径和阴残丑恶心理,这占了全剧三分之一强的比例,也是剧中的重头戏。奸臣秦桧一伙作为忠奸矛盾斗争的一方,这些表现他们丑行的内容,不仅有力地对比衬托了忠臣的忠勇义烈,而且能够让广大观众和读者从中具体直观地看到,秦桧一伙是如何丧心病狂地通敌媚敌,破坏抗金,制造冤狱,残害忠良,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从而加深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认识。第二十四折《东窗画柑》,在全剧所展示的忠奸矛盾冲突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具体描写了秦桧伙同其妻王氏,在相府小阁东窗之下密谋杀害岳飞的情形。“东窗”从此成为阴谋场所的代名词。岳飞父子遇害,忠烈一门遭难,抗金大业被毁,都是“东窗”毒计实施的直接后果。因此可以说,这出戏在刻画反面人物的形象上将奸臣之奸写到了极致,具有非比寻常的表现价值和认识意义。

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催逼班师回京之后,秦桧、张俊合计,先诱逼岳飞部将王俊、王贵二人控告张宪谋据襄阳,借此剥夺岳飞兵权。接着逮捕了岳飞及其子岳云和部将张宪。秦桧命大理寺丞李若朴审问岳飞,李不愿枉杀忠良,挂冠而去。秦桧又命御史中丞何铸问案,何推病不出。万俟卨为了讨好秦桧,对岳飞父子和张宪施以重刑,三人宁死不屈。万俟卨代写捏造的招状,又代为画押,从而锻炼成了冤狱。枢密使韩世忠到丞相府诘问秦桧:岳飞一案有何证据?秦桧以岳云与张宪有私书密谋兵权相答。韩又诘问书信上是怎么写的?秦桧说:“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大理寺薛仁辅等官员都认为岳飞无辜,宗正士㒟据理力争,韩世忠愤而乞休。在主持正义之士形成的压力下,秦桧开始考虑了结“莫须有”的岳飞谋反案。

这天,秦桧出了都堂,径入小阁,吩咐左右退下,一应大小事情,不许通报,他要独处静思。岳飞的事叫他颇费踌躇,一支【一江风】曲唱出了这老奸贼犹豫不决的心理。他当然不在乎岳飞的冤枉,他要的是既能除掉岳飞,又不被人拿住把柄的万全之策。秦桧和岳飞的斗争,是抗金还是投降(议和的实质是投降)的国策之争,是关乎国家利益和民族命运的大是大非之争,决不是意气用事的同列争宠。对此,岳飞和秦桧都有清醒的认识。在金牌连召时,岳飞即明白是秦桧假传圣旨,贻误皇上。此刻,秦桧更清楚若不杀岳飞,不仅议和主张不能最终得逞,岳飞也不会善罢甘休。所以,他决意杀掉岳飞,只是“狱词还不停当”,让他计较再三。下人捧来闽中新献的柑子,他手拿柑子画来画去,手指把柑皮都画破了。这个细节正是秦桧为狱词犯难的心态的传神写照。

秦桧每逢疑难,总是王氏为秦桧出谋献策。此时此刻王氏来到小阁东窗下,只几句话就让秦桧茅塞顿开。她先以“捉虎易,放虎难”提醒秦桧,岳飞放不得;然后又针对秦桧的顾虑说道:“你这等怕人谈论,那个又饶你来?不如就把岳飞来杀了,谁人不怕死的?”并唱道:“教他每越在刀尖坐,你越把稳船儿舵。纵说冤说枉话儿多,有口奈伊何。”使秦桧最终消除了顾虑,下了要即刻处死岳飞的手谕。当秦桧准备分两步走,杀岳飞后再杀岳云、张宪时,王氏又主张一步到位:“一不做,二不休,不如就假写一道圣旨,把那两个押赴市曹处决,却不爽快。”比起秦桧来,王氏更为狠毒:秦桧是又要杀岳飞,又想叫众人无话可说;王氏则认为杀岳飞要紧,众人说什么随众人说去;秦桧对舆论尚存一丝理性的顾忌,所以要找借口;王氏则觉得无顾虑舆论之必要。秦桧想把岳云、张宪留待以后再杀,王氏则主张一起杀掉斩草除根,更加干脆不留余地。岳飞冤狱,秦桧是主谋,王氏是促成者。秦桧“千思万思”的事,只须王氏“一句两句”就帮助拿定了主意。王氏自我感觉良好地说:“我也算片言折狱。”秦桧恬不知耻地应和道:“我也算家有贤妻。”其狼狈为奸之情状,真不愧是两个狗男女,一双大奸佞。

然则王氏为什么在杀岳飞一事上表现得比秦桧还要积极呢?“最毒莫过妇人心”的老话,恐怕没有多少说服力,那么看看,剧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答案。原来,王氏随秦桧在金国时,曾与兀术私通,最初不过为苟且偷生,没想到蛮壮的兀术带给她极大的性的满足:“贱妾见中原男子,都是脆弱。及侍太子,始知人间有男子耳。”于是她倾心喜欢兀术,并打算“百年侍奉”。当兀术为和议遣归秦桧夫妇时,王氏竟不愿走。临别之时,兀术赠王氏明珠并嘱咐道:“和议若成,相见有日。”(第四折《逆桧南归》)王氏回到南宋,因“风情欠缺”而心念兀术,“思想便心焦”,抱怨自己“错嫁南朝”,并进而嗟叹“生不嫁左贤,空自偕婚媾”(第十三折《蜡丸密询》)。正是这种被精神分析学家称之为“性之臣服”的心理,使王氏尽心竭力、死心塌地地为兀术效劳,以期和议早成,得与兀术重叙旧欢。所以,当秦桧因和议遭众文武反对而气恼时,王氏阴狠地说:“相公少年多读了两行书,留着道理在胸中。如今把那些道理一齐撇下,放出毒手来,这班人(指岳飞等)的性命是铁铸的不成?”(第六折《奸臣商和》)首先提示用“杀人”来解决问题。当岳飞大败兀术的捷报传来,“深怕金家有失”的秦桧心情“极不快活”,寻思着“去心头病魔,有方儿么”时,王氏应声道:“除非杀却无知歪货。”(第十折《奸臣忿捷》)明白指出“非杀人不可”。正是王氏几次三番的挑诱教唆,激起了秦桧的杀机:“精忠二字偏生恼,杀却他每方恨消。”并最终导致了岳飞父子被害的结局。

秦桧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奸大恶之一。《东窗画柑》一折开场的一长段道白,生动细致地展示了这个大奸大恶之人得以售其奸肆其恶的“大过人”之处。秦桧的力主和议,在金国时是为保全身家性命,回南宋后则完全是为个人的权势,他知道若主战的“诸将用事,那里用得我老秦”,所以想“用事”,就得“主和”,至于“二帝是赵家的二帝,河北是赵家的河北”,根本不关他秦桧什么事。这和将个人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念念不忘迎回“二帝”,时刻铭记“幽燕沉沦”的岳飞,恰成鲜明的对比。秦桧首先摸透了宋高宗惧怕金人,只图偏安的心理,斥主战为“行险徼幸”,拿“金人利害”,恐吓高宗,使之胆寒,同意与金人议和。这样,秦桧就把个人的意志转化为皇上的意志,谁再反对议和,便是和皇上“做对”,这就使秦桧在与岳飞等主战派的斗争中占据了极为有利的地位。因为在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下,忠奸斗争的胜败并不取决于正义邪恶之分,而取决于皇帝的态度。高宗既惧于“从战之难”,支持和议,秦桧等主和派就自然占了上风,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了。高宗要倚重“和议”,维持偏安局面;金人也要靠“和议”继续占据淮河以北的土地;秦桧则借助双方对他的“和议”的倚恃,保位集权,排挤异己。为了彻底扫除“议和”道路上的最大障碍,秦桧又使出了最毒辣也最奏效的一招,编造谎言,向高宗诬告岳飞想效法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高宗听后“嘿然不言,颇颇相信”。秦桧以此达到了挑拨高宗与岳飞关系,动摇高宗对岳飞的信任的目的。正是高宗对岳飞的疑忌,给秦桧提供了除掉岳飞的可能。秦桧对岳飞使出的“杀手锏”,也是历朝历代忠奸斗争中,奸臣们惯用的伎俩,只不过时势不同,挑拨的具体内容有别,但假手最高统治者除掉政敌的思路和做法都是一样的。比如靳尚对付屈原,李林甫对付张九龄等许许多多类似的事。在中国历史上的忠奸斗争中,正义常常败给邪恶。尽管事后由于真相大白或出于形势需要,有对忠臣的昭雪追赠,有对奸臣的夺官追贬,甚至有好事者造出忠臣在阴间惩罚奸臣的大快人心的故事,但这一切都无法改变忠奸斗争的历史真实。这也使描写忠奸斗争的文艺作品往往充满一种悲剧美。

(杨景龙)


冯梦龙孟称舜

李梅实|明以前南戏与明传奇|明清传奇鉴赏辞典 -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