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世美
【戏曲家小传】
字叔华,号多口洞天人。乌程(今浙江湖州)人。约明万历十年(1582)前后在世。生平事迹不详。今存传奇《惊鸿记》一种,演唐明皇与杨贵妃故事,曲白“涉秽”,但于洪昇《长生殿》的创作有一定启发。
惊鸿记
第十五出 学士醉挥
吴世美
(生扮唐明皇,末,外扮二黄门上[1] )
【胡捣练】(生唱)欣逢九塞烟消[2] ,闲来试向宫闱闹。花去年年人易老,对金樽肯负花朝。
(生)寡人于东兴庆池、东沉香亭前植牡丹百余种。一向在宜春院与诸王妃主、梨园子弟为欢,并不曾行幸。今已春季,此花必繁。寡人今欲饱玩此花,高歌畅饮,欢乐一回。左右的,快宣杨妃子来。(末下)娘娘有宣。(贴扮杨贵妃、小旦扮念奴上)(同唱)
【烧夜香】君王景福郁岧峣[3] 。大内优游,共乐清朝。闻召双蛾自淡扫。(小丑扮高力士、丑扮贺怀智、小净扮李龟年、小末扮马仙期、小外扮张野狐同上)(唱)眉淡扫,偏映如花貌。更祷,广乐钧天[4] ,万年皇造。
(贴、小旦、小丑等同俯伏科)(贴)贱妾叩见,愿陛下万岁。(生)妃子少礼。寡人今日万几稍暇,见此名花,不可不与国色共赏,特宣妃子出来。(贴)陛下乃天之子,牡丹乃花之王,贱妾寒质陋姿,恐不堪敌。(生)好说好说,诸侍们快整酒来。(贴持杯跪云)昨日西凉州贡蒲萄美酒,愿陛下畅饮。(小旦接杯科)
【梁州序】(贴)清宫日永,奇葩星耀,好似方壶蓬岛。妾观此牡丹呵,夜香凝露,朝来色褪红袄。心自想,舞惭飞燕,歌谢韩娥,暗里花还笑。朱丝依宝瑟,雨云饶,金屋相看岂阿娇[5] 。(合)倾城态,雍门调[6] ,况伶伦众技尤奇妙[7] 。真乐事,会今宵。
【前腔】(生)灵荄香腴[8] ,神芝琼表,(生对贴细看)怎比得天姿漂渺。远山秋水,霎时一盼魂摇。更感你殷勤花下,罄折樽前[9] ,曲意伸谭笑。玉山犹未倒,肯停消,拚取厌厌暮与朝。(合同前)
(小丑俯伏云)奴婢禀上爷爷:爷爷羯鼓、娘娘琵琶、马仙期方响、李龟年觱角、张野狐箜篌、贺怀智手拍[10] ,乃是千古绝技,何不试演一番?(生)高力士,你不知道寡人赏名花,对绝色,旧乐府厌听,欲创为《清平乐》三首,被之鼓吹。你快与朕宣那翰林学士李白进来。(小丑)得旨。(下云)李学士有宣。(小生扮李白作醉状上)昨夜阿谁扶上马,今朝不省下楼时。高力士,圣上召我何干?(小丑作怒云)唉,这个人狂妄。你不晓得我高常侍虎威,太子呼我为兄,诸王呼我翁,驸马呼我是爷爷。你便叫我名字,这等可恶!(小生)高力士,我问你的事你说,我不问你的,你不要扯宽皮。(小丑)原来是醉汉,也不足计较。你这个官儿,不要对皇帝老官撒酒疯。我每面前好撒的,这个老官面前撒不得的。你吃饭的家火留了好。(小生)不要胡说。(小丑)不知你胡我胡!(小生进俯伏云)臣李白叩见陛下。愿陛下万岁,母后殿下千岁!(生)卿从何处轶宕?沉醉乃尔。(小生)昨夜风清月明,臣向酒市中连饮五百觞,至今犹苦宿酲[11] 。死罪死罪!(生)这是文人学士一时遣兴,但醉何妨。卿家起来,朕召卿别无事,牡丹是名花,妃子是绝色,卿是奇才。二美既具,似不可少卿家。今欲汝为《清平词》三首,恐醉后未能卒就。(小生)臣生平但得斗酒,便挥百篇。今凭余酲,正辏薄技。(生)高力士,你可取金花笺与李白。(小丑)领旨。(取笺与小生科)(小生援笔立吟)第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12] ,会向瑶台月下逢[13] 。第二首:一枝浓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第三首: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小生跪云)臣《清平词》已完。(丑、小丑指小生打诨)不要说道做诗,你就是放屁也不该这等快。(生与贴同吟科)(生)奇才奇才!(贴对生云)妾闻汉司马相如作《子虚》、《上林》,游神荡思百日有余,学士挥笔俄顷,由此观之,相如不足数也。(生)李龟年,你们就把李学士词按歌佐酒。(小丑等俯科)领旨。(各持乐器奏毕)(生对贴云)学士词调固高,李龟年等声歌亦妙。朕与妃子将何以劳学士?高力士,你取玻璃杯过来。(小生俯伏了)(生持杯,小旦接与小生)
【前腔】(生、贴唱)羡君家逸气清标,今日里辉煌廊庙。那汉庭司马,怎及英豪?果是才高七步,书富五车,三峡词源倒。如朕与卿这等君臣呵,千年难一遇,地天交,肯使长沙叹寂寥[14] 。(合同前)
(小生)微臣蒙圣上恩宠,无由图报,愿假御酝,权效嵩呼。(持杯进生酒科)(唱)
【前腔】愿吾皇寿比天高,(又持杯进贴科)祈母后龄同地老。更河清海晏,荒服来朝。但使宫中,欢庆与万方同,到处歌《鱼藻》[15] 。微臣依大造,近云霄,敢道樗材入誉髦[16] 。(合同前)
(小丑、小净、小末、小外、丑、小旦跪云)愿爷爷、娘娘再进酒。
【节节高】(众)红云捧帝郊,列琼瑶。龙颜顾盼祥光照。秦筝巧,赵舞飘,燕歌绕。天成学士《清平调》,声华一代原非少。惟愿良宵定年年,名花倾国常欢笑。(生对小生云)卿自称斗酒百篇,无乃太誉。(小生跪云)臣生平有诗云:酒渴思吞海,诗狂欲上天。海也要吞,何况斗酒?(生)快取御前金斗来。(小净、小丑抬斗斟酒科)(小生跪饮三斗,眠倒在地大叫)臣乃酒中之仙也!玉帝差臣下界为陛下修文。(生、贴大笑云)有这等狂学士!天色将昏,乐戏已阕,朕与妃子还宫。高力士,可扶着那学士;念奴持宝烛送还翰院。(生、贴、小外、小末、丑、小净同唱)惟愿良宵定年年,名花倾国常欢笑。(同下)(小丑扶小生起)(小旦持烛行)(小生作大醉状)(小丑、小旦同唱)
【前腔】纶音下九霄[17] ,赏才豪,词场结得君王好。金樽倒,玉烛消,琼宴耀。矜才竟把黄门傲,君臣鱼水何缘到?(同前)(小生自扯乌纱帽投地科)(小旦作拾起科)
(小生又对小丑伸起脚云)高力士,你可与我脱了靴!(小丑作怒不肯脱靴科)(小生高叫云)若不脱靴,我就一拳打死你这厮。(小丑作荒忙脱科)(小生又跌倒)(小旦、小丑同扶起)(唱)
【尾声】沉沉酩酊迷归道,(小生独唱)忽忆前生事不遥,臣乃酒中仙也,玉帝差臣为陛下修文。我虽是谪仙人端不为偷桃。
(小旦)方朔金门狎,(小丑)班姬玉辇欢。
(小旦)宫花一万树,今世几人看?(同下)
〔注〕 [1]黄门:指宦官。[2]九塞:指边境。[3]景福:魏宫殿名,借喻宫殿。岧峣(tiáoyáo):山高峻的样子。[4]广乐钧天:即钧天广乐,指非人间所有的美妙音乐。钧天,天的中央。[5]“雨云”二句:用汉武帝“金屋藏娇”故事,这里含有自谦意。[6]雍门调:战国时韩娥善歌,曾在齐国雍门卖唱。[7]伶伦:黄帝时的东官,传为乐律的创造者。[8]灵荄(gāi):仙草。荄,草根。[9]罄折:弯腰曲身,表示谦恭。罄,同磬。[10]手拍:原误作“你手拍”。即拍板。[11]宿酲(chéng):隔宿醉酒未醒。[12]群玉山:神话中西王母的居处。指仙界。[13]瑶台:传说中神仙的居处。[14]长沙:汉代贾谊曾任长沙王太傅,这里借指贾谊。[15]鱼藻:《诗经·小雅》篇名,诗中有“王在在镐,岂(恺)乐饮酒”之句,故以之喻唐明皇高居深宫饮酒作乐。[16]樗(chū)材:无用之材。樗,臭椿。誉髦:称扬才俊之士。[17]纶音:指皇帝的口谕。
吴世美字叔华,别号多口洞天人,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他是明代万历前期的剧作家,所作《惊鸿记》是一部描写唐明皇和梅、杨二妃爱情纠葛的戏曲。比较特殊的是,它以梅妃为主,由旦扮演;作为才女的梅妃善吹笛,精歌舞,她的惊鸿舞尤为有名。但在与杨妃的争宠中,她很快失败了。无名氏传奇小说《梅妃传》说,当安禄山攻陷长安时,梅妃死于乱兵之手。《惊鸿记》写她乱中投玄都观为尼,乱平后,明皇将她从玄都观接回,演成生旦大团圆的格局。据说,梅妃为尼、明皇复召入宫等情节早在明初旧本《沉香亭》(已佚)中已经这样处理了,《惊鸿记》所写或多受旧本影响,也未可知。
《惊鸿记》中最著名的一出却与梅妃无关,那就是第十五出描绘诗仙李太白的《学士醉挥》。这出戏虽说是李白的专场,但从原作看,李白应该仍属客位,《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收录本出【梁州序】第二支“羡君家逸气清标”一曲作为范例,这是唐皇、杨妃合唱的主曲,可以为证。但是,作者巧妙地使用了“反客为主法”,把变换的过程写得很自然,是一大特色。
兴庆池东,沉香亭前,牡丹盛开。与其说唐明皇一心想畅情地赏花,不如说他要让新近专宠的杨贵妃借此获得独一无二的认可,宫闱艳羡的殊荣。就他本人而言,“闲来试向宫闱闹”,这个“闹”字是眼,怎么个“闹”法?性喜创新的明皇早有成竹在胸。他要营造一种氛围,将贵妃置于这个热烈、高雅、富丽的氛围中心。现在杨妃应召上场了。她踌躇满志,意气飞扬,因为前不久与梅妃的较量中,对手完全落败,并受到贬斥。念奴本是梅妃的宫女,如今已在杨妃身边,戏中暗暗点了一笔。杨妃对沉香亭赏花以及唐皇的用意自然一清二楚,只见她采取了一种非常得体的低姿态,面对皇上“名花天姿”的对举表示惶恐,自称舞不及汉宫赵飞燕,歌不及那位能余音绕梁的古代名手韩娥;说起容貌,更是惭愧,那牡丹乃是来自方壶、蓬莱的仙花,拿我去比,岂非“暗里花还笑”?唐明皇一概把这种自谦看作是“美德”,根本不予理会,只是一味地唱赞歌。他说,贵妃的美,既在眉眼(远山秋水),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更在情神体态,令人感动难忘。眼下,歌舞升平,献酒频频,但唐皇意犹未足。以上是第一层。
高力士自以为最了解主子心意,他讨好地建议皇上带头组织一台超级音乐会。马、李、张、贺是唐宫梨园四大名工,羯鼓乃当时新兴打击乐器,皇上最称拿手;而贵妃的琵琶水平极高,宫里许多王爷公主都拜她为师。举办这样的超级音乐会必定轰动当世。不料明皇意不在表面的“闹”,他只想将自己最看重的翰林学士李白宣上来。妃子的天姿国色压倒花中之王的牡丹,已经公开表态过了,如果贵妃的美貌由于李白的绝唱而使天下闻名,该有多妙!李白带醉上场,戏剧由此带出悬念,场面随之一变。高力士是唐皇的心腹,关系特殊,一向颐指气使惯了,哪里容得李白直呼其名。李白清醒得很,一开始就采取高屋建瓴的势态,不容高力士自高身份,而高深知李白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也不愿把事态闹大,马上目之为醉汉而不去计较了。带醉面君是大不敬,而明皇之所以没有怪罪,反而说:“这是文人学士一时遣兴,但醉何妨。”因为当前大事是要他歌颂爱妃,还有一层,也要试试“斗酒百篇”的传闻是否属实。李白果是奇才,顷刻之间带醉挥就,他的《清平乐》(按:应为《清平调》)三章运用多种手法刻画杨妃的美,既新颖得体,满足了唐皇的要求,又诗情盎然,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堪称名篇。唐皇、杨妃都惊叹不已,认为较之汉代大名人司马相如作赋,“游神荡思百日有余”,岂非高明多多?唐皇竟然有点得意忘形,自诩为识才爱才的明主,他说要是汉代的贾谊生活在当世,就不会怀才不遇,受到委屈。立即吩咐梨园子弟谱写新曲,由歌唱大师李龟年带头唱将起来。赏花气氛至此达到高潮。以上是第二层。
李白带着宿酲竟能写出如此漂亮的诗篇,此人自称斗酒百篇,莫非是真的?唐皇兴奋之余,忽想正好趁此验证一下李白的酒量。皇帝的提问,用的是反激法:你自己说斗酒诗百篇,恐怕太过分了吧?李白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撇开这点,反而变本加厉地说大话:“酒渴思吞海,诗狂欲上天。”看看我的气势,什么斗酒百篇,统统不在话下。反驳的口吻也实在太“嚣张”了!封建时代的君臣应对,岂容你针锋相对的么?皇帝并不着恼,既然这样,正中下怀,立即命拿金斗来,当场试酒。李白果然来得,酣畅淋漓地喝了三大斗。不觉大醉,但仍处于半醉迷、半清醒的状态,御前方丈,何妨当作诗人自由翱翔的天地,索性卧倒在地,还要“大叫”。本来是“闲来试向宫闱闹”,在特定环境中,可以不论规矩,唐皇、杨妃虽然无奈,也只说了声:“有这等狂学士!”既然是自己请他来的,仍要好好送他还翰林院。在唐皇看来,借赏花以表杨贵妃之美的目的已经达到,正好收场,那么就把李白的“狂”作为自己精心策划的“闹”的余波吧。此消彼长,不料李白一方诗狂方酣,“闹”字在这里暗暗地作了转移。以上是第三层。
皇帝吩咐高力士扶着学士,念奴持宝烛送回翰林院的话,李白听得清清楚楚,正好借此将狂的意思做足。高力士准备奉旨送人,可李白不答应,先是掼纱帽,又伸出脚来命高脱靴,高力士早已忍无可忍,自然不肯照办,但听李白要“一拳打死”,竟然忍气吞声脱靴了事。难道他怕李白的拳头?实际他怕高声叫喊惊动皇上对自己不利。高力士受辱吃亏,就此罢了不成?当然不,后来在杨妃面前进谗言,方始出了一口恶气。戏的结尾也很有意思,【尾声】和下场诗实际是作者的旁白,发表他对李白的评价。东方朔系汉武帝时人,性滑稽,有急智,传说是岁星下凡,曾三次到王母蟠桃会上偷桃,武帝暮年好仙术,东方朔常在左右,频繁出入金马门。班姬即班昭,汉代史学家班固之妹,是汉和帝皇后的老师,时称曹大家,经常乘着华贵的车子进宫。此言东方朔、班姬都风光一时,但他们都没法跟李白那份顾盼自豪、御前醉写的派头相比。以上是第四层。
从以上层次,可知它结构上套叠的特点。即第一至三层唐皇调动种种手段夸耀贵妃的美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第二至四层,李白奉命作诗,带醉挥写,他的醉意狂态闹乱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宫闱秩序,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曲文以特有的华丽词藻描写宫闱生活,陈词较多,缺乏新意。正由于作者用了“反客为主法”,凸现了诗仙李白的性格形象,竟把曲文上的缺点掩盖过去,并且遗留下可供后人继续发挥,进一步丰富人物性格的余地。
这一出戏在昆剧舞台上流传好几百年了。大概在清初,出目已经改为《吟诗·脱靴》。刊于乾隆年间的著名戏曲选本《缀白裘》收入此剧,不过误将传奇之名题作《彩毫记》,这是因为明代屠隆所作以李白为主人公的《彩毫记》远较传本罕见的《惊鸿记》有名。作为折子戏的《吟诗·脱靴》有自身的特点。在原本中,唐明皇由生饰,李白由小生(这是明代的脚色名称,与后世昆班主要脚色行当的小生不同)饰,主次显然;《吟诗·脱靴》的李白归冠生扮,挂髯口唱小生腔,唐明皇归老生扮,成为配角。原作写李白对高力士的蔑视之情只是点到为止,《吟诗·脱靴》加强了二人口角交锋的力度。一是增入李白要高力士磨墨拂纸的细节,二是屡屡大声呼叫“高力士”,使这位大太监总是矮了半截。此外还渲染了诗人的醉、狂之态。当高力士奉命取来金斗,帝妃同唱【节节高】“红云捧帝都”时,穿插李白大醉而呕的场面。著名表演艺术家俞振飞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演此,改题《太白醉写》,充分展现了“诗仙”的神采,成为他的名作之一。
(陆萼庭)
八义记
第三十一出 孤儿出宫
佚名
【三登乐】(旦上)自与儿夫分两下,音书无个,教我心常挂。(占)被奸臣行巧诈,把我一家拆破。奸雄性恶,尚不放下。
(旦)诈病欲求医,料想宫中总不知。未卜程婴知也未?难期。来时交付与孤儿。(占)出榜已多时,料想程婴不敢违。只恐来得出不得,思之。愿得奸雄醒觉迟。(旦)春来,自从八月十五夜生下此儿,我看他形容和驸马没两样儿[1] 。你公公父亲不知在那里?(占)如今屠贼将前朝后宰门,都交人把守,只愁程婴来得去不得。
【忒忒令】(旦)未知果程婴挂心?未知他死生难准[2] ?未知他目下来的音信?只恐被奸人,窃窥榜下,入宫内谋事不成。
(末扮医人上)(丑)草泽医人,皇宫内苑,非比寻常,可要志诚。
【前腔】(末)念吾生行医志诚,(丑)不可调舌。(末)须不会调舌弄唇。对天修合方真药圣[3] 。揭榜入宫庭,医公主切脉,便知惊风病症。
(内云)通报,草泽医人进宫。(旦)令入宫来。(占)娘娘令医人入宫。(旦)那内使回避。(内下)(旦)那人是谁?
【宫娥泣】(末)拜禀公主试听,念小人姓张名鼎。(旦)家住那里?(末)家居远村,惯医诸病症。(旦)敢是程婴?(末)名不唤程婴。(旦)是甚么人?(末)是个草泽医人。(旦)抬起头来。你们不须隐名,吾宫内并没来人。伊休战惊,宽怀放下心。今日见你来,谢得神明。(末)听得公主问因,非干是不言名姓。恐隔墙有耳人闻,使人欲言不语,泪珠交倾。
【前腔】(占)早则是家业瓜分,老相公不知安顿,驸马在何处安身?(末)小人不知。(旦)你且从头说个元因。(末)那日离门庭,不知老相公生死吉凶,逃身他郡。驸马共程婴,方才离府门,被军卒赶紧。两两奔前程,竟不知个音信。
【前腔】(旦)我只道和你们同行,和你们同行。吾驸马不识行径,那曾受途路上艰辛?泪盈盈,泪零零,恁得宽心[4] 。(占)公主公主后且说个如今,今日见你来,见你来使人愁闷增。忒叵耐铁心肠的奸佞。程婴你们老诚,你们志诚,好把孤儿,把孤儿交付与恁。
【红绣鞋】(末)公主请自宽心,请自宽心。看仪容似驸马脱真,驸马脱真。只恐怕那奸臣,施巧计,去无门。(合)脱得去,谢神明,谢神明。
【前腔】(旦)孤儿付与伊们,付与伊们。但愿我儿聪俊,我儿聪俊。孤儿,身长大与父亲报冤恨,屠贼灭,我儿兴。(合)脱得去,谢神明,谢神明。
(末)娘娘趁早打发小人去,恐屠贼知道,不当稳便。(旦)程婴,取药箱过来。(末)娘娘,小恩主几时生的?(旦)此子八月十五日子时建生[5] ,你可牢记。春来,取十两银子过来与程婴。(末)小人不敢领。(旦)倘被人拿住,为脱身之计。(末)如此,程婴收下。(旦)程婴,你和孤儿回家,多多上覆你的媳妇,看他公公之面,好生看养。待他长成,说与冤枉之事。(末)小人记得了。(旦)我的儿,你在娘怀五个月,别了父亲;今离娘怀一个月,又别母亲!知他此去有相见日无相见日,兀的不痛杀我也!
【香罗带】(末)公主免泪零,宽怀放心,出得禁门伊再生。只愁屠贼有奸人也,若是搜将去,却不苦程婴。娘娘,凡事靠天。(旦)天天可怜遮护恁。(合)异日和他说冤恨,报取奸佞臣。程婴,若得成人也,赵府一门如再生。
【前腔】(旦)程婴你试听,我把孤儿付恁,想相公驸马不见影。孤儿,三百口尽被他杀了,冤家都在你一身也。程婴,你不要看我分上,看他公公面,再思驸马恩,看成乳哺胜嫡亲。(合前)(负箱走介)
【前腔】(末)辞却离宫庭,不由人心怀战兢。(儿哭介)(末)不好了,小人踏步向前,却才得几步,你看小恩主在药箱中啼哭起来,前朝后宰门,可不被人听见了。娘娘再分付几声。(旦)孩儿,你怎么这等不成器?你家三百口被屠贼杀了,望你一人报冤,你到啼哭起来。孩儿,赵家当灭,你到前朝后宰门啼哭起来;赵家当兴,你不要啼哭[6] 。(末)再三嘱付小郎君也,休啼哭,莫高声,高声我死伊命倾。(合前)
【哭相思】(合)亲生骨肉分离去,不知何日再相逢。此行生死事难量,只恐别时容易见时难。(并下)
〔注〕 [1]形容:身形、面容。此处主要指面容。[2]难准:难以确定,难有准信。[3]修合方:开药方。修,指从事某种活动。合方,调制药物的方剂。[4]恁(nín):您。[5]子时建生:子时,旧时计时法,一天分十二时辰,每时辰为两小时;子时为每天的第一个时辰,相当于夜里十一时到一时。建生,诞生。[6]“孩儿”五句:事本《史记·赵世家》:“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你)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
今存《六十种曲》本《八义记》,作者不可考。虽然《六十种曲》题为“徐元”作,但今之论者多认为不确。据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记载,徐作《八义记》剧情“以程婴为赵朔友,以嗾犬在宣孟侍宴之际,以韩厥生武而不死于武,以成灵寿之功。皆本于史传,与时本稍异。”可知徐元所作《八义记》与《六十种曲》本《八义记》故事内容有较大出入,徐本非《六十种曲》本《八义记》,徐本已佚。
《六十种曲》本《八义记》取材于史籍和前人的艺术创作,进行改编加工而成,是以赵氏孤儿故事为题材的戏剧创作中较为符合明清观众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的一部剧作。剧作为标榜助忠抗奸的八位义士: 麂、周坚、提弥明、灵辄、韩厥、公孙杵臼、程婴及程婴之子(一说非程婴之子,应为张维),而定名为《八义记》,使作品宣扬忠义和义烈精神的主题更为显豁。全剧共四十一出。第一出《家门大略》,叙述剧情大意。第二出到第二十三出,叙写晋国上大夫赵盾与下大夫屠岸贾之间的正邪忠奸之争,奸诈凶残的屠岸贾竟以自己所养神犬能识反臣的阴谋取胜,赵氏一家三百余口被杀,赵盾被灵辄救走(后仍含愤死于首阳山中)。这中间敷演了 麂触槐、提弥明救盾毙犬、灵辄负盾奔逃、周坚顶替驸马赵朔赴死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情节。第二十四出到第三十六出,着重表现救孤与杀孤的生死较量。屠岸贾得知公主产下赵氏孤儿,围追堵截,定要绝却赵氏根苗。与此同时,韩厥在宫门外毅然放走救孤出宫的程婴,并自刎以明志;程婴以亲生儿子惊哥假充赵氏孤儿交与公孙杵臼,然后向屠岸贾告密,结果惊哥蒙难,公孙慷慨就义,众多人的牺牲终于换来了赵氏孤儿的平安。第三十七出到第四十一出,写岁月飞逝,被屠岸贾认作义子的赵氏孤儿已长大成人,程婴作画向孤儿说明真相,赵氏孤儿终于报仇雪恨,并与亲生父母团聚。《八义记》剧中正必胜邪、得道多助的坚定信念,以及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人的侠肝义胆和自我牺牲精神,足以令观者泣下动容,感慨激奋。“义”,是中国传统社会至为推崇的道德规范。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孟子则进一步指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虽然儒家始祖对“义”的倡导偏重于人伦教条,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义”的内涵得到了泛化,其中也灌注着民众渴望在充满艰险和不平的世间有人能见义勇为、除暴安良、扶持和实现正义的情感寄托。从这个意义上说,《八义记》是中国传统伦理型文化孕育的作品,因其过分强化封建伦理情感而不免带有陈腐之气,但其中更闪射出崇高的人性美的永恒光辉。
《孤儿出宫》是《八义记》的第三十一出。这一出描写的是程婴冒险进宫面见公主,准备藏孤出宫的情景。在这部义薄云天、处处极写“义”的戏中,这一出《孤儿出宫》浓笔重彩抒写的却是人间之情。公主是这出戏中的抒情主人公。此时的公主,已不再是往昔那个尊贵的公主、娇媚的妻子,而是一个情深冤重的母亲。苦难使她的内心世界显得分外动人。她日夜牵挂着夫君和公公的安危:“自从八月十五夜生下此儿,我看他形容和驸马没两样儿。你公公父亲不知在那里。”“泪盈盈,泪零零,恁得宽心。”悬念之情,欲罢不能。她托孤给程婴,肝肠寸断:“我的儿,你在娘怀五个月,别了父亲;今离娘怀一个月,又别母亲!知他此去有相见日无相见日,兀的不痛杀我也!”她哀哀祷告苍天:“天天可怜遮护恁。”她嘱咐藏在药箱里忽然啼哭的孤儿:“孩儿,你怎么这等不成器?你家三百口被屠贼杀了,望你一人报冤,你到啼哭起来。孩儿,赵家当灭,你到前朝后宰门啼哭起来;赵家当兴,你不要啼哭。”巨大的危险促使她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坚强,虽然才生下一个月的孩子还根本不懂事,但谁能说母子情深,就不会在冥冥之中相通?那是母亲对孩子的一份在冤仇中更揪心的疼爱之情,一份在痛苦中更深沉的挚爱之情。观看此出戏,可说是情弥舞台,情满胸间。
《孤儿出宫》这出戏的另一鲜明特点是剧本构思精细,人物配戏巧妙,因而丰富了戏剧情境和人物形象的内涵。
剧情的开始是公主和婢女春来在冷宫等待着程婴的到来。公主道:“未卜程婴知也未?难期。来时交付与孤儿。”春来道:“只恐来得出不得,思之。愿得奸雄醒觉迟。”两人的一段接唱和对白,自然渲染出情势的险恶和公主对程婴的深切悬望。
程婴假扮草泽医生自称张鼎来到公主面前,公主与他一问一答的对唱,生动地展现出在特定境况下两人的小心翼翼和相认后的激动。接着,公主殷殷托孤,程婴再三宽慰公主,却不时流露担忧:“只恐怕那奸臣,施巧计,去无门。”“只愁屠贼有奸人也,若是搜将去,却不苦程婴。”但这种忧虑并非表现了程婴的胆小怯懦,恰恰为他藏孤出宫的行动作了有力的铺垫,反衬出他明知千难万险却愿担负起救孤重任的崇高品格。同时,也使程婴的形象既高大又真实,观众在理解他的基础上赞赏他,并为他和赵氏孤儿捏了一把汗,心中产生强烈的悬念,激起热切的祝告。
此时的赵氏孤儿虽在襁褓,但他无疑是台上人物情感投射的焦点,他的出场产生的戏剧效果是难以言喻的。他母亲与他别离时的一声声哭诉,不能不使程婴的心中产生对这苦命孩子的深深的悲悯和爱怜,也在无意之中使程婴的信念越趋坚定。当赵氏孤儿在药箱里啼哭时,他的哭声震撼了所有人的心。惊慌的程婴只得“再三嘱付小郎君也,休啼哭,莫高声,高声我死伊命倾”。这真是生死之缘。事实上,自从赵氏孤儿降生后,程婴是除公主及其心腹婢女春来之外最早见到孤儿的人。而从他与这个幼小的生命见面的这一刻起,就注定了程婴作为父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注定了他们的命运相连,注定了他们之间的生死与共的患难之情。由此可知,程婴为救孤、育孤而不惜牺牲亲子,背负恶名,忍辱负重十八年,并不是抽象的道德化身,他既是为了“义”,为了诺,也是为了情。那是一份说不清、割不断的不是亲情的人间至情。
上述特点,使《孤儿出宫》这出戏在全剧中具有独特的情味和魅力。
(虞卓娅)
八义记
第三十六出 公孙赴义
佚名
【海棠春】(外上)每思世上英雄,少不得身归荒陇。
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兄弟程婴,一时许了他,他抱孩儿与我受死[1] 。今日屠贼必引兵来拿我,拚死一命,万古留名。妈妈[2] ,抱孩儿出来,我看一看。孩儿,你父到屠贼处出首去了,命在须臾了。
【驻云飞】今日明朝,杵臼惊哥命怎逃,我今年六十三岁,我儿,我死何足道,乍离娘怀抱,嗏,都是五行招[3] 。为忠为孝,儿,你向前行我也随后到。死只一般,生死一般只争一个老共少。
妈妈,抱了进去,休惊了他。
【前腔】休掩柴扉,只恐屠贼心下疑。只管叨叨絮,只恁闲呕气。呸,与我合着鸟嘴,又不是我来寻你。妈妈,我死埋我在伯夷首阳山根底,万古留传作话儿。(丑领兵上)
【前腔】(外)休恁猖狂,密密层层是刀共枪。四下无拦挡,唬得小鹿儿心头撞。嗏,撇番了土泥墙[4] ,休得斗争索强。好似长江后浪催前浪,都是一般狐群狗党。
(丑)老禽兽。(外)小禽兽。我有甚罪犯,引兵来怎么?(丑)还说没有罪,窝藏叛臣在家。(外) ,你看庄门上甚么字?(丑)你也曾做官来。
【前腔】(外)休得欺咱,俺不比寻常百姓家,曾伏侍君王驾。只为朝内多奸诈,嗏,不与你休干罢。又不曾贩牛杀马。(丑)比贩牛杀马,罪还重些。(外)若见屠贼指定名儿骂,我死到阴司,一殿、二殿、三殿、四殿、五殿,告阎王不放他。
(丑)屠爷有请。阎王注定三更死,定不留人到五更。(同下)
【梁州序】(净带外上)皇朝撒扎兀谁不怕[5] !(净)你怎么不跪?(外)我怎生跪你?(净)请圣旨过来。(外跪介)跪只跪当今宫驾。把他一家杀尽,饶他有何不可?(净)他成人长大,那时报仇如何?(外)既怕他成人长大,直恁冤仇何如休结下。(打介)(外)任他麻锤撒子也琐上更添加[6] 。只恐将伊连累杀,不抵捱怕瞧破。
【前腔】(净)虎狼公吏,掤扒拷打,自觉气力不加。替吾行权[7] ,莫不是就里拴科[8] ?官府事如同作耍,恨不得一锤打死无回话。(末)相公端的也是如何?好似一种黄连分两下,却教我怎结果?
【前腔】(外)赵孤儿是伊家跚过[9] ,把恶头踹来与我[10] 。叫一声冤屈,有谁怜我?他是隐孤儿的窝主来到。(末慌介)(外)把舌尖上话儿都吞下。(末)潦倒公孙也险些露根芽。(外)小胆程婴慌怎么,放了,有孤儿。孤儿有,在吾家。(杀儿介)
【前腔】(外)一剑下命掩黄沙,有一日还他千剐。鬼门关等待,报冤惊哥。若还是了,不枉了小唲唲[11] 。令人唾骂,异日相逢后,休想轻轻饶过他。
【尾声】杵臼惊哥担消洒[12] ,大家做一场话靶。老夫死也勾了,拽起枷稍向屠贼面上打。
不随刀下死,情愿触枷亡。(下)(净)这老贼好狠。首告人请起[13] 。(末)不敢。(净)你要官要赏?(末)小人只是要救一国小儿性命,不愿官赏。(净)极是好人。你年几十岁了?(末)小人四十岁。(净)我大你三岁,你可拜我为兄么?(末)小人岂敢?也没这福。(净)你干此大功,使我绝却冤家之患,你是我恩人。我与你做结拜兄弟如何?(末)相公不弃嫌,小人情愿做个兄弟。(净)兄弟有子么?(末)近日生得一个小儿。(净)叫名甚么?(末)叫名惊哥。(净)为何叫作惊哥?(末)为受许多虚惊。(净)兄弟,我没孩儿,你肯过房与我么?(末)兄弟虽肯,恐夫人意下不悦。(净)我夫人甚是贤德,不妨事。
(净)杀却孤儿绝祸胎,(末)这场冤事少人猜。
(合)休言今日同结义,五百年前已定来。
〔注〕 [1]“他抱”句:指程婴献出亲子替换孤儿,让亲子与公孙杵臼一起受死。[2]妈妈:这是对老妻的客气称呼。[3]五行招:命运不好招来的祸害。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代认为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常以此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变化。算命先生以五行相生相克推算命运。本处指命运。[4]撇番:推倒,推塌。撇,击打。番,同翻。[5]撒扎:蒙古语音译,法令、礼法的意思。[6]麻锤:即麻槌,一种刑具。用麻绞扎成的粗而短的鞭槌。撒子:即桚子。琐:通锁,锁链。加:通枷,加在犯人颈上的木制械具。[7]替吾行权:替我行使权力。据全曲文意,此当是屠岸贾要程婴替他行使权力,拷打公孙杵臼。[8]“莫不是”句:莫不是(与公孙杵臼)串通一气。这是屠岸嫌程婴拷打不力的话。就里,个中,其中。拴,牵系、联结;这里指串通。科,表动作。[9]跚过:藏匿起来。跚,藏匿。[10]恶头:罪名。亦作恶头儿。[11]唲(wā)唲:娃娃,小孩。[12]消洒:即潇洒。[13]首告:即告首,告发。
《公孙赴义》是《八义记》的第三十六出。写的是程婴以亲生儿子惊哥替换赵氏孤儿藏匿于公孙杵臼家,和公孙杵臼联手施行“以假乱真”计策的经过。在此之前,屠岸贾得知宫中已逃脱了赵氏孤儿,竟下令要把晋国与孤儿同年同月出生的婴儿全部杀掉。程婴不得已,决定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屠贼处出首,请老友公孙杵臼抚养孤儿。而公孙杵臼说自己年事已高,应由程婴抚孤成人,自己情愿赔上一命帮助程婴救下孤儿和一国小儿。这是全剧剧情的最高潮。在扣人心弦的情节场面中,突出塑造了公孙杵臼刚烈坚毅、大义凛然的光辉形象,同时也使程婴、屠岸贾的个性侧面得以凸现。
这一出剧情是从公孙杵臼面临死亡发出深重感叹开始的。公孙一叹英雄暮年之悲:“每思世上英雄,少不得身归荒陇。”二叹自己与惊哥即将身赴黄泉之哀:“孩儿,你父到屠贼处出首去了,命在须臾了。”三叹惊哥年幼夭亡之痛:“我儿,我死何足道,乍离娘怀抱,嗏,都是五行招。……生死一般只争一个老共少。”【海棠春】、【驻云飞】两支曲子及说白,还有对惊哥一声声“我儿”、“儿”的呼唤,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这个六十三岁的退职老臣为义赴死了无遗憾、但对惊哥这小生命满怀慈爱和痛惜的心境。
公孙杵臼与屠岸贾面对面的抗争这一部分,剧情展开步步紧张且环环相扣。面对强暴,公孙慨然责问:“把他一家杀尽,饶他有何不可?”又愤怒指斥:“既怕他成人长大,直恁冤仇何如休结下。”恼羞成怒的屠岸贾对公孙动了刑,并责令程婴用力拷打。这对多疑的屠岸贾来说是自然会走的一步棋,但对始料不及的程婴和公孙来说又增加了一重考验,这一情节波澜的出现也更强化了悲剧气氛。公孙先是咬牙熬过一阵打,然后才假装招认:“孤儿有,在我家。”眼看惊哥已命丧剑下,悲愤难抑的公孙“拽起枷稍向屠贼面上打”,又撞枷自尽。他用生命的代价,验证了程婴告发的真实性,严密地实施了“保孤死难”的计策。至此,观众的心灵必然受到猛烈的扣击,震颤不已。
难得的是,这一出情节紧凑的《公孙赴义》不仅以酣畅粗犷的手法铺写了公孙慷慨捐躯的场面,还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公孙的内心世界。剧情开始时公孙的感叹,就是其内心深感悲哀又义无反顾的情绪的流露。惊哥被杀后,他在心底呼喊:“鬼门关等待,报冤惊哥。”又心中自言:“杵臼惊哥担消洒,大家做一场话靶。”分明又有自己的生命为正义为友情而牺牲所感到的慰藉和骄傲。最让人回味的是,公孙杵臼受程婴拷打时,“只恐将伊连累杀,不抵捱怕瞧破”,他刚刚清醒地想着不怕严刑拷打,只怕被识破真情,一会儿却禁不住气从中来:“叫一声冤屈,有谁怜我?他是隐孤儿的窝主来到。”看到程婴的惊慌,公孙心里又好笑:“把舌尖上话儿都吞下。……小胆程婴慌怎么。”他在与自己尊敬的肝胆相照的好友生离死别时,竟然开了这样一个玩笑!这种对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起伏的描写,使公孙杵臼的形象十分丰满。
而在悲剧情境中调和进一些科诨,涂染上几抹喜剧色彩,寓哭于笑,或者说让悲剧人物丑角化,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特有的审美意趣。这出戏中程婴的舞台形象是耐人寻味的。为了救赵氏孤儿和一国婴儿,程婴牺牲的是自己的儿子、老友以及自己的“人格”,他内心巨大的伤痛决非常人所能忍受。但因他在屠贼面前扮演的是告密者的角色,所以他对眼前发生的一切表现得心平气和。他十分得体地回答着屠岸贾的问话。屠问:“为何叫作惊哥?”程婴说:“为受许多虚惊。”屠说:“兄弟,我没孩儿,你肯过房与我么?”程婴说:“兄弟虽肯,恐夫人意下不悦。”一个双手沾满了他儿子鲜血的人竟亲切地呼他为“兄弟”,赵氏孤儿诚然是受了虚惊,而真正的惊哥又岂止是“受许多虚惊”,早已是惊魂饮剑;可怜的程婴竟还能心思绵密、礼貌周全地提出应尊重屠岸贾夫人的意愿!这里,崇高与卑贱,悲怆与滑稽,形成人物内心与外表的极其强烈的反差。同时,也反衬出程婴坚忍的意志、坚强的性格和对未来的坚不可摧的信念。
这里的屠岸贾形象也不是单色调的。野心勃勃,残忍狡诈,无疑是他性格的核心成分。但他是真心感激程婴帮他绝了后患,欲以结拜兄弟来报答;他膝下无儿,因此希望有个“义子”;他对程婴的辞却官职脱口而赞“极是好人”;他对一再劝阻他做坏事的老妻的评价是“我夫人甚是贤德”,这说明屠岸贾也有着像常人那样对友情、亲情的要求,只是贪欲和野心的洪水淹没了他的良知。一个千方百计要杀掉别人家孤儿的人,却要认一个义子来寄托他的父子人伦之情;这个机关算尽的人竟会将仇敌之子认作义子,把斗争对手当作兄弟。屠岸贾自以为大获全胜之时,恰恰就是情势逆转之机,这些都构成了意义丰富的反讽。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出戏在剧情的每一层次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悲剧氛围和格调,令人玩味。剧情的第一层为公孙杵臼的独自抒怀,气氛凄楚而凝重,面对着舞台上高潮到来之前的片刻的安静,观众心里充满了焦灼不安的期待。第二层表现的是惊哥蒙难、公孙赴义的直观场面,气氛格调无疑是悲壮、刚烈、激越的,观众为之血脉偾张,回肠荡气。第三层是程婴与屠岸贾的对话,这是血风腥雨过后的另一种平静,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悲喜莫名,低徊不已。
(虞卓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