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鼎
【戏曲家小传】
字永怀。昆山(今属江苏)人。约明万历十年(1582)前后在世。与同里顾懋仁、懋宏兄弟为盟好。生平事迹不详。有传奇《玉镜台记》,今存。
玉镜台记
第十六出 绝裾辞母
朱鼎
【谒金门】(旦上)空留恋,指日河桥人远[1] 。漫把鸳鸯轻折散,从今添个思君怨。(生上)堪叹青钱入选[2] ,名利牵人一线。(合)母子夫妻情分浅,两意难排遣。
(旦)相公,君命召,固当不俟驾而行;亲年高,岂可便违颜而去[3] ?(生)夫人,亲恩固当尽,君义亦不可违。老母在堂,专望贤妻小心侍奉。卑人若有寸进,便当整斾西还[4] ,不敢久恋上国[5] 。(旦)朝廷既有诏聘,奴家不敢阻当,不知起程在于何日?(生)边事紧急,就去堂上辞别母亲、岳母,即便起行。(老旦上)
【腊梅花】我孩儿应聘赴神京,顷刻天涯形影。(贴上)看骅骝方骋,鹍鹏奋迅,扶摇万里上云程。
(生)母亲,子道未能全,王事苦间关[6] 。(老旦)孩儿,穷经须济用,忧国义当先。(贴)贤婿,丈夫四方志,乡井莫留连。(旦)相公,但愿成功后,锦衣及早还。(老旦)孩儿,朝命既促,登程须早。(生)母亲,孩儿本欲困守穷闾,供为子职。只为羽书逼遣[7] ,无可奈何,今日只得促装前去。母亲,岳母,善保尊体,切勿挂怀。
【园林好】离膝下,游子违亲事远征。离膝下,脂车启行[8] 。只虑着桑榆暮景[9] 。(合)衷曲里结愁城。(旦)君今去,冷落了金钗绣屏。君今去,心悬斾旌。只怨我红颜薄命。(合前)
【江儿水】(老旦)你仗剑丹心壮,我衰颜两鬓星。临行怎禁得离愁耿。儿,你驾着星车长途骋[10] ,我倚门空觅孤鸿影。孩儿此去呵,你好把长缨奏请[11] 。(合)早愿功成,衣锦归来重欢庆。(贴)贤婿,你立身期远大,报国任纵横,济时早把国钧秉。贤婿,我孩儿现统兵在河北,见时千万教他戮力王室,切勿以老身为念。论事亲虽合全孝行,许国尤当摅忠荩。(生悲介)贤婿,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何必顾恋乡闾。岂可藏居乡井。(合前)
【五供养】(旦)叨陪妾媵,中馈饔飧,自合应承[12] 。夫,我只愁关山和峻岭,陟险冒炎蒸。未卜狼烟甚日平,叹别离在俄顷,执手殷勤问,何日是归程?(合)别泪盈盈,忧心炳炳。(生)贤妻启听,我须不是浪里浮萍。肯飘飘流异境,忘却扊扅情[13] 。母亲,岳母,非我违颜干利名,只因难拒皇朝的三聘。妻,白发堂前母,望你代温凊[14] 。(合前)(末、丑扮军士执旗上)
【不是路】按剑登程,军士纷纷郊外迎。兵车整,羽书催趱不留停。授专征,朝廷钦限休违误,告请将军早启行。小人奉祖元帅严命,请司马老爷赴任。交传命,道中原豺虎纷岐径,仗君绥定。(生、老旦)闻罢伤情,唱彻《骊歌》不忍听[15] 。(旦)心悲哽,牵衣把臂泪如倾。形和影,从今两地伤孤另,愁浥轻尘向渭城。(生)还思省,慈帏远隔斑衣冷[16] ,旅愁千顷。
军士,你可去河边等候。待我告别老夫人就来了。(末、丑)领钧旨。正是:战士离家心独苦,将军赴镇势偏雄。(下)(生)母亲有何指教?(老旦)孩儿近前来,我分付你:
【玉交枝】运筹决胜,料吾儿韬略素精。临戎敌忾宜奋勇,恩威赏罚须明。功名及早辞宠荣,高堂风烛浑不定。(合)莫教人门闾独凭。(生)萱庭严命[17] ,孩儿自当服膺。此行须展平生志,决不敢旷职徒行。此去呵,中原板荡如已宁[18] ,陈情辞禄还归省。(合前)
【川拨棹】(旦)夫,你囊锥如脱颖[19] ,把归鞭须早整。休要恋着钟鼎蝉缨,钟鼎蝉缨,忘却我裙钗布荆。君当牢记玉镜之盟,毋使妾有白头之叹。须记取结发盟,莫教羞白头愁破镜。(生)妻,与你糟糠盟订,念这宋弘敢负情?(出镜介)卑人若忘前情,有如此镜。便把这菱花为证,菱花为证,偕老深盟誓不更。我生平非薄倖,劝娘行莫挂萦[20] 。
母亲,岳母,此间就是河边了,就此告别。(老旦)孩儿,为官虽是好事,只是母子之情,一时间舍不得你就去。
【前腔】你六月栖栖冒暑行,我的心中浑似冰。只怕你留滞边城,留滞边城,朝夕使我望眼睁。况我穷年值暮龄,远游人当自儆。(生泣拜介)儿非为忠名遗《孝经》,非不念慈亲在疚惸[21] 。但只愿显亲扬名,显亲扬名,我故奉檄违颜敢受征。孩儿登舟去罢。(老旦)孩儿且慢,你去端的几时回来?(生)母亲在堂,岂敢久游。料不久还具庆,别吾慈策步登。(生下绝裾介)
(老旦泣介)呀,衣裾断了。逆子!你这等去得忙!(旦泣介)夫,你径不回头就去了呵!(贴)亲母,他也只为王事要紧,不要怪他,且自耐烦回去罢。
【余文】愁戚戚,泪盈盈,可怜骨肉两漂零。江山咫尺分吴越,肠断关河信杳冥。
(老旦)堪怜绝裾便登舟,(贴)王事多艰不自由。
(旦)心折此时无一寸,(合)满腔离恨逐西州[22] 。
〔注〕 [1]河桥:传《李少卿与苏武诗》之三:“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后人因以“河梁”或“河桥”为送别之词。[2]青钱入选:比喻文辞出众。《新唐书·张荐传》称张 “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3]违颜:离开慈颜,指离别母亲。[4]整斾:整肃军队。旆,即旆旌,军旗,此指军队。[5]上国:汉魏六朝时,诸侯称帝室为上国。见曹植《与杨祖德书》。[6]间关:本指鸟叫声,此指掺杂、交错。[7]羽书:即羽檄,古时征调军队的文书。[8]脂车:以油膏涂润车轴。《诗经·小雅·何人斯》:“遑脂尔车。”[9]桑榆晚景:本指落日余光照在树梢上,后多喻人的晚年。[10]星车:皇帝使者乘坐之车。古代也称为星轺。[11]长缨奏请:指立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汉书·终军传》载终军曾向皇帝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长缨,长绳。[12]中馈饔飧:家中酒食诸事。古时多以“中馈”指妻室的家务劳作。[13]扊扅情:指患难夫妻之情。语本春秋时百里奚之妻“焚扅烹雌”之事,见《颜氏家训·书证》。扊扅(yǎnyí),门闩。[14]温凊(jìng):冬温夏凊。《礼记·曲礼》规定子女对父母要冬使之温,夏使之凊。[15]骊歌:告别所唱之歌,为《大戴礼记》所引佚诗。[16]斑衣:古孝子老莱子着彩斑衣戏耍以娱双亲,后因以“斑衣”指子女对父母的孝敬。[17]萱庭:母亲居所,此指母亲。[18]板荡:《诗经·大雅》有《板》、《荡》篇,皆言国运艰难。后以“板荡”比喻国家局势动乱。[19]脱颖:布囊中的锥子尖端从囊中穿出,指人的才能很快显现出来。用战国时毛遂自荐的典故。[20]娘行:女性的通称。[21]疚惸:忧虑、孤独。惸,一作茕,孤单。[22]西州:南朝乐府《西洲曲》:“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句用此意。州,当作洲。
《玉镜台记》的关目情节,源于《世说新语·假谲》中晋人温峤以玉镜台为聘礼,计赚从姑母刘氏之女为妻的说法。据徐震堮等先生考证,此说与本传抵牾甚多,大体属子虚乌有之事。但《晋书》本传载有温峤计赚王敦之事,因而玉镜台赚婚之事,倒也不违其谲智本性。
明人朱鼎的《玉镜台记》传奇,系根据元人关汉卿的杂剧《温太真玉镜台》改编而成。由杂剧的一本四折扩展为传奇的四十出,篇幅既增加,故事内容、人物形象也随之有很大程度的丰富与提高。故事的情节梗概是:温峤奉母亲之命探望姑母,受姑母之托为表妹刘润玉觅婚。温与润玉彼此钟情,乃假托代人求婚,实以玉镜台为自己行聘,因而得成眷属。不久石勒率军南犯东晋,温峤受诏勤王,遂割裾辞母别妻,与妻兄刘琨共随祖逖北伐靖边。石勒败退后,晋臣王敦又谋篡逆。温峤乃设计出走,与刘琨共谋讨伐王敦,而母亲、妻子也因此遭王敦囚禁。幸得王敦所派说客王彬仗义,假劝降之名为温峤母、妻捎去书信及玉镜台信物以通消息。不久王敦兵败被擒,温峤、刘琨分别从南北凯旋,温峤与母亲、妻子、岳母、妻兄终于全部完聚。
按剧情交代,第十六出内容中的温峤,在与刘润玉完婚五个月后,已和母亲、岳母两代共四人同住。此时母老妻贤,正当安居持家。然而时值晋朝宗室相残、永嘉南渡之际,温峤既志存恢复,又顾念母老妻单,正处于“喜惧交战于心,出处未致其决”的矛盾之中。忽接朝廷征召,只得辞母别妻,即刻启程,从而出现“绝裾辞母”这一堪称全剧最为动人的一出。剧中以温峤为中心。分别写出他既与母亲、妻子和岳母感情深厚,又能以国事为重,大义凛然,慷慨赴难,毅然壮别的情景,集中而真切地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感情个性,可谓是江淹《别赋》所描写的不同类型离别的形象注脚。
温峤和其母崔氏的离别,是本出戏着力渲染处。崔氏身处世宦,自然懂得“忧国义当先”的道理。因而虽然感叹“孩儿应聘赴神京,顷刻天涯形影”,“我衰颜两鬓星,临行怎禁得离愁耿”,仍然强抑别情,对温峤说:“朝命既促,登程须早”,并勉励他此去“好把长缨奏请”,“衣锦归来重欢庆”,显示出深明大义的贤母风范。但是如果仅到此为止,则温母的形象虽令人钦敬,却仍不免概念化;虽可以“敦人伦、美教化”,却难以震撼人心。因而这出剧的突出成功之处,就在于本出结束之际出现的“绝裾辞母”的情节:崔氏虽然从理智上懂得儿子应该应诏出征,但一旦真的离别,母子之情又顷刻强化,刹那间超过了理智,以致说道:“为官虽是好事,只是母子之情,一时间舍不得你就去。”甚至说出“孩儿且慢,你去端的几时回来”这句明知温峤无法准确回答,却仍然要问的话来。至此,母子之情已体现得深挚真切,足令观剧者“戚戚于心”,而作者意犹未尽,又峰回路转地设计出“绝裾辞母”这一更高潮的煽情场面:温峤洒泪拜别之后,母亲爱子心切,扯住衣服不放。温峤深怕陷于母子深情而误了大计,不得不扯断袍襟,径直离去,以致母亲情急之下,发出“逆子!你这等去得忙”的怨责。这一句骂声,表面上似乎不合情理,但更深刻地体现出的,则是母亲对儿子难以割舍的骨肉深情的升华,同时也是对温峤坚毅性格的进一步揭示。这出戏所表现的离别场面,由叮嘱到劝勉,到留恋,再到强留,直到强留不得而生怨怼,层次清晰,意出理外,而又在更真切的情理之中,从而形成全剧中浓墨重彩、震撼人心的一幕。无论古今、无论父母,对子女的舐犊之情都是一贯的。这也正是本出“绝裾辞母”特别感人的根本原因。
本出戏对温峤与妻子刘润玉的离别,同样表现得曲折感人。比如她既懂得“君命召,固当不俟驾而行”的道理,同时又以“亲年高,岂可便违颜而去”的话,试探丈夫是否决意应召。当她确知丈夫要走时,就马上表现出古代戏曲诗词中常见的征人之妇的共同心态:一方面表示“中馈饔飧合应承”,一面又悲叹“红颜薄命”,“冷落了金钗绣屏”。同时也流露出“翻恐封侯弃旧人”的担忧,以至“心悲哽,牵衣把臂泪如倾”。当然,这出戏重点表现的,仍是母子离别。因为按封建伦理,夫妻离别之情在母亲面前不宜表现得过于浓烈,因而刘润玉的别情在本出戏中只居从属地位。至于温峤岳母刘氏,更属陪衬,因而在剧中插话既少,且多概念化套语。但此角色也有其独特意义:她既以深明大义而和温母崔氏相得益彰,又以其通达的劝慰而和温母互相映衬。总之,这出戏由身份、性格各异的四个角色同台演出,情节发展层次清晰、丝丝入扣,从而取得使观众既适观于目、又深感于心的效果。
(鄢化志)
玉镜台记
第二十二出 闺思
朱鼎
【破齐阵】(旦上)帐冷芙蓉红减,被寒翡翠青残。膏沐慵添[1] ,鬓云撩乱,镜中羞对孤鸾。夫婿天涯音信断,母氏高堂凋素颜。苦忧愁有万千。
惸惸绿鬟妇[2] ,凄凄守深闺。昼永愁成绪,夜阑心欲灰。忆昔我夫子,下以玉镜台。鱼水遂欢合,琴瑟相和谐。一旦东征去,玉匣蒙尘埃。颦眉未剪柳[3] ,瘦脸慵妆梅。绣户网蛛丝,洞房生莓苔。兵革苦扰攘,衡阳无雁来[4] 。思君不可见,一日肠九回。妾欲登崔嵬,我马咸虺 [5] 。妾欲拨丝桐,离鸾声悲哀。临风长太息,览镜重徘徊。萱草可忘忧[6] ,奈此迟暮催。努力尽妇道,展我藜藿怀[7] 。愿言太阶平,怀抱同君开。奴家嫁与太真,才方五月,指望与他同事萱亲,承欢膝下,奈朝廷恩命,辟为总兵司马,差往边方。别时以玉镜台贻我,云:愿如此镜,就得团圆。到今数月,并无音信回来,又兼婆婆朝夕挂念,奴家只得自宽自慰,吞声劝免。正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8] 。(诗)亲操井臼事温郎[9] ,菽水甘心奉北堂。一旦中原烽火急,秉旄拥众去勤王。
【四朝元】勤王应诏,匆匆离故园。见骊驹在道[10] ,骨肉分散,执手空留恋。叹征车莫挽,征车莫挽。那更赤帜高悬,白刃纷然。锦缆云帆,彩鹢如飞箭[11] 。那时节呵,教奴怎不肝肠断!嗏,岁月易推迁,倏尔经年。又是秋之半,蟾宫几缺圆[12] 。良人去不返[13] ,天涯海角,思思念念,空瞻淮汉。
(诗)晓妆羞涩怕临鸾,多病多愁损旧颜。十二碧峰何处所[14] ,伤情无语自凭栏。
【前腔】凭栏慨叹,无心理鬓鬟。看金钿花褪,玉镜尘满,重门长自掩。盼薄情人远,薄情人远。闪得奴枕冷衾寒,影只形单。消瘦腰肢,清减芙蓉面,寥寂难消遣。嗏,云雨两情悭,只落得减翠销红,泪湿青衫遍。君身名利牵,妾心钟幽怨。苦,夫南妇北,朝朝暮暮,空寻鱼雁。
(诗)别时容易见时难,烟火相逢万里间。一度相思一惆怅,愁看红日薄西山。
【前腔】西山日晚[15] ,慈帏当暮年。奴只得执炊中馈,采藻南涧。劳瘁何曾惮,愿苍天保佑,苍天保佑,保佑我姑嫜鹤筭童颜[16] ,松柏南山。榆景身康健,庶免奴耽忧患。嗏,我这里意惓惓。夫,只怕你委质于人,怎遂得返哺慈乌愿[17] 。征夫未解鞍,羁旅身淹宦。雕栏闷倚,凄凄戚戚,羞看归燕。
(诗)梧桐叶落雁来初,迢递无从寄远衣。遥望戍楼天欲暮,满城鼙鼓白云飞。
【前腔】云飞楚陕,思君望眼穿。只愁着世危时乱,黎民涂炭。夫,你致力为藩翰[18] ,愿三军奋勇,三军奋勇,竭节输忠,敢果争先。扫净妖氛,四塞旌旗偃,献捷黄金殿。嗏,躬捧紫泥颁,剖玉分茅[19] ,子贵亲荣显。夫,你忠孝两周全,恩宠光里闬[20] 。夫妻子母,勤勤恳恳,共同欢宴。
【余文】乾坤触处兵革满,藳砧此去几时还[21] ?襟袖啼痕千万点。
河桥日夜望归舟,肠断秋江欲尽头。
万里交河音信断,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 [1]膏沐慵添:懒得梳妆打扮。《诗经·卫风·伯兮》:“岂无膏沐,谁适为容?”[2]惸惸(qióng):即茕茕,孤独貌。[3]剪柳:画眉。古代妇女梳妆时画眉如柳叶,故称。[4]衡阳雁:指书信。湖南衡阳有回雁峰,据云大雁至此即返回。《汉书·苏武传》有鸿雁捎书的话,故后以“衡阳雁”代指书信。[5]虺 (huǐtuí):疲病。《诗经·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 。”写女子思念远戍丈夫,欲骑马登山远望的情景,此用其意。[6]萱草:又名忘忧草。据云食之可以忘忧。《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萱草,言树之背。”[7]藜藿:野菜。“藜蕾怀”指贫贱夫妻的感情。[8]“此恨”二句:用白居易《长恨歌》句。按温峤、刘润玉乃唐以前晋代人,但古代戏剧在引用典故入人物语言时,不考虑人物与典故的时代先后问题。[9]井臼:汲水舂米。指家务劳动。[10]骊驹在道:《大戴礼记》所引古佚诗《骊歌》为离别之词,此用以言丈夫即将离去。[11]彩鹢:指画船。[12]蟾宫:指明月。传说月宫有蟾蜍居之,故云。[13]良人:丈夫。唐李白《子夜吴歌》:“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14]十二碧峰:指巫山十二峰。以隐喻夫妇欢聚之所。[15]西山日晚:用晋李密《陈情表》“日暮西山”等句意,言温峤之母年迈体衰。[16]姑嫜:公婆。此偏义指婆婆。鹤筭(suàn):鹤寿,长寿。筭,同算。[17]返哺慈乌:古时传说雏乌长大后能吐食喂养失去捕食能力的母乌,故称孝养父母为反哺,也作返哺。[18]藩翰:藩,屏障。翰,骨干。《诗经·小雅·桑扈》:“之屏之翰,百辟为宪。”[19]剖玉分茅:古代帝王封爵,有以白茅、玉珪及泥土颁发给受封人的仪式,故此处以颁发紫泥、剖玉分茅表达刘润玉对温峤加官晋爵的愿望。[20]里闬(hàn):即乡里门庭。闬,巷门。[21]藁(gǎo)砧:古乐府云:“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宋人王观国以为此为字谜诗,第一句射“夫”字,第二句射“出”字。第三句射“还”字,第四句射“半月”二字,言“丈夫外出,半月返还”。此借以表达刘润玉盼望丈夫早日还家。
《闺思》在《玉镜台记》中颇为特殊:全剧四十出,仅这一出是刘润玉一人出场,因而既无对话,也无明显的情节推进。全出戏只通过旦角一人所唱的一支【破齐阵】和四首【四朝元】,加上由韵、散文夹成的宾白,表达出温峤应诏赴边之后,妻子刘润玉在千辛万苦之下,对丈夫愁肠萦损的思念之情。这样的台词在演出时,只能凭演员身段、表情动作和唱腔变化以产生舞台效果,因而很难“出戏”。但是对全剧来说,这出戏又是匠心独运,塑造刘润玉形象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温峤和刘润玉的婚姻家庭、夫妇感情,是剧本内容的基本线索。而在夫妻的离别、思念中,妻子自然是最为关情的角色,应予以充分表现。但剧中虽在第十六出《绝裾辞母》和第十八出《母妻思忆》中安排了刘润玉对温峤难分难舍、忧念萦怀的情节,但均有温峤母亲同时出场,身为媳妇的刘润玉因为在婆婆身边,对丈夫的留恋思念就只能含蓄表达,而无法尽情抒发。这一出《闺思》让刘润玉一人出场,正弥补了全剧关节的这一不足。全出唱词以心理独白方式,将刘润玉在丈夫离去后的凄凉孤寂、牵念担忧、惆怅怨嗟、期待祈盼等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极大地丰富了这个贵族少妇形象的内涵。
开场的【破齐阵】重点表现刘润玉孤独愁苦的心境:温峤离去后,她深闺独处,形只影单,因无心为容以致首如飞蓬,羞照菱花镜,而婆母愁颜憔悴还须她去强颜侍慰。此时的刘润玉真可谓茹苦负重,忧愁万千。这一段唱词化用《诗经·卫风·伯兮》和唐诗宋词有关征妇怨嗟描写的意旨,集中表现了刘润玉在良人远征之后的心理感受。接下来的一段宾白,由五言古诗、散句及一首七绝组成。此前的唱曲旨在抒情,这一大段宾白则相当于对唱曲所抒感情的生活内容的交代。宾白回忆了温峤出行后刘润玉的生活状况,结尾又引用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作结,从而将抒情的唱词和叙事的宾白融合起来,也是对二者蕴含感情的升华。
接下来的四首【四朝元】唱词,则是对刘润玉忧思感情的进一步拓展延伸。第一首表现刘润玉对丈夫在离去后百战沙场、“赤帜高悬,白刃纷然”情景的想象,思念与担忧交织其中。第二首则是一篇“征人怨”:思夫不得,转生怨尤。明知丈夫出征是出于无奈,但思盼至极,忍不住要责难几句“薄情人”,这和现代生活中的“狠心贼、没良心”之类责骂一样,同是爱极生怨之词。第三首侧重表现刘润玉对自己处境的祝祷:一方面表白自己不怕“执炊中馈,采藻南涧”的劳瘁,一面祝祷婆母能松鹤延年、寿比南山,免得自己思夫之外,再添担忧。第四首则表现刘润玉对未来生活的期待祈盼:盼丈夫早日扫清妖氛、凯歌班师、金殿献捷,实现子贵亲荣、夫妻母子共同欢宴的初衷。这些期盼虽不脱“显亲扬名、夫贵妻荣”的俗套,但曲中也唱道“只愁着世危时乱,黎民涂炭。夫,你致力为藩翰”,因而对自家美好未来的祈盼,还是建立在护国救民的前提之下的,因而仍有其可取之处。
描写思妇念远,这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并不鲜见。从《诗经》中的《君子于役》、《伯兮》诸篇到汉魏六朝的《古诗十九首》、《燕歌行》、《别赋》、《荡妇思秋赋》之类,可谓代有新声。发展到唐宋时代的闺怨诗词,更是蔚为大观。但佳作虽多,都是单一的文学表达形式。像《闺思》这样散、骈、韵文合用,念、唱、表演并行,集文学、音乐、舞台艺术于一体以表达思妇心境,则是戏曲体裁所独有的,因而其表现功能和感染力量也自非任何单一的文学形式可以相比。
不少文学论著认为:我国古代叙事文学中的心理描写很不发达,直到清代小说《红楼梦》才有突破。然而古代戏曲中《闺思》一类的唱词或独白,无疑都是心理活动的外现,而本文则尤为委婉纡徐、丰富细腻。就其内容的曲折丰富而言,并不比西方同时代的小说逊色;从形式上看,以大段独白表明心理活动和感情历程,则和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闺思》之念、唱、演并用,又体现了中国戏曲在表现上的独特风貌。至于语言之精美、意境之蕴藉,集古典诗词歌赋中诗情画意之大成的美学价值,则更是中国古典戏曲唱词宾白所独有的。
(鄢化志)