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采

  下载全书

【戏曲家小传】

字练川。嘉定(今属上海)人。约明弘治、正德间在世。传有传奇《千金记》、《还带记》、《四节记》等。《四节记》系为杨一清庆寿作。《千金记》写韩信故事,最有名,剧中有关项羽的戏,为后来《霸王别姬》之滥觞。吕天成《曲品》称其人“名重五陵,才倾万斛”。另据《传奇汇考标目》别本著录,尚有传奇《临潼记》。

千金记

第二十二出 北追

沈采

【天下乐】(生上)功名未遂令人笑,思量起暗里魂消。辛勤苦尽枉徒劳,终须埋没荒郊草。

(生)世上万般皆是命,果然半点不由人。我韩信投楚以来,自为官卑职小,不称吾才,为此弃楚投汉。又着我做连廒典官[1] ,才管得三朝职事,被楚军烧了仓廪。同事十二人管仓的都问死罪,若非滕公放免[2] ,我韩信几乎一命难逃。又蒙萧丞相举荐我为治粟都尉[3] 。自想起来,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不脱阵中亡。倘或再有过犯,决不饶我了。不如弃此卑职,逃回家去,见我妻子一面。罢罢。正是:命运不该金紫贵[4] ,终归林下作闲人。如今月朗风清,正好行路。诚恐后面又赶来,不免打从山边一路逃出函关,再作区处也。

【金索挂梧桐】风尘古道昏,星月空临照。跋涉崎岖,举足多颠倒。我韩信越行不上了。叹今生命薄,命薄何年好?一事无成,两鬓空垂老。向前途盼望函关到[5] 。

(生)若得出函关,我就好行了。正是:鳌鱼脱却金钩钓,摆尾摇头再不来。

【随事兴】(外扮萧何上)朝罢已回来,衣惹天香在。

事不关心,关心者乱。下官只为韩信,不知日夜废了多少心机。不想他做连廒典客,又被楚军劫烧了仓廪。十三人管粮官都问了死罪,又是老夫启奏汉王,独饶得韩信。如今在我西书院安下,今日有事,与他商议。书童那里?(丑上)来了。我正好睡,叫我怎么?(外)请韩老爹出来讲话。(丑)那个韩老爹?(外)就是你伏事的。(丑)他去了。(外)那里去了?(丑)昨晚骑了爷的白马去了。(外)怎么不来禀我?(丑)爷在朝里,我在家里。教我对那个说?(外)他去时曾说什么?(丑)他在书房中自言自语,说了一回,留下一个帖儿径去了。(外)罢了罢了!他回去了,汉天子已定江山失了。快备马来,待我连夜追赶。(丑提灯笼)

【双胜子】(外上)急追去急追去,跨马扬鞭袅。月色朦胧,程途分晓。(众)禀老爹:那韩信不是强盗,又不是贼,他是个好人,追他怎么?(外)你都不晓得,此人却有大将之才。追取此人回,山河可保。为国求贤,苦谁知道?(众下)

【双调新水令】(生上)恨天涯流落客孤寒,叹英雄谁似俺?半生虚幻。坐下马空踏遍山色雄,背上剑光射的斗牛寒[6] ,恨塞满天地之间。云遮断玉砌雕栏,按不住浩然气冲霄汉。

【驻马听】回首青山,拍拍离愁满战鞍。举头新雁,呀呀哀怨半天寒。俺指望龙投大海驾天关,谁承望君骑勒马连云栈。觑功名如等闲,堪恨无端四海苍生眼。(下)

【双胜子】(外上)再追去,再追去,不顾程途杳。(众)老爹,诸将亡者多少不追,怎么独追韩信?(外)你听我道来:诸将易得,韩信难讨。可作大将军,镇国奇宝。世上无双,人间绝少。(下)

【川拨棹】(生上)干功名千难万难,求荣显两次三番。想前日离了项羽,今日别了炎汉,不觉的皓首苍颜。对着这月朗回头把剑弹,百忙里揾不住英雄泪眼。(内作锣鼓)(生惊介)

【双胜子】镇闻得,镇闻得,锣鼓喧天闹。可是军中,追吾啰唣[7] ?何处可潜踪?身埋芳草。(众上)赶得心忙,刚刚凑巧。

(外)叫军校速速见一骑一人,莫非是韩老爹?赶上赶上。(生)是谁?(外)韩先生,是我老夫,住了马。

【雁儿落】(生)老丞相你将咱不住赶,俺韩信则索把程途盼。(外)韩先生,请下马,与你说话。(生)老丞相噤声。(外)韩先生,怎么教我噤声?(生)为甚么恰相逢便噤声?非是俺不言语将轻慢。

【得胜令】我则怕叉手告人难,因此上懒下宝雕鞍。(外)我奉汉天子的命来请你。(生)你说着那汉天子犹心困,(外)先生若如此说,你又有投楚之意?(生)量着那楚重瞳怎挂眼[8] 。乘骏马雕鞍,向落日斜阳岸,伴蓑笠纶竿。我只待钓西风渭水寒,钓西风渭水寒。(见介)

(外)先生请下马来,我有话要与你商议。汉天子有用你的好意。先生,你一事无成,往那里去?(生)丞相听我道。

【挂玉钩】(生)我怎肯一事无成两鬓斑。(外)先生,你与我说。(生)既然你不用俺英雄汉,(外)先生为什么不别而行,连夜而走?(生)因此上铁甲将军夜渡关。老丞相,你莫是为马来将人盼?(外)马值得多少?老夫自来。(生)你既不为马来有甚别公干?(外)先生,老夫特来请你转骑,要扶助汉王保江山。(生)你着俺扶助江山,保奏得俺挂印登坛,保奏得挂印登坛。

(外)先生,这都在老夫身上。先生请回去。(生)是。(外)小校,可有船么?(末)有个渔翁有船在那里。(外)唤他撑过来。(叫船介)(丑扮渔翁上)来了来了。系了船,系了船。请上来。(生)小校,多少时分了?(外)半夜了。

【七兄弟】(生)半夜里恰回还,抵多少夕阳归去晚。涧水潺潺,环珮珊珊。冷清清夜静水寒,这的是渔翁江上晚。

老丞相,想我来时节,溪涧水浅,如今满了,怎么过去?(外)请先生上船来,过去便了。(生上船介)

【收江南】脚踏着跳板,手执着竹竿,不住的把船湾。又只见沙鸥惊起芦花岸,见忒楞楞飞过了蓼花滩,似禹门浪激桃花泛。呀,

【梅花酒】虽然是暮景残,虽然是暮景残。(外)先生,好夜景。(生)恰夜静更阑,对绿水青山,正天淡云闲。明滴溜银蟾出海山[9] ,光灿烂玉兔照天关。呀,撑开船,挂起帆,撑开船,挂起帆。俺红尘中受涂炭,恁绿波中觅衣饭。俺乘骏马去登山,恁驾孤舟怯风寒。俺锦征袍怯衣单,恁绿蓑衣不能干。俺空熬得两鬓斑,一恁把守定水潺潺。俺不能勾紫罗襕[10] ,恁空执定钓鱼竿。俺都不到这其间。呀,这是烟波名利大家难,(上介)抵多少五更朝外马嘶寒,对着一天星斗跨征鞍。非是我倦谈,这的是算来名利不如闲。(外)先生,请乘骑了。(生)俺想这男儿受苦遭磨障,恰便似蛟龙未济逢干旱。尘蒙了战策兵书,消磨了杖剑瑶环。畅道周帐秦营功太晚,似这般涉水登山,休休,可着我便空长叹。(外)先生请了。(生)谢丞相执手相看。我此一去,你看我赤心报国,辟土开疆。若不用我时,待钓一纶香饵,明月清风。笑你个能举荐的萧何,你便可再休来赶。

【奈子花】(外)先生,刘沛公附耳低言,指日间拜将筑坛。方归私室,正欲接谈。我老夫回舍去问书童,请韩老爹出来,我要与他说话。书童回我韩老爹骑了白马去了,教我寻不见如冰投炭。想道罢了罢了,韩先生一去,我汉天下已定失矣。老夫朝衣也不卸,急跨雕鞍也,电奔星驰,月下追赶回还。

【前腔】(生)感丞相吹嘘微贱,料韩信福薄缘悭。三朝典客[11] ,便遭刑宪。(外)先生此一回去,就要筑坛拜将了。当不得兴刘之念。我老夫决无虚话。(生)老丞相言之当也。倘时来运至,一朝荣显。

(外)带马过来,请韩老爹上去。(生)老丞相,小生倘或回去,汉王再不能重用,那时老丞相何如处之?(外)汉王再不听老夫言,即时解袍纳印,触金阶而死。(生)如此还有一事。(外)怎么说?(生)子房与小生一角文书在此。(取书介)(外)韩先生,是我老夫与沛公、子房三人议定,先发一个兴刘灭楚的文书。先生缘何一向不拿出来?(生)将书出来,又道小生干豫老丞相了。(外)韩先生,快请到寒家去住几日,就有分晓。请上马。(生)老丞相请。

月下相追意甚浓[12] ,勒马扬鞭转蜀中。

只凭一纸兴刘表,早向辕门奏沛公。

〔注〕 [1]连廒:当为连敖。韩信归汉,初任连敖。连敖,《史记》裴骃集解引徐广云:“典客也。”司马贞索隐引张晏云:“司马也。”[2]滕公:即夏侯婴,少与刘邦善,从其起兵反秦,多战功,授太仆。以曾为滕令奉车,时称“滕公”。天下定,封汝阴侯。据《史记》记载,汉王刘邦将斩韩信时,“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3]治粟都尉:管军粮的官。[4]金紫:金印紫绶,此指大官。[5]函关:函谷关。此应为古函谷关,在河南灵宝东北,战国秦置,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名。公元前206年,刘邦西入咸阳,曾屯兵于此御诸侯军。[6]斗牛:二星宿名。据《晋书·张华传》载,张华见天上斗牛间有紫气,遂问之于雷焕,雷焕言此为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其地当在丰城。张华因补雷焕为丰城县令,前去寻找。后他果然在那里掘得匣藏的龙泉、太阿二宝剑。[7]啰唣(zào):吵闹寻事。[8]重瞳: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仁。传说舜为重瞳,项羽也是重瞳。[9]银蟾:与下文之“玉兔”皆为月之代称。[10]勾:够。紫罗襕:用紫色罗缎做成的官服,为贵官的服饰。[11]典客:见注[1]。典,掌管。[12]刘表:东汉末山阳高平人,任荆州牧,此处应是借指刘邦。古杂剧传奇中有以后世的人物典故入曲的习惯。

沈采著有传奇《四节记》、《还带记》和《千金记》三种,以《千金记》的成就最高。吕天成《曲品》赞誉他“名重五陵,才倾万斛”。

《千金记》本事的最早来源是《史记·淮阴侯列传》和《汉书·韩信传》,又据民间传说予以艺术加工。本剧最通行的是《六十种曲》本,此本分上下两卷,共五十出。全剧情节呈双线结构:以韩信一生成功的机遇为主线,从韩信得到宝剑兵书、胯下受辱、漂母赠食、别妻投军、张良荐信、萧何追信、登坛拜将、十面埋伏,直到大败项羽,封王荣归而止;以项羽兴败为副线,从励兵、入关、会宴、别姬、鏖战,至乌江自刎结束。

吕天成《曲品》评论此剧云:“韩信事佳,写得豪畅。内插用北剧。但事业有余,闺阃处大寥落,且旦是增出。只入虞姬、漂母,亦何不可?”祁彪佳《曲品》所言,意亦相近。《千金记》是明清两代的常演剧目,长篇小说《金瓶梅》、祁彪佳《日记》、《枣林杂俎》、《留溪外传》、《谐铎》、《两般秋雨盦随笔》、《消夏闲记摘抄》、《花村谈往》、《菊庄新话》等书,都有此剧演出的记载。然而当时常演于舞台的多为项羽之戏,如《缀白裘》所选八出,除《追信》(原剧第二十二出,即《北追》,系全部借用元杂剧《追韩信》第二折)外,都为项羽的出目。

今昆剧尚能演《鸿门》、《撇斗》、《追信》、《拜将》、《别姬》、《乌江》。据此剧改编的京剧有《乞食漂母》、《鸿门宴》、《追韩信》、《霸王别姬》等。徽戏、川剧、滇剧、粤剧等地方戏都有此剧目,剧名则为《楚汉争》、《九里山》或《亡乌江》等。

本出《北追》演萧何月下追韩信,其所据之《史记·淮阴侯列传》的原文为:“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韩信最初在项梁、项羽麾下效力,未得重用,他改投刘邦。在汉营,又不得重用,虽经滕公、萧何的再三举荐,他仍屈居治粟都尉这样的低职。韩信自感怀才不遇,难展宏图,决定离去。其他数十人逃跑是因为刘邦势力弱小,感到刘邦没有希望得胜;韩信离开汉营,是因为未得到重用,他自认为刘邦只要用他带兵,他一定能获胜,他对自己的军事才华和能力充满着信心。

《史记》和《汉书》记载韩信当时的曲折遭遇和萧何爱惜韩信的事迹,都是为歌颂刘邦重才爱才,豁达大度的目的服务。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刘邦的善于使用人才是获取楚汉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又高度肯定萧何、张良等人的时代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主动热情为刘邦筹划的积极精神。元杂剧《萧何月下追韩信》和明传奇《千金记》的作者则与《史》、《汉》的立意不同,他们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也即借韩信的命运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批评封建君主的埋没人才,反映出元明知识分子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所以剧本有大量的虚构,描写的人物也并非完全是历史的真实人物。天下之事无比复杂,历史上的刘邦善用人,但因对韩信不了解,而且他也无法做到对部下每个人都很了解,所以韩信就得不到重用。韩信怨恨自己不得重用,但他幸而获得了机遇,这就是萧何赏识他。此前他还得到张良的赏识,并已给了他荐举信,韩信出于自尊和自信,不肯出示张良之信,这一点颇受古今读者的赞赏。韩信得不到刘邦的重用而悄悄离开,对兴汉事业具有强烈责任心的萧何全力追赶,又尽力劝说韩信回汉营,并极力奉劝刘邦重用韩信。韩信的这种极受张良、萧何赏识的遭际本已不同寻常,而刘邦竟听从萧何的劝谏和张良的举荐,在韩信的昔日作为并未证明他有统军之才的情况下,真拜韩信为大将,这种机遇更是千古罕见。而韩信也抓住机会展现出他的军事才能,帮助刘邦赢得楚汉战争的最终胜利,成为汉开国的三杰之一。

封建时代的文学家尤其是创作通俗文学的戏曲家和小说家,他们中有不少人胸怀大志,颇想为国为民从政为官,有所作为,可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却成为科举不利或不得重用的中下层知识分子,于是自伤怀才不遇,痛感命运不公,所以常同情历史上有同样遭遇的人物,本剧作者也是如此。本出即同情韩信初投刘邦时未得重用屈居下位的遭遇,实际上也是借前人的故事,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本出开首和结尾都是作者自己写的曲文,中间从【双调新水令】到【梅花酒】则基本借用元代金仁杰《萧何月下追韩信》(《追韩信》)杂剧第二折的几乎全套的曲文,不过,其中也有个别北曲调成自己的南曲,对借用的北曲也略作修改或调整。有的改得比原作好,如元曲【川拨棹】(本出将曲牌改作【七兄弟】)中间“烟烟湾湾,珂佩珊珊”两句改为“涧水潺潺,环珮珊珊”即显然更佳。金仁杰《萧何月下追韩信》(《追韩信》)杂剧第二折以《史记》的原文内容为骨干,创作全套曲文,并虚构了具体的细节,但说白今仅有少数留存。《千金记》此出除在曲词上再略作增添外,又增补了说白。有的说白写得相当精彩,如萧何发现韩信出走时,询问韩信的书童,书童说:“他在书房中自言自语,说了一回,留下一个帖儿径去了。”此类说白更进一步丰富了具体的细节。接着,萧何唱【双胜子】“急追去,急追去,跨马扬鞭袅。月色朦胧,程途分晓。”表示要追回韩信,众属下对萧何此言都感到大惑不解,问道:“禀老爹,那韩信不是强盗,又不是贼,他是个好人。追他怎么?”问得似是而非,插科打诨,令人发噱。当时逃走的人多,从来没有人去挽留和追回他们,但韩信是个能起到决定作用的高级人才,所以萧何必须去追,而萧何的属下认为韩信也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普通小吏,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倒是非常自然的。连刘邦也不认为萧何是去追人,他还以为萧何自己逃走了呢。所以这样的问句是作者体会当时的情景,匠心独具地写出的妙句。

本出所借用的金仁杰杂剧《追韩信》诸曲都是清新优美、情景交融的上佳文字。此出借用原作诸曲,以苍茫夜色和荒凉路途写出实景,景色幽美,同时也象征着韩信前程渺茫,悲凉灰暗的心境。又如韩信在逃亡路上所唱:“恨天涯流落客孤寒”,“坐下马空踏遍山色雄,背上剑射的斗牛寒。恨塞满天地之间,云遮断玉砌雕栏,按不住浩然气冲霄汉。”刻画英雄失路、单骑远奔的凄凉悲怆,但韩信的愤懑感慨的语言依旧掩盖不了他那孤傲不群、壮怀激烈的心志和英迈豪放、顶天立地的气势,曲文能写得两全其美,极为不易。接着又表达他在无奈中决定“乘骏马雕鞍,向落日斜阳岸,伴簑笠纶竿。我只待钓西风渭水寒,钓西风渭水寒”。既不能达则兼治天下,就只能归隐林下,独善其身,曲文在孤寂落寞之景中传达他不屈人下的慷慨悲凉之情。原作曲文的表现力极强,文字优美,意境高远,所以沈采全套引用,自己不作徒劳的重新创作了。

(周锡山)

千金记

第三十七出 别姬

沈采

【虞美人】(占上)一身曾沐君恩宠,暖帐亲承奉。香云如鬓拥,晓妆尤倦,珮环声细,绛裙风动。

玉容未必倾人国,椒房宠爱君恩极[1] 。海棠睡起春正娇,莫把金珠污颜色。金珠虽艳美未匀,如何颜色从来嗔。但愁春去颜色改,不得君恩常顾身。妾乃西楚霸王之妃,连日我君王看他眉头不展,未审何如。待他出来,问取端的。(净扮霸王上)

【前腔】盖世英雄,始信短如春梦。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怎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2] 。(占)大王为何发此言语?(净)你尚未晓得,自家兴兵五载,身经七十余战,未尝有败。今日天欲亡我,岂不可叹!(占)原来这等,如何是好?

【泣颜回】(净)霸业已成灰,论英雄盖世无敌。时遭折挫,到今枉自迟疑。思之就里,夫人,谁知有今日!叹当初早不用鸿门计[3] 。把孤身冒镝当锋[4] ,时不利岂知今日。

【青天歌】(生、众)金鼓要分明,金鼓要分明。人望旌旗,马听锣声。把都每,把都每,势摆个合罗阵。

【前腔】(生)一鼓便兴师,一鼓便兴师,二鼓往前征。鼓擂三通,炮发连声。把都每,把都每,势摆个黄龙阵。

【前腔】头戴茜红缨,头戴茜红缨。挽上长弓,箭射流星。把都每,把都每,势摆个分冲阵。

(占)大王,这是什么响?(净)这是楚歌之声响。(占)怎么四围都是?(净)你不晓得,风色一正,却四面周围都是响的。

【前腔】(生、众)前队两边分,前队两边分。中队盘桓,后队绝奔。把都每,把都每,势摆个长蛇阵。

(生、众下)(净)夫人,不好了,不好了!外面歌声尽是汉家之兵,今已得楚矣。

【泣颜回】腰间仗剑吐虹霓,空自有拔山之力。罢,罢!只是我该如此了。夫人,过江东来时节四十五万人马,如今只剩得这些了。天亡吾楚,看看食尽兵疲。闻歌四起,汉军围冲散了三千队。夫人呵,(合)我和伊,难忍分离,禁不住两行情泪。

【前腔】(占)嫁鸡怎不逐鸡飞,教妾身如何存济?心灰肠断,云山翠压愁眉。喧天鼓鼙,汉军围,四下里重重至。(合前)(末上报介)

【赚】垓下重围,帐里将军知也未?(净)你为何的?(末)看四下里腾腾横杀气。(净)英雄志,当初指望造鸿基,如今一旦成虚费。(净)美人,我死也罢,只是舍不得你。你到那里去?(占)告大王知道,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大王倘有不幸,奴家岂肯存着异心。(净)罢,罢,你去好生伏事汉王罢。我与你别了,再不得相会了。(占)大王,你不须疑,赐与我三尺青锋先刎死。(净)虞美人,果是这般贞烈呵,我就把青锋付与伊。(占)大王,和你分别去,除非梦里重相会。放心前去,(占自刎介)粉憔玉碎。

【扑灯蛾】(净)可怜一妇人,可怜一妇人,激烈男儿志。甘自把身躯须臾丧吾龙泉也[5] ,魂飞魄散,好教我一身无计。到如今怎生区处?只恐汉兵又来至。

【前腔】(末)大王休迟滞,顷刻汉兵至。及早须宜回避也。(净)将伊首级,且将来马上悬之。愿生死同归一处,管教伊名登青史,留取个好名儿。

【尾声】仰天大哭长吁气,回望山河黑雾迷,不料虞姬先刎死。

百战徒劳霸业空,万千辛苦不成功。

从来多少兴亡事,生死如同一梦中。

〔注〕 [1]椒房:宫中后妃的住处。以椒和泥涂壁,故称。[2]“力拔”四句:这是项羽著名的《垓下歌》,见《史记·项羽本纪》。骓,指他的宝马乌骓。[3]鸿门:古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北,东接戏水,南临高原,北依渭河,因形如鸿沟,北端出口如门,故称。公元前206年项羽在此设宴,依其谋士范增之计,欲除去刘邦。在项羽一方的项伯和刘邦一方的谋士张良、武将樊哙的帮助之下,刘邦终脱险境。[4]冒镝(dí):冒着敌方射来的箭矢。[5]龙泉:晋张华命雷焕在丰城挖得的两柄宝剑之一,古时常作为宝剑的代称。

《别姬》是极为有名的折子戏,尤其是改编成京剧《霸王别姬》并由梅兰芳(扮演虞姬)演出后,更成为20世纪最有名的剧目之一。和梅兰芳合作,扮演项羽的京剧净角(俗称“大花脸”)先后有著名表演艺术家金少山和袁世海等。

霸王别姬的场面,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经典片断之一,原文为:“(楚军被围垓下,闻楚歌四起)项羽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乃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司马迁以饱含同情的笔调,将叱咤风云的千古英雄项羽的英雄末路描绘得栩栩如生,极为动人。本出即据此铺排成戏。项羽在此出中,被汉兵团团包围,“四下里腾腾横杀气”,在兵败如山倒之时,向虞姬哀叹:“夫人呵,我和伊,难忍分离,禁不住两行情泪。”虞姬听到霸王的这声哀叹,同时又听到“喧天鼓鼙,汉军围四下里重重至”,真是“心灰肠断,云山翠压愁眉”。作者用优美的诗句描绘出战败时忧惧恐怖的气氛。在这样压抑的气氛中,虞姬决定自杀,免得落入敌手。需要指出的是,本出第十曲【赚】中,自“如今一旦成虚费”之后,至“放心前去”为止,这段描写项羽与虞姬的诀别和虞姬的自杀的曲文和说白,《集成曲谱》玉集所载与此本不同,其文字为:“(贴)汉兵势大,如何是好?(净)美人,那韩信虽有十万之众,何足惧哉!只是行兵之际,不便带你行走,如何是好?也罢,吾闻汉王贪财好色,你去伏侍他罢。(贴)嗳,大王,自古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岂可为妾一身,有累天下大事。幸愿以此身报答大王便了。(净介)呀哈,哈哈哈!好个老亚夫。(贴唱)你不须疑,赐我三尺青锋先刎死。吓!大王。(净)美人,你果有此心?(贴)果有此心!(净)实有此意?(贴)实有此意!(净)好,我项羽就是死在九泉之下也得瞑目,只是孤家舍不得你。(贴)舍了罢。(净)舍不得!(贴)舍了罢!(净)罢,我就把青锋付于伊。(贴)大王请上,受奴一拜。(净)阿呀,美人吓!嘿嘿嘿。(贴唱)分别去,除非梦里相会。阿呀,罢!(刎下)(末)启大王,虞娘娘自刎了!(净)怎么讲?(末)虞娘娘自刎了!(净)嗗呀呀呀!”

《缀白裘》八集卷四所载文字与《集成曲谱》大致相同,些微的不同处,如末句“(净)嗗呀呀呀”改成:“呀!(围场三跳介)阿呀!阿呀!”神态和声口似更传神。可见清代的曲谱将艺人在演出中的改动记录下来,非常珍贵。总之,这段文字已将原作做了修订补充,描写得更为细腻、具体和生动,将项羽与虞姬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悲怆场面,历历如绘地表现出来。刚烈坚贞的虞姬因得项羽的真爱,其生命的意义全系于项羽一身,故作者将她描绘成为知己者死,不肯落入敌手,带有浓郁的视死如归殉情味道。

自称西楚霸王的项羽与汉军对阵,身经七十余战,未尝败绩,至垓下被围,其军竟被一举消灭,原因何在?细析之,项羽之勇虽举世无双,曾破釜沉舟,一战而歼秦军主力,立下不朽之功,从而威震天下;但他滥施暴力,屠城杀降,焚宫室,掠宝货,掳妇女,无所不用其极,又大搞分封,走历史倒退之路,为人刚愎自用,不听劝谏,器量狭窄,不用人才,终于将自己一步步逼向绝路。临灭亡,还不知己过,哀叹“天欲亡我”。在剧中作者让他哀叹“霸业已成灰”,并说:“盖世英雄,始信短如春梦。”表明他到死犹在梦中,根本未弄清自己失败的根由。司马迁虽以惋惜同情的笔调描写项羽霸王别姬和乌江自刎的场面,但在《项羽本纪》的最后则总结项羽灭亡的原因,给以严厉批评,并做出公正的历史结论。本出结尾的下场诗“百战徒劳霸业空,万千辛苦不成功。从来多少兴旺事,生死如同一梦中”,虽有虚无主义的色彩,但也恰切点出了项羽式的人物不明人心向背、不知重用人才、不肯吸取历史经验,从而自取败亡还不自省,生死都如梦中的可悲下场。

本出用戏剧手法,将《史记·项羽本纪》中霸王别姬的场面以生动简洁的手法搬到舞台上,让观众欣赏到英雄末路的动人场景;又以本色当行的曲辞,让演员能够唱舞结合地表现项羽这样的悲剧英雄“仰天大哭长吁气,回望山河黑雾迷”的生离死别场景,写出了项羽和虞姬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周锡山)

千金记

第四十八出 释怨

沈采

【望远行】(生上)家乡何处?又早离邮亭几许[1] 。程途迢递,任尘土尚染征衣。

来路无辞去路赊[2] ,春风芳草一天涯。回时村落人十一,五里以上三四家。此间是乡里了。(末)告老爹,此处往南去,便是淮阴城了。(生)在此去城不远,不免分付水手,快快趱行前去。(众)

【排歌】故道依依,行行渐近。东风暖送芳尘,红香软土逐征轮。一破青青草似茵。(合)邮亭畔,淮水滨,忘机独坐执丝纶。关山恨,今已伸,归来犹念去时贫。

(生)这是谁人墓?呀,乃是夏侯滕公之墓[3] 。公是我的恩人,我正欲报他恩,他辞世去了。好苦好苦!左右,且不要行,快可与我备些纸钱酒礼,待我奠他一杯酒,以尽我报本之意。(末)告老爹,酒牲纸钱,都完备了。(生)既完了,取酒过来。

【前腔】荣归故乡,惊闻讣音,令人暗里消魂。深蒙救死敢忘恩,欲报君恩不见形。(合)陈樽俎[4] ,拜上坟,空将衫袖拭啼痕。青山冷,白日昏,看汉江为我起愁云。

左右,收拾了祭礼,径到淮阴城。还有几日路程?(末)老爹,就是淮阴地方了。(生)既是淮阴地方,人马都不要散了。

【前腔】微雨初收,阴风几阵,时光正是新春。隔林啼鸟唤声频,道不如归,似唤人。(合)皇恩重,喜气盈,一朝天下尽闻名。心间事,谁与论?还乡端的胜苏秦[5] 。

(生)那跪的是什么官?(外)淮阴州州官接老爹。(生)郡官起去。(外)不敢。(生)郡官请起。下官今日虽居宠位,还是治下。(外浑介)(净、丑跪介)(生)郡官,后面是什么人?(外)是本州差来接老爹的人夫。(生)父母之邦,如何使得?都回去作息罢。(净、丑)嗄。(走跌倒介)(生)前面两个汉子,如何这等慌张?他是那里人?(净、丑)韩爷爷,小人该死,就是淮阴市上人。(生)你两个人可是认得我么?左右,着他抬起头来。(净、丑浑介)韩爷爷,貌面可是我的,身子不是我的了。(生)郡官,你好没分晓,怎么差这两个人接我?(外)下官有罪。(生)你不知道我当初未遇之时,曾受他两个跨下之辱。若与这厮争气,不肯宁耐,殒灭其身久矣,安能至于今日。(外)下官初任在此,不知其故。容俟绑送元帅府中治惩。左右的绑了。(净、丑绑介)(生)郡官起来。我也不能以德报怨,便杀了这两个小人,成何名望?郡官,且放了罢。(释放介)元帅有容人海量。(净、丑)谢老爹,下次再不敢。

【皂罗袍】(生)你且不须畏避。我当初贫困,未遇之时。他在途中党住太无知,炎凉世态真无义。(合)我今日功成名就,荣封赐归。权专征伐,炽宣武威,今能刺汝番成你。

【前腔】(外)元帅宽洪仁恕,把当初宿怨,一笔休题。思之情理怎饶伊?不应争取狂夫气。(合前)

【前腔】(净丑)今日多蒙饶恕,有何颜相见把头低。钝刀割去面间皮,尚难赎我前番愧。谁知今日,官封赐归。心宽量大,忘仇雪耻。为人不可把人欺。

(生)郡官,这两人你带回去。倘我手下壮士缺少,还要用他。郡官请回治政,我还要到城南钓鱼台望一故人。(外)是,小官告退了。

一朝荣贵耀门庭,往事凄凉不忍闻。

得放手时须放手,可饶人处且饶人。

〔注〕 [1]邮亭:古时供信使和行客住宿的屋舍。[2]赊(shē):远。[3]夏侯滕公:夏侯婴,以曾为滕令奉车,时称“滕公”。初与刘邦游,刘邦起兵反秦,从之,力战有功,授太仆,封汝阴侯。韩信犯军中法,当斩,夏侯婴奇其言,壮其貌;释之。[4]樽俎:古代盛酒和盛肉的器皿,日常生活用之,祭祀时也常用之。[5]苏秦:战国纵横家,字季子,以其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之说游说诸侯,被齐王任为相国,后又被赵国封为武安君。据《战国策·秦策一》载,苏秦初游说秦王,不用,“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得富贵,“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官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此出也是据《史记》原作改编的,《史记·淮阴侯列传》曾记载韩信当年受辱的经过:“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你)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内心)怯耳。’众(当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这便是千古有名的“胯下之辱”的典故。此戏第八出《受辱》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的韩信早年受辱的经历改编,第四十八出《释怨》则遥应此出,描写韩信飞黄腾达之后对当年这次受辱经历的回应。此出《释怨》,据《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关记载,也有其本事:“(韩)信至国(他的封国,在下邳)……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史传言韩信衣锦还乡时,特地找来这个侮辱过自己的无赖少年,别人以为他要报仇了,没有想到,他宽宏大量地饶恕了他,不仅不惩治他,还封他一个小官做做。剧中则改为韩信意外地与这两个歹徒(《史记》所记为一个“侮信者”,剧中变为两个歹徒)相遇,毫无思想准备,当即怒火中烧,喝道:“你两个人可是认得我么?”但他毕竟在多年的出生入死中有了丰富的阅历和透彻的感悟,所以理智马上战胜了感情,遂从容地处理了此事,不失身份地宽恕了对方。应当说,此剧改动史实并做这样的虚构是颇为恰当的。

本出所演的本事,颇有人生教育的意义:其一,不能恃强凌弱,任意欺辱他人。少年人血气方刚,喜欢表现自己,本无可厚非,但某些人好勇斗狠,恣意妄为,不知检束,以虐人为乐,品德就有了缺陷。有的青少年沾染上流氓习气,有严重的暴力倾向,极易走向犯罪,更不可效法。当年欺侮过韩信的无赖少年,便是市井中流氓习气很重的歹徒,他们最终在感激韩信的饶恕之后,感慨“有何颜相见把头低。钝刀割去面间皮,尚难赎我前番愧”,自责:“为人不可把人欺。”这是少年人的一个人生教训,很有警世意义。其二,小不忍则乱大谋,智者即使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有时也只能忍气吞声,因为不能因小人的干扰而耽误自己的大事或大志。在第八出《受辱》中,韩信说:“罢!罢!正是命蹇受人欺,时衰鬼弄人。我韩生今日到被那两个恶少年辱了一场。我岂不能杀他?只恐自伤其身。古人云:千金之躯,不可死于盗贼之手。只得忍耐回去罢。”史传和此剧中的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得到千古读者观众和专家学者的认同。像《水浒传》中青面兽杨志在送生辰纲的路上,面对奶公之流的掣肘,他颇能忍耐,这是他理智的表现;遇到牛二上前撒无赖,他盛怒之下将其一刀砍了,虽一时痛快,却身犯命案,不仅宝刀依旧不保,还落得身陷囹圄,这是他不理智的后果。苏轼有一篇著名的《留侯论》,专门以张良为例,论述“忍”之必要:“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与韩信相比,张良的忍耐精神更得到后人的称颂和赞美。但《史记·淮阴侯列传》和本剧中韩信的表白,与苏轼此文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古人常言:“好汉不吃眼前亏。”“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这也是一种忍,韩信能做到这种忍,是他性格和心理高度成熟的表现。其三,韩信“心宽量大,忘仇雪耻”,“得放手时须放手,可饶人处且饶人”,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人生经验。中国古代既有报仇雪耻的传统,也有宥过恕人的传统。两者当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有的是仇人罪大恶极,仇自非报不可,有的则是可以相饶的小怨,就以宽容为贵。

但韩信不仅宽恕此人还封他一个小官做,这就有些过分了。这也可以说是“作秀”,因为这类无赖之徒品质恶劣,韩信本人已有过领教,而其人缺乏领兵的才能也是可以断定的。韩信这样做,某种程度上也让人有沽名钓誉之感。而且官位与俸禄是国家的,不是韩信自己的囊中之物,所以韩信这样做,也可说是慷国家之慨。而本剧则无韩信封此人为官的情节,只是说:“倘我手下壮士缺少,还要用他。”仅仅是作一个姿态,似更妥帖。

本出曲文写得优美,尤其是开首四曲,写韩信回乡路上借景抒情,是“程途迢递,任尘土尚染征衣”;写韩信荣归故里时的感慨,是“故道依依,行行渐近。东风暖送芳尘,红香软土逐征轮。一破青青草似茵。……关山恨,今已伸,归来犹念去时贫”。皆能情景交融。而路见恩人滕公之墓,他祭奠所唱的“深蒙救死敢忘恩,欲报君恩不见形。……空将衫袖拭啼痕。青山冷,白日昏,看汉江为我起愁云”,也是情真意切、生动感人的佳句。

(周锡山)


王济沈龄

沈采|明以前南戏与明传奇|明清传奇鉴赏辞典 -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